表演创作中的假定性运用与拟剧实践探微

2024-10-17 00:00郭帅帅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7期

1 以假当真的“契约”

戏剧艺术的“假定性”实质上是戏剧演出与戏剧观众之间关于“真”和“假”的一个约定俗成的“契约”[1]。在《雷雨》的排演中,当周朴园坐在象征“30年前”时空的周公馆客厅里,观众看到舞台上布置了鲁侍萍的旧照片、她喜欢的笨重旧家具——红木书桌、有镜台的柜、永不开启的窗户,以及装满旧雨衣、旧衬衣的老箱子。这样的场景使观众明白,他们不应走上舞台或与演员对话。这种“契约”让观众理解了戏剧的假定性。通过灯光和音效的配合,演员凝视窗外时,观众会认为外面正在下雷雨,而实际上演员只是望向远方。这种无形的“契约”在戏剧发展中一直存在,并不需要每次演出前对观众进行解释,因为这种“契约”已经被大家共同认可和遵守。

所谓假定性,就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达成的一种共识,让大家都愿意相信“艺术”的存在。这种解释虽然不追求科学上的精准定义,但准确把握了假定性的核心和基本功能。无论是怪诞夸张还是朴实平淡,假定性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在创作、表演、呈现和接受的各个环节。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在理性认识和感性需求的基础上,将戏剧的假定性与艺术的真实性相结合,通过重新组织、选择和提炼生活中的素材,在舞台上精彩地呈现出来,使观众在欣赏和享受艺术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艺术和生活。

2 《雷雨》二度创作

戏剧的二度创作在本质上是对艺术生活幻觉的再现,以此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作为这种“生活幻觉”的缔造者,导演和演员们必须熟练掌握并运用假定性这一关键手段。假定性不仅是一种表演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共识。它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将不完全符合现实的情节和手法传达给观众,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认同,从而实现艺术表现的深层次目的。

在戏剧创作中,假定性原则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表现手法,也拓宽了创作者的创作空间。通过简约的舞台空间布景和一些表演动作,导演和演员们可以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传递给观众。这种方法不仅更深刻地表达了内容,还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同时,假定性也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创作空间,他们可以打破现实的束缚,通过虚构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内涵。

假定性原则的成功运用,需要观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在观剧过程中,观众必须抛开现实的局限,全身心地进入戏剧所营造的虚拟世界,接受并认同在这之中的假定性设定。只有当观众与表演者在这一点上达成默契,戏剧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有时,在戏剧演出中,经常会出现角色直接与观众对话的场景,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表演方式,正是依赖于假定性原则的运用和观众的配合。戏剧中的假定性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法,更是一种审美手段。通过假定性,戏剧创作者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出虚实结合的艺术作品。观众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当看到舞台上的呈现时,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理解,与舞台上的表演者形成互动,共同完成这一艺术创造过程。这样一来,观众的审美体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他们在观看戏剧时,不仅感受到了表演的精彩,更体会到了创作的魅力。

综上所述,戏剧的二度创作,通过假定性原则的运用,既增强了艺术表现的自由度,也提升了观众的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努力,打破现实的束缚,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世界。假定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和表现手法,必将在戏剧艺术的发展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话剧《雷雨》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假定性”构建了这部话剧不一样的表现形式。90年前,清华大学学生曹禺在毕业前完成了话剧《雷雨》的创作,并于1934年7月1日刊登在《文学季刊》上。此剧发表后在戏剧界引起了轰动。《雷雨》的问世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也象征着话剧这一外来艺术在中国逐渐形成了民族特色。如今,这部作品早已突破了时代、国家和语言的限制,成为舞台艺术的经典之作。尽管历经90年的岁月洗礼,《雷雨》在一代代读者和观众的解读和审视下,依然保持着它源源不断旺盛的生命力。

一个雷雨前的闷热夏日。煤矿企业主周朴园的家中。周朴园的专横令封闭在周公馆内的蘩漪近乎窒息,她与年纪相仿的继子、大少爷周萍发生了不伦之情。当周萍爱上了年轻单纯的侍女四凤之后,想结束这种尴尬局面一走了事。而年轻的二少爷周冲也真诚地爱恋着四凤。 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到周家看女儿,惊异地发现四凤的东家竟是30年前抛弃了自己的周朴园,而心爱的女儿与大少爷的爱情更使她痛苦万状。鲁妈迫于无奈,答应四凤跟随周萍私奔出走。而蘩漪突然出面阻拦,并呼出周朴园,当众揭穿了周萍、四凤的关系。周朴园承认了鲁妈即是周萍的生身母亲,此时,四凤和周萍才恍然大悟,发现他们原是同母异父的兄妹。 痛不欲生的四凤冲进雷雨中,触电身亡,同时连带了前去救她的周冲;周萍无颜苟活,饮弹自尽[2]……表面豪华的周公馆实际上却是千疮百孔的腐朽之地,两个家庭、八个人物的错综复杂关系在这场雷雨中爆发,30年的爱恨情仇在雷雨中得到宣泄。雷雨冲刷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礼教,剧中人物的痛苦和矛盾,以及命运的嘲弄。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

从初次排演到最终的舞台呈现,始终在探索如何巧妙运用舞台假定性,以增强戏剧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致力于实现最佳的演出效果,将剧本的魅力和演员的能力完美呈现给观众。这种对于舞台假定性的深入摸索,不仅为剧作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也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同时,在二度创作中注重剧本未展现细节的处理和角色的内外部形象塑造,力求让每一个情节都真实可信,每一段节选的剧本,可以连贯成一场大戏,让观众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感动。

3 打破桎梏

假定性是指在演出中,演员与观众之间达成的一种默契,同时舞台空间也遵循这一原则。舞台可以被假设为任何剧情所需的时刻和地点,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通过演员的表演、舞台灯光、舞台调度和舞台设计等多方面的协作,加上观众的假定性认知,演出在“观”与“演”的配合下,能够逼真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在这种假定性下,演员不仅需要忘记观众的存在,还要充分利用舞台上的一切元素来构建一个真实的世界。灯光设计可以改变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舞台布景可以重塑环境的变化,而演员的动作和台词则能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构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观众被邀请进入一个共同的假定情境,通过自身的想象力,与演员一起完成这场艺术创造。这种默契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而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观众的文化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观众在进入剧场的那一刻,便默认接受了这套规则,愿意在一定时间内,悬置自己的不信任感,融入剧中人物的世界。与此同时,演员也在这套规则的框架内,尽可能地逼真再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经历。假定性还要求演员和观众之间建立一种隐形的契约,这种契约是表演艺术的核心之一。演员需要在台上以高度的专注和真实的情感投入来打动观众,而观众则以同样的专注和情感回应演员的表演。灯光、布景、音效等舞台技术手段则在其中起到了辅助作用,帮助观众更好地进入假定的时空。

总而言之,假定性是独特的,它不仅要求演员和观众之间达成默契,更需要舞台技术的高度配合。通过这种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戏剧演出得以在有限的物理时间和空间中,呈现出无限的情感和故事,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这种默契不仅是戏剧艺术的基础,也是其魅力所在,使得观众在每一次演出中,都能体验到独特而深刻的情感共鸣。在戏剧演出中,有三个不同的时间概念被广泛讨论:物理时间、戏剧时间和感受时间。物理时间指的是从演出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实际时长,这个时间段通常是以手腕上的手表时间来衡量的。换句话说,物理时间是观众在剧场内度过的那一段真实的时间,无论剧情如何发展,这个时间是固定且不可更改的。而戏剧时间则是另一个层面的时间概念,它指的是剧情中人物经历的时间跨度。就像一个戏剧可能在现实中仅演出两个小时,但剧中故事可能涵盖30年的时间。这种时间是通过剧作家的创作来实现的,是导演在舞台排演中需要考究的方式方法。戏剧时间不仅要考虑到剧情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巧妙地通过戏剧台词、舞美转换和叙事方法来展现,使观众能够在短短的演出时间内理解和感受到剧中人物所经历的漫长岁月。还有一种时间体验称为感受时间,这是观众在观看戏剧时所感知到的时间流逝。感受时间是主观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剧情的紧凑度、演员的表演以及观众自身的情感投入程度。一个引人入胜的戏剧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而一个平淡无奇的演出则可能让人觉得时间拖沓。

在戏剧创作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戏剧时间。戏剧时间是通过戏剧的假定性和艺术化处理所构建的,它能够超越实际的物理时间限制。这种虚拟时间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现剧情发展的时间线,更是被艺术化和虚拟化的时间,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富有张力。通过巧妙的时间处理,戏剧家们可以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展示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情感纠葛,使观众在短暂的物理时间内,体验到剧中人物的整个生命历程。

戏剧时间的艺术化处理需要考虑到剧情的流畅性和观众的接受度。就像通过闪回、蒙太奇和梦境等手法,戏剧家可以打破线性时间的束缚,将不同时间段的事件交织在一起,增强剧情的张力和戏剧性。这种虚拟时间不仅仅是为了叙述故事,更是为了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使观众在情感和认知上都受到深刻的影响。最终,戏剧时间的成功运用,不仅丰富了戏剧情节,也提升了观众的观剧体验,使得戏剧艺术能够在有限的物理时间内,传达出无限的情感和思想。

话剧《雷雨》展现了人物纷繁复杂的生活变迁、感情经历,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如按原剧本演出需要两个小时以上,而在我们的阶段性排演中,演出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左右。在排演过程中,充分利用戏剧假定性原则,对该剧的舞台时间进行了大胆的处理。首先,话剧《雷雨》家喻户晓,甚至被选入了高中课本,其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受师生喜爱。而当下,在保证观众对剧情发展和情感线索有清晰理解的前提下,精心挑选了四段具有代表性的戏进行排演,使演出总时长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此外,对剧本里没有明确交代的情节,进行了合理的创作补充;同时,为了增强戏剧的紧凑感和深度,将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场景通过闪回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场戏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蘩漪和周萍的戏份中,加入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情感发展戏,通过舞台布局的变化,营造出两人同时出现的空间感。在这场戏中,他们通过半独白半交流的语言,深刻展现两人关系日益紧张、危险的微妙变化。最终,以蘩漪推门离开、周萍的犹豫以及一系列舞台行动作为高潮,生动地展示了这一阶段两人之间发生的重要事件。通过这样重新组织、选择和提炼剧本素材的方式,不仅在有限的舞台时间内精彩地呈现了话剧《雷雨》的精髓,还让观众在欣赏和享受艺术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未来,戏剧假定性将继续在戏剧艺术的发展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无论是传统戏剧的再创作,还是现代戏剧的创新,假定性始终是连接创作者与观众的重要桥梁。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期待戏剧艺术能够在假定性的指引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观众带来更多感动和启示。

引用

[1] 王晓鹰.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2] 曹禺,雷雨.王昭君:曹禺戏剧选[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郭帅帅(1997—),男,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