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当代古筝曲目《箜篌引》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创作构思意图与演奏表现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笔者细致剖析了作曲家在作品中融入的深远立意、明确的表达意向以及精湛的表现手法,进而提出了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如何既能忠实于原作的核心理念,又能巧妙融入演奏者个性化表现手法的关键艺术议题。本文以一首特定的音乐作品为例,探讨在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与表演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关联性问题,即“创作意向”与“表现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1 古筝曲《箜篌引》诗词情境与乐曲意境的结合——奇幻交织,虚实互衬
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情境。每一首乐曲都蕴含着独特的情境元素,这种情境不仅仅是乐曲的背景或环境,更是乐曲内在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气质通过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得以展现,使得乐曲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因此,在欣赏中国传统乐曲时,需要深入理解乐曲所蕴含的情境,从而更好地把握乐曲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庄曜创作的古筝曲《箜篌引》的情境,来自唐代诗人李贺(790-816)的诗作《李凭箜篌引》,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其中虚的部分赋予诗歌以神韵,实的部分则使其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古筝曲《箜篌引》正是借助这种虚实相生的技巧,力图展现诗中那绚丽多彩的幻想世界。
这首作品的特点在于其“虚”的元素占比较大,这体现了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在演奏过程中,对以“实”元素为主的作品,演奏者通常能更容易地理解和表现其内涵。然而,面对“虚”元素较多的作品,一些演奏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不清楚乐曲所要传达的意境。不过,在理解和处理《箜篌引》这首乐曲时,运用“幻想性”和“戏剧性”这两个音乐术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其精髓。
“幻想性”是音乐中一种重要的元素,它允许演奏者和听众超越现实的界限,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世界。在《箜篌引》这首作品中,幻想性的运用使得乐曲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广阔。演奏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乐曲中的“虚”元素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从而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
而“戏剧性”则是音乐中另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使得乐曲在表现上更具冲突和张力。在《箜篌引》中,戏剧性的运用使得乐曲在演奏过程中充满了起伏和变化,为听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听觉体验。演奏者需要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将乐曲中的戏剧性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乐曲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1]。
运用音乐术语“幻想性”与“戏剧性”,可以对《箜篌引》这首乐曲有更深入的理解。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充分施展其想象力和表现力,将乐曲中的“虚”元素转化为栩栩如生的画面和丰富多彩的情感,从而为听众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而听众在欣赏这首乐曲时,也需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远意境和情感表达,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2 古筝曲《箜篌引》的整体结构进展——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这部作品的结构特点,可以被精准概括为“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在作品中,散板与大幅速度变化段落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段落对整体结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清微淡远之美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种结构特点使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既有张有弛,又有轻重缓急。散板部分如同山水画中的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而大幅速度变化段落则如同画中的浓墨重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同时,这种结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在言外”的审美追求。作品通过散板与大幅速度变化段落的巧妙组合,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美。这种美不是直接呈现在画面或音符上,而是通过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在心中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
“松而不懈”的艺术魅力,正是源于这种微妙的平衡。它让乐曲的开头既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又有让人回味无穷的内涵。演奏者通过细腻的演奏,将音乐的韵律、节奏、情感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面,让听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音乐带来的无尽魅力。
因此,对演奏者来说,把握好乐曲开头的节奏变化,是他们展现艺术才华的重要一环。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才能更好地诠释音乐的内涵,让听众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感动。
3 古筝曲《箜篌引》的整体织体——横观纵览,点线成行
“横观纵览,点线成行”之理念,强调在演奏过程中,既要关注横向旋律线条的流畅性,也要兼顾纵向多声部间的和谐关系。此种纵横交错的点线结构,有助于塑造多声部复调旋律的独特织体。
虽然传统古筝配备了二十一根弦和丰富的演奏技法,为复调演奏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在传统的筝曲作品中,复调思维的运用却相对较少。这可能与古筝独奏的传统形式有关,独奏更多地注重旋律的优美和情感的表达,而非复杂的和声结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音乐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筝演奏者和作曲家开始尝试在古筝演奏中融入复调思维。他们通过巧妙的编排和演奏技巧,使得古筝能够演奏出更加丰富和复杂的音乐结构,进一步拓宽了古筝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内涵。复调思维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不仅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使得古筝在与其他乐器的合奏中能够更好地融合和呼应。这种跨时代的音乐创新,不仅保留了古筝传统音乐的精髓,还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感。
对于演奏者来说,考虑到古筝发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点状音头,而非持续长音,因此,在构建其旋律线条时,需要通过多点弹奏的方式来实现。在处理复调时,演奏者必须对各个声部进行精确的音量调控,以确保音乐层次的清晰度和主次的有序性。唯有如此,古筝演奏出的旋律方能鲜明地展现出复调的特性。
“横观纵览,点线成行”的理念为古筝演奏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关注横向旋律线条的流畅性和纵向多声部间的和谐关系,演奏者可以更好地展现古筝复调旋律的独特魅力,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音乐体验。
在这部作品中,复调性段落的运用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乐曲的第一部分,见图1。
谱例1:
乐曲的高音部分,以绵延不绝的旋律线条得以精彩展现。低音部分则以跳跃性的短促旋律呈现,二者在演奏中形成呼应关系。性格上,高音部分显得柔和而舒展,低音部分则富有弹性与活力。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通过精准的力度控制和细腻的触弦方式来展现两种不同旋律的交织与对话。其他复调性段落也应遵循此处理手法,以确保整体音乐表现的协调与统一。
4 古筝曲《箜篌引》的演奏技法——精琢成韵,雷电击弦
“精琢成韵,雷电击弦”是指在音乐演奏中,在需细致入微之处,当以精湛的技艺精心雕琢,以成就音乐之韵味;而在需磅礴大气之处,则应如雷电之猛烈,击弦而奏,以展现音乐之磅礴力量。
经过精心处理,乐曲才能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层次,如同璀璨的宝石在琢磨后闪耀出迷人的光彩。在古筝演奏中,左手压揉所呈现出的“韵”更是独具魅力,这一技巧的运用为古筝演奏注入了生命力与灵动性,使得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拥有了灵魂,能够触动人心。
“韵”作为古筝演奏中的重要元素,它既是演奏者技巧的体现,也是演奏者情感传递的媒介。在演奏过程中,左手通过压揉琴弦,产生出微妙的音高变化和音色差异,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这种效果如同水墨画中的笔触,虽然轻微却能够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使听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音乐世界之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演奏者需要反复推敲乐曲的结构和内涵,不断磨砺自己的演奏技巧。在长时间的练习和演出中,演奏者会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演奏者的个性特点,也成为了他们演奏中的独特标识。
“雷电击弦”之象征,尽显豪放之风采,在适当之处,其演奏应如雷霆万钧,电闪雷鸣,风起云涌。演奏者之手法,需带有粗犷之韵味,在某些段落,更应将古筝视作“打击乐”之器,凸显噪音之独特魅力。诸如面板拍击、码左扫弦等技巧,皆应得心应手,以展现“雷电击弦”之独特风韵。
演奏“雷电击弦”之时,也需注重与观众的沟通。演奏者应将自身情感与观众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观众能够感同身受,沉浸在演奏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如此,演奏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展示,更是一种情感传递,一种心灵的沟通。
以下谱例展示了乐曲的高潮部分,其中左手部分具有“打击乐”的象征意义。然而,在实际演奏中,应避免过度强调这种象征意义,以确保整体音乐表现的和谐与平衡。
谱例2:乐曲的高潮部分,见图2。
5 结语
近十数载,众多融合新技术的古筝作品崭露头角,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古筝音乐的表现层次,更为演奏者提供了广阔的演绎空间。本文选取《箜篌引》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民族乐器独奏创作及表演中所涉及的“创作意向”与“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从作品的情境构建、结构安排、织体设计以及演奏者的演奏技巧等四个维度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揭示民族乐器独奏创作的核心规律与必要因素,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引用
[1] 谢力荣.构思与表达:谈古筝曲《箜篌引》的创作意向与表现方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 (2):155-158.
本文系2022年度省级教学创新团队,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创新团队(2022cxtd15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秦睿睿(1983—),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