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日常篇

2024-10-17 00:00简满屯
博览群书 2024年9期

为文展阴阳,做人谦锋芒。

凡事阴阳手,机变混沌场。

前面那我们讨论了阴阳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还讨论了致胜、决胜和相待情况下的阴阳规律。现在,要把目光从云端降下来,把视野从个别转到普通上来。在日常生活中,既有求胜的情形,也有不求胜的情形。大多数情况下,是学习生活吃喝拉撒睡,还有上班工作日子如流水,日昇月恒,阴阳交替,在一幅洋洋洒洒的平常生活图中,该如何把握阴阳呢?

为文展阴阳

写文章是大多数人离不开的事情,不管专业研究的表达,还是工作需要的主笔,或是人生感悟思考,都需要写好文章,让更多人懂得你的想法。

写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展现的是你对于事物的理解把握。事物是阳,自己的理解是阴。把理解的思路分析清楚了,写出了又变成了公开的阳。关键是自己的理解把握,其次是在理解基础上写出来的文章。自己没有深入理解,就不能谈深入,硬要说,空话套话就来了。开会发言中,人们常说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反映了大家不愿意听废话。听到了废话又不好意思驳人面子,那就客气一下,要无话则短,背后的真实含义是无话就别说了。看文章同样如此,没人愿意看到空话废话,所以,要把前提搞扎实,把事物研究透。

万事分阴阳,对立且互藏。文章的要义在于说清楚叙述对象的不同层次阴阳所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要如庖丁解牛一样,把大大小小、沟沟壑壑、前前后后都清晰利落地表现出来。这是对好文章的基本要求。往上一个层次,要把其中的重点说清楚,把影响事物发展的关键点说清楚,要呈现出关键部位加摘要图的效果。再往上一个层次,不仅说清楚过去和现在,还要说清楚未来。最高的层次,应该是文字后面有自己的情感,尽管流露方式有所区别,但一定要深深感染读者,让读者感同身受理解了你要说的,心中不隔,没有距离感。

天下文章虽然有很多类型,但是大多可分为为公事服务的和为表达个人情感思想服务的两大类,也就是公文和自己的。当然,公文中也会分通知、报告等种类,私人的文章有诗歌、小说、评论、哲学著作等。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公文种类都有一定的格式套路,要在固定的套路中展现事情的阴阳。这样的做法,好处在于有套路可循比较方便,对不同人而言,套路就是共同的标准,有了标准就好沟通理解,但是也有不足,需要让事物自身的特点来适应叙述的套路,有时难免会牺牲事物自身的特性。而自己的文章和著作,很容易表达自己的看法,尽管也受到创作规律、学术规范的约束,但是形式相对宽松。公文和私人类文章,无论哪种,都是建立在对于描述对象了解基础上的。

道理和情感是文章的阴阳两部分。每篇好文章中,两者并存。但是因为文章格式不同,阴阳比例就有所区别。

在公文中,道理为阳,需要公开说明讲透彻,情感为阴,表达相对含蓄不直接。公文主要靠道理说服人。为了说明道理,比较讲究逻辑关系。常见的领导讲话,或者工作方案计划等公文,里面有个隐藏的公式框架: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个最内核最基本的结构,扩展开来就是,为什么要这样,什么是这样,如何实现这样。第一个问题主要讲原因,通过大局、中观、微观,或者客观和主观来分析,讲明白主题的重要性,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第二个问题,什么是这样,往往从主题、内涵,或者特殊性、普遍性要求等方面,说明主题的内容,让大家明白我的主张是什么要干什么。第三个问题如何实现,会从领导重视、压实责任、加强督察等方面讲。领导重视了安排工作就有力度,责任分清了就知道怎么干,加强督察就是强化责任。有时也会强调一下方法论方面的要求,比如,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意识等。不要觉得这样的格式机械化了,这是经过多少工作才磨合出来的经验框架,背后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布置安排一项工作,大家的思想没有认识到重要性,怎么能充满干劲干好呢?所以第一部分往往要说重要性,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具体说明,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明白你要干啥,你的主张是什么,所以要说清楚。第三部分是干的方法,领导都不重视,同志们怎么努力都无法形成合力。责任不压实,常常会流于形式,形式上都干了,结果上又都没有干。没有督导,效率不高,结果也会走样。当然,我们经常也听到要破除形式主义的要求,但是你仔细品品你领导的讲话包括媒体上任何层级领导的讲话,哪一个不是暗合了这个框架。为什么?我们要研究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个框架就是领导布置工作思路一般规律的体现,也是大众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当然,也有其他的形式,可以再去品味。反对形式主义是反对为了形式而形式,不是反对为了工作而采取的必要形式。公文要在套路格式中讲道理,情感隐藏在套路格式中,直接表达的少。

相对于公文,个人写的文学作品,更多侧重于情感而不是道理。个人文章的表达上,说的是自己的理解感想,主观色彩非常强烈,即便讲道理也是通过故事裹挟着情感来说明。所以,此类文章中阴的方面多,讲道理阳的方面少一些。即便在诗歌、词、赋等形式要求严格的文体,也是情感取胜。如果情感不能共鸣,谁还去传诵呢?而且,越是这样的文章,个性化的情感越是鲜明。当然,如果作者在情感表达方面已经有了成熟的表达方式,语言方面有了自己的风格,则是形式相对固定,有了自己的格式。写作已经格式化的作者,距离公式化也就不远了,所以经常面临如何超越过去的问题,实在超越不了,只要读者买你的账就行。说到底,多数人不愿意花钱花时间听人讲道理,因为那会有被人训的感觉,所以要把道理隐藏在最少的文字中,隐藏在故事的背后,以情节取胜。

个人风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磨练,体现的是自己的认识思维水平,写出来的文章能否让他人明白和认可,更是对叙述水平的考验。茶壶里煮饺子,描述的是肚子里有货说不出来的憨态。洋洋洒洒一泻千里却不得要领的流水账也是一种状态。古今中外,凡是在文章方面有所成就的,都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唐人的诗作闻名于世,多为情感倾诉。宋人以词闻名,但是诗作也有佳品,多为哲理诗。曹雪芹的《红楼梦》传颂已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有大量的爱好者。好的作品,就是要展现出作者的看法,既有寥寥数语纵横千里,也有细密针脚描写细节。王安忆写一个穿毛裤的动作,能用将近两页纸。金庸的小说常常将历史的背景隐含其中,也是卷卷精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了自己最擅长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人的写作风格也是分阴阳的,这是基于整体的判断。正如对立且互藏的道理,每个人的风格中,都有自己相反的类型。所以,每个人在写作中,应该把擅长的部分用于主要部分如框架等,在其他部分中适当运用其他风格,就会阴阳交替,相互支援。千篇一律,最终会被读者抛弃。

无论是在框架内的公文,还是自己做主的文体,虽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要传播自己的想法。公文要穿着公认的“衣服”出现,最大限度让更多人看明白,所以要把道理说明白,个性化的情感不能太多,毕竟,你不知道看公文的人是怎么想的,知识背景是什么,情感更难以对上频率,所以要用最普遍的套路。而个人的文章,从一开始就不是让大多数人理解的,要的是说自己的思想情感,期望的是对和自己相同背景经历的人产生共鸣。尽管出发点不同,形式不同,但是看文章的人时间有限,耐心有限,不能去分析猜测。所以,好文章都应该展尽阴阳,不论何种形式,应字字见血,段段封喉,方显风流,不能弯弯绕温吞吞。

做人谦锋芒

如果说写文章是要尽显锋芒,那么做人则基本相反,尤其是在中国的环境中,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更是如此。文章的锋芒尽出,会让大家觉得有才气,写得好,痛快淋漓。不会有人喜欢油腔滑调,在表达观点和意思时还再三谦虚的文章。相反,做人锋芒尽出,则让人觉得太能耐,不合群,会因此招来不必要的负面评价。即便时间长了,大家都了解了你的为人,不认为你的方式是专门显摆,但是为时已晚,因为你已经在生活工作中得罪了很多人,给自己造成了不少障碍。因此,做人方面,还是收敛阴阳的好,要谦锋芒。

谦虚的姿态首先让周围的人不觉得你是威胁,还会让他人找到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对你更加友好。百川为何到东海,滚滚江河义无反顾奔向大海,就是因为大海的低姿态接纳了大家。以其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说的是不树敌,不强出头,用自己的友好和能力赢得认可。用这种方式介绍自己尽管需要时间,但是最终能获得胜利,而且这种胜利是心服口服的,很是难得。

谦锋芒不是自剪羽翼,而是先用阴的一面创造认同,在不张扬的姿态中让大家认可自己,等于把阳包裹在阴中,以阴显阳,就是负阴包阳。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不是到处张扬。锋芒外露不仅暴露实力,而且自身优缺点都让人看个一清二楚,如果要有针对性地对你进行安排,岂非送上去的目标?周易里讲究两个原则,一个是感应,不同爻位之间需要交通,感而随同,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也需要交流,没有交流怎么通?一个是当位。阴居阴位,阳居阳位,就是什么样的才能放在什么岗位上。如果居非其位,更要收敛锋芒,先干好本职工作,需要锋芒的时机不到,就没有必要展示,这也是谦。

内在的本领是阳。内在的阳有了,要构成一个稳定的太极,必然有相应的阴来配合。这就是谦虚的必然性所在。真正有本事的人很少有不谦虚的。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人不能谦虚?是因为总是高看自己。认为自己是很大的局长、处长、科长,自己认为自己是那么的了不起。当然,有人在吹喇叭抬轿子,也会让这部分人迷迷糊糊真正以为自己了不起。在这样的状态,不要说认不清楚自己,还往往会高估自己。而真正的谦虚,是在内心放低自己的位置,认识清楚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以低姿态和大家打交道。

如果没有真本领,就是没有阳,即便有了谦虚的阴,也不能成就自己。阴阳相称,互济成功的道理告诉我们,首先你得有锋芒,利刃在手,不假与人。没有实力,谦虚的作用不能最大化。历史上多少成就一番事业者,皆由多种因素助力才有可能,其中一身本事必不可少。这是成就功业的前提,是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有了谦虚,可以让本领发挥更大作用。自己要有本事,同样要谦虚,两者的结合,才能成就精彩的人生。

看看我们祖先的智慧。周易六十四卦中,卦卦启示人生智慧,道明为人处世的方向。无论乾卦还是坤卦,无论成功的既济卦还是充满未来期望的未济卦,几乎每卦都有一些缺憾,然而唯有一卦的每一爻都充满吉祥,这就是谦卦。其中的道理,值得细细品味。

第一爻,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一个人才进入一个领域,或者是工作进入社会的开始阶段,不懂不知道的很多,怎样能尽快熟悉情况平顺进入这个阶段?做一个谦谦君子,放低姿态,利于尽快度过漫长的过程。以后,无论是翻越千山万水,还是经过急难险阻,都可以顺利度过。

第二爻,六二:鸣谦,贞吉。如果一个人柔顺中正的谦虚美德声明远扬,具备了好的人望,仅从社会关系来说,就可以获得好评得到大家支持,自然就是吉祥顺利的。

第三爻,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在这个阶段,一个人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工作,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不辞辛苦,既有功劳也有苦劳,又能不居功自傲,以谦虚的姿态对待他人,这样最终会得到大家的承认,事业发展应该顺利。反过来,身居要处,劳心劳力,上下关注,众目睽睽,做得好了在一点一滴中积累声望,做得差了,或者满腹牢骚,暴露在大家的视野中就成了出力不讨好。此种境地,敢不谦虚?

第四爻,六四:无不利,撝谦。一个勤劳有功劳又谦虚的人,到了事业的关键阶段,自己不主动争位置争功劳,把机会留给能干的人。有了这样的定位,遇到了出头露脸的机会,自己能适当保持距离,让其他有功劳者出彩。如此,能让别人高兴,还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空间,就会无往而不利。

第五爻,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此时,这个人已经身居决策者的位置,自身也并不比其他人实力强大,除了良好的道德品质示范,再没有更多的怀柔拉拢手段。如果遇到了不服从管理挑三拣四的部下或者虎视眈眈的同事,谦虚和柔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该考虑运用纪律或者其他手段来解决问题。阴阳相成的道理告诉我们,谦虚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用,不能识得好意的,不必纵容为患,警告惩戒等方式要及时跟上。当然,此时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准确判断,所做之事不是为了私利,所谋之利不是为己,是中正客观的,对待部下和同事也是满怀仁德,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图收服其他。

第六爻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即使自己具有了谦虚的美德,良好的声名也被广为传颂,但是,如果得不到部下和周围人的真心支持,仅仅只能管好自己范围内的事情,难以扩展领域开辟新的事业。所以,继续保持谦虚的美德,在具体事实和时机中体现,而不是炫耀功德。还应该继续保持当初旺盛的事业心,团结带领你的团队开辟新的事业领域,努力下去,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

谦卦,把人生适应现实环境发展的过程,以及面对新群体新情况时的情形分为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阶段在谦,才出道,谦是武器,也是立身之本。第二阶段在鸣,群众评价好就是鸣。要靠自然积累而不是形式主义的塑造,自己的谦要成为后续发展的持续动力。第三阶段在劳,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有资格劳,应该珍惜机会,在劳的过程中获得认可,怀着干不好就失败的敬畏之心,才可以做好。第四阶段在撝,把自己放在阴的位置,避免物壮则老。和有功者保持一定距离,不和其他有功者争锋。第五阶段在侵伐,道德不是万能的,必要时需要纪律,需要其他手段。第六阶段在利用,有了良好的声望,还要一如既往,干好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扩展职能,再立新功。我们的祖先在用这样的智慧启示我们,为人处世,谦虚会让自己的环境和谐,给自己带来好的机会。具体的情形,远远不是谦虚两个字可以说完的,不妨再回味一下谦卦中的具体描述,虽非精准的操作手册,但说明了几种具体情况的处理原则,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全凭个人悟性。

凡事阴阳手

人们总愿意准备好迎接成功的到来,很少有人主动会做好迎接不成功的安排。事情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每个人想的都成实现,这个世界就太美好了。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不得不做出应对不成功的安排。从某种意义上说,能主动做出不成功安排的,往往能成功;即便遇到极个别不成功的时刻,也不至于匆忙。这是因为,他们考虑到了事物的阴和阳两个方面。心中有阴,结果可得阳。

山不一定高,水不一定深,一定的事情往往不一定,这样的场景不少见。为什么?就是因为只想到了好的一面,自己希望的一面,没有准备相反方向的预案。当事情起了变化,不是自己希望的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变化叹息。为什么会这样?太极图中的阴和阳,本身都含有对方,这就启示我们,不能只看到和准备一个方面。两种情形都要有所准备,唯其如此,才是符合事物的阴阳之道。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战斗的结果决定着无数人的性命,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因此战场上的决策能充分说明必须阴阳兼备这一问题。古往今来的战争,既有打算定战的,有随机应变的,也有被迫应战的。凡是胜利的,都把各种情况预料在先,有两手甚至更多的准备。诸葛亮在谋划街亭之战时派出马谡,事后看可谓败笔,然而,当时谁能知道。他还派出细心的王平来辅佐马谡,除此之外,还派了高翔驻守列柳城防止万一街亭出现危机时救援。这些布置可谓周全,但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他想到万一这些人都不能抵挡张颌,街亭还是危机重重,于是派出大将魏延驻街亭后面。魏延一开始对此不理解,诸葛亮告诉他,此番重任表面上是接应街亭,实质是总守汉中咽喉,责任非常重要。这些话语,虽有调动魏延积极性的成分,但也反映了诸葛亮从阴阳两方面思维的深谋远虑。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的这样安排不是单一的一层阴阳,而是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层是马谡和王平,两人分属阴阳搭配。第二层是高翔对应马谡、王平,高翔属于阴,马谡、王平在明处属于阳,两个部分相互支援。第三层是魏延对应高翔、马谡、王平,魏延属于阴发挥接应作用,高翔、马谡、王平这三人属于阳,这对阴阳的搭配格局更大,关系到汉中的安危,进而影响蜀国。

一开始,马谡要在山上扎寨,这种书呆子的做法遭到了王平的反对。作为军事统帅,马谡发布命令,必须按照他的安排布置兵力,妥协的结果成了王平领兵五千在山下,马谡带领大部分人马在山上。等到司马懿的兵马团团围住山,截断水源,马谡根本不能带领蜀军冲开包围。最后,山上缺水,不少蜀军投降,马谡也不得不下山向西逃走。王平的兵马看到山上被围,前来救援,却根本不是张颌的对手,只能退回。张颌在追马谡的途中,魏延挺身而出大战张颌。张颌遇到魏延马上退回,魏延一直追张颌要再次夺回街亭。等到魏延追了五十里,司马懿父子出来把魏延团团围住,让他难以脱身。危急时刻,王平又发挥了作用,赶到接应魏延。两人合兵一处,来投列柳城的高翔。此时,诸葛亮预先的安排都出现了,三重阴阳都发挥了作用。最终,三人商量晚上劫营,夺回街亭。在劫营的过程中,魏延和高翔在前,陷入重围。正在无计可施时,后面的王平带人马冲进来。三人合兵一处冲出重围。原来,王平在进军途中,突然担忧魏延和高翔万一中计势单力薄,三人都会被灭掉,就带人从侧面进攻。此时又形成了新的阴阳,方才救下了深陷重围的魏延和高翔。三人合兵一处,方才突出重围。魏延从守汉中门户到救马谡,再到接应企图拿下街亭,再到王平临时从侧面进攻最后救出魏延和高翔,这些都暗合了阴阳的搭配,才有后来的机变。如果没有阴阳力量的储备,没有临时战术意图的改变,就不会阻止因为街亭失败带来的快速败退。抛开这一仗中的马谡不谈,诸葛亮对于这一事件的谋划,以及王平、魏延、高翔的机变配合,都证明了凡是如果没有阴阳两手准备,往往会难以应对变化。

但是,为什么街亭还是失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街亭的失败属于不可预见力量的结果。我们在此重点关注的是诸葛亮这三对阴阳的安排怎样步步挽回失败颓势,最终为避免兵败如山倒赢得了机会,没有让一个街亭之败祸延全局,而非为什么安排了马谡。街亭失败产生的连锁反应。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三层阴阳手配合,才实现了点到面的阻断,更说明阴阳配合的必要性。

战场尚如此,其他亦然,任何事情都应该考虑到阴阳两面,有所准备才能有所成就,这就是凡事阴阳手的含义。

阴阳手并不是说目标上有两个,而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有多套方案,可以应对各种情况,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方案中,也有多种配合力量。一种力量,一个方向,往往难以奏效。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分清了阴阳,就知道了事情发展中的动力和阻力,从而制定出应对的方案。

负阴抱阳,用在思路上,本身就隐含着两个意思。一个是阴的思路,一个是阳的思路。两者的配合十分重要。其中,既有同一个方案中,阴阳两种力量的配合,也有同一个目标下,不同方案中,阴阳的配合。

凡事阴阳手,难就难在人往往会一个思路走到底,在需要客观看待事物发展的可能性时,会从期望的角度出发判断,再加上情绪的影响,形成不了准确的结论。所以,基本上难以安排两手,更谈不上实现阴阳手的配合。在现在的语境,我们常讲要有底线思维,就是一种阴阳思维的体现。现代社会的运行涉及众多系统,再高明的管理者,也不能预见可能出现的所有突发事件。所以,要有底线思维,设想所处的环境出现了最坏的情况,该如何应对?以此做出恰当的安排。当问题真正出现时,就可以从容应对。这也是阴阳手的体现。我们常说的问题意识,更多是来自领导层的想法,要求汇报工作不讲或者少讲成绩,多讲问题,讲清楚问题。这样要求的背后,反映了领导的思维在不自觉具有了阴阳思维,他是想了解问题在哪里,好让大家有所准备。

机变混沌场

阴阳相互吸引又排斥,各自量的多少在变,但存在一直保持不变,两者共同组成的一种场,就是混沌。这种混沌是阴阳的基本状态,也可以称之为太极。每个事物都有太极,每种方式中也有太极。各种应变的方案中,最为主要的是组成自己的太极,让需要的时候能发挥出来。

能否具有随机应变的太极,关键在于结构。结构决定性质。阴阳的比例,往往决定事物的性质,决定太极的质量。

简单地说,只要不是独阴或者孤阳,就可以成为太极。但是里面的比例,也就是阴几分、阳几分却大有不同。河图洛书中,无论哪个方向,几个数字相加都是15,保证了力量的一致,把阴阳平衡到了恰到好处,实现了阴阳的平衡,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讲的中和。实现中和,本质上是按照道的原则行事,胸有标准,机智权变。

机变来自混沌。混沌是机变未实现前蓄势待发的状态。混沌并不是一团乱麻,而是保持一种状态,能随时进行最佳的应急反应。大的原则上,阴阳配合,可以在最佳角度最佳方向调动起力量。小的方面,能调动每个因素参与进来,围绕目标共同努力。阴阳如何搭配?最好的境界是变化自如。这种自如是阴阳形态迅速转化,如同前面讲过的五分阳五分阴,五阳五阴的状态就是最佳混沌状态。

有没有一种明显的形态可以形象的展示混沌?俗话说,字如其人。就以字为例来说阴阳配合的结构。毛泽东前期的字体很有功力,可见欧柳但拘于章法,到了后期显示出一种混沌的状态,特别是指挥解放战争时期的字体,外表看来挥洒自如随意为之,精彩处却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动,线条的阴阳对比强烈,又内在呼应浑然一体。只有内在的美或者魂,也就是思维艺术具备了阴阳各半的状态,才能展现出来这种混沌。这大概可以归因于,他政治军事生涯对于性格情绪的成就,让他的思维方式和其他人区别很大,外化到字上,就呈现出融豪迈俊逸风雷激荡于一体的特点,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天地大美纯真美好诗意境界的感受。对比郭沫若的字体,中锋磅礴,参差错落,跌宕起伏,也属于明显的阴阳分开,虽足以成为一代大师,但是权变不足,缺少内心的雄浑大气。一个是内心的雄浑大气,藏都藏不住。一个是要在形式上做足问文章才能有大气。字反映的是人内在的个性,和性格修养高度匹配,毛泽东的字和郭沫若的字就能反映两人的特点。两种字的特点都是由于两人不同的性格和从事的事情不同,在此不论高下,只谈艺术层面的欣赏。但毛泽东字中的混沌之形,阴阳各半之组合形成的力量,以及展示的美,却可见可品,启示我们混沌之形中的阴阳该如何安排。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机变混沌的状态,往往隐藏着应对事物发展而变化的能力。物来顺应,去则不留。这句话,描述的是无论外界的状态无论怎样变化,都能不起波澜于心,认真应对。实际在生活中,很多人被事情的变化惊扰的思绪纷纷,要么暴跳如雷,要么灰心丧气;而情绪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人的判断力,影响对于事情的处理。大多时候,人干事情,都不是干得很累,而是心累,因为事情变化而带来心情的变化是最耗费心力的部分。心累就无力干事,也干不好事。需要让心静下来,不受外界变化过多的干扰。完全不干扰不可能,但是可以做到把干扰减到最低程度。

赤壁之战中,曹操兵力远胜过东吴,认为自己必然胜利,这是从一开始没有建立好心中的太极。心里只有胜,没有败失去了阴阳平衡,这怎么可能实现呢?曹操没有听贾诩的意见,没有识别出黄盖的阴谋,最终导致失败,并不是贾诩的谋略不高明,也不是黄盖的诈降之计伪装的多么巧妙。因为曹操的心中有了前面的胜仗,产生了怠慢,不能冷静地分析。对于要成功的事情,应该始终怀着一种敬意来做。怠慢有了,敬意少了,难以看清形势,更谈不上机变混沌了。干事情,需要的是敬慎。用恭敬的态度考虑事情,谨慎的态度谋划处理,才能敬慎不败。换句话讲,有了忧患意识,才能谨慎戒惧,才能有后面的胜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此意。

外界的变化是绝对的,也往往和我们期望的不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能不变。变化总是要来的,无论怎么变,都要能很快有应对之策,圆满得体处理好事情。实现这种境界,需要把自己看作一粒宇宙的尘埃,自觉服从小的要跟着大的转的道理。此时,自己和外界构成了一对阴阳关系。以我为阳,外界为阴。阴变,阳亦跟随而变才能保持太极,不让自己失去在太极中的地位;如果阴不变,阳亦应保持和阴之间的张力,维持太极这个共同体。关注到这一层面,方能调养心机,做出各种变化的应对之策。

机变混沌,意味着阴阳的变化迅速准确。要实现这一点,阴阳结构平时应该处于中正的位置,把阴阳搭配在合理的结构,体现出来就是中和。在需要的时候,迅速变换,调动每一部分,形成最佳合力。太极拳的发力,每一招每一势,都讲阴阳配合,但是要出来最佳结果,还是阴阳各半才可以出来整劲。在谋划事情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立身中正,价值标准中正,无论哪种力量出现,都能迅速调整自身立场,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小结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讨论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阴阳运用,核心在于把自己和外界看成阴阳一体,在共同的太极中把握自身。写文章最能展示一个人的思维特点,即便是公文的固定套路格式,也要把该说的说得清清楚楚,不像待人接物客套周到的要求,可以说透也可以点到为止,这就是为文展阴阳。人生在世,草木一秋,成就再大,都需要众人成就,傲慢自负容易伤人最终伤到自己,谦虚待人,只会赢得更多帮助,即便一时不会,长远看能改善所处的环境,让周围的人最大限度认可你,这就是做人谦锋芒。目标确定后,一个路子走到底的,必定不会成功,需要多种力量配合,组合这些力量的思路体现出阴阳,这就是凡事阴阳手。阴阳无处不在,不要说瞬息万变的战场,单说芸芸众生流水账一般的生活,不能随机应变,只会跟着感觉走的,没有不失败的,只有那些随时根据形势变化调整自己方法策略的,才能获得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随心所欲变化,妙招迭出,让人应接不暇,把生活事业变成了艺术,就是机变混沌场。

(作者系中央机关公务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