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小衔接,共筑成长之路

2024-10-16 00:00:00王燕丽
求知导刊 2024年26期

摘 要: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幼儿学业和身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分析了家园共育的意义、家园共育的现状,提出了高质量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策略:凝聚共识,树立“三心”理念;搭建平台,创新“四化”互动;优化内容,落实“五育”并举。旨在通过家园携手,促进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幼小良性衔接,助力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家园共育;幼儿教育

作者简介:王燕丽(1989—),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上河幼儿园。

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新时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衔接意识,使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可见,推进幼小衔接、加强家园共育已成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命题。幼儿园作为幼小衔接的关键,要创新、优化家园共育模式,构建园所主导、家庭支持、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家园共育格局,为实现幼小良性衔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赋能护航。

一、幼小衔接视域下家园共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使幼儿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目标实现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两大场所。家园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1]。家园携手,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促使幼儿在一致的期望和要求中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学习状态打下坚实基础。

(二)提升家长育儿能力,解决幼小衔接适应困难

幼小衔接是儿童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幼儿要面临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面对角色转变和行为适应的挑战。部分家长缺乏相关认识和经验,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小学的教育要求,难以给予幼儿科学指导。通过家园共育,幼儿园可为家长提供育儿指导和家庭教育支持,传授家长过渡期教养方法,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家园协同,共同营造支持性环境,可有效预防和解决幼儿在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适应性问题。

(三)园家社互动,实现儿童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通力配合。幼儿园要立足自身,联合家长,拓展社区资源,构建互信互助的园家社互动网络,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园家社三方优势互补,以此为幼儿营造最优成长环境。家长作为纽带,将幼儿园倡导的科学育儿理念带入社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可以推动社区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实现儿童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为幼小衔接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2]。

二、幼小衔接背景下家园共育面临的挑战

(一)家园共育意识淡薄,互动缺乏主动性

在幼小衔接这一儿童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家园共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尚未树立起密切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部分幼儿园教师将衔接过渡的任务和压力揽于己身,忽略了与家长建立教育伙伴关系,较少采取措施引导和支持家长参与幼儿教育。部分家长将教育幼儿的职责完全托付给幼儿园,较少主动与教师沟通,未能及时了解幼儿在园学习与生活情况,对参与幼小衔接准备工作缺乏积极性[3]。家园互动不足,双方就难以在幼儿教育目标和行动上达成共识,难以营造同心协力、携手并进的良好氛围,无法真正发挥协同教育的叠加效应及获得“1+1>2”的共育效果。

(二)家园共育内容脱节,忽视幼儿身心特点

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不顺畅,家园共育欠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导致幼儿所接受的教育内容连续性不足,出现断层是一个突出问题。部分幼儿园盲目追求小学化,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征。一些家长急于让孩子掌握识字、计算等小学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培养幼儿兴趣爱好、良好行为习惯。家园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各行其是,没有达成科学育儿理念共识和行动一致性,在共同促进幼儿养成适应小学学习的良好品质和习惯方面用力不足,未能有效实现幼小衔接。家园共育的脱节,不仅无益于幼儿顺利过渡,甚至可能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影响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三)家园互动流于形式,缺乏深层交流与合作

幼儿园与家庭的沟通互动形式相对单一,以家长会、观摩活动、家长联络栏等传统方式为主,亲子活动较为欠缺,家长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是一个重要问题。虽然这些方式也能进行家园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但情感交流不够,难以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家园共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教师重视向家长传递幼儿园的相关信息,但忽视倾听和了解家长的想法和诉求。一些家长虽然关注孩子在园的学习和表现,却缺少与教师平等对话、深入探讨的意识[4]。这种单向传递、浅层互动的模式既不利于家园双方教育理念的融合,以及双方在育人实践中达成共识,也不利于为幼儿营造协同一致的成长环境,难以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四)家园共育评价缺失,缺乏反思改进机制

一些幼儿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共育过程与效果的反思改进不到位。部分幼儿园过于重视结果,忽视了对共育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与监控;评价主体较为单一,未能充分聆听家长意见,了解幼儿的感受。缺乏评估反思就难以准确把握共育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也难以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无法推动家园共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此外,部分幼儿园对教师开展家园共育的专业引领和支持力度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措施,导致教师参与共育的积极性不高,共育工作易流于形式。

三、幼小衔接背景下构建高质量家园共育模式的策略

(一)凝聚共识,树立“三心”理念

在幼小衔接视域下,高质量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需要家园双方树立“三心”理念,即换位思考之心、协同育人之心和反思改进之心。首先是树立换位思考之心。如果家长和教师之间存在隔阂,就难以充分理解对方的诉求和困难。幼儿园教师要用心聆听家长的声音,设身处地为家长考虑,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烦恼,如孩子入学的适应问题、家庭教育的困难等。家长也要学会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谅教师的工作压力和教学任务,给予理解和包容。只有双方换位思考,才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其次是树立协同育人之心。家长和幼儿园应该相互配合、一致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要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如亲子游戏、节日庆祝等,让家长切身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作用。比如,定期组织家长为孩子制作手工玩具,增进亲子关系,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力。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对孩子学习习惯和行为的培养。最后是树立反思改进之心。家园共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双方不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并据此优化互动方式,提升合作质量。幼儿园要主动邀请家长参与评估工作,聆听家长的意见、建议。比如,在家长会上设立互动环节,让家长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建议。家长也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反思改进工作,共同推动家园共育的创新发展。

(二)搭建平台,创新“四化”互动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构建高质量家园共育模式的关键在于家园双方要摒弃传统僵化的互动模式,采用新型的“四化”互动机制。第一,要打造立体化的沟通渠道。幼儿园不应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而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覆盖线上线下的沟通矩阵。比如,在线上,采用家园共育小程序,实现信息共享、在线咨询,打造虚拟的交流空间;在线下,设置互动墙板、家长阅读角等,让信息传播更具感官冲击力。这种立体化的沟通渠道不仅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也能增进家园双方的紧密联系。第二,要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5]。传统的“一刀切”式育儿指导已经无法满足家长的多元需求,幼儿园应该根据不同家庭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的帮助。比如:针对单亲家庭,为他们提供专项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家庭,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缓解儿童的情感孤独。同时,幼儿园还要搭建家长互帮互助平台,让家长成为彼此的知心朋友,一起分享育儿心得。第三,要开展沉浸化的体验活动。单纯的观摩式参与已经无法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幼儿园要打造让人身临其境的体验项目。比如:结合节庆主题,组织亲子烹饪比赛,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动手制作节日美食,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策划“探索奇妙世界”主题活动,邀请家长陪伴孩子进行实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沉浸化的体验能提升家园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第四,要实现社区化的资源整合。幼儿园不应该局限于自身的教育资源,而应该整合社区力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比如:邀请社区内的专业团队定期举办讲座,为家长提供多元化的育儿知识培训;与医疗、心理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免费的诊疗服务。这种社区化的资源整合,不仅能让家长获得更加全面的支持,还能扩大幼儿园在社区内的影响力。总的来说,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家园双方要主动合作与创新,共同构建立体化、个性化、沉浸化、社区化的新型互动机制,以此推动家园共育迈上新台阶,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优化内容,落实“五育”并举

在幼小衔接视域下,构建高质量家园共育模式的关键还在于家园双方优化合作内容,落实“五育”并举,即落实幼儿习惯培养、能力发展、体魄强健、审美发展和劳动品质养成。第一,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和家长要通力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社交行为习惯,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奠定基础。比如,定期组织亲子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幼儿日常自理技能的训练,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和监督下,逐步养成早晚刷牙、自己穿脱衣服等良好习惯。同时,家长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对幼儿这些习惯的培养,让幼儿的良好习惯根深蒂固。第二,要重视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幼儿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数学、科学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支持作用。比如,定期组织家长参与亲子阅读活动,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阅读优秀绘本,培养幼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第三,注重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幼儿园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其中,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例如,定期组织亲子运动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进行体能训练,在欢乐互动中增进感情,培养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帮助孩子强健体魄。第四,重视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幼儿园要通过音乐、绘画、舞蹈等活动,让幼儿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第五,重视幼儿劳动品质的培养。家园双方都要鼓励幼儿参与简单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品质和动手能力。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并主动与幼儿园沟通,共同打造有益于幼儿成长的劳育环境。

总之,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重要纽带,对幼儿成长与发展影响深远。幼儿园要树立幼小衔接意识,立足衔接需求,推动家园共育转型升级,推动幼儿园、家庭、小学、社区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为幼儿创造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唯有家园同心、校社协同,传递教育正能量,才能让幼小衔接之路更加通畅,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敏.游戏化视野下幼儿园家园共育创新策略研究[N].科学导报,2024-01-16(B04).

林叶红.家园共育视野下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4(2):7-10.

梁红蕾.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教育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1):132-135.

康新.幼儿园教育中构建家园共育新模式的尝试[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十一).广州: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2023:207-209.

刘亭,文欣,王小红.高校附属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构建: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4(5):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