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跨学科教学策略是培养21世纪艺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教师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作技能。通过分析跨学科教学策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小学美术教学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跨学科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
作者简介:温耀发(1989—),男,甘肃省通渭县常家河镇张堡小学。
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教育的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美术跨学科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教育教学方法革新的需求,其既注重探寻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美术知识体系,又能通过艺术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在艺术视角下学习和探究美术知识。因此,教师应从跨学科的教学理念出发,探究小学美术教学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跨学科教学策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跨学科教学策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讲述—示范—练习”教学模式的局限,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不再感到无聊。首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如笔者将《着衣母婴卧像》这一雕塑作品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历史学科),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学知识)等紧密联系,使学生从“廓”到“形”理解作品“母爱如山”的内涵,也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现亨利·摩尔创作手法的来源。其次,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跳出思维舒适区,产生对美术学科知识的探究欲望,进而奋力学习,挑战自我。大多数学生会将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课视为“副科”,认为学习美术不需要多少精力,也不需要去动多少脑筋。而跨学科教学,要求学生思考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数学概念或科学原理等知识之间的联系,体验从失败中学习并最终实现创意的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美术课堂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探究美术学科知识,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其他学科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跨学科教学的合作探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使他们在课堂上沟通协作、学习体验,进而增强学习动力[1]。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跨学科教学策略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应用,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或探究视角,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教师会鼓励学生去质疑、去wy0rtTZ8D39B/F6N4PdG9kjxwOT9r73w55zU1EuWgWQ=联想、去创新,使其在自我表达和解决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产生更具创造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背景会更全面,打破学科壁垒的能力会更强,他们能够跨越学科界限进行思考和创新。如在引领六年级的学生创作“破茧成蝶”主题的作品时,笔者先让他们思考破茧成蝶的故事,找到创作这一主题作品的意义和突破口,然后选择绘画方法,确定表现方式。这一创作过程,融文学知识于美术创作之中,提升了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跨学科教学策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为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通过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生不仅能学习绘画理论和绘画技巧,还能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2]。在跨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等文化得以融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历史背景、表现手法等也能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和领悟。此外,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艺术与艺术、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加深其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理解。如通过研究中国水墨画,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自然观;通过学习西方的古典绘画,学生对欧洲宗教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进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策略探析
(一)小学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教学策略
1.学习文学作品,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通过详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环境和有关的文学作品等,学生将能更深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寓意,与作品产生共鸣[3]。譬如,在教学“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时,教师可以齐白石的艺术生涯介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艺术作品,学习关于齐白石的文学作品,引领学生进入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学习之旅。首先,让学生从自己搜集的资料中获取关于齐白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等信息;其次,师生一起观看关于齐白石的纪录片,学习《白石老人自述》等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这位艺术成就非凡的艺术家;再次,师生共同欣赏《虾》《海棠双蟹图》《牡丹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艺术作品,让学生观察、比较作品风格的变化和主题的不同,深化学生对齐白石艺术特色的理解;最后,鼓励学生选取一幅齐白石的作品进行赏析。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文学作品助力艺术作品欣赏,艺术作品赏析助推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做到了美术教学与文学作品学习的高效融合。
2.探寻艺术元素,提升作品创作能力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汪曾祺的《岁寒三友》,“文中有画意”。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勾勒的是“儿童乐园”图,陈淼的《桂林山水》中有“山水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从美术教学的视角出发,精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品读,探究美文中的情感、视觉元素和绘画艺术,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文本内容与绘画艺术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绘画创作技能[4]。譬如,在教学“山水画”一课时,教师可先引领学生从欣赏语文课文《桂林山水》所描述的画面开始,发现桂林山水的四大特色“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探寻文章所蕴含的色彩、形状、空间、节奏与韵律等艺术元素,真正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山水美和环境美。接着,教师讲解“山水画”的概念知识,通过展示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自然景观,感知山水画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同时,引领学生品读文本,基于文本构建“桂林山水图”,了解记录和凝结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桂林山水。至此,学生对桂林山水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在心中建立了山水画最基本的框架,他们对绘画艺术的认识也上升了一个高度——游山如读史,作画除匠气。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桂林山水”。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将文字美转换成视角美,将情感态度转换成绘画语言,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山水画的理解、感悟,也锻炼了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
(二)小学美术与数学学科的跨学科教学策略
1.融入数学知识,提升作品创作技巧
美术学科的深入学习,离不开几何图形、比例、平移、透视、矩阵变换等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数学知识,可以助力学生理解美术概念,掌握绘画方法,提升作画技巧。以“雕塑之美”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寓“比例”知识于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雕塑艺术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雕塑作品中的比例关系,如人体雕塑的比例、抽象雕塑的几何形状比例等,让学生意识到比例在雕塑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将教学焦点转移到数学“比例”概念的重温上: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比例”,简要说一说今天所观察到的雕塑作品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②请同学们选择一件雕塑作品,测量并计算肚脐上下的比例和胸围、腰围、臀围之间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测量、计算、比较,学生认识到美术学科的学习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最后,引领学生进行雕塑创作,并提醒他们注意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实践了数学知识,也深入体验了雕塑艺术创作的过程,提升了对雕塑艺术的认知和创作水平[5]。
2.整合“美数”知识,助力理解美学理论
在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数学体系中的“对称”知识无处不在。为了使学生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中熟练掌握并运用“对称”知识,教师可以将“对称”知识与美术学科的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既能发现“对称”的美学价值,又能加深对“对称”概念的理解,从而助力美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譬如,在教学“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一课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并引导学生观察各民族服饰中的美术元素,特别是色彩、线条的使用和形状的独特设计。水族背带上的图案、苗族服饰上的图案、汉族的对襟服饰、保安族男子冬服等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发现这些衣服的共同特征——对称。有学生还开玩笑说:“我们走到哪里,数学就跟着我们来到哪里!”接着,笔者引领学生对比分析服饰或服饰图案中的对称与非对称元素。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了“对称”不仅仅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知识,也是美术设计中实现美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通过对各民族服饰的简略分析,学生也了解了近似对称、动态对称等美学理论,从而丰富了对民族服饰的认知,拓展了美术课堂的学习内容,加深了对“对称”知识的理解。
(三)小学美术与科学学科的跨学科教学策略
1.借助科学实验,提升美术学习效果
美术学科的学习,离不开透视、光学、解剖学等科学知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领学生在实验中弄清光学原理和透视等知识,会使他们更容易跨入绘画艺术的大门。譬如,“色彩的纯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重点是引领学生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对色彩三属性的判断、感受和应用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实验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一,引领学生观察不同纯度的色彩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让学生初步认识色彩纯度对表达作品情感的影响。第二,使用棱镜分解光线展示光谱,使学生理解光与色彩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三,实验不同材质对光线的影响,使学生真正理解“色彩纯度”的含义。通过实验,学生会观察到色彩的形成原理,理解色彩与光的关系,这也增加了学习美术学科的趣味性[6]。
2.融合科技与艺术,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设置“科学创造新生活”一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了解科学对生活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态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突破:①播放渗透科技的艺术作品视频,如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上,一面中国扇于西湖之上打开,扇面与湖面产生的镜像融为一体,科技与艺术结合描绘出的意境美令观众无不惊叹。②展示作品《云梦山》,引领学生探究作品的组成方式与表现手法,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中包含科技进步的信息。③学生自主创作,提高艺术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这样的美术课教学设计中,学生既经历了观察分析的过程,又收获了创作体验;既能从科技的进步中感知中国画特有的氛围和气韵,也能从美术学科的学习中增强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探索和实施跨学科教学策略,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学美术教师既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探寻跨学科教学的切入点和契合点,也要努力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的路径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美术学科知识的同时,建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信,提高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全面而深刻的学习体验,不断提升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李晓东.“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研究:以“黄河文化”大单元教学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4(3):173-175.
陆佳晨.学科融合,激发创造: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思路[J].读写算,2024(5):140-142.
吴瑄.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分析[J].求知导刊,2024(2):137-139.
华雪.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和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22):178-180.
张文双.现代技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1(22):176-177.
韩昶.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探新[J].新课程研究,2021(29):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