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提出让教育回归本质,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既是落实新课改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抓手,还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把握好课前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三个环节,合理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通过拓展教材知识、创设真实情境以及开展互动活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从生活走进课堂,实现生活与课堂的有效结合,展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使学生更加喜爱这门课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郭小亮(1978—),男,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中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回归生活是教师必须思考的新问题。教师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道德与法治知识,也应在社会生活中讲道德与法治知识,注重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整合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采用的教学方式相对陈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要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运用情境表演、课堂辩论、时政播报、趣味活动等方式,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落实新课改的现实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成为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坚持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另外,生活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化和创新,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并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还是践行新课改要求的重要体现。
(二)建设“大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建设“大思政课”的目的是使社会生活成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源泉,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取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教师建设“大思政课”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好时代和社会生活这个思政课堂,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好生活化教学模式。有效建设“大思政课”强调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必须深入贯彻“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注重内外协调,持续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以延伸思政课堂的维度,提升教学质效。总之,生活化教学是建设“大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抓手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人才,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特点,积极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如设置生活化场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巧设生活问题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展生活化活动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完善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等等。让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生活相融合,将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可以拉近学生和道德与法治课知识之间的距离,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效。
(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开放、多元,其能够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1]。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以学生既有的经验为教学基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与记忆理论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与成长,获得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课前导入,聚焦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生活经历入手,可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拉近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热情。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投入课堂学习中,进而高效地完成课堂任务。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的邀约”一课的教学为例。对于初中生而言,青春就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新起点,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前用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填写调查分析表,让学生对比一年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想一想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身高、体重、心理、性格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以这种生活化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开启课堂学习之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青春的证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青春的定义,感受青春的力量,教师可采用歌曲导入的方式,播放歌曲《青春修炼手册》,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使学生主动思考自己的变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二)课堂教学,链接生活
1.拓展教材知识,追溯生活教育之源
教学素材应源于生活,高于教材,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蕴藏其中的生活材料,在讲解教材知识时,尽量融入生活元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此外,教师在选取素材时,不能偏离教学内容,要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如典型的社会热点话题、代表性公众人物的事件、大众熟知的新闻事件等,通过整合与提炼教学素材,拓展学生学习范围,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具有生动性[2]。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法律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司机无证驾驶被交警抓拍取证及处罚的短视频,并提问学生为什么司机会被处罚,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进行简短的探讨后,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让学生体会到法律就在身边。教师还要时刻关注时政,及时将生活中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时政,拓宽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讲解相关社会新闻的时候,教师要注重结合新闻事件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明白,违法犯罪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法律无处不在,需要时刻遵纪守法。
2.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掌握学习主动权,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使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升华思想,内化品德,提高思政素养。教师还应注意,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可以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创设情境,如播放电影片段、设置情景化问题、模拟法庭等,将学习的舞台交给学生,活跃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与掌握知识[3]。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建设美好祖国”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学习。(1)借助优秀影视作品创设情境,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播放电影《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内心受到触动,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及为祖国奋斗的理想信念。(2)通过问题拉近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回顾过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顾所学知识,思考近年来我国的发展成就,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分小组合作讨论,畅所欲言,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第二步:畅谈现在。以“我眼中的祖国发展”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将道德与法治课与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上台演讲,介绍祖国今天的成就,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步:走进生活。教师展示几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图片,如清洁工认真工作、交通指挥员全力指挥等,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认识到建设美好祖国需要人人都发力。第四步:展望未来。请学生拿出卡片写下对祖国的寄语和美好祝愿,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愿意主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3.开展互动活动,实现高效课堂建构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部分学生存在叛逆心理,不愿意与教师沟通,也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这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社会调查、市场调研等实践活动,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深入社会“大课堂”,收获生活经验和道德与法治知识。
例如,在讲解关于保护环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实践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闲余时间走访多个小区,调查了解居民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记录调查情况,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以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反馈。教师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回归生活,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这样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4]。
又如,在讲到法律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法院参观学习,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法院工作,感受法律的权威,深入体会法院工作的严谨务实,并在课堂上开展“模拟法庭”角色扮演活动,用直观、生动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教师也可以围绕课程内容开展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网络是把双刃剑”这个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两个阵营,就“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那么,网络的应用与普及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探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强化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后总结,回归生活
新课改要求教育回归本质,提倡生活化教学,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基于生活教育理念,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感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例如,在讲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积极奉献社会”一课的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身体力行,到社会中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实现个人价值,如鼓励学生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坐公交车时主动给孕妇、老人让座,到社区做义工等。此外,为了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教师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不能仅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而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就学生各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及时给予反馈[5]。教师要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运用多种方式获取关于学生发展状况的信息,如在开学的第一堂课,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表现,便于后续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的素养不断提升。
三、总结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打造高质量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师要积极探索,不断尝试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前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等环节中,以由浅入深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自主研学,感悟生活的真谛,从而提升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雒振国.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1(33):91-92.
祁旺堂.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如何才能生活化[J].考试周刊,2021(39):147-148.
殷亚利.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思考[J].求学,2021(11):71-72.
孟登峰.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1(10):151-152.
张永强.初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20,6(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