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劳动技能训练,更要重视信息化环境下劳动教育的形式创新,可通过合作、租赁以及自建等方式打造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长期价值。而在劳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健全“家校社”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机制,通过整合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感知劳动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拓展劳动教育空间。
关键词:城镇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度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城镇小学依托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上磨小学为例”(课题立项号:TS(2023)GH219)。
作者简介:窦毓奎(1979—),男,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上磨小学。
窦调珍(1979—),男,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上磨小学。
依托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技能实践环境,促使学生的劳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发展,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1]。本文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上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师、学生、家长的反馈,总结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四个维度探讨开展劳动教育的创新策略: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校课程体系中;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一、城镇小学依托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整个社会的劳动分工、产业格局均受到新兴技术的影响[2]。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多元化竞争,学校需要创造条件,将乡土劳动教育资源与新兴信息技术劳动教育资源加以整合,打造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接受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在多样化劳动实践项目的支持下,全面提升劳动技能。
从劳动教育的学科属性来看,劳动学科彰显出显著的跨学科融合特质。美术教育、手工活动、职业体验、社会调查等内容在小学劳动教材中均有涉及,学生可以在劳动实践中发展不同领域的创造、创新技能。此外,劳动教育具有开放性和生活性。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生活教育理念,可在劳动学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3]。
从小学教育发展的目标来看,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劳动教育可以与学校的课后服务项目深度结合,让学生从重复枯燥的学科学习中解放出来,在劳育项目中培养多方面的素养。优质的劳动实践项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复杂的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家庭、学校、社区的劳动活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一些职业,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志向[4]。
二、城镇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上磨小学是一所县城小学,在校生2010人。受学生家庭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校本劳动教材开发设计与应用不足、师资不足等要素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如预期。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一些教师、家长、学生依旧将学习评价视角聚焦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上。同时,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劳动是在浪费他们学习主要科目的时间。当学校发起一些周期较长的实践项目时,一些学生会出现懈怠、敷衍了事等问题。
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比较单一,课程时间少,对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成效以及劳动过程真实性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检验机制,影响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5]。从学校当下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范围来看,很多劳动实践活动是在课堂情境下进行的,如手工、烹饪等。有限的劳动实践空间,决定了学生无法体验那些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工具较为复杂的项目,以致很多学生对劳动学科的认识只停留在浅层的手工、家务等方面。目前,学校所开展的具有合作属性的劳动实践活动主要是依托社区的公益活动,包括社区的环保文化建设、对社区内的特殊群体帮扶等。
三、城镇小学劳动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缺乏联系
传统的劳动教育通常以劳动教材为中心,忽视“生活教育”在劳动教学中的渗透。这会造成学生的劳动实践与劳动意识发展的割裂[6]。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不完全,目标不统一。班主任、劳动学科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师分担着不同的劳动教育任务,但各行其是,未能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融通,导致资源的浪费。
(二)忽视劳动校本教材开发
学校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可以调度的资源,推动劳动校本教材开发。劳动实践活动项目也未能有效整合学校所在地区的乡土资源、非遗文化,学校履责不到位,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推进不顺利。校本教材开发不足,学校便难以打造具有创新价值的劳动课程项目,难以树立品牌形象。
(三)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负责设计课程内容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设计能力、资源调度能力以及教学管理能力、执行能力、监督能力[7]。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一些学校的劳动课没有专任教师,兼任的教师也缺乏设计课程的顶层思维,只能根据课程指导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未能将学生家庭潜藏的劳动资源以及学校所在区域所蕴藏的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利用起来。
(四)学校缺乏户外劳动实践条件
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城镇小学可从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资源出发,将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融入课程体系之中。但是在过去的实践中,一些学校所组织的户外劳动实践活动较为有限。有限的户外劳动课程次数、周期,导致学生对劳动类型、劳动发展、自然规律等缺乏完整认知,学习目标不明确,乡土情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成效不佳。
(五)学生家长不重视劳动素养培养
家长层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学校劳动实践活动任务的配合不足。家长对劳动教育不重视,直接影响孩子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为了转变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通过输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方法等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劳动教育,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任务,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从而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
(六)学生掌握的劳动技能有限
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生在校内所能够学习、掌握的劳动技能也十分有限,同时也限制了劳动实践项目的内容、形式。在面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劳动实践项目时,学生缺乏相应的能力,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容易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挫败感,这会打击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对此,在设计劳动实践活动内容时,学校需要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发展目标考虑在内,既要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劳动技能,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七)学生缺乏积极自主的劳动实践意识
一些学生通常需要在学校、教师的硬性要求下才会参与劳动实践任务,在发现学校环境的突出问题时,不会主动解决,对于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劳动任务也持消极态度。而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也会影响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
四、城镇小学依托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第一,重视挖掘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上磨小学所在地区的劳动教育资源,推动以班级为单位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接触农作物的机会,让学生在户外劳动实践活动中,观察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掌握基础的劳作技能,实现自然科学在劳动教育中的渗透。
第二,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名师工作室的方式,邀请相关领域的文化传承人作为学校开展“劳动+文化”项目的辅导员,推动“劳动+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掌握劳动技能,同时实现美育在劳育中的渗透[8]。
第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环境,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学校重视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推动信息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这能拓展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当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在项目化学习实践中得到提升时,他们就能胜任一些基于互联网的劳动实践活动。
第四,分解劳动教学活动,鼓励各个班级创新构建个性化的劳动实践基地,比如劳动互助小组、班级植物区角、艺术创作基地、社区服务点等。
(二)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
为了体现劳育的重要性,也为了拓展小学阶段劳育的渠道,我们积极推动了“全学科劳育”建设,挖掘每一个学科的劳育要素,在校本劳动实践课程中,将各个学科可以分担的劳育教学任务加以分解,形成覆盖面广、实践性强、趣味性强的综合劳育校本课程体系。以小学阶段数学中的“测量”教学内容为例,由数学教师发起“数学+劳动”项目化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对指定区域进行测量,算出区域面积后,制定校园卫生清洁任务方案。
(三)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
客观来说,在缺乏外部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形式会受到限制。而家庭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如学习烹饪、收纳书籍、栽种植物等。在社会环境下,学生能够参与的劳动实践也更为丰富。例如,参与一些志愿服务项目,到本地博物馆、文化馆做讲解员;参与社会调查活动等。在整合家庭劳动教育资源、社会劳动教育资源时,学校、教师需要适当调整角色,从教育者转变为管理者,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和建议[9]。
(四)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学校打破单一的劳动教育评价模式,让学生家长、社会组织相关劳育项目的负责人均参与学生劳育素养的评价[10]。在一些合作性强的项目中,教师让参与成员互评,实施个性化的评价。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能够被更客观地呈现出来,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也能够得到更全面地发展。
结语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上磨小学的劳动教育创新主要围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展开,不再一味地追求规模化的基地建设,而是重视挖掘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微观实践基地,丰富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路径。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其他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王怀伟,张长娟,刘凤.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课程的项目化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4(2):25-27.
王琳,田夏彪.“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3):99-103.
董茜.打造特色课程品牌,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济南市新苑小学生态劳动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3(12):115.
王惠君,邵爽,张天然.厚植校园文化底蕴,打造劳动教育品牌: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生态劳动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3(12):121.
李红娟.小学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实践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2):125-127.
张琴琴.从“小课堂”走向自然“大世界”:深圳市福田区新沙小学生态劳动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3(11):119.
刘晓.“仁美”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实践初探[J].考试周刊,2023(46):15-18.
徐卫祥.“乐耕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农村样态[J].教育界,2023(28):14-16.
梁宝珊.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3(10):57.
潘文斌.教学做合一: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建构研究:以泉秀实验小学中医药文化劳动教育为例[J].华夏教师,2023(1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