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系统性思维的要求开展工作,确保教学不断取得积极进展。尤其是在“大概念”教学模式的指引下,教师要基于学生特点,提炼核心概念,推进整体性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成长,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联系起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以此为切入点,以系统性思维为导向,着重阐述了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模式的应用功能,分析了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系统性思维;“大概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朱倩(1997—),女,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
随着近年来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初中历史学科突出了整体性、系统性要求,给教师改进教学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考验。在系统性思维的指引下,教师需要整体把握教学的走势和特性,将大单元教学作为重要抓手,提高教学工作的深度和辐射力。鉴于此,教师要提取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概念,推进“大概念”教学模式,确保学生从概念入手,对历史知识、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解读,稳步提升历史学习能力,掌握更丰富的历史研究方法,为发展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创造积极条件。
一、系统性思维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模式的应用功能阐述
所谓系统性思维,即将教学内容、知识要点视为一个系统和整体的思维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新课标要求,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和举措,确保系统性、整体性教学取得积极进展。从这个维度入手,教师要提炼出历史大概念,推进更具整体性的教学,确保教学工作走向深入[1]。“大概念”教学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方面,按照系统性思维的要求,以大概念为依托推进历史课堂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系统维度看待历史知识内容,实现历史思维的有效整合,稳步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和质量。如,在某个单元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认知+理解+探究+对比”的融合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某个概念和疑难点进行单元化的层次探讨,对大概念进行剖析,逐步深入知识结构,提升探究能力水平。在大概念的引领和驱动下,学生能够规避碎片化学习的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思想站位,使其站在更高的维度开展整体探究,全面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发展积极的历史思维品质。
另一方面,对于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切实把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推进系统性的教学工作,需要借助“大概念”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工作的深度与辐射力。初中历史知识体系中的许多概念相对零碎、烦琐、复杂,学生存在认知、理解和应用方面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对概念进行有效的统整,使之更系统、完整。从这个需求看,教师要基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好“大概念”教学模式,将系统性教学手段与历史“大概念”教学深入融合,提高历史概念展示、解读、剖析、探索的精度和深度,让学生在认知概念、探索概念、应用概念的过程中厘清思绪,增强知识迁移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探索和应用方法。换言之,“大概念”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初中历史教师的可用策略变得更为丰富,对提高教学深度和质量大有裨益,能带动历史教学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二、系统性思维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应用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系统性思维为指引,推进高水平的“大概念”教学,确保学生在认知、理解、探究、思索的过程中提升概念解析和应用能力,为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赋能。
(一)开展大概念分层解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大概念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支点,相当于历史知识的骨干。因此,教师借助大概念的提炼能够对主要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概括,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撑,为学生的认知、理解和探究创造良好条件。从现实维度进行分析可知,初中历史的“大概念”教学属于大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核心是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即从教学内容出发进行整体性分析,围绕具体概念进行解剖,这样可以突出教学的针对性,确保学生开展有的放矢、简洁明了的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深度[2]。以大概念为导向,学生可以更好地训练立体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在辨析、对比、前后联系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深度,掌握更多元的历史知识要点。因此,教师要开展大概念分层解构,对大概念进行分解和剖析,确保学生的深度学习收获良好效果。
如,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九年级教材中出现的“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等概念相对宏大,但又是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支点。为此,教师可以把这些比较大的概念分解为若干个小概念,比如“封建制度”可以分解成“中国封建制度”“欧洲封建制度”“日本封建制度”等。在分解后,教师可以就具体的小概念进行知识点的缀合,然后开展系统性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性的知识对比、剖析中提高学习深度。历史教学中的大概念具有概括、抽象和作用多元的特性,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走向、历史经验的理解、联结,有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脉络,切实提升融会贯通知识要点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按照系统性要求,对重大的历史概念加以梳理、归纳,将其分解为更具体的历史概念,便于学生认识、理解、应用。通常来说,大的历史概念是学生整体感知、理解、归纳、建构、联结相对分散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历史经验的重要支点。借助对大概念的分层解构,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认知方法。
(二)打造大概念探究任务,助力学生深度学习
大概念是驱动学生开展系统性学习的“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历史学习的进程就是由一个个概念驱动的,因此大概念对学生掌握完善的历史知识至为重要。教师要按照“大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打造“大概念+知识探究”的学习任务,确保学生在概念探究、研习的过程中提高知识掌握深度[3]。此外,教师也要紧跟“大概念”教学的研究动态,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在设计、运用“大概念”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驱动学生开展高效互动和探究。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灵活分组,为互动学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大概念为起点,设计相应的探究任务,对任务进行分解和细化,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有的放矢,真正提高探究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成深度学习。
如,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第二单元着重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一系列事件,其中涉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重要概念。从理论维度分析,这个概念属于典型的大概念,涵盖内容较多、延续时间长,具有代表性。教师可以按照大单元教学要求,提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然后设计单元化的学习和探究任务。具体而言,在第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设计以下探究任务:(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界定?(2)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其差异如何?(3)太平天国运动是如何冲击清王朝的?这一运动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关系应该如何描述?在上述探究性任务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对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解读,同时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更具体的概念和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前后联系和对比的意识,增强对知识点的串联分析能力。以具体的探究任务为起点,教师可以打造深度学习模式,在提高学生探究效率的同时,逐步提升他们融会贯通知识点的能力。
(三)推进跨单元概念对比,提高整体教学深度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强调前后知识要点的有效联系,是系统性教学的应有之义。实际上,初中历史知识点的前后贯通是教学的重要依托,即大概念、大事件往往存在前后承接的关系,彼此会有交互影响[4]。基于此,教师要推进跨单元的大概念对比学习,提高教学的深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具体来看,许多历史概念都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经验、历史走势的精确概括,具有“以点带面”的功能和价值。正是由于历史概念存在前后的诸多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以前后对比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启迪、点拨,使其形成客观的历史联系观念,逐步提升历史学习水平。教师要合理掌控历史“大概念”教学的进度,千方百计地创造概念学习的条件,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推进概念的分析和解读,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观念,为发展历史学习素养奠定基础。
如,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讲述北伐战争的概念,并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充分介绍;第六单元介绍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并回顾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第七单元则介绍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对其中的大事件进行了回溯。可以看到,三个单元出现的三个大概念是前后承接的关系,时间点上联系紧密,具体事件、内容、涉及人物及事件影响却大不相同。为此,教师可以将三个单元的三个大概念联系起来,打造对比式教学方案,确保学生在系统性学习中提高理解深度,掌握更完善的学习方法。
具体来说,在开展上述三个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大概念联系与对比的方法,跨越时空推进教学,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升级。在前后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三个概念的关系进行探讨,比如北伐战争消灭了国内的北洋军阀,一定程度上肃清了封建余孽;抗日战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促成了新中国的建立。在对比、分析三个大概念时,教师要驱动学生对三个概念的性质、特点、历史意义等进行科学探讨,指出不同概念的历史定位。在系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入相关材料和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使他们准确、全面地把握历史概念的前后关联,提高整体性探究、比较的深度,增强学习技能和知识贯通能力。
(四)助推大概念实践转化,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习惯
初中历史教学是整体性的教学,需要兼顾课堂内外,即教师在推进教学工作时既要抓好课堂教学的部分,同时也要突出课外实践、知识迁移的重要性,确保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体化学习中形成核心素养[5]。教师可以大概念为抓手,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探索和知识验证,拓宽历史学习视野,提升对大概念的认知、感悟和理解能力,全面提升知识素养。对教师来说,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为重要支点,打造贯通式的教学方案,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探索中释放个人能量和思维活力,获得更有效的训练和提升。以大概念的融入为重要契机,教师可以对大概念进行延展、扩充,加入现实应用的元素,确保概念走入生活、融入实践,展现大概念的应用功能和价值,让学生在应用场景中感知历史概念、历史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逐步培养知识迁移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历史知识应用习惯。
如,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提到了“中国梦”这一大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述,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定义、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教师可以设计课外实践任务或探究作业,要求学生参观本地的博物馆、革命遗迹或相关主题展览,近距离、全身心地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中国梦形成更实际的感受和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大概念探索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或借助互联网,运用对比、探索、反思等方式,对“中国梦”这一宏大概念的缘起、演变历程、社会影响、未来前景等进行全方位的探究,形成对概念的深刻感知,为知识的实践迁移创造条件。以大概念为依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参与实践,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强化历史应用技能,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赋能。
三、总结
总体而论,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系统性思维的要求,落实大单元教学方针,以“大概念”教学模式助推历史教学的平稳升级和发展。教师需要提炼历史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引导学生深入概念深处,强化认知、对比、联系、解读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教师要切实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优化“大概念”教学的路径和策略,确保学生展现自身优势,提升学习能力和应用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姜志娟.大概念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4):19-20.
黄卫平.“大概念”视域下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7):15-20.
李友东.大概念讨论与唯物史观深度思维培育[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9):10-20.
余岚.大概念统领下的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8):74-77.
吴晓华.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对策分析[J].天津教育,2022(9):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