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实现高等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梳理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阶段情况,分析数字化转型为高等融合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基于“五位一体”的高等融合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对策与建议,以助力高等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化;数字化转型;高等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李小婷,助理研究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南京,210038);张胜伟,副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通讯作者:zsw@njts.edu.cn,南京,210038)。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融合教育逐渐被社会关注。高等融合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旨在让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和交流,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融合。它体现了“残健融合,共同发展”的原则,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我国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学科分布不均、资源不足、政策支持有限和社会认知度低等。尽管如此,一些高校已在融合教育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例如,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自2005年起开展听障本科生教育。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则在2013年开创了“全纳教育”模式。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自2002年9月开始,面向残疾学生开展服装与服饰专业的融合教育,目前该校面向残疾学生共开设特殊教育、手语翻译、应用心理学等15个专业,并提出“做亮融合教育”的发展目标,积极打造融合教育“亮点工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1]。 2017年,中国残联选取了6所高校作为高等融合教育的试点,这些试点涵盖了人文社科、计算机科学、医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融合教育。这项试点工作不仅扩大了普通高校招收残疾大学生的比例和规模,同时也促进了高等融合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2],2018年全国有11154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3];2023年这一数据达到了30810人[4],较五年前增长约176.9%。随着高等融合教育规模的扩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为高等融合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能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5]。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抉择。在中国现有自然、社会、历史、人口条件下,没有数字化,就很难实现大规模、个性化、高质量、和谐发展的教育现代化[6]。教育数字化转型指在教育领域中应用数字技术对教育系统的运作方式、教学方法、学习过程、教育资源管理以及教育决策等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和创新。这一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一个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文化、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变革,其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终身学习,以及培养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公民。教育数字化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7]。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残疾大学生更需要使用数字化赋能学习,使用技术弥补因身体缺陷带来的短板,因此,高等融合教育也更需要数字化赋能。为推进高等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需充分认识数字化背景下高等融合教育所面临现状、挑战和机遇,深刻把握其高质量发展内涵,以促进包容、高效、有韧性、可持续的高等融合教育生态构建。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阶段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不同的学术和产业界专家有着各自的阶段划分方法,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业务数字化和教育治理数字化[8]。教育资源数字化阶段着重于将纸质资料电子化,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打下基础。教育业务数字化阶段注重通过收集和分析业务数据来优化教学流程和方法。教育治理数字化阶段关注数据驱动的治理能力提升,尽管面临数据质量和共享的挑战,但目标是通过提高数据整合、分析和应用的效率,建立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推动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升级。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全球多个国家都在加强对教育数字化的重视,通过政策推动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管理效率。美国在1996年启动了《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英国在2023年推出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德国在2021年提出了国家教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并发布了“数字教育计划”,俄罗斯在同年也发布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文件,着重于推动教育公平和数字化平台的发展。在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22年6月,国家进一步提出了“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倡议,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化转型在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22年10月,“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任务被正式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不仅彰显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也为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我国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和行动指引。教育部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强调,我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9],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祝智庭等人阐释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提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10]。
虽然我国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拥有坚实的数据基础,但整体而言,重点仍集中在平台建设上。与其它数据驱动领域相比,数据的深度开发、利用和共享互联能力尚显不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迈入第三阶段的初期阶段,而高等融合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则相对缓慢,仍处在第二阶段的深化与向第三阶段迈进的探索之中,在数字化转型中,既有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三、挑战与机遇
(一)高等融合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的当下,高等融合教育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技术接入的不平等问题可能加剧教育鸿沟,特别是对资源匮乏的学生群体。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数字胜任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教师需要通过持续学习和培训,提升自身的数字胜任力,以数字赋能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次,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也是数字化转型中不可忽视的挑战。随着教育活动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线上,学生信息的安全变得尤为重要。最后,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也是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一环。学生需要具备必要的数字技能和素养,以适应未来的数字化社会,并能够有效地使用数字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和创新。
(二)高等融合教育面临的机遇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高等融合教育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这些机遇正在逐步重塑教育的形态。首先,个性化学习体验的实现成为了可能。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定制化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其次,数字化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打破了地理限制,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这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与普及率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无障碍技术的创新为残疾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屏幕阅读器、语音识别软件等辅助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再次,数字化转型促进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在线协作工具、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丰富了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路径。随着在线课程、智慧教育平台的普及,使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途径,体现了教育公平。最后,数字化转型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更广泛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深化对教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四、对策与建议
数字化转型给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极大地推动了高等融合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本文在全面总结经验、深入研究高等融合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教育治理数字化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教师发展、人文环境、支持服务五个方面,构建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等融合教育“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方案。
(一)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
为了提升高等融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需结合具体校情、学生需求及市场趋势等因素,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打造“四化五融三提升”的创新培养模式,并通过实践不断优化与完善此模式。“四化”即人性化、个性化、精准化与信息化,其核心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数字技术实施定制化、差异化的教育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精准获得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人性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提供有温度的教育。“个性化”是指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精准化”是通过精确的学习分析,确保教育内容和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特定需求。“数字化”是整合数字技术,提高教育过程的效率,促进教学智能体的发展和应用。“五融”是将课程、教师、学生、技术及思政五个要素深度融合,通过整合跨学科的课程内容、构建优质教师团队、以生为本、融合现代科技与教育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提升”主要是指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个维度的能力提升,以帮助残疾大学生通过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及社会参与度。
在高等融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既要确保满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又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认知特性和接受能力。为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借助数字化转型优化高等融合教育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数字素养框架,确保残疾学生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掌握必要的数字技能和素养,如通过“学分银行”管理增加学生选择学习路径的自由度,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和课程内容,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发展计划。另外,可通过增设一系列自主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提供必要的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在教学评价方面,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监测和评估培养方案的成效,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
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是关键,需要根据残疾大学生个体学习需求,结合数字化转型发展,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是调整课程设置。建设一批适合残疾大学生学习的特色课程与课程模块[11],制订科学、完整的课程群,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通过增加设立“套餐式”选修模块满足学生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12]。其次是更新课程内容,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以听障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例,精简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将理论学时压缩为原来的一半,增加实践学时占比,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再次是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补偿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以满足听障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交流,提高其学习效果和兴趣。最后是完善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并形成相应的课程达成度分析,以更全面地评价残疾大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数字胜任力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体系的核心力量,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一支有爱心、素质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且懂得残疾人高等教育特殊性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13]。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打造一支具备数字胜任力的融合教育师资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首先,应强化教师角色转变的自觉意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与应用智能技术。教师需要奠定坚实的数字素养基础,掌握数字工具的使用并对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优化教学资源获取、存储和分享,并善于将这些数字技术融入智慧课堂以支持个性化学习。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每位教师配备人工智能助手,同时为每门课程创建知识图谱,提升教学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具备数字胜任力的融合教育教师,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加强师资建设[14]。总之,要通过提升融合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方法,有效探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建立一支适应融合教育专业化教学和管理的师资队伍[15]。
(四)提高无障碍建设水平,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随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落地实施,我国在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充分、便捷的信息化发展成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学校应加强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配备,对建筑物进行无障碍设计和改造,确保残疾人能够自由进出各种场所。同时要加强无障碍信息环境建设,如建设无障碍网站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在校园人文环境方面,学校应营造一个包容、平等、互助、共享的文化氛围,尊重和接纳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经常开展一些针对残疾学生的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另外,通过建立完善的残疾学生权益保护机制,确保残疾学生在学校中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以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五)构建支持服务体系,践行全人发展理念
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建立融合教育支持体系是国际上发展融合教育的重要经验[16]。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构建高等融合教育“1+3”的支持服务体系,即以一个智慧教学平台为基础,辅以智能化学习支持系统、职业规划与就业支持系统、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三个关键系统。智慧教学平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教学智能体,为教、学、练、考、管、评提供智慧化一站式服务。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17]。智能化学习支持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智能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和方法,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任务安排,主要包括智能推荐学习资源、制订个别化支持计划、管理学习进度、提供智能答疑和学习社区交流等功能。通过建立学习社区,鼓励残疾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残疾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活动,如在网络群组中进行分组讨论、师生互动,还能够通过沟通与交流,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18]。残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支持系统是一个为残疾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支持的智能系统。其功能主要有评估个人能力、职业兴趣,提供职业发展建议,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指导和支持,推荐实习和培训机会等,以帮助残疾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在当前形势下,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增多,由于受生理缺陷和沟通障碍的影响,残疾大学生在心理健康上也异于普通大学生,需要格外关心和关注。全人发展理念强调教育要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将心理健康支持深度融入教育生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9]。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最高价值取向就是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0],因此有必要构建心理健康支持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等,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更好地监测和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增加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残疾大学生真正地融入主流社会提供心理健康支持保障。构建“1+3”支持服务体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服务,有利于推动高等融合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教学质量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支持服务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教育环境。
五、结语
高等融合教育是残疾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是残疾大学生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重要体现。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融合教育也应积极拥抱数字化,以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为出发点,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高等融合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仍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协作,才能为残疾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无障碍的融合教育环境,更好地助力残疾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等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兴夏,范莉莉,杨枫,等.创新模式 促进改革 做亮融合教育——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总结[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0(6):8-11.
[2]丁勇.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1(20):3-13.
[3]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8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3-25)[2024-08-06]. https: //www.cdpf.org.cn/zwgk/tjgb/ze16449ca12d4ec80f07e8 17e1e3d33.htm.
[4]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3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4-17)[2024-04-18]. https://www.cdpf.org.cn/zwgk/zccx/tjgb/03df9528fdcd4bc4a8d eee35d0e85551.htm.
[5]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5-29)[2024-08-06].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 t_6883632.htm.
[6]杨鑫,解月光.以教育数字化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逻辑与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4(3):25-31+69.
[7]肖迎春.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24-03-25(4).
[8]钱海红,王茂异,熊贇.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大数据,2023(3):56-70.
[9]杨宗凯.从“3C”走向“3I”: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纵深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24(4):1-6.
[10]祝智庭, 胡姣.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 电化教育研究,2022(1):5-15.
[11]徐俊星.试点先行,只为做得更好—2019年全国高等融合教育试点总结会侧记[J].中国残疾人,2020(1):50-51.
[12]相林,张居晓,葛修娟,等.新工科背景下听障大学生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3(4):11-15.
[13]王得义,徐赛华.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0.
[14]李小婷.“互联网+”背景下聋人开展高等融合教育策略[J].科技视界,2022(29):111-113.
[15]范莉莉,章彤,原溯.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成绩、挑战与展望[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2(4):15-24.
[16]李东梅.美国聋人高等教育的支持服务[J].中国残疾人,2006(8):36-37.
[17]范绕.教育信息化视角下听障大学生融合教育支撑体系构建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9):156-158.
[18]姜琨,吴杨,吕丽萍.“互联网+”背景下聋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9):13-15.
[19]徐丹,段晓雯.人工智能素养: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应对—《2024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的解读与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24(3):24-36.
[20]康胜.塑造高等教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逻辑、意蕴与方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08-115.
Reflections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LI Xiaoting ZHANG Shengwei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romo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to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educa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Finally, it propos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Five in One” approac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Key words:digitiz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uthors:LI Xiaoting, assistant researcher,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Nanjing,210038);ZHANG Shengwei,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 zsw@njts.edu.cn, Nanjing, 210038).
(责任编辑:幸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