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意识缺陷的基本特征、发生机制和干预模式

2024-10-15 00:00:00任梦洁申仁洪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18期

【摘要】 语音意识在汉语字词识别、阅读理解、阅读能力预测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语音意识缺陷的实质和发生机制仍存在争议。语音意识缺陷作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重要表征之一,主要表现为解码语音单位耗时长,准确率低。这可能与词汇通达、感知觉加工等认知能力受损和左侧额下回的异常活动有关。运用认知能力训练模式、多感官加工训练模式、综合干预训练模式、神经调控技术的干预模式来改善语音意识效果显著。未来可以从明确语音意识的实质与作用机制、提高语音意识测评科学性、优化语音意识干预训练策略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关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意识缺陷的研究。

【关键词】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意识缺陷;基本特征;发生机制;干预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任梦洁,硕士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申仁洪,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重庆师范大学重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通讯作者:525717292@qq.com,重庆,401331)。

一、引言

阅读是人有目的地通过视觉材料获取信息并理解世界的过程。阅读能力出现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以下简称D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展性障碍,指智力正常,有足够的教育条件和学习动机,但依然表现出阅读困难的一类障碍[1]。在我国学龄儿童群体中,汉语DD的发生率高达4%—8%[2],是最常见的发展性学习障碍。

在表音文字中,语音意识缺陷作为阅读障碍的核心缺陷,影响儿童对字词进行形—音转换,进而阻碍阅读技能的发展。有研究显示,语音意识缺陷儿童的阅读能力普遍低于典型发展儿童,且差距会逐渐变大,这不仅会影响儿童阅读技能的发展,也会引起学业、情绪、同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3]。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体系,语音意识缺陷在汉语阅读中具有跨语言一致性。在姜涛的研究中,汉语DD儿童的语音意识测验成绩明显低于典型发展儿童[4]。在Ho等人的研究中,汉语DD组儿童也几乎在所有的语音任务中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儿童[5]。这些实验证明语音意识缺陷是汉语DD的重要表征,会对汉语Ec+QMZUcM2euAjiuGJgt4BmKj7/m+Hcji+hjd2aChQY=DD儿童的语言学习、阅读能力和学业表现产生深远的影响。了解汉语DD语音意识缺陷的基本特征、发生机制和干预模式对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二、语音意识与汉语阅读

(一)语音意识的概念

语音意识是一种语言认知能力,其内涵在学界有三种理解。第一种将语音意识定义为对语音内部结构的感知和操纵能力,是一种反映词汇语音结构的元语言意识,这种能力独立于个体对字词意义的分辨和理解而存在[6],这是学界对语音意识理解的主流观点。第二种从语音结构特征出发,认为语音意识并非单一技能,而是一个多维度的认知结构,涵盖了各种语音单位的意识。Treiman认为,在具体探讨语音意识时需要明确区分音节意识、音位意识和音节内单元意识,不要笼统地使用语音意识概念[7]。第三种认为语音意识是对语言中的单词片段进行有意识地解构与识别[8]。这三种观点对语音意识的能力范围划分上有分歧,但也都承认语音意识包括多种语音技能。这也就要求研究者根据具体的任务需求,在语音任务中对不同层次的语音结构进行针对性处理和控制。

(二)汉语语音意识的发展规律

Gombert在元语言发展理论中提出,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内隐语音意识和外显语音意识的共同作用,内隐语音意识与外显语音意识存在不同的发展轨迹,内隐语音意识开始发展后,外显语音意识才逐渐发展 [9]。内隐语音意识主要受生理发展的影响,会自然增强并在某一特定阶段达到发展的高峰,与语音训练关联较小。外显语音意识的发展受到生理成熟与教育环境的双重影响,既依赖于儿童的自然成长,也离不开教育环境的塑造和引导。拼音或者注音符号的学习可以促进儿童语音意识的发展[10],当儿童开始学习拼音后,在内隐语音意识和外显语音意识的相互作用下,语音意识从大语音单位(音节意识)向小语音单位(首音-韵脚意识、音位意识)逐步发展[11]。声调是汉语语言系统独特的存在,目前国内对声调意识与音节意识的发展次序尚未形成统一看法。

(三)语音意识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

语音意识是儿童早期阅读的关键,对汉语儿童阅读效率有重要影响。卫垌圻对学前至小学三年级共计391名汉语儿童进行了细致的阅读能力评估,结果发现,儿童的语音意识对其阅读理解能力有显著预测作用,这一发现为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依据[12]。董琼等人也证实了语音意识对阅读理解有直接的预测作用[13]。后续的研究发现,语音意识中不同单位的意识对阅读能力的预测效果也不同,音节意识相较于音位意识能够更好地预测阅读能力[14]。由此可见,语音意识在汉语阅读中的重要性与表音文字无异,在儿童字词识别、阅读理解以及阅读能力预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良好的语音意识并深入剖析汉字的语音结构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识字写字能力,还能显著提升其阅读理解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三、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意识缺陷的基本特征

(一)语音单位解码延迟

语音单位解码是指个体在听到或看到语音单位(如音节、音素)时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并理解其含义的过程。汉语DD语音意识缺陷者便是缺乏对语音内部结构的感知能力,对获取的语音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和操控能力较差,因而在将视觉输入转化为语音信息时出现障碍。这会导致汉语DD儿童在词汇通达过程中语音激活较慢[15]。有研究发现了DD儿童在确认分析部件这一语言加工单位的编码过程中阅读困难存在一定延迟[16]。毛建平、刘荣平的研究证实了汉语DD语音意识缺陷儿童难以准确地将单词划分为音节,在识别音节时速度较慢,表现出显著的音节解码延迟[17]。黄秀霜和谢文玲的研究发现汉语DD语音意识缺陷儿童难以准确地识别或区分不同的音素,解码时间长,有显著的音素解码困难[18]。

(二)形—音转换困难

De Jong探讨了语音能力和语言理解对单词解码能力和阅读理解发展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语音能力与单词解码高度相关[19]。汉语DD语音意识缺陷者在识别汉字时,由于无法准确地将汉字的字形与语音进行快速、有效的匹配和转换,会出现认出字词困难和译码字词困难。孟祥芝对汉语DD儿童进行个案研究发现,汉语DD儿童在语音意识测验任务时表现正常,但在汉字字形再认任务时有同音判断错误,与声旁相关的任务错误更多,表明该汉语DD儿童更多是依赖语音中介来实现语义通达[20]。该研究一定程度上说明汉语DD儿童在形音通路与形义通路之间的信息交互传递不够顺畅,这使得他们在进行汉字识别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汉字识别的速度。这种联结的松散还可能导致汉语DD儿童在记忆汉字时出现混淆和遗忘等问题。宋然然等人在排除多音字的情况下用声母识别、韵母识别和声母编码三个任务来研究汉语DD儿童语音意识能力,结果发现他们识别和编码耗费时间长,准确率低[21]。栾辉、舒华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汉语DD语音意识缺陷造成的形—音转换困难直接导致单词解码速度慢、准确率低[22]。这证明了语音意识缺陷者在解码语音单位过程中会出现形—音转换困难,即使试图用代偿性延长认知时间来补偿语音意识障碍,依旧不会提高识别正确率。

(三)缺陷跨龄持续影响

有研究显示,DD者从儿童时期到成年后一直都有语音加工缺陷[23],DD者的语音意识缺陷可能会持续到青少年晚期[24]。在De Jong的研究中,DD儿童在幼儿园及小学一年级阶段语音意识缺陷的表现较为普遍,进入小学后期,若采用更为复杂的语音意识评估任务,则DD儿童在此方面存在显著缺陷,若任务简单,DD儿童可能不会明显表现出语音意识上的不足[25]。这一发现表明DD儿童在语音意识方面的缺陷可能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认知发展的进程发生动态变化。在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阶段的汉语DD语音意识缺陷儿童的特点是发音不准确、语音辨别困难和语音记忆困难。在小学五、六年级阶段的汉语DD儿童特点则表现为对复杂的语音处理能力不足,对语音与字形、字义之间的关联处理困难。这不仅阻碍了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将字形与语音进行有效转换,还降低了阅读速度和准确性,影响了其它书写技能的发展。Dandache等人在比较DD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语音意识缺陷的发展情况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第一次开始阅读之前和6年的正式阅读指导之后,DD儿童尽管在完成更有挑战性的语音意识任务时有一定进步,但依旧存在着持续的语音意识缺陷[26]。这表明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尽管年龄的增长可能对DD儿童的语音意识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变化,但是语音处理能力的不足在个体间仍展现出一种持续且稳定的特性。语音意识缺陷已经不仅仅只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一个暂时性的挑战,而是持续贯穿其整个学习历程的复杂难题,由此可见语音意识缺陷的长期性和深远影响。

四、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意识缺陷的发生机制

(一)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意识缺陷的神经机制

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神经机制的探究得益于多种高级成像与电生理技术的运用,其中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以下简称fMRI)、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以下简称EEG)等技术以其无创、高精度、可重复及安全等优势,成为研究DD神经机制的重要工具。目前大量研究证明DD语音意识缺陷与大脑左半球的部分脑区发育异常有关[27],为语音意识缺陷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1.语音意识缺陷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在认知神经科学的领域中,阅读过程被解析为视觉、语音和语义三大认知系统之间高度协同与交互的结果,依赖于大脑中颞顶联合区、颞枕交界区以及额叶区三个区域的紧密合作与精确分工[28]。Kovelman发现DD儿童在完成听觉押韵识别任务时,其双侧颞顶叶及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神经激活程度明显低于典型发展儿童[29]。这一发现揭示了DD儿童在听觉处理及语言认知任务中可能存在的神经机制差异。颞顶叶与背侧额叶在语音加工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二者又相互协作。颞顶叶主要负责语音信息的提取和初步处理,而背侧额叶则在后续的语法、语义处理以及篇章理解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协同作用使得儿童能够高效、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Siok选取16名以汉语为母语的10 —12岁儿童(8名汉语DD儿童和8名典型发展儿童)执行语音判断、字符判断和字体大小判断任务,通过fMRI功能激活研究发现,汉语DD儿童在左侧颞顶区域没有明显的激活不足,在大脑左侧额中回有显著的功能失常[30]。这说明汉语DD儿童在中文字形到音节的转换,正字法到语义的转换和视觉空间处理上存在问题。汉字识别依赖于腹侧通路的视觉空间处理,大多数(约83.33%)的汉语DD者同时存在视觉空间障碍和语音处理障碍[31]。语音加工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涵盖了听觉和视觉两个核心通道,这一过程需要左侧颞上回、左侧额下回以及左侧顶下小叶等多个关键脑区的协同参与确保语音信息的有效加工和处理[32]。与典型发展人群相比,汉语DD者在完成语音加工任务时左侧颞上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顶上小叶、左侧顶下小叶的激活程度较低,左侧前额下回区域激活程度却显著增强[33]。左前额叶区域被认为是汉语DD者语音加工缺陷和脑功能异常的关键性脑区之一,左侧额下回的异常活动可能导致语音信息的获得与表达受损。

2.语音意识缺陷的电生理学研究

Power采用EEG技术探究词形语音表征与DD的关系,结果显示,DD者在低频语音特征的神经表征层面上存在显著的编码缺陷 [34]。这说明低频语音神经编码的损伤可能影响DD者对言语韵律的感知和处理能力。还有研究者分析EEGδ频段(0.5—4Hz)信号,发现DD组多脑区δ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噪声增加。这种异常激活模式在语音刺激下尤为明显,且DD组额中区激活较弱,可能与语音加工缺陷相关[35],揭示了DD组与对照组在δ频段能量及脑区激活模式上的显著差异,δ频段能量过高可能作为神经噪声影响语音加工的神经回路,阻碍语音意识的发展。

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以下简称ERP)是一种基于EEG的脑电技术,相关研究通常使用N400、失匹配阴性波(Mismatch Negativity,以下简称MMN)和伴随负波等ERP成分来记录DD者进行认知加工时的脑电位变化。McPherson在探讨语音意识缺陷型DD儿童和非语音意识缺陷型DD儿童在语音加工时大脑活动的独特模式时发现,非语音意识缺陷型DD儿童在大脑的颞中顶区单独表现出N400启动效应,比典型发展儿童的N400大脑反应区域少;而语音意识缺陷型DD儿童只在450 —550ms的时间窗内的后脑区出现启动效应,比典型发展儿童的N400反应时间长[36]。这些发现为研究DD儿童的脑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说明语音意识缺陷型DD儿童在进行语音加工时,其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处理速度较慢,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识别和理解词汇或句子。这种延迟与后脑区的活动有关,也就导致他们在语音处理方面有困难。Baldeweg等人发现,相较于对照组,DD者在声音频率变动时MMN出现了显著的异常反应,而声音呈现时间的变化则未引发此类异常。此外,MMN的这种变化与DD者语音加工能力的受损程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37]。依据当前研究成果,DD者可能在声音频率识别与处理效能上存在欠缺,进而影响了清晰语言信号表征的构建过程,导致语音处理技能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意识缺陷的认知机制

1.形音义通达缺陷

在表音文字中,发音和文字之间存在着规则性对应关系,这叫做“声旁规则性效应”(Grapheme Phoneme Correspondence rules,以下简称GPCs)。而汉字中的发音和文字之间既存在着规则性也存在着不规则性的对应关系,通常把这种关系对汉字认读加工造成的影响叫做“规则性效应”。汉字的“规则性效应”让研究者们对语音意识的激活方式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在词汇通达初期,视觉输入字形表征,心理词典中字形表征的激活将自动传输到语音表征上,语音表征会被自动激活[38]。另一种则认为在汉字语义通达过程中语音意识被自动激活[39]。因此,学界针对汉语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表征及其词汇加工激活机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模型。该模型深入探讨了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表征结构,明确指出每个词至少包含字形、语音和语义三个核心维度,这些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当某个维度受到刺激而被激活时,其效应会迅速扩散至与之紧密相连的其他维度,进而协同作用,加速词汇加工和理解的进程。这一模型不仅揭示了汉语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复杂表征,也为我们理解词汇加工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解读方式。在心理词典中,词汇通达是指通过获取和输入信息找出最为匹配的编码的加工过程。在识别并理解某一个汉字的时候,人们会在心理词典中搜索与之最匹配的编码,这个过程涉及到对该汉字的形、音、义的认知和匹配,也就是形、音、义的通达。有研究表示,在词汇识别过程中,汉语DD儿童比同龄典型发展儿童更加依赖汉字的规则性效应[40],当出现字词形音不匹配时便会出现语音加工困难、形声字识别困难和形音义连接困难等词汇通达困难。

2.工作记忆系统异常

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间内同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认知能力[41]。语音意识能够帮助个体识别和理解语音信息,而工作记忆则负责将这些信息暂时存储并与其他信息进行整合。已有研究指出,汉语DD儿童确实存在语音工作记忆缺陷 [42]。Swanson等人深入探究了语音回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成果明确揭示了语音环路与阅读理解之间存在紧密且显著的关联性[43]。DD儿童由于语音回路中的发音调控机制存在缺陷,导致其在处理需要语音存储与激活的信息时出现工作记忆系统异常[44]。而工作记忆系统异常则使个体在处理复杂阅读任务时难以保持相关信息活跃,从而影响语音意识和阅读能力的发展。谭珂等人在汉语DD语音意识缺陷和快速命名缺陷儿童言语工作记忆的研究中发现,汉语DD儿童的言语工作记忆和阅读理解能力滞后于典型发展儿童,揭示了语音意识缺陷和工作记忆系统异常密切相关[45]。

五、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意识缺陷的干预模式 。

(一)认知能力训练模式

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46],认知能力训练模式是结合汉语DD儿童的发展现状和心理特点,通过一系列强化训练来提高儿童认知水平,改善语音意识加工方面的表现。张家秀等人将儿童语音意识训练分为常规训练和特殊训练[47]。常规语音训练通常为拼音、声调、汉字拼读,特殊训练更强调对照与辨析,实验显著提高了DD儿童的语音意识和命名速度。汉语语音的精细操作和辨析能力对于词汇记忆的巩固和阅读能力的进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有汉语DD语音意识缺陷的儿童进行语音辨析训练能够提高命名准确性和语音精细操作能力。Leong在关于汉语儿童阅读学习中的语音处理的研究中发现,对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语音重复和言语工作记忆能起到有效的预测作用[48]。这表明言语工作记忆与儿童语音加工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可以通过工作记忆训练来提高汉语DD儿童的记忆力和专注力,使其更有效地进行语音信息加工,增强语音意识能力。

(二)多感官加工训练模式

多感官加工训练是以多种感官刺激为基础的训练模式,能够同时激发不同脑区的活跃度,不仅可以显著提升个体的学习效能,而且能够有效促进DD儿童的学习进程,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49]。音乐干预训练是一种结合听觉、视觉、触觉和动觉等多种感觉的整合化训练模式,能够增强DD者双侧颞顶区的神经激活,促进左侧与右侧颞顶区白质连接的加强,同时增强前额叶与颞叶之间的功能耦合,对语言表征能力产生积极影响[50]。有研究者以脑区在干预前后的变化为衡量标准,证实了音乐干预训练可以提高DD儿童大脑各区域间神经联结的紧密度,增强不同脑区之间信息加工与协作的流畅性,提升DD儿童的语言康复效果[51]。Patscheke等人将音乐用于实际语音训练之中,发现音乐训练的效果比传统语音技能训练的效果更好[52]。音乐可以通过刺激听觉和节奏感来增强儿童对语音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更好地帮助DD儿童理解和掌握语言。DD儿童接受传统的认字学习和拼音认读等干预训练前通常被要求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但有语音意识缺陷的学前DD儿童很难达到这一语言要求。音乐训练没有语言技能的要求,更容易被年龄小的DD儿童接受。

(三)综合干预训练模式

综合性干预是指运用两种及以上干预手段,以强化语音意识为核心,辅以语素、正字法及快速命名训练,解决DD儿童语音处理难题。有的研究者会因为汉语DD儿童具有多个认知层面不同程度的缺陷采取综合干预策略,把语音意识训练和其他缺陷训练结合在一起。王莹采用讲授与游戏结合的综合干预对DD儿童进行汉字结构、形音对应、书写规则、词汇扩展及阅读训练,有效增强了DD儿童语音与正字法的联系,提升了读写能力[53]。王玉玲等人基于重复阅读法,利用绘本,结合识字、注意力及认知训练,对汉语DD快速命名缺陷儿童进行综合干预[54]。从干预效果来看,儿童阅读兴趣明显提升,学习态度更为积极,阅读流畅性有了显著提高,汉语DD儿童得以在语音和正字法之间有效建立联系。在综合干预训练模式的引导下,汉语DD儿童在语音意识方面有明显改善,识字量、快速命名和阅读理解等技能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这一模式不仅针对性地解决了语音意识的缺陷,也为儿童的整体阅读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神经调控技术的干预模式

已有多项研究证明神经调控技术干预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55],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以下简称tDCS)是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安全性、有效性、灵活性与个性化等优点,常被用于DD的临床研究中。Costanzo等人利用多阶段tDCS对18名DD者进行干预,实验结果显示,DD组在低频词汇及非词汇阅读任务中的错误率明显降低,且改善效果在干预结束后的一个月内依然保持稳定[56]。有研究使用tDCS技术强化顶叶和颞叶区域的激活以提高DD者的阅读能力,结果显示,tDCS技术在DD儿童和成年DD群体皆表现出长期稳定的疗效,其有效持续时间可长达六个月之久,同时,该疗法在安全性方面表现优异,未有任何受试者报告出现不良反应,确保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57]。这说明tDCS能显著改善DD者的阅读表现,且治疗效果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证明了tDCS治疗DD的潜力和价值。还有学者将tDCS与行为训练相结合,对汉语DD儿童进行联合干预,让汉语DD儿童接受汉语词源识字策略训练和18个阶段的tDCS [58]。结果显示,运用行为训练和tDCS技术相结合的干预训练能显著提高汉语DD儿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流畅性。这一发现验证了将行为干预与tDCS神经调节技术相结合的策略用于提升汉语DD儿童阅读技能的有效性。

六、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意识缺陷研究的展望

(一)明确语音意识的实质与作用机制

汉语DD者由于受汉字独特的、非外显性的形音匹配规则的影响,在整合语音和语义信息时出现较重的记忆负担[59],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目前仍有研究认为,在汉语阅读中不存在类似拼音文字的GPCs的汉字声旁音节转换的非词汇通路,汉字形音之间的对应有较大的任意性,并认为在汉语DD者中不存在语音意识缺陷[60]。学界对于语音意识在汉语阅读中扮演的角色还未有统一的定义,且其内涵、表现特征以及在各个年龄段的发展特点仍存在争论。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深入挖掘汉语语音意识背后的实质和作用机制,理清DD语音意识与语义意识和正字法意识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语音意识的专业研究体系。

(二)提高语音意识测评科学性

目前的汉语DD语音意识研究中,没有对DD儿童进行筛选和测评的统一标准,所以存在被试障碍水平不一致、测评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导致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推广性受到了限制。已有的相关研究中通常有两种方式测评语音意识缺陷,一种是借鉴国外拼音文字的成熟测评范式和港台地区的测量经验。但是,汉字与拼音文字有着巨大差异,且港台地区的汉字多为繁体字,适用性有所限制,许多测量标准不能直接套用。另一种是采用研究者自编或者改编的测验,但这种方式的测评指标不统一,缺少可信度,后续难以结合其他研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且语音意识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DD儿童应采用不同水平的测验和标准。因此,为了能够更准确筛选和诊断出汉语DD语音意识缺陷,未来应努力发展更全面、统一的标准系统,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语音意识评估体系。

(三)优化干预训练策略

语音意识干预需要专业的师资和设备支持,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资源配置还不均衡,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干预效果可能受到限制,优化训练策略可以更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干预的覆盖面和效果。首先,根据儿童的认知年龄和缺陷状况,结合汉语DD儿童的教育需求制订个性化干预计划。其次,在干预时融合辅助技术,可以为汉语DD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即时反馈与监测 [61]。Segers将辅助技术应用于实践中发现,用电脑游戏进行干预能够促进儿童语音意识发展[62]。这揭示了辅助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探索语音意识缺陷干预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最后,对DD儿童的干预不应局限于有限的个训课时间里,可以将语音意识干预训练融入到一整天的日常学习中,如将语音训练与音乐课结合起来,强化儿童对音节、韵律以及音调的识别和运用。

【参考文献】

[1]Lyon G R, Shaywitz S E, Shaywitz B A. A definition of dyslexia[J]. Annals of Dyslexia, 2003(53):1-14.

[2]Ma Y, Wang E, Yuan T, et al. Location nega-tive priming effects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6(55): 88-99.

[3]王秀红, 姚梦梦, 张蕾, 等. 南京市 298 例学龄前儿童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24(4): 609-613.

[4]姜涛.汉语语音意识及其与语言能力的关系[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8.

[5]Ho C S H, Law T P S, Ng P M. The phonological deficit hypothesis in Chinese develo-pmental dyslexia[J]. Reading and Writing, 2000(13):57-79.

[6]Goswami U, Bryant P. Phonological skills and learning to read[M]. London: Routledge,2016.

[7]Treiman R.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its roles in learning to read and spell[M]// Sawyer D J, Fox B J.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reading. New York: Springer, 1991:159-189.

[8]José Morais.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 bridge between language and literacy[M]// Sawyer D J, Fox B J.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reading.New York: Springer,1991:1-30.

[9]Gombert J E.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to tead:implication as for subtypes of dyslexia[J].Current Psychology Letters, 2003(1): 6847726.

[10]任萍,徐芬,张瑞平.拼音学习对幼儿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1):41-46.

[11]Stanovich K E. Speculations on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arly reading acquisition[M]// Gough P B, Ehri L C, Treiman R. Reading acquisition. London: Routledge, 2017: 307-342.

[12]卫垌圻.影响汉语阅读能力发展的相关认知因素及其作用的发展变化[D].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8.

[13]董琼,李虹,伍新春,等.语素意识、语音意识和快速命名在学前儿童言语能力发展中的预测作用:来自追踪研究的证据[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2):207-211.

[14]McBride-Chang C, Bialystok E, Chong K K Y, et al. Levels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three cult-ure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4(2): 93-111.

[15]彭聃龄,舒华,陈炫之.汉语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05-138.

[16]季军,王玉凤,沈渔.儿童阅读困难与汉字识别缺陷[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4):268-270.

[17]毛荣建,刘翔平.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音意识研究综述 [J]. 中国特殊教育,2009(11):48-55+60.

[18]Hsie W L,Huang H S.Comparative study on visual recognition,visual memory and Chinese achie-vement between dyslexic children and normal chil-dren(in Chinese)[J]. Special Education Bulletin, 1997(12) : 321-337.

[19]De Jong P F,van der Leij A.Effects of phonological abilities and linguistic comprehen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J].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 2002(1): 51-77.

[20]孟祥芝,舒华,周晓林,等.不同阅读水平儿童的汉字字形输出与再认[J].心理学报,2000(2):133-138.

[21]宋然然,吴汉荣.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语音加工能力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3): 62-63.

[22]栾辉,舒华,黎程正家,等. 汉语发展性深层阅读障碍的个案研究[J]. 心理学报,2002(4): 338-343.

[23]Shaywitz S E, Fletcher J M, Holahan J M, et al. Persistence of dyslexia: the connecticut longitu-dinal study at adolescence[J].Pediatrics,1999(6):1351-1359.

[24]Melby-Lervåg M, Lyster S-A H, Hulme C. Phonological skills and their role in learning to read: a meta-analytic review[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2(2):322-352.

[25]De Jong P F, Van der Leij A.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he manifestation of a phonological deficit in dyslexic children learning to read a regular orthograph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1): 22.

[26]Dandache S, Wouters J, Ghesquière P. Development of reading and phonological skills of children at family risk for dyslexia: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from kindergarten to sixth grade[J]. Dyslexia,2014(4): 305-329.

[27]贾晓彤, 申仁洪.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正字法意识缺陷的发生机制及其干预模式[J]. 中国特殊教育, 2023(4): 70-79.

[28]向祖强,罗广丽.发展性阅读障碍脑功能连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9):43-49.

[29]Kovelman I, Norton E S, Christodoulou J A, et al. Brain basis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for spoken language in children and its disruption in dyslexia[J]. Cerebral Cortex, 2012(4): 754-764.

[30]Siok W T, Perfetti C A, Jin Z, et al.Biological abnormality of impaired reading is constrained by culture[J].Nature, 2004(7004): 71-76.

[31]Siok W T, Spinks J A, Jin Z, et al. Developmental dyslexia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existence of visuospatial and phonological disorders in Chinese children[J].Current Biology, 2009(19): R890-R892.

[32]祁志强,彭聃龄.语音加工的脑机制研究:现状、困惑及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

[33]黄格敏,申仁洪.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22(11):55-61+71.

[34]Power A J, Colling L J, Mead N, et al. Neural encoding of the speech envelope by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J]. Brain & Language, 2016(160): 1-10.

[35]邓柯高.新疆地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纯音及语音加工的脑电特征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9.

[36]McPherson W B, Ackerman P T. A study of reading disability using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elicited during auditory alliteration judgments[J].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 1999(3):359-378.

[37]Baldeweg T, Richardson A, Watkins S, et al. Impaired auditory frequency discrimination in dysl-exia detected with mismatch evoked potentials[J].Annals of Neur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Neur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the Child Neurology Society,1999(4): 495-503.

[38]Perfetti C A , Zhang S. Phonological processes in reading Chinese characte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1991(4):633-643.

[39]Guo T, Peng D, Liu Y. The role of phono-logical activation in the visual semantic retrie-val of Chinese characters[J].Cognition, 2005(2): B21-B34.

[40]周晓林,孟祥芝.中文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1):6.

[41]Swanson H L, Berninger V W.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writing:a function of wor-king memory or reading or both processes?[J]. Reading and Writing, 1996(8): 357-383.

[42]张妍,刘爱书,张修竹,等. 不同亚型学习障碍儿童的言语及视空间工作记忆[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5):641-644.

[43]Swanson H L, Mink J, Bocian K M. Cognitive processing deficits in poor readers with symptoms of reading disabilities and ADHD: more alike than diff-eren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9(2): 321.

[44]Siegel L S, Ryan E B. The development of working memory in normally achieving and subtypes of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J]. Child Development, 1989(4): 973-980.

[45]谭珂,马杰,连坤予,等.双重缺陷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言语工作记忆和阅读能力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3):308-314.

[46]Garlick D.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general factor of intelligence: the ro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neural plasticity as an explanatory me-chanism[J].Psychological Review,2002(1):116-36.

[47]李荣宝,张家秀,李艳铃,等.语音辨析训练对方言儿童语音意识和阅读能力发展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8(5):369-374.

[48]Leong C K, Tan L H.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in search of a framework[J]. Dyslexia and Literacy, 2002(1):126-150.

[49]Shaywitz B A, Skudlarski P, Holahan J M,et al. Age-related Changes in reading systems of dysl-exic Children[J]. Annals of Neurology,2007(4):363-370.

[50]刘逸姝,刘曦,张子健,等.音乐训练影响儿童语音意识的认知神经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2(9):15.

[51]于淳,陶冶.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音乐干预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20(9):68-73.

[52]Patscheke H, Degé F, Schwarzer G. The effects of training in music and phonological skills o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4 to 6 year old children of immigrant familie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6(7):1647.

[53]王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语音加工和正字法加工缺陷及干预[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54]王玉玲,张旭.基于重复阅读的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综合干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9(16):39-44.

[55]马晓婷,王凯凯,祖合热·肉孜,等.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卒中后失语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22(2):117-121.

[56]Costanzo F, Rossi S, Varuzza C, et al. Long-lasting improvement following tDCS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a training for read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yslexia[J]. Neuropsychologia, 2019(130): 38-43.

[57]Costanzo F, Varuzza C, Rossi S, et al. Evidence for reading improvement following tDCS treatmen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yslexia[J]. 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2016(2): 215-226.

[58] Zhang W, Zhang L, Liu L, et al. Improving orthographic awareness and reading fluency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dyslexia: a case study[J].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2021(1): 1-16.

[59]李文辉,周子萱.不同记忆负荷下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定向遗忘的特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0(6):46-52.

[60]周晓林,孟祥芝,陈宜张.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J].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2002(2):568-572.

[61]艾先润,申仁洪.阅读障碍干预:基于辅助技术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 2023(6):47-55.

[62]Segers E,Verhoeven L.Long-term effects of computer training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kind-ergarten[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5(1): 17-27.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ccurrence Mechanism and Intervention Models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Deficiency in Chinese Developmental Dyslexia

REN Mengjie SHEN Renhong

Abstract: Phonological awaren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word recogni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ability prediction, but the nature and mechanism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deficiency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Phonological awareness deficien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developmental dyslexia. Decoding phonetic units takes a long time and the accuracy is low. This may be related to impaired cognitive abilities such as lexical access, sensory and perceptual processing, and abnormal activity of the l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 Cognitive training model,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odel and multi-sensory intervention model are used to improv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Further studies should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o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deficiency in Chinese developmental dyslexia from three aspects of clarifying the essence and mechanism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optimizing the intervention training strategy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Key words:Chinese developmental dyslexia; phonological awareness deficiency; basic characteristics; occurrence mechanism; intervention models

Authors:REN Mengjie, postgraduate candidate,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 SHEN Renhong, professor, the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ongqing f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orresponding author, 525717292@qq.com, Chongqing, 401331).

(特约编校:李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