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研究

2024-10-15 00:00:00肖阳梅王昕孙洁何海燕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18期

【摘要】 为了解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及影响因素,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171名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总体与各维度的得分表明其适应水平较好,社会适应水平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满意度、人际关系适应、自我适应、择业适应。听障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与北京化工大学常模没有显著差异;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和自我适应显著低于北京化工大学常模;耳聋时间对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有重要影响;父母听力状况、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收入状况对满意度有影响。学校教育应基于以上结果有针对性地改善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

【关键词】 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2

【作者简介】 肖阳梅,讲师,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100075);王昕,讲师,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100075);孙洁,中学一级教师,北京昌平第三中学(北京,102299);何海燕,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通讯作者:1103551064@qq.com,北京,100075)。

一、引言

社会适应是指人为了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改变以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1]。社会适应水平不仅会对听障大学生的学校生活产生影响,更与其毕业后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状态息息相关。有研究显示,听障人士在团队中不擅长与人合作,容易出现敏感、易怒、恐惧和自卑等心理,失业率远高于健听人群[2]。因此,学校教育除了关注听障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更应重视该群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内针对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较少,仅有8篇文献,其中7项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适应与其他心理特征的关系、社会适应与其他心理特征的关系、学校适应状况方面[3-9],仅有1项专门调查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该研究仅报告了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未报告总体与各维度社会适应水平的具体状况,更缺少与健听大学生的横向对比[10]。因此,有必要对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专门调查。

在上述前7项研究中,有2项研究采用他人编制的量表,有4项研究采用自编的针对听障大学生的问卷,有1项研究采用专门为聋人修订的《聋人大学生适应量表》。这7份调查工具都缺少自我适应维度,其中5份调查工具缺少择业适应和情绪适应维度。因为听障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影响其社会适应[11-12],听障大学生的职业适应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听障大学生会感受到较多的歧视与拒绝,挫败感强烈[13],且听障人群对情绪的理解影响其社会适应[14],所以自我适应、择业适应和情绪适应在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中不可或缺。1项专门调查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的研究采用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hina College Student Adjustment Scale,以下简称CCSAS)[15],这个量表包含了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7个维度,能涵盖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并且有全国大学生常模和北京化工大学常模[16],便于群体之间横向比较。因此,CCSAS适用于对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的调查。

研究显示,对听障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或者社会适应水平有影响的人口学变量有性别[17]、交流方式[18-19]、母亲学历[20]、年级和专业[21]、听力损失程度以及上大学前就读学校的类型[22],且耳聋时间、助听设备佩戴情况和父母听力状况对听障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有影响[23],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婚姻状况对健听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有影响[24]。学校适应是社会适应的一部分,听障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可能有相同的社会适应问题,因此影响学校适应和健听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这些人口学变量对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可能会有影响,值得被研究。

本研究采用CCSAS对听障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听障大学生总体与各维度社会适应水平的具体状况,并与该量表提供的社会适应总分的全国大学生常模和社会适应总分与各维度得分的北京化工大学常模进行横向比较,探析听障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的差别,另外探究有关人口学变量对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的影响,较为全面地展现该群体的社会适应状况,为提升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提供有效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问卷星形式对某两所大学的在校听障大学生发放了200份问卷,剔除漏答、作答自相矛盾、规律性作答的无效问卷,得到171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85.5%。

(二)研究工具

调查量表为CCSAS[25],该量表有7个维度,60个题目。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正向计分题41个,反向计分题19个。在统计时对反向题进行重新编码,分数越高,说明社会适应水平越好。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在内部一致性系数方面,7个维度分量表的信度系数介于0.65—0.82之间,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3; 2周后再测,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介于0.96—1.00之间,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1.00;在效度方面,该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同时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调查出的数据采用SPSS26.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

由表1可知,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总体与各维度的水平都较好。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满意度、人际关系适应、自我适应、择业适应。

听障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得分均值(212.11±28.41)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183.6±27.43)(t=13.08,p<0.001)[26],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全国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听障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处于较好水平。

将听障大学生总体与各维度的社会适应得分与北京化工大学常模相比较[27],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听障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水平与北京化工大学学生没有显著差异。在各维度中,学习适应水平与北京化工大学学生没有显著差异;情绪适应和满意度的水平显著高于北京化工大学学生(p<0.001);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和自我适应显著低于北京化工大学学生(p<0.001)。

(二)人口学变量对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对13个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耳聋时间、家庭收入状况、父母听力状况、父母婚姻状况(后3个合称为家庭状况)对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有影响,具体情况如表3至表6所示。

如表3所示,耳聋时间对听障大学生总体和4个维度的社会适应水平有影响。后天耳聋听障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先天耳聋听障大学生(p<0.01);后天耳聋听障大学生在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这4个维度上的适应水平都显著高于先天耳聋听障大学生(p<0.05)。

如表4所示,中等收入家庭的听障大学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的听障大学生(p<0.01)。

如表5所示,父母双方健听的听障大学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听障的大学生(p<0.05)。

如表6所示,双亲家庭听障大学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单亲家庭的听障大学生(p<0.05)。

四、讨论

(一)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听障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在全国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处于较好的水平,与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学生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与北京化工大学学生相比,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中虽然有4个维度的水平显著低于他们,但是有1个维度的水平与他们没有显著差异,还有2个维度的水平显著高于他们。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基本良好。

听障大学生的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显著低于北京化工大学学生,但是校园生活适应的得分均值为3.72分,属于适应较好范围,并接近适应好的范围,在维度排序中又是适应最好的。综合而言,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人际关系适应3个维度。下面重点讨论分析这3个维度适应水平相对较差的原因。

1.择业适应

调查显示,听障大学生的择业适应较弱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缺乏清晰的认知;很少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少通过阅读各种有关书籍来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原因可能如下。(1)所调查高校的8学时的职业发展课程对于听障大学生来说太少,导致他们即使上完8学时的职业发展课程,也无法确定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2)听障大学生存在语言理解困难[28],其书面语阅读能力与健听大学生差距较大。国外研究显示,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儿童,无论他们是否使用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无论他们是否使用口语或者手语交流,在高中毕业时的读写能力都低于同龄健听者;在使用人工耳蜗的儿童中,有高达56%的儿童在高中毕业时不能达到同龄健听者的阅读水平[29]。国内研究显示,听障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显著低于健听大学生[30]。这不仅导致听障大学生很少主动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还导致听障大学生对职场规则认知程度有限[31]。

2.自我适应

调查显示,听障大学生的自我适应较弱的表现为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差。听障所带来的不便使他们从儿童时期开始自尊就比较脆弱,如果连续数次受到较低的评价,他们的自尊就会遭到挫伤甚至摧毁,有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对自己作出“不如他人”或“低人一等”的评价[32]。另外,听障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身份认同的矛盾,在形成成熟的认知前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否认自己的听障身份,不能接受耳聋的事实;要么过度认同听障群体,排斥和恐惧健听人群。这两个极端使得他们容易在自卑与自傲之间摇摆,难以做到客观的自我评价 [33]。有研究表明,持双文化身份认同的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显著好于听人身份认同和边缘型身份认同的听障大学生[34-35],然而接近一半的听障大学生认同健听人身份和边缘型身份[36-37]。

3.人际关系适应

调查显示,听障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较弱的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陌生人交谈。原因可能如下。一是缺乏自信心。听障大学生存在双重人际关系,即与听障人群的关系和与健听人群的关系。听障大学生经常表示他们在听障人群中很放松,在与健听人交往时往往会感到紧张。他们对陌生的健听人存在很强的戒心[38],担心陌生人骗自己,担心和陌生人交流不便,也害怕陌生人听不懂自己说的话[39]。早年被歧视孤立的经历更强化了听障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经验。与健听人之间的交流障碍所造成的挫折感使听障大学生与健听人交流的热情降低[40]。二是缺少打破人际关系壁垒的经验与技巧。

(二)人口学变量对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影响的分析

1.耳聋时间

后天耳聋的听障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情绪适应都显著高于先天耳聋的听障大学生。可能的原因如下:后天耳聋的听障大学生比先天耳聋的听障大学生有更长的语言学习时间,且婴幼儿期又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有调查显示,后天耳聋的听障大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字理解水平显著高于先天耳聋的听障大学生[41]。口语表达和文字理解水平高的听障大学生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水平,可能的原因如下:首先,与人的沟通更加容易,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得到提高;其次,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能促进听障者对自身和外界的了解,通过语言调节自身的能力也得到增强,从而拥有较好的自我适应力[42];再次,语言能力也使得后天耳聋学生对情绪复杂性和细腻度的掌握超过先天耳聋者,从而拥有较好的情绪理解与调控能力;最后,语言能力也有利于后天耳聋的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探索职业规划,从而拥有一定的择业适应能力。

2.家庭状况

家庭状况对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中的满意度维度有影响。第一,父母双方健听的听障大学生满意度高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听障的听障大学生。有研究显示,父母听力状况与适应水平呈正相关[43],健听父母比听障父母获得的社会信息更多,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能给予更多指导,会提升听障学生对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满意度。第二,中等收入家庭的听障大学生满意度高于低收入家庭的听障大学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44]。家庭收入与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收入高的学生在大学的幸福感会比较高[45]。第三,双亲家庭听障大学生的满意度高于单亲家庭的听障大学生。研究表明,父母去世或离婚对学生而言是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对消极社会适应有预测作用[46],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极易出现消极情绪与不良情感,而双亲家庭的学生通常积极乐观,感到生活幸福[47],在这一点上听障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具有一致性。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基本良好。第二,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人际关系适应3个维度。第三,耳聋时间影响听障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及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情绪适应4个维度的适应水平,后天耳聋的听障大学生适应水平高于先天耳聋的听障大学生。第四,家庭状况影响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满意度,中等收入家庭的听障大学生适应水平高于低收入家庭的听障大学生;父母双方健听的听障大学生适应水平高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听障的听障大学生;双亲家庭的听障大学生适应水平高于单亲家庭的听障大学生。基于此结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

(一)为听障大学生讲授职业知识

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听障大学生讲授职业知识。首先,讲授与求职就业相关的知识,如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职场规则与求职技巧等。其次,组织学生探讨与听障大学生高匹配度职业的类型、性质与特点,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探索契合点,从而明确在校期间努力方向,减少对未来工作的迷惘与恐惧。最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职业发展是一生的追求,合理看待就业初期理想和现状之间的差距。

(二)培养听障大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对听障大学生充满信心,抱持比较高的期望,经常肯定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引导他们纵向比较自身的发展,从每一点进步中肯定自我,逐渐培养自己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的意识,逐步增强自信心。与此同时,还应协助听障大学生形成成熟的认同模式——双文化认同,既能接受耳聋的现实及聋人身份,又不否定健听人群的习惯与文化,能够客观看待两个群体的差异以及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三)帮助听障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教师除了要讲授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与技巧,还应针对听障大学生与健听人群交往的困惑给予指导,比如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换位体验他人的真实感受,破除因过往经历形成的歧视知觉对当下人际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教授听障大学生与陌生健听人交流的技巧,比如先坦诚告诉对方自己是听障人士,需要对方说话声音大一些、慢一些,或者自己需要看手机上的语音转文字,或者自己需要手语翻译,让健听人了解自己的情况,给予理解和配合,从而使交流顺利进行。

(四)提高听障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如前文分析所示,听障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不仅影响其职业适应,还导致先天耳聋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低于后天耳聋听障大学生。学校教育对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干预应该从底层逻辑着手,着重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除了督促听障大学生学好大学语文课程外,学校还应该对听障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口语训练、小说阅读分享、笔谈训练等活动,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

(五)为不同家庭状况的听障大学生提供支持服务

学校应针对不同家庭状况的听障大学生提供特定的支持服务。首先,为家庭收入低的听障大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加大面向贫困听障大学生的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力度,提供实质性的物质帮助,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其次,高校还要为家庭收入低的听障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在社会各界参与下开展贫困听障大学生深度交流、学习、实践活动,为贫困听障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来自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各界的指导和支持。最后,高校还应特别关心来自听障家庭的听障大学生,给他们传递更多的社会信息,给予更多适应社会的指导。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单亲家庭的听障大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及时的情绪疏导。

【参考文献】

[1]唐红娟,张丽楠.社会情感能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的链式中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52-58.

[2]张金福.可雇佣性视角下听障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调研[J].职教论坛,2018(5):167-171.

[3][21]郝均倩.聋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对其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12][22][35][37]郭锡.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类型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5][11][34][36]赵泓.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6]闫广芬,姜琨,兰泽波,等.听障大学生社会支持对适应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2):252-257.

[7][19]余鹏,黄燕婷.歧视知觉对听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社会适应与成就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3(7):25-33.

[8]马薛娟.我国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9.

[9][17][20]李亚飞.聋人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10][15][18]张福平,刘兴凯.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长春大学学报,2019(1):119-124.

[13][31]牟洋.聋人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个案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14][42]何海燕,王昕.听障儿童情绪理解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3(5):44-50.

[16][26][27]张巍巍.漳州师院大一学生适应现状调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 73-76.

[23][43]Polat F. Factors affecting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of deaf students[J].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2003(3):325-339.

[24]朱凌云,李健.大学新生适应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4):416-421.

[25]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95-101.

[28][41]肖阳梅,胡可,杨军辉,等.听障大学生课堂语言沟通需求调查研究[J].残疾人研究,2023(4):86-94.

[29]Ingvalson E M,Grieco-Calub T M,Perry L K,et al. Rethinking emergent literacy in children with hea-ring los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0(11):39.

[30]张奋,雷江华,陈亮,等. 听障大学生汉语唇读能力对阅读理解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23(10): 29-35.

[32]张宁生,李玉影.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8:60.

[33]罗莎.听障生的身份认同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38]牟宗鑫.聋人大学生就读经历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39]邸胜强.聋人大学生社交焦虑问卷编制及现状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40]陈文力.网络时代听力有障碍年轻群体娱乐休闲研究[J].旅游学刊,2012(7): 91-97.

[44]张研婷.医学生适应能力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20):3837-3840.

[45]张学瑞,魏梦圆,蒙冰,等.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以A大学的学生为例[J].大陆桥视野,2023(7):78-80.

[46]余益兵,邹泓.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的特征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以我国六城市调查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59-62.

[47]黄艳.大学生新生满意度影响因素测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A Survey on Social Adjustment of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XIAO Yangmei WANG Xin SUN Jie HE Haiyan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social adjustment of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schoo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se students’ social adjustment level,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ocial adjustment status of 171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by adopting the China College Student Adjustment Scale. The scores of the overall and various dimensions of social adjustment of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show that they have good adjustment levels, and from high to low, their dimensions of social adjustment are campus life adjustment, emotional adjustment, learning adjustment, satisfaction degree,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self-adjustment, and career selection adjustment. The overall social adjustment level of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 and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e norm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djustment, campus life adjustment, career selection adjustment and self-adjustment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orm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the duration of deafness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social adjustment of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parents’ hearing status,parents’ marital status and family income have an impact on the satisfaction dimension.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targeted to improve the social adjustment of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justment; school education

Authors: XIAO Yangmei, lecturer,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75); WANG Xin, lecturer,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75); SUN Jie, level I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Beijing Changping No. 3 Middle School(Beijing,102299); HE Haiyan, associate professor,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corresponding author,1103551064@qq.com, Beijing, 100075).

(责任编辑:幸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