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家谱文献资源建设与推广

2024-10-15 00:00:00许魁义 陈芳芳 岑映 方芳
文化产业 2024年29期

摘要:现探讨了舟山海岛地区家谱的文化保护价值、学术研究价值、文化产业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和寻根问祖价值。分析了舟山图书馆家谱文献建设与推广的现状,如收藏保存情况、整理开发情况、推广利用情况等。进一步思考了家谱的建设与推广,提出了重视家族口述史料的征集、建立完善的家谱数据库、深入研究海岛家谱文化、让家谱文献“活”起来等建议,以促进舟山家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海岛家谱,指记载居住于某个海岛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的世系、名人和事迹的历史文献。作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岛家谱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海岛家族血脉传承的见证,也是研究海岛地区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舟山市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历史悠久,古称“海中洲”,是一座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和文化底蕴的海岛城市。本文以舟山市图书馆为例,结合对舟山地区家谱的收集、整理、推广等工作实践,探讨海岛家谱文献资源建设与推广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实施途径,以期为今后海岛家谱文献资源的建设与推广提供有益参考。

海岛家谱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保护价值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情况的历史图籍,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海岛家谱作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建设海岛家谱文献资源,可以系统地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防止因时间流逝和人为因素导致的文化遗失。舟山历史上有多次变迁,明清时期,舟山居民有几次被遣徙于大陆,导致大量家谱遗失。从现有的家谱资料来看,舟山海岛家谱的兴起、发展与普及时间与大陆地区相比,明显晚了许多。

学术研究价值

家谱亦称谱牒、宗谱、族谱、世谱、房谱、家乘、家仪、姓氏世范等,其蕴含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等可以通过研究海岛家谱,探讨海岛地区的社会结构、人口变迁、文化传承等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海岛舟山正因为有了家谱,才能够了解舟山在各个时期各区域人口结构、姓氏渊源以及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如《乐氏小沙宗谱》《定海白泉王氏宗谱》《古滃洲陈氏宗谱》等家谱均为舟山的区域人口、区域移民、人文地理等研究提供了真实的原始资料。

文化产业价值

文化产业是当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生产、提供大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也能为当地提供可观的就业岗位,创造经济价值。家谱文献资源的建设与阅读推广,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民间修谱热潮促进了专业修谱机构的诞生。例如,江苏常州的清砚台谱社专门从事家谱编修印刷,并为大众提供查谱、编辑、印刷到发谱庆典的全程服务,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挖掘海岛家谱中的文化元素,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等,丰富文化市场,促进海岛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社会教育价值

从家谱的角度来说,“乡愁”就是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通过阅读海岛家谱,可以让公众了解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其对家族和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家谱中除了记载族人世系、世传,还会详细叙述家训家规及治家格言。例如,《四明余氏世系宗谱》“家训”第一句即为 “读书起家之本”,同时,“家训”篇中还要求族人“一日在于寅,男耕女织,勤俭作家,早起暮贪眠,重农本以足衣食”。2023浙江廉洁家教家风版本展,展出了秀山厉式的族训“恭谨、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从厉氏族训可以读出宗亲对族人在为人准则、处世原则、人生追求、家族厚望等方面的规勉和期许,是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蕴含人生哲理。家谱的道德故事和家族精神也会对公众产生积极影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寻根问祖价值

舟山是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近代上海工商界领袖朱葆三、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等大批著名人士的故乡,是浙江省的重点侨乡,又与香港、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渊源。1989年4月,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三毛回到原籍浙江定海祭祖,并托人重修《陈氏永春堂》家谱。可见,家族情怀是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割舍不下的民族亲情,而家谱文献则是寄托乡愁、维系亲情的重要信息载体。另从家庭结构看,自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舟山“小岛迁、大岛建”工程的实施,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村落撤迁、族群星散,很多宗亲早早离开了自己的祖居地。对于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人,会出现难以厘清父母上一辈家族宗亲关系的窘况,家族观念淡薄,更谈不上传承和弘扬家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家谱文献则可作为厘清宗族发展脉络、维系族亲血脉传承的重要文化记忆与信息佐证。

舟山家谱文献资源建设

家谱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献类型,是公共图书馆征集的重点文献之一。近几年,随着家谱文献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引起了民间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公共图书馆、档案馆、藏书阁等诸多公藏机构和研究者持续投入对家谱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目前,舟山市图书馆是全市家谱公藏机构中收藏整理舟山家谱数量最多的单位。

收藏保存情况

舟山市图书馆于2016年启动家谱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组织人员对舟山现存家谱进行了寻访、拍摄。先后走访了浙江图书馆、天一阁博物院、宁波图书馆、镇海区档案馆、舟山市档案馆、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等市内外公藏单位及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的多个乡镇街道,截至2024年2月底,共收集公藏、私藏舟山家谱203种,涉及76种姓氏。其中,名人家谱有余天赐《鄞东冰厂跟余氏宗谱》、朱葆三《蛟川朱氏宗谱》、丁光训《册子丁氏草谱》、小沙三毛《定海小沙陈氏宗谱》、展茅柴家《鄞县柴氏家谱》等。与国内家谱馆藏上万的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相比,数量相差甚远。但从人口基数仅为百万的小型地级城市而论,其所收藏的家谱文献数量能够为今后家谱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整理开发情况

2017年6月,舟山市图书馆编纂的《舟山家谱书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编印完成。作为2016年舟山市社会科学年度重点课题,《提要》填补了舟山海岛家谱目录的空白,为全市范围内家谱的编修、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参考资料。为了方便广大读者阅读,《提要》在摘录家谱文献谱名、谱籍、内容摘要、版本等信息的基础上,选取每种家谱中的特色或亮点信息,如封面、谱序、世系图等,以图片或文字摘抄等形式将其呈现,如条目《北蝉方氏宗谱》的摘要中摘录“舜五公迁定时随身携带《义门诗》:甘田美宅九华东,颁白熙熙庭巷通。仓廪甚虚无异爨,衣冠虽变有淳风。儿孙绕膝称堂寿,羔酒堆盘乐岁丰。闻降制书旌孝悌,为君敦欢闾里中”,方氏后人代代相传。这些内容的加入,不仅让该书目提要有了家谱信息检索功能,为研究舟山家谱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也大大提升了家谱书目的可读性和直观性,对满足广大市民寻谱需求、促进舟山家谱文献交流、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广利用情况

2020年,舟山市图书馆立足馆藏家谱文献资源,逐步推进家谱特色服务。例如,为读者提供家谱编修、续修信息,开设专题讲座、展览活动等,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馆藏家谱资源进行数字化,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家谱服务,促进了阅读推广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内涵的提升以及创新发展的推动。

1.组建家谱研究团队

2007年,无锡市图书馆牵头成立了无锡市谱牒文化研究会;2009年,四川省蓬溪县政协成立了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2017年,浙江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成立;2020年,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家谱研究中心成;2023年,浙江省历史学会家谱研究会成立。这些家谱研究会的专家团队都有文史界的学者参与,如浙江省历史学会家谱研究会有沈坚教授,浙江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有钱茂伟教授。本着“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合作交流”的服务宗旨,舟山市图书馆组建家谱文献研究专家团队,并于2021年挂牌成立浙东(舟山)家谱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作为全市家谱信息汇聚、交流、服务、研究平台,致力于舟山海岛家谱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并为市民修谱提供专题信息咨询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邀请市内外家谱研究专家先后开设“现代宗谱编修的资料收集和利用”“修谱溯源 继往开来”等专题讲座,分批次举办馆藏家谱展览活动,为家谱文化爱好者及广大读者提供家谱咨询服务43起,对弘扬海岛家谱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2.创办家谱文化刊物

家谱文化刊物作为研究和传播家谱文化的平台,系统整理、挖掘了本地区家谱文献资源,蕴含丰富的家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公共图书馆创办家谱类刊物,可以传播家谱知识、积累家谱信息,供热爱家谱文化者阅读,并指导修谱者科学续修,能够进一步繁荣谱牒文化,促进家谱的征集工作。2022年1月,浙东(舟山)家谱文化研究中心的会刊《浙东家谱文化》创刊,该刊物以展示舟山海岛家族文化为主,分设谱牒研究、家族述忆、修谱记略、寻根溯源等栏目,每期收录15—20篇家谱研究成果,截至2024年7月已完成2期。2023年7月,《浙东家谱文化研究》出版,此书是浙东(舟山)家谱文化研究中心几年来的工作缩影和研究成果的展示,标志着舟山市图书馆在海岛舟山家谱文献资源建设与推广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海岛家谱文献资源建设与推广的思考

重视家族口述史料的征集

家谱纂修源远流长,完善于宋代,鼎盛于明清,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家族在纂修家谱。宋以后,民间编修家谱开始兴盛,但家谱抄写或印刻的数量有限,且很多家谱还有谱密不示人的家规。相对于内陆家谱,舟山家谱由于海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明清相关政策,使得海岛家谱文献更加稀少。盛世修谱,随着家谱文化再一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民间修谱意愿日趋强烈。对于已遗失祖辈老谱、无任何修谱基础的家族,口述史是新修家谱最好的信息采集方式,祖辈记忆通过口述的方式,抢救式地把现在的家族记忆固定下来,为新修家谱做准备,为衔接老谱奠定基础。口述史不仅能弥补家谱缺失的不足,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采访如舟山名人后裔等重点家族,采集、挖掘口述史料,丰富海岛家谱文献内容。

建立完善的家谱资源库

家谱是古籍的一种,现在存世的不少家谱已经属于珍本、孤本,因而具有文物价值。但长期以来,家谱作为私人文献大多只在家族内部传阅保存,研究者又限于资源限制,无法充分挖掘家谱文献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家谱文献资源始终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因此,对舟山家谱进行数字化加工,并构建家谱资源库是海岛家谱文献资源保护的最好途径。2021年初,舟山市图书馆启动馆藏家谱数字化工作,截至2024年7月,已完成95种136册馆藏家谱的数字化加工。后期将逐步推进舟山海岛家谱文献资源库的建设,以保护稀缺性文献为目的,以家谱文献的数字化保存为手段,集资源整合、后台管理、检索查询、在线浏览、全文下载功能于一体,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永久保存和共享。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将馆藏家谱、名人家谱、家谱书目提要等数字化,建设家谱专题数据库,实现家谱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填补舟山海岛家谱资源库的空白。

深入研究海岛家谱文化

研读馆藏舟山家谱文献,依托浙东家谱研究中心,从家谱文献中的姓氏源流、史料记载、名人轶事等不同视角出发,充分挖掘家谱文献中的优秀文化元素,并将研究成果分专题剪辑成册,供读者查阅利用。一是研究家谱中的姓氏源流。通过分析家谱中不同姓氏的来源、分布及其演变,进而揭示舟山地区不同族群的迁徙轨迹和文化传承,理解当地社会结构和族群融合的历史过程。二是研究家谱中的名人事迹。家谱往往记录了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可能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文学艺术家,或是为当地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活动家,通过研读这些家族名人的生平事迹,展现他们的成就、价值观以及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是研究家谱中的珍贵史料。家谱不仅仅是一份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还可能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如家族土地拥有情况、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这些史料不仅可以重建当地社会的历史面貌,还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社会风貌。四是研究家谱中的体例差别。家谱的编写方式、格式和内容可能因时代、地域和编纂者而异,因此,可以从这些差异发掘更多有关舟山地区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信息,以便读者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家谱所传达的信息。

让家谱文献“活”起来

家谱是地方特色文献的纸质版本文献,特别是清代以前版本的家谱文献,对于年轻一代的读者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阅读技巧。根据课题组对舟山市图书馆家谱地方文献接待的读者情况分析,读者组成多为对家谱文化具有兴趣爱好的专家学者,或家族中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修谱、续谱的读者,偶有被家谱特殊的古籍线装样式吸引驻足的读者,也只是简单翻阅后匆匆放下。因此,家谱文献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会显得单一枯燥、晦涩难懂,缺乏吸引力。2008年,专注故宫文创的故宫文化创意中心成立,其一炮而红得到市场认可的“朕知道了”系列创意纸胶带,让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市场一路长虹。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2017年在舟山市图书馆开展的《故宫博物院的表情》讲座中说,文化机构应该突破“循规蹈矩”的管理和活动方式,保护之余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因此,在做好家谱文献收集、研究的同时,可以加大对家谱文献的挖掘、开发、整理,通过文创产品设计、推广,提升读者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内驱力。或可以将家谱文献中的人物故事、世系源流等通过文艺创作、表演等形式搬上大屏,增加阅读趣味性与互动性。将这些“藏”于文献史料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于舞台、走进生活,与普通人亲密接触,焕发新的活力。

海岛家谱文献资源具备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包括丰富的文化保护价值、学术研究价值、文化产业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这些家谱文献不仅见证了家族血脉的传承,更承载着海岛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记录。因此,应当高度重视海岛家谱文献资源的建设与推广工作,在积极收藏和保护海岛家谱的同时,主动拓展其宣传推广渠道,以便更广泛地传播和普及海岛家谱的知识,增进民众对海岛家谱的了解和认识,共同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系浙江省图书馆学会2023年立项课题“海岛家谱文献资源建设与阅读推广——以舟山市图书馆为例”(课题编号:Ztx2023A-6)。

(作者单位:舟山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