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转型中面临的挑战

2024-10-15 00:00:00范思梅
文化产业 2024年29期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化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中国传统节日向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面临时间困境、空间困境和需要困境。厘清困境,探寻路径,找到中国传统节日和现代化的连接点,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中国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使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进程中重焕生机与活力。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

实现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化转型,既是弘扬本土传统文化价值,进行文化建设,应对文化全球化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对自身传统文化不断确认、自我认定的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实现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化转型,实现中国传统节日和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从理论层面,有助于筑牢道路根基,增强文化自信;从实践层面,既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又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

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中国传统节日发挥其多重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

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回顾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转型中还面临诸多困境,我们只有找到困境、分析困境、研究困境,才能解决困境,进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相契合,实现两者间的相互成就,使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进程中重焕生机和活力。

时间困境

1.国家层面

传统节日又称“岁时节日”。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季节气候。在农耕文明语境中,节日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在传统农业社会,气象、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较大,人们经常通过观察自然现象预测天气,决定如何安排生产劳作、外出办事,久而久之便形成历法。历法不但传递了气象信息,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农历是我国一直沿用的传统历法,它反映了农业生产规律,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也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华民族有选择地向西方学习,社会也开始了现代化转型之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顺应世界潮流采用公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但并未废除农历。由此,公历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历法,大多年轻人只知公历不知农历,或将公历与农历混淆使用。而农历因其非官方性,用途逐渐缩减、使用范围日渐缩小,仅存在于农村农事活动及传统节日中。

2.民众层面

传统节日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习俗,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在于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具体表现为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历为其刻画出具体的时令节令。中国传统节日在时间安排上与农业生产高度契合,时令节令为农业生产服务。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春节是春天的第一天,这一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古人会以庄严神圣的仪式昭告众人,农耕渔猎的季节到了,新一年的劳作开始了。清明因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这一时节,气温转暖,草木萌动,适宜播种,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业谚语。

与传统农业生产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相比,现代工业生产受时令节令等限制较少,春夏秋冬均可开展工业生产,城市居民工作时间相对固定,多是“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加班加点也是“家常便饭”。农业生产有农忙和农闲之分,工业生产除法定节假日外,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性”功能在工业化时代逐渐弱化。以春节为例,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便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长达一个多月。民间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等是人们“忙年”的生动写照。然而,现代社会,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忙碌,年终岁尾需要制计划、作总结,制预算、作决算,往往是工作最繁重的时期,人们缺少了“忙年”的那份怡然自得,反而平添了节日的负担。

空间困境

生活需要仪式感。没有仪式感,节日就失去了灵魂。中国传统节日几千年的传承延续靠的是一整套规范的仪式,这些仪式往往需要在特定的、专用的场所开展。正月十五的上元节是古代最为重要且热闹的节日之一,“见九衢、车马流水如龙,喧笑语,罗绮香尘载路”(丘崈《洞仙歌》)、“帝城三五,灯光花市盈路”(李邴《女冠子》)、“锦街穿戏鼓,听铁马、响春冰”(张炎《木兰花慢》)清明时节的“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同宗同族的人要在祠堂举行祭祖仪式。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需要,这些专用场所遭到严重破坏。现代社会,高楼林立,栉比如鳞。现代城市治理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多方因素,这就使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烟花爆竹,难以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匹配,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受限。

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村人口离开故土涌向城市,成为城市新市民或城市流动人口,这些人口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逐渐融入城市生活。虽然现代交通工具比较方便,但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新市民及城市流动人口与故土的联系越来越疏远。传统节日虽然是连接新市民及城市流动人口与故土的纽带,但囿于空间距离的限制,再加上时间的制约,多数传统节日被简化。清明节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之一,一般为三天假期。回乡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但对于距离故土较远的城市新居民来说,三天的假期时间不足以支撑他们返乡祭扫,他们往往参与所在城市的烈士陵园扫墓等文明祭扫活动,以慎终追远、缅怀先人。

需要困境

需要是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客观事物感受到的某种要求,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吃,是传统节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延伸形式和物化形态。随着传统节日的传承,其渐渐固定为特定的“节物”,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传统美食,犒劳缺少“油水”的肚子,这也成为人们期待传统节日的原因之一。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人民生活日益富足,这些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传统美食,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传统美食的特定性、稀缺性不复存在,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在逐渐削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改善,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对其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重视传统节日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部分商家将传统节日作为发展假日经济的噱头,商业气息浓厚、文化内涵单薄,传统节日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等问题,导致传统节日的欢庆活动未能深入人心,难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现代化转型的历程分析,可以得出中国传统节日在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时间、空间和需要三方面的困境。中国传统节日实现现代化转型面临的困境,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实现传承和振兴的必经阶段,需要我们正确地看待。

中国传统节日向现代化转型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所面临的困境,意味着传统节日还没有顺利实现其现代化转型。这对中国传统节日而言,既是危机,更是契机。

从理论上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谱系重构”

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传统节日是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实现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化转型,要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梳理,要清楚哪些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传承的,哪些是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摒弃的,从而在理论上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谱系重构”。

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谱系重构”,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历史思维。我们研究的虽然是中国传统节日,但视野应该既超越传统,又放眼世界。我们不仅要全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演变,还要了解当下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和存续意义,同时要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传统节日的保护传承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传统节日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从实践上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实践重组”

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实践重组”,需要多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中国传统节日多是官方与民间共同庆祝的节日,“官民同乐”是传统节日的常态。在中国传统节日进行现代化转型时,政府有责任发挥其引导和服务职能。2006年,国务院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六个中国传统节日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政府确立了首个传统节日假期,包括清明节假期、端午节假期和中秋节假期。中央文明办组织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已开展10余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文化活动。政府在传承中国传统节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今后,政府仍要在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方面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开展更多的活动、提供更多的保障。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传统节日的参与主体由以家庭、宗族为单位的农民群体向分散独立的市民群体转变,这就需要重视社区和民间团体等基层组织作用。在传统节日保护比较成功的国家,民间组织十分普及和活跃,以社团或协会为代表的民间团体组织节庆活动是许多国家传统节日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要调动社区或民间团体参与的积极性,发挥社区或民间团体的组织管理功能,建立以社区或民间团体为依托的基层组织,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节日。

人民是中国传统节日真正的参与者和传承者,是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实践重组”的重要实践者。在我国,人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还较低。人民只有认识到传统节日的价值,才能发自内心地过节,并真正地保护传统节日,为节日的传承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因此,需要引导人民拥有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抵制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投身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和社会需要重建文化信仰,从节日形式上吸引人民的参与,从节日内容上增强人民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在情感上引起人民的共鸣,激发人民对中国传统节日保护和传承的信心及决心。

中国传统节日是世界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国传统节日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世界其他国家传统节日的研究,学习其他国家保护传统节日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从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使中国传统节日走向世界,丰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力推动了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复兴与发展。

2023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项目“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化转型研究(L2023C10230060)。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