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都段建设有“新意”

2024-10-15 00:00:00李翔宇 王慧敏
文化产业 2024年29期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快车道,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了新赛道,为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新平台,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国故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江都立足扬州经济发展,充分挖掘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展示良好的区域优势,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中借势借力,让长江文化展现时代价值、惠及人民群众,加快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都段建设的现状

江都区作为长江、淮河、大运河三水交汇之地和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具有独特的空间特色和资源优势。以此为依托,江都区从顶层设计、绿色先行、项目支持、文化阐释四个方面协同发力,将高质量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都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江都新实践。

注重顶层设计,有序推动“高标准”整体规划

2022年初,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依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江都区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规划思路,将长江文化融入地域文化、城市建设之中。依托沟通江淮、融汇江河的独特区位优势,江都区序时推进“南水北调源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工程的规划。

绿色先行,绘就“好地方”生态底色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区发改委牵头制订江都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工作要点,深入实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都段建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有机融合。积极推进江堤加固和生态化改造工程,三江营湿地公园及周边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对重点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对新通扬运河、三阳河等流域,关停、拆除企业,进行复绿,建成引江河、盐邵河等重要水体沿线防护林带,完成芒稻河、夹江沿线14千米生态修复。

争取项目支持,推进“特异性”资源转化

由江都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区内优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升级,对特色文化品牌进行项目支持。例如,江都区文体旅局整合江淮入江水系沿线仙女镇、大桥镇、郭村镇等地文化资源,申报“东进序曲”红色体验之旅项目和“江淮古镇·海丝锁钥”主题展示园项目,在此基础上细化“梳排子”项目,编制可研报告,办理立项手续,申请政府专项债和国债等资金支持。

强化文化阐释,加强“本土化”理论研究

江都区在开展文物资源调查、文化遗产保护、革命遗址遗迹专项调查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做好长江文化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研究。由区委宣传部牵头组建课题组进行专题调研,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入选长江文化专场论坛,并获得多项表彰。定期邀请区发改委、区文体旅局、大桥镇和郭村镇等单位参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交流研讨会,持续挖掘江都长江文化、红色文化、古镇文化、美食文化等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了理论研究和相关项目落实落细。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都段建设的创新路径探索

当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都段建设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规划设计、生态保护、文化资源摸排、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这些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首先,规划设计不够系统。由于当前区级政府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导致区内有限的资源分配不够合理,影响了江都段项目的进展和质量。同时,研究工作的视野不够宽广,只考虑到眼前和本地区,没有考虑未来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协作的可能性。其次,生态保护不够全面。生态保护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政策体系的构建还不完备,部分执行措施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生态保护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缺少对生态保护效果的科学评估和监测;在绿色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方面还有所不足,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不够和谐。再次,文化资源摸排不够到位。江都区域的长江文化资源的全面调查和认定还未全面开展,重要文化遗产底数还未摸清;江都区长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戏曲、武术、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进一步保护,在相关活动的筹划和开展方面还有所不足。最后,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性有限。江都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但由于缺乏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打造精品路线、设计文创产品、推动全域旅游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导致文旅融合发展不够深入,难以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问题存在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这些都为今后高质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因此,江都区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沿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其通过的《决定》的方向指引,保护好长江文化遗产,大力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动长江沿岸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握“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关键环节,高质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都段建设。

高屋建瓴,公园建设“一盘棋”

构建“联动协同”的规划体系,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根据《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相关部署,江都区在今后工作中可以邀请业内具有权威资质的单位和著名专家学者组成专业的规划团队,在对江都段的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走访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都段)建设规划》,重点打造“一园一带一点”,即三江营核心展示园、三江营——邵伯古镇的集中展示带、新四军挺进纵队二三支队司令部旧址特色展示点。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挥长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充分吸纳社会各界的有益建议,构造整体性的有形实体展示空间。同时,坚持系统思维,在做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都段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把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起来,把长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产业转型、特色旅游、生态农业、安居工程等项目结合起来,以全盘谋划促进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互动发展。

二是鼓励模式创新。可以参照国内外“国家公园”的管理运营模式,引入特许经营制度,将部分经营权授权给有资质、有经验、有实力的企业,从而减轻财政压力,提高运营效率。还应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相关支持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资源和优势,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现代公园运营体系。同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明确社会资本的可进入范围,积极发挥财政基金、政策性金融贷款等引导作用,助力本地优质文旅企业加速成长。

三是加强区域协作。在扬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协调下,加强与广陵等区(市、县)的合作,打破地域限制,协同推进空间打造、项目谋划、文旅融合等工作,打造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相融合的旅游线路和文旅产品。协同宁镇扬地区博物馆成立“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有效促进各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托联盟,还能对沿岸城市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长江文化资源开展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合作绘制长江文化资源数字图谱,加强各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文化旅游的智能化和便捷化水平。

和谐共生,绿色发展“一张图”

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长江生态保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一是常态化保护沿岸生态。实施“一河一策”行动计划,常态化开展遥感监测,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江淮生态大走廊等重大项目建设。采用“四不两直”的方式,不定期组织开展生态管控区检查,确保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完善司法执法联动协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形式,严厉打击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合理化利用滨水资源。在夹江三江营至芒稻河江都水利枢纽段打造集散步道、跑步道、骑行道、观光电瓶车道、水面栈道为一体的多重步道系统。同时,根据周边的环境风貌,创造观水、近水的休闲空间,让人们在“沉浸式”游憩中体验长江文化。

三是专业化探索绿色发展。充分借助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专业力量,探索江都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以绿色赋能“文化+”产业,打造绿色惠民、绿色共享品牌,积极孵化新产业、新业态。还可以利用沿线乡村中有价值的古旧民居,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引进专业团队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沿线特色民俗文化展示点和民宿,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成果惠及村民。

兼容并蓄,文化传承“一揽子”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发掘好、利用好长江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江都区要进一步阐发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摸排江都区“大隐隐于市”的长江文化资源。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自主申报”的方式摸清我区的文化“家底”,实现“官方+民间”双向发力,发掘并整合江都藏于卷帙、隐于市井中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美食文化等文化资源,在现有文化遗产资源库的基础上编制《江都区长江沿线文化遗产目录》,并逐步推进电子数据库建设。

二是激活百姓身边“日用而不觉”的长江文化因子。加强与社会力量衔接,建立政府、社会组织、群众联动参与机制,高质量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和文化设施,高水平策划长江音乐节、长江文化读书节、长江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唤醒沿江地区节日庆典、民风民俗当中的长江文化元素,在基层营造具有长江文化特征的生产生活氛围,增强人们对长江文化的识别度、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沿江群众热爱长江、保护长江、建设长江的自觉性。

三是扶持文化领域“虽盛而不传”的长江文化成果。定期召开文博与非遗展览会、长江文化主题讲座,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参与,共同打造“长江学”科研阵地和交流平台,努力构建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加大对长江沿线历史名人、传统技艺、民间戏曲等文化资源的阐释和宣传力度,深入提炼长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定期举办长江文化摄影展、长江沿线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用图像和声音展示长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定期举办江都“长江文化”文创大赛,面向社会公开招募行业评委、游客参与评选,打造具有创意亮点、文化深度和市场需求的跨界联名爆款产品,使文创产品成为感悟长江文化和宣传江都旅游的重要载体。还可以让长江文化“走出去”,联合扬州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积极搭建长江文化国际交流平台,邀请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长江文化的未来发展,让长江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提升。

提档升级,文旅融合“一体化”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要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都段建设融入江都区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更好体现长江文化的江都特色。

一是开辟“心向往之”的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利用区内入江支流、穿城水域等优势,以“文化+旅游”“研学+旅游”为方向,依托滨江新城“江河交汇”的地理位置优势,将沿线的古镇古村、红色遗址、文化遗产等资源有机串联,打造两天一夜的“再回江河交汇点”网红体验路线。例如,规划“滨江新城—江都水利枢纽—三江营核心展示园”南片区长江文化体验路线和“滨江新城—邵伯古镇运河文化集中展示带—丁伙镇花木产业特田示范区—郭村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新馆”北片区研学路线。同时,推出“江河交汇 千年变迁”夜间沉浸式舞台剧,让“头回客”变“回头客”,让“过路客”变“过夜客”,使长江文化“可感可看可游可憩”。

二是打造“身临其境”的文旅体验形态。在盘活现有文化消费场景的同时,打造具有江都特色的“长江文化客厅”,可以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梳理和利用沿江遗存的废弃厂房、造船厂等资源,建设近代工商业遗存“微展馆”,集中展示扬州近现代工业发展脉络。同时,借助文博机构和专业机构力量,围绕游客从“看”到“玩”的需求转变,通过全息影像、全景VR、数字灯光秀等技术对长江文化的发展历程、物质遗存等内容进行活态展示,打造数字遗产体验馆。

三是激发“百舸争流”的全域旅游活力。借鉴邗江“邗你趣玩”、高邮“好事成双在高邮”等全域旅游品牌建设做法,在用好江都旅游宣传口号“龙舞江都大运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江都区全域旅游品牌——“都来玩”,大力开发与长江文化相关的古镇漫游、红色文旅、乡村旅游、康养度假等相关产业,发挥长江文化对江都区旅游业提档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构建业态丰富、协同发展的“长江+”的文旅产业融合体系,进一步聚拢“烟火气”,形成江都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市县专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江都段)的创新路径研究”(编号:22SSL-46)、2023年度扬州全市党校系统调研课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以江都段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