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助推非遗档案开发

2024-10-15 00:00:00付苏雅
文化产业 2024年29期

摘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档案的开发不仅可以促进乡村非遗档案的保护与深度挖掘,展现乡村非遗档案的价值,促进乡村档案事业的发展,还是丰富乡村文化建设和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存在专业人才队伍不健全、“重藏轻用”、开发模式单一的问题。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构建专业人才队伍、提高档案服务意识、多形式创新开发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非遗蕴含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记录了一个地区的独特历史、风土人情、民间文化与工艺等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内容,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指向性[1]。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各地对非遗进行了建档保护与传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乡村非遗档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涵盖范围广,富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因此,在保护的基础上应加大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力度,有利于振兴乡村文化、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及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非遗档案开发的意义

有利于振兴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元素。乡村非遗档案内容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记载了一方水土的独特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是重要的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乡村非遗档案是振兴乡村文化的有效路径。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可以较好地展现乡村记忆,让世代流传的文化资源发挥其价值,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特色乡村文化,扩大乡村文化影响力,增加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此外,开发乡村非遗档案,建立乡村非遗项目,不仅能使村民们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还可以吸引更多文化建设者参与其中,逐步实现振兴乡村文化的目标。

有利于乡村经济发展

非遗档案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乡村的非遗种类多样,涵盖非遗的所有种类,为振兴乡村提供了多种思路。乡村因地制宜,以多种主题形式开发乡村非遗档案,如开展非遗展览、影视播放等,可以在非遗得到有效传播的基础上,形成非遗产业链,开发适宜的文化产品,形成文化品牌,吸引游客参观,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乡村档案事业发展

乡村非遗档案是保护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凭证[2],但乡村的档案事业发展受档案服务意识、物质文化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非遗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乡村非遗档案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Mag/AAQDnN5MRYpuq8Rc5g==,大多停留在归档阶段,极少对乡村非遗档案进行有效的开发。此外,由于受乡村地理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档案人才流动较大,文化建设队伍不稳定,乡村档案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通过充分开发乡村非遗档案,让乡村非遗档案“活”起来,充分认识乡村非遗档案的价值,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档案工作价值,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此促进乡村档案事业的发展。

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全面振兴不仅需要政府的参与,更需要村民的参与。乡村非遗档案记载了乡村的风土人情,开发乡村非遗档案能让村民充分认识非遗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提高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使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形成非遗产业链,进而衍生各种文化产品。鼓励村民参与其中,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与经济来源问题,在达到振兴乡村产业的同时,改善乡村的经济水平。非遗档案的文化属性也使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开发乡村非遗档案,让村民更好地了解非遗,充分认识非遗的价值,传承和弘扬非遗,增强乡村文化自信,进而使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开发乡村非遗档案带动乡村发展,可以让更多青年人才看到乡村发展的前景,促使他们返乡创业,建设乡村。因此,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能带动产业、人才及文化的发展,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促进乡村非遗档案价值的实现

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出台相关政策,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乡村非遗档案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以及实现乡村非遗档案的价值。乡村文化振兴着力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追求文化繁荣。在此情况下,一方面,鉴于乡村非遗档案蕴含丰富的传统乡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对其加以利用,能够满足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非遗档案作为乡村重要的文化资源,追求文化繁荣会促使民众开发乡村非遗档案,形成各种文化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乡村非遗档案的价值得以实现。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非遗档案开发存在的问题

专业人才队伍不健全

非遗档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文化特异性、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动态的发展性[3]。建设非遗档案对同时掌握非遗知识和档案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这样可以搭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的桥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开展非遗档案开发工作[4]。但乡村非遗档案的管理队伍建设不健全,专门从事非遗档案工作的人员较少,大多是兼职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同时,乡村非遗的建档保护通常以当地文化部门参与为主,档案部门的参与较少,即对非遗建档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专业性。此外,由于受乡村地理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基层工作人员在岗稳定性不强,档案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专业人才队伍的不健全使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难度加大。

“重藏轻用”

档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具有记忆价值,担任着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只有通过开发,才能体现乡村非遗档案的独特价值。但当下大多数民众对非遗档案的认识不足,加之非遗档案具有保密性,很难进入公众视野,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5]。如今,乡村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基本停留在申报与建档的阶段,建档完成后便束之高阁,存在“重藏轻用”的现象,体现了乡村档案部门的档案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开发的意识,未能让档案更好地服务民众。

开发模式单一

信息化时代,档案的开发模式也有所变化,主要以传统开发与现代开发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非遗档案的传统开发方式主要有档案编研出版、档案文献展览等,现代开发方式是借助网络媒体对乡村非遗档案进行内容开发[6]。但在时代进步的当下,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不应只限于此,要进一步创新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数字赋能助力乡村非遗档案开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技术的发展为乡村非遗档案开发提供更多方向和选择[7]。因此,应与时俱进,以多种模式开发乡村非遗档案,最大限度地展现非遗魅力,发挥乡村非遗档案的价值。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非遗档案开发的策略建议

构建专业人才队伍

乡村非遗档案记录了乡村的风土人情,详实地反映了乡村的生活与精神面貌,承载着乡村记忆、乡村文化,是乡村的血脉根基。构建专业的乡村非遗档案人才队伍,充分管理乡村非遗档案,有效开发乡村非遗档案,是传承乡村文化与振兴乡村文化的基础。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省、市级档案馆对县级档案馆的帮扶。省级、市级档案馆在档案管理与开发方面的工作经验相对丰富,专业人员的参与度高,有良好的档案服务意识,可以为乡村非遗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提供专业性指导。二是加强与高校合作。高校教育资源丰富,与高校建立联系,开展档案与非遗的教学活动,让档案基层工作人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乡村非遗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助力全面乡村振兴。三是人才政策,建立表彰激励制度。制订人才优惠政策,给予生活上的扶持;完善人才评选表彰制度,注重人才楷模的树立,设立光荣榜,发放奖金、福利等,以此吸引更多人才返乡,留住更多人才,更好地建设乡村的档案事业。

提高档案服务意识

档案能否得到充分利用与发挥其价值,档案部门的档案服务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下,档案部门应突破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思想上树立服务群众的意识。尤其是乡村档案部门,不只是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还要积极主动地发挥地方部门的作用,提升自主服务意识与建设乡村档案事业。档案服务意识的提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开放力度,构建全方位开发利用体系。档案部门要及时公布满足开放条件的非遗档案,对非保密范围中的非遗档案,要加大开放力度。同时,尽量确保公开的非遗档案内容的完整性。要合理、广泛地从多角度开发利用乡村非遗档案,不断拓宽乡村非遗档案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构建全方位的开发利用体系,让乡村非遗档案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二是建设面向群众的开发利用体系。档案部门要转变服务方式,不再被动服务,要由被动转为主动,主动了解群众需求,从群众需求出发,开发乡村非遗档案,让乡村非遗档案切实地服务群众。此外,要提供便利的查档服务,方便大众用档,通过网站、公众号、智能屏等,以在线形式将乡村非遗档案面向村民开放,并及时更新与档案相关的最新资讯。

多形式创新开发

非遗档案真实地反映各个地方的地方特色,和馆藏的党政机关的文书档案、普通的专门档案相比,非遗档案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其特殊性,有较大的挖掘空间[8]。因此,对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要打破传统观念与模式,要多形式地创新开发。乡村非遗档案多形式创新开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以反映风土人情为线索开展故事性的开发。各地区的风土人情都具有独特性且内容丰富,形成一系列宝贵的非遗资源,以“风土人情”为线索的开发方式,是将原生态的乡村特点展现出来,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深邃的思想意识和丰富的知识汇编成故事展开叙述。可以在档案馆内运用人工智能、3D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再现“风土人情”,使人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回到“过去”,让非遗档案“活”起来;还可以以情景剧的形式展开线下表演,让村民参与其中,不仅丰富了村民生活,还起到传承的作用。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应积极参与,将这一形式产业模式化,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风俗礼仪,同时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是编研与媒体相结合。档案部门在对非遗档案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非遗档案蕴含的价值,结合社会需求,对非遗档案进行编研,这是常见的档案资源开发手段。伴随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不同媒体形态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和汇聚交融,媒体融合打破了信息生产传播的固有形态和传统方式[9]。所以,编研与媒体相结合是基于时代背景的创新式开发模式,乡村档案馆可以与媒体机构合作,将编研成果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例如,兰州市档案馆与兰州广播电视台等部门合作,拍摄大型纪录片《兰州匠人》,宣传兰州匠人形象、展现匠人精神,唤醒大众对传统手工行业的关注;陕西档案馆以档案工作视角策划拍摄“从档案看非遗传承展播”系列短视频,展现陕西各地区的地域风情和传统民俗。媒体的参与加大了非遗传播力度,将乡村非遗档案记忆更好地输出,有利于非遗长足发展。

三是开发文创产品,建立品牌。乡村非遗档案资源多样化、特色化,文化属性强,有着良好的开发基础,在展现非遗档案价值、传播优秀文化、技艺传承、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0]。基于档案馆挖掘的乡村非遗的特色地方文化属性,让非遗传承人协同文化创意部门结合市场需求与大众生活习惯开发具有乡村非遗特色的产品。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文创节、当地民俗节日等活动推广乡村非遗文创产品;借助网络媒体宣传乡村非遗文创产品;借助“文旅融合”模式传播乡村非遗文创产品,打造乡村非遗文创品牌,吸引更多文化企业的投资,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让非遗档案切实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非遗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属性,开发乡村非遗档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非遗档案价值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加大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力度,完善乡村非遗档案开发存在的问题,让乡村非遗档案开发工作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1]董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2]陈伟斌,卢泽鑫.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与开发[J].档案天地,2022(11):22-25.

[3]何珊珊.借数字化风潮致力非遗档案资源活化[J].炎黄地理,2023(08):31-33.

[4]平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点与管理[J].参花(下),2020(10):36-37.

[5]刘子平.扬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与利用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3.

[6]邹燕琴.留住文化的“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模式[J].北京档案,2019(09):25-28.

[7]林海雪原.基于传承与传播的非遗档案开发利用路径研究——以漳州非遗档案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2(11):111-113.

[8]张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看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J].北京档案,2013(09):29-31.

[9]卿柔.城市记忆建构视域下城建声像档案编研探究[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3(03):77-80.

[10]薛领航.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河南马街书会为例[J].兰台世界,2023(03):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