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创作:打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2024-10-15 00:00:00陈静
文化产业 2024年29期

朗诵创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探讨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的应用与转化,分析传统文化元素的选取、融合与创新方式,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传统文化是朗诵创作的宝贵资源,合理运用与创新转化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遗产,推动朗诵艺术的发展。强调了在传统文化的应用与转化过程中,要注重与现代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当代审美需求的融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与情感,以创作引发大众共鸣的优秀朗诵作品。

朗诵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集合了文学、表演、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在朗诵创作中,传统文化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是朗诵创作的重要源泉。然而,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转化,使之与现代审美相适应,是摆在朗诵创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文化与朗诵创作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的应用与转化方式,是当前朗诵艺术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现从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的应用与转化这一角度,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元素的选取、融合与创新策略,分析如何在朗诵创作中合理运用与创新转化传统文化,以期为朗诵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朗诵创作的思想源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内涵为朗诵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源泉。朗诵创作者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灵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将其中的精髓融入朗诵作品。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等思想,就为朗诵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哲理内涵和人生智慧。朗诵创作者可以从中提炼有益于当代人精神生活的思想,并通过朗诵艺术的形式将其表达,引导听众进行思考和感悟。此外,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崇高的道德情操等,为朗诵创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朗诵作品具有感召力和教育意义。传统文化是朗诵创作不竭的思想源泉,对朗诵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元素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元素,如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这些艺术形式为朗诵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表现手法。朗诵创作者可以直接引用传统文学作品,如楚辞、汉赋等,通过朗诵将其中的意境美和音韵美展现出来,使听众感受传统文学的魅力。同时,朗诵创作者通过借鉴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如韵白、念白、吟唱等,丰富朗诵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此外,书法和绘画艺术的意境美和韵律美,为朗诵创作提供艺术灵感,帮助朗诵创作者创作意境深远、富有美感的作品。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艺术元素,为朗诵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有助于提升朗诵作品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价值。

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的应用方式

直接引用经典篇章

在朗诵创作中,直接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章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方式,如《诗经》《楚辞》《论语》《老子》等古代典籍,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不朽经典,都是朗诵创作的宝贵材料,朗诵创作者可以选取其中的精华片段,通过朗诵将其思想内涵、艺术魅力展现出来。例如,朗诵创作者可以选取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深情的朗诵,将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美和作者的孤寂凄凉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引起听众的共鸣;朗诵创作者可以选取《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如“好了歌”“葬花词”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将曹雪芹的人生感悟和盛衰哀乐的主题传达给听众,引发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直接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章,能够增加朗诵作品的厚重感和文化底蕴,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借鉴传统题材与意象

除了直接引用经典篇章外,朗诵创作者还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题材与意象,为自己的作品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题材和意象,如“四季更迭”“天人合一”“悲欢离合”等,这些题材和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是朗诵创作的重要源泉。朗诵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选取合适的传统题材和意象,加以现代化的诠释和表达,创作富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优秀作品。例如,朗诵创作者可以借鉴“花开花落”的意象,以花的生命历程为线索,通过朗诵抒发人生感悟;朗诵创作者可以借鉴“山水田园”的题材,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借鉴传统题材与意象,能够让朗诵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也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吸收传统艺术表现手法

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元素,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戏曲中的唱念做打、书法中的笔法韵律、绘画中的空间构图等。这些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对朗诵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朗诵创作者吸收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精髓,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使朗诵作品更加灵动多姿、富有艺术感染力。例如,朗诵创作者借鉴戏曲中的念白和吟唱,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快慢变化,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朗诵创作者借鉴书法中的线条韵律和笔墨畅达,通过语言的节奏感和流畅性,营造意境和美感;朗诵创作者借鉴绘画中的构图和色彩,通过声音的空间感和色彩感,塑造意境和氛围。吸收传统艺术表现手法,能够让朗诵作品更加形神兼备、富有美感,也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的转化策略

贴合历史背景进行文化解读

在朗诵创作中有效应用传统文化,朗诵者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以便于准确把握文化元素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代表,创作背景各异,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在朗诵这些作品时,创作者需要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创作动机以及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才能在朗诵中准确传达作品的精神实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如果说思维层面的理解不够细腻,那么朗诵可能只是流于表面的有声传达,无法称之为艺术。通过对具体历史背景的解读,传统文化浸润朗诵者的心灵,由文字转化为思维、转化为情感,才能更好地体现在朗诵创作中,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结合当代审美进行内容加工

在贴合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朗诵创作还需要结合当代审美进行内容加工。传统文化虽然具有恒久的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为了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朗诵创作,创作者需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注入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代审美注重情感共鸣。在朗诵创作中,创作者可以通过现代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生活和情感。例如,在朗诵经典文学作品时,可以适当调整语言节奏,使其更加通俗易懂,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氛围的营造,使观众能够在听觉和心灵上产生共鸣。例如,国家一级演员郭达在某次演出时朗诵了经典篇目《将进酒》,在处理“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时,就打破古诗文原有的节奏,加入了更为贴近口语化的元素,使原本较为难懂的古诗变得像“唠嗑儿”一样亲切。这种处理拉近了“古”“今”的距离,使观众更容易与朗诵者一起进入诗歌所描述的故事,获得沉浸式体验。通过这种方式,传统文化不仅更容易被传承下来,还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激发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融合古典韵律进行语言表达

语言是朗诵创作的核心,传统文化中的古典韵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讲究音韵美和节奏感。将这些古典韵律融入朗诵创作,可以大幅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听觉享受。

在朗诵古典诗词时,创作者需要尊重诗词原有的韵律和节奏,注重声韵的和谐。例如,唐诗的平仄韵律、宋词的词牌格式,都是古典韵律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这些韵律规则的掌握和运用,创作者可以在朗诵中体现诗词的音韵美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传统文化在朗诵中的转化,并不是单纯的按照目前我们看到的文字去诵读。

汉语一直在变化,现今的普通话跟古汉语相差甚远,例如,闽南语是唐朝时期南下移民的产物,文字读音很接近唐朝的汉语,从而,用闽南语读某些唐诗会更押韵。以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为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hai siong sing bing guat,thian gai kiong tshu si)。此外,形成于唐宋的古老方言,保留了部分古汉语特征,九声六调,自带旋律,古音犹存。朗诵创作并不是要忠实地还原古汉语,而是创作者在掌握古韵的基础上,可以对古典作品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语言习惯和审美标准。同时,可以运用戏剧化的表演手法,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

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应用与转化的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瑰宝,蕴含着民族的智慧、气质和精神。在朗诵创作中应用和转化传统文化,能够传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通过朗诵作品,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高尚情操、道德规范等,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创作过程中,朗诵创作者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代朗诵创作,能够让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让古老的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朗诵作品的传播和欣赏,是文化传播的过程,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的应用与转化,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朗诵艺术创新发展

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的应用与转化,能够推动朗诵艺术的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为朗诵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朗诵创作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转化,能够拓宽创作视野,丰富创作手法,创作富有新意和创造力的朗诵作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是一种艺术创新的尝试,能够激发朗诵艺术的新的可能性,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的应用与转化,也促进了朗诵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和融合,如音乐、舞蹈、戏剧等,拓展了朗诵艺术的表现空间和艺术边界。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的应用与转化,对朗诵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的应用与转化,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更加需要精神文化的滋养和情感的抒发。将传统文化融入朗诵创作,能够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审美体验和情感寄托。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美、韵律美、哲理性等,能够引发现代人的审美共鸣,满足他们对高雅艺术的需求。朗诵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等,也能够引发现代人的思考和感悟,为他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滋养。

此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更加需要一种慢下来、静下心的艺术体验,而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朗诵作品,恰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为现代人提供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放松。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的应用与转化,对于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在朗诵创作中应用与转化的实践路径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朗诵创作者要想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应用与转化到创作中,就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才能更好地选取、吸收和转化传统文化元素。朗诵创作者要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广泛阅读经典著作,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了解其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同时,注重实践,多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国画、戏曲等,亲身感悟传统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朗诵创作者能够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创作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传统文化素材库,方便选取和运用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朗诵创作者要从众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中选取合适的素材,进行应用和转化,并非易事。建立一个传统文化素材库,对朗诵创作者来说十分必要。素材库包括传统诗词、典故、哲理、艺术作品等,分门别类,方便检索和查阅。朗诵创作者根据创作主题、风格、意境等,快速找到所需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加以提炼、融合、再创造。有传统文化素材库,无论是直接引用、借鉴还是转化,都能事半功倍,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

加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朗诵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传统文化运用于朗诵创作,需要加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例如,与作曲家合作,将传统诗词谱曲与朗诵相结合;与舞蹈家合作,将传统舞蹈元素融入朗诵表演;与戏剧导演合作,将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运用于朗诵创作。通过跨界交流与合作,朗诵艺术能够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营养,传统文化也能找到更多的表达渠道和呈现方式,实现多元融合、互补共进。

传统文化是朗诵创作的宝贵财富,合理运用与创新转化传统文化,是当代朗诵创作者的重要任务。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汲取创作养分;立足当代、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不断推陈出新。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朗诵作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上海立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