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AIGC在颠覆内容生产行业的同时,驱动了其他领域的革新与发展。现从空间叙事主体、空间叙事内容、空间叙事传播、空间叙事场域等四方面分析AIGC赋能图书馆空间叙事带来的转变及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提升图书馆空间叙事主体智能素养、优化图书馆空间叙事内容质量控制、增强图书馆空间叙事传播立体效能、保障图书馆空间叙事风险治理秩序等适配措施,为实现AIGC赋能图书馆空间叙事的优化升级提供思路。
2022年11月,美国OpenAI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的出圈引发了社会各界对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广泛热议和高度关注。2023年8月15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作为我国首部针对AIGC的标准化政策正式实施,该项政策的推行不仅有助于规范AIGC的发展,也引导和鼓励了AIGC在各领域的创新应用。当前,AIGC的出现及发展,为图书馆空间叙事提供了全场域、全方位、全过程契机,推动图书馆传统叙事向深层次内容生成转型。但其潜藏的问题也愈发导致图书馆空间叙事面临困境。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AIGC赋能图书馆空间叙事转向,预判了AIGC赋能图书馆空间叙事的多元困境并提出优化理路,以期推动AIGC与图书馆空间叙事的深度耦合,促进图书馆空间叙事的转型升级。
AIGC赋能图书馆空间叙事的转向
空间叙事主体:从单体主导转向多元协同参与
AIGC赋能将打破图书馆以馆员为主导的传统空间叙事模式,使其呈现馆员、用户与AI机器等协同参与的特征,图书馆空间叙事主体逐渐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一方面,传统叙事主体转变为积极的对话参与主体。AIGC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空间叙事维度,改变了叙事主体结构内容,除图书馆馆员外,专家、用户、公众等也成为重要叙事的参与者,这些叙事主体通过智慧空间表达观点,构建对话叙事共同体。另一方面,图书馆空间叙事主体从现实主体转向智能主体。智能主体是AIGC赋能下的虚拟化身,拥有与现实主体相似的技术外貌和叙事语言,如数字建模驱动智能主体、AI智能自驱型智能主体等。基于AIGC构建的虚拟化身实现了图书馆叙事主体Tx6kFYOYXXLxwHEQWGgdFA==的视觉转向,并在虚拟场景中能够持续在场。
空间叙事内容:从单维主题转向多维全息体验
传统图书馆空间叙事内容往往围绕某一固定主题展开,内容相对单维且有限,但随着AIGC技术的引入,图书馆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能为用户提供多维全息的空间体验。一方面,AIGC技术通过捕捉和分析用户进入图书馆空间时产生的海量数据,如搜索记录、浏览记录、使用时间等,精准把握用户的行为偏好。基于这些数据,AIGC技术能够智能调整叙事内容的呈现方式,使其更符合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极大地增强了叙事内容的吸引力。另一方面,AIGC还能通过分析用户在图书馆空间交互动态的海量数据,如点赞、评论、分享、反馈等,精确研判用户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有针对性地植入叙事内容,以匹配用户提升叙事内容的针对性,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空间叙事传播:从单向传递转向多重交互融合
在AIGC驱动下,信息的自由流动突破了以往信息匮乏的局限,以及图书馆空间叙事内容和载体的可分离性,使其叙事传播的方式发生变化,形成了多向交互沉浸式的空间叙事样态。一是AIGC技术丰富了图书馆空间叙事传播的方式。传统图书馆空间叙事传播的方式整体上较为单一、扁平且滞后,缺乏动态化呈现和交互式体验。AIGC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文字、图像、口述等叙事传播方式变得更加丰富,能够在视听交织、图文辉映、人机互动中实现多向融合。二是AIGC技术助力空间叙事传播的交互性转型。由AIGC技术所构筑的空间叙事传播,使用户不再囿于传统叙事传播,而是转变为交互沉浸式叙事传播。
空间叙事场域:从单域呈现转向多方知识覆盖
随着AIGC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空间叙事场域迎来了全新变化,形成全景覆盖的空间叙事。一方面,物质空间叙事与精神空间叙事同频共创。传统图书馆空间叙事往往受限于物理边界,具有单域性。在AIGC助力下,图书馆不仅保持了其作为知识宝库的物理空间特性,还通过智能手段,将知识以更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让用户在物质空间感受到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实体空间叙事与虚拟空间叙事协同共构。AIGC驱动图书馆空间叙事不再局限于实体空间,而是拓展到虚拟空间。AIGC实现了图书馆虚拟场景设计,以及虚实场景的交互匹配,图书馆空间叙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为用户提供了广阔的知识探索空间。
AIGC赋能图书馆空间叙事的困境
AIGC弱化图书馆空间叙事主体的创造性
AIGC时代,图书馆空间叙事主体展现了独特优势,能够突破物理限制,以数字身份促进叙事内容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交流。然而,这种数字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空间叙事。一方面,馆员对技术的依赖性加深。图书馆叙事主体借助AIGC进入叙事场域,出现数字人、智能人、机器人等数字身份。数字身份强大的系统性逻辑思维以及语言处理能力能够超越自然人,导致图书馆空间叙事主体创造性缺失,进一步陷入被支配地位。馆员对AIGC技术的依赖,可能导致技术决策部分或完全取代人类决策。另一方面,用户创造性思维缺失。在AIGC助力图书馆空间叙事过程中,用户往往因其对问题的精准解答而产生过度依赖,遇到问题不主动思考,而是选择直接向AIGC求助。可见,AIGC在为用户提供空间叙事服务的同时,剥夺了用户自主思考和选择的权利,进而导致用户在阅读、写作等过程中逐步丧失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AIGC消解图书馆空间叙事内容的真实性
从AIGC实现的底层逻辑来看,AIGC是基于编程语言生成的大模型。编程语言的偏差可能对模型生成的文本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这些文本在真实性、权威性和全面性上可能受到挑战,进而增加图书馆空间叙事内容发生异化的风险。首先,影响叙事内容的真实性。AIGC在输出内容时主要依赖前期训练的语料库,由于没有人工的直接监督,AIGC在其自主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难以经过严格筛选,系统对信息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深度分析的能力受限,可能导致生成的叙事内容存在虚假或错误。其次,冲击叙事内容的权威性。随着AIGC逐渐发展成为内容生产的主要模式,技术人员主导的数据算法可能对原本由学者专家构成的学术生态体系造成挑战,长此以往,这种趋势可能会对图书馆空间叙事内容的权威性产生一定影响。最后,加剧叙事内容的碎片化。AIGC对用户问题的回答往往围绕某一专题,难以向用户提供全面系统的叙事内容,进而加剧叙事内容的碎片化。
AIGC阻滞图书馆空间叙事传播的有效性
AIGC时代,精准迅速地叙事传播,使图书馆用户不再以传统标签进行分类,而是倾向于依据个性标签进入具有独特叙事偏好的传播圈层。然而,AIGC技术所引发的数据圈层效应,通过数据迎合、数据割据等方式,对图书馆空间叙事传播的有效性和互联性造成一定影响,阻滞了图书馆空间叙事传播。一方面,数据迎合使传播圈层呈现同质化特征,弱化了叙事传播的有效性。图书馆数据平台为了迎合用户偏好,通过追踪用户浏览记录、点赞评论等数据,向用户推送碎片化、娱乐化的叙事内容,使用户容易陷入信息同质化圈层。另一方面,数据割据现象使传播圈层扁平化,减弱了图书馆叙事传播的互动与联系。基于地域、取向、偏好等数据,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传播圈层,具有独特叙事倾向的传播圈层形成数据割据。即使在同一圈层内,也存在核心、扩散、围观等不同层次,导致用户间彼此独立。
AIGC遮蔽图书馆空间叙事场域的规范性
AIGC时代,数据贯穿图书馆空间叙事的全过程,凭借数据的普遍与泛在,图书馆空间叙事逐渐成为以数据要素为基础,进行评价与量化的对象,这种数据主导的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叙事场域的规范性,图书馆空间叙事场域秩序出现混乱。一是图书馆空间叙事基于AIGC技术开发,用户可以直接或改编使用图书馆资源。然而,开放的图书馆空间叙事场域在为用户提供选择便利的同时,面临知识产权侵权的伦理风险。二是AIGC的发展显著提升了用户学习数据以及行为轨迹的收集效率,为深入分析用户学习轨迹、制订个性服务策略,提供了丰富数据支撑。然而,随着对用户群体轨迹的密集追踪,若数据管理不善,极易在繁杂的数据中泄露用户的隐私数据,如身份、行为和喜好等,这将对用户的隐私安全构成威胁,进而阻碍数字生态的健康发展。三是AIGC技术的开放性为智能环境带来多样性的扩展,但与此同时,AIGC也带来数据超载问题,生成数据垃圾,进一步导致数据污染。
AIGC赋能图书馆空间叙事的适配
重视AIGC意识培育,提升图书馆空间叙事主体智能素养
AIGC赋能图书馆空间叙事对馆员和用户的智能素养均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在提升馆员智能素养方面,要将提升智能技术能力和空间叙事创新有机结合。图书馆要帮助馆员树立正确的技术使用观,使其明确使用AIGC的情境,发挥自身主导作用。通过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途径,使馆员紧跟AIGC技术迭代的步伐,熟练掌握AIGC的应用方法,并了解其功能和特性,培养馆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图书馆空间叙事中,培养馆员驾驭AIGC技术的能力,帮助馆员成为具有智能胜任力的空间主体,有效发挥空间叙事的功能。另一方面,在提升图书馆用户智能素养方面,在AIGC时代的海量数据智能空间中,图书馆用户需培养独立获取、处理并合理运用智能数据的能力。图书馆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培养用户的创造力,助其养成节制利用AIGC的习惯。为了应对AIGC带来的虚实交融空间环境,用户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客观认识虚拟空间可能带来的风险,不断反思批判,把握好学习空间边界,构建与馆员、同伴、机器的良好空间关系。
完善AIGC审核机制,优化图书馆空间叙事内容质量控制
审核机制为确保图书馆空间叙事内容的质量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从审核机构和审核内容两个关键方面出发,建立并维持常态化的审核流程,从而提升叙事内容的整体质量。一方面,形成前置审核机制。为了防范叙事内容虚假的风险,应建立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多层级审核机制。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供给方,有义务前置性地甄别并排除有违伦理和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内容,防止AIGC生成的虚假内容传播扩散,尤其是防止流入特定的领域、特定的群体。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于叙事内容的审核,应重点评估叙事视角的多样性、叙事时间的准确性以及叙事因果的连贯性。这些方面都是确保叙事内容质量和可信度的关键要素。强化内容质量监管,保证用户能够接收到高质量内容,重视内容的可信性、真实性以及学术性,坚决抵制低质、虚假内容的传播。建立严谨的内容审核机制,严格把控内容的可信性、真实性以及学术性,坚决遏制低质内容的传播,形成更健康的内容生态。
创新AIGC技术应用,增强图书馆空间叙事传播立体效能
智能时代,利用AIGC技术进行数据精准抓取有助于实现数据的结构化分类和精准分众,以适配不同个体和群体的独特叙事需求。同时,为了提升智能叙事的传播效能,需要确保叙事内容、对象及过程的全面覆盖,并融合大众传播与精准传播,兼顾个性需求与精神供给。一是需要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抢占图书馆空间叙事阵地。凭借智能技术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并调整需求结构,确保叙事内容生产的高品质,提升其在数据库中的比重,以此打破数据孤岛和壁垒,促进不同圈层间的数据交流。二是通过精准叙事,增强图书馆叙事传播效能。借助AIGC技术对用户进行深度画像,实现信息的个性化精准推送,使叙事过程更加定量化、数据化和精准化。AIGC技术可以实现内容与用户的精准匹配,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应对信息茧房效应。同时,利用AIGC技术进行信息反馈、校准和再预测,针对不同个体和群体进行价值引导和纠偏,确保叙事内容的正确性和影响力。
健全AIGC制度体系,保障图书馆空间叙事风险治理秩序
图书馆应当从制度标准的视角出发,将AIGC纳入制度建设框架,以其强有力的社会规范作用成为维护风险治理的重要力量,为维护图书馆空间叙事秩序提供法律保障。首先,制订并优化数据标准。根据AIGC技术特征,优化制度数据标准、加强对数据合规性的全流程监管,构建图书馆空间叙事的安全保障体系。将《人工智能法案》《人工智能权利法案蓝图》等国外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国内法规,结合《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指南》《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指南》等行业规范,制订贴合实际的图书馆数据标准,增强图书馆空间叙事的数据安全,确保数据的合规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其次,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规与行业标准。图书馆可以参考现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制订符合我国实际的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行为准则,以规范图书馆的用户行为。图书馆界还应积极联系立法部门,构建科学且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将AIGC技术带来的新型知识产权风险纳入司法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黔西南州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