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在充分利用自身的空间与资源优势,打造红色阅读氛围,为学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建设红色阅读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建设“马克思主义专区”,并结合自身建设经验与思考,认为在建设红色阅读空间时,空间方面,应打造主体藏书空间加多个功能区的布局;资源方面,在整合已有资源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特点挖掘特色资源;服务方面,应打造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并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同时加强与各方的合作。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所高校的文献中心、学习中心、文化中心,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图书馆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政、党建、“四史”教育等图书文献资源的综合保障中心,在学校“三全育人”“红色”育人工作方面责无旁贷。因此,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有效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提升广大师生对国家历史的深刻认识,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对于各类红色书籍,图书馆不仅要积极收集采购,更要充分整合、挖掘与揭示,因而,在馆内将红色书籍进行汇集,建设专门的红色阅读空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历时近三年建设的红色阅读空间“马克思主义专区”为例,简要探讨高校图书馆建设红色阅读空间并开展阅读服务的意义、建设思路及相关经验。另外,文中所述的红色文献、红色书籍均指广义上的红色资源。
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建设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的建设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首先,建设专门的红色阅读空间能够有效加强相关资源的整合,将图书馆红色书籍汇集,集中展示、呈现给读者,便于读者查找、发现、利用资源。其次,通过对馆内文献的发掘和统一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对红色文献的保护,将部分珍贵的历史红色文献作为“新善本”“新特藏”进行妥善保管与展示,并“以展促研”,促进这些珍贵文献的价值产出。此外,红色阅读空间建好后,能够使图书馆充分利用空间优势与资源优势开展服务,使各类“红色”育人服务能有强大依托,从而有效提高各类红色主题教育的服务成效。最后,图书馆借助红色阅读空间,能够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人才培养价值,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各高校“三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营造红色育人氛围、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胸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贡献力量。
总之,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特点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红色阅读空间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建设现状
当前,高校图书馆大力开展红色文化建设,相关建设成果成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主阵地。张诗晗系统调研了全国23所建有红色阅读空间的高校,其中有12家高校图书馆设置了具有一定规模且完全独立的红色阅读空间。北京大学图书馆东楼2020年开辟了大钊阅览室,阅览空间近1000平方米,旨在将该阅览室打造成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革命文献保存基地和革命教育基地。四川大学的“学习书屋”则是国内高校最早建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专区,并历经两次升级不断扩大实体空间面积,现已成为集阅览、展览、研讨和典藏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主题空间。目前,已有很多高校根据自身特色,纷纷建立了独具一格的红色阅读空间。但在已发表的文章中,主要介绍的都是各馆的建设成果及阅读推广等服务的创新与探索,对红色阅读空间具体的建设思路及相关经验则讨论不多。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马克思主义专区”建设实践
2020年底,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党百年,满足全校师生对红色书籍的广泛需求,同时进一步支撑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保障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所需的图书资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正式启动红色阅读空间建设项目,并在校领导的建议下将该空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专区’”。该空间建设历时近3年,2023年11月份基本完成馆藏建设、空间改造等工作,共有在架图书3.11万册。
这些图书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不断积累而成。项目启动后,2021年首先进行的是馆内现有资源的发掘与整合,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数千册图书进行集中整理,并设置临时区域先行开启服务。而通过对馆内已有资源的系统摸排,也发现不少珍贵图书,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列宁全集》即发现有三套(其中一套为钱三强、何泽慧院士捐赠),其中一套连牛皮纸封套都相对完好。此外,亦有全套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49年之前出版的《长征25000里》(现名《红星照耀中国》)等。
2022年,在前期摸排整理后,主要进行方案规划工作。一个合格的红色阅读空间必须选取一块独立的区域并因地制宜,使视觉、空间、资源相互配合,同时应厉行节俭,控制成本。全年共设计了多版方案,拟定了多个空间,最终讨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专区”应采用一个主体藏书空间加分布于馆内的多个功能区域的设计原则,以此提升全馆的红色氛围。主体藏书空间最终选择将馆内原“工具书库”进行改造,因为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工具类图书已失去了单独成库的必要。同时,2022年也规划了图书采购任务,按照建设目标选择重点采选出版社及采选图书类别,按照库室的容量估算需采选图书的数量。并积极拓展资源获取途径,向兄弟院校询问书单做参考、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沟通了解所需书目、与出版社直接联系获取书目、调研并与合适的馆配书商建立合作等。
通过前两年的准备,2023年,“马克思主义专区”建设得以全面推进。主体藏书空间方面,依次进行了原书库图书清空、书架重排、党建墙设计与施工等,全年购置文献2万余册,库室集书展区域、藏书区域、特藏展柜、多媒体云屏、党建墙、阅览座椅等功能于一体(如图1所示)。而本次改造,书架及展柜等均使用馆内原有物资,除去人力成本及图书采购费用,新增的多媒体云屏等设备及墙面装饰共花费不足10万元,充分贯彻了勤俭节约、务实高效的工作要求。在线上空间方面,图书馆将“马克思主义专区”列入特藏资源集中揭示页面,并将图书馆购买的思政、党建类数据库资源统一展示在该页面,同时还整合了图书馆自2021年起每年举办的红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新闻链接。
建设经验总结
建设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红色阅读空间,无外乎要考虑三大要素,即空间、资源与服务。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通过系统总结本次“马克思主义专区”建设实践,认为空间方面,一是要做好前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形成主体藏书空间加多个功能区的格局,充分打造图书馆整体的红色阅读环境;资源方面,除充分发掘整合馆内已有资源外,要另辟蹊径建设独具一格的特色馆藏资源;服务方面,则要充分发挥空间与资源优势,并结合时事热点与特定时间节点,打造红色主题教育专题系列活动,并以党员带头开展服务。
空间规划
在整个红色阅读空间建设之初,要对整个空间进行中长期的整体规划。红色阅读空间不应该仅仅建设一间书库,亦不应让所有红色相关书籍存放于图书馆一角。相反,红色书籍应遍布图书馆,如此才能打造图书馆整体的红色阅读环境,使读者漫步于图书馆各区域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这样才有利于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发挥“红色”育人使命。因此,在空间规划时,应打造一个主体藏书空间加遍布在馆内的多个功能区的格局,并充分考虑每一个功能区的用途和展示内容,使多个空间互为一体、一脉相承,所有图书资源既统一管理又能适当流动。
具体来说,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在两座分馆共设有5处固定区域,如有主题书展,则再增设1—2处临时的展览空间。5处固定的区域包括“马克思主义专区”库室作为主体藏书空间;两馆入口处分别集中展示《共产党宣言》、习近平著作等必读经典;玉泉馆专设有一块区域集中展示适合本科生阅读的红色书籍;雁栖馆则专设有一块区域集中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复兴文库》等套书及部分名人院士捐赠的珍贵文献。所有红色书籍均用红色书标标记,便于工作人员识别区分,各区域的书籍除部分珍贵文献外均可借阅,展架上如有书被取走则随时替换补充。其他图书馆若有条件,亦可以在教学楼、学院等设置相关区域。
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方面,应首先明确红色阅读空间定位,再按目标定位来建设馆藏。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马克思主义专区”定位“为满足全校师生对红色书籍的广泛需求,同时进一步支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保障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所需的图书资源”,故一方面重点采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红旗出版社等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著作及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兼收各类适合师生学习与兴趣阅读的红色书籍。
一所学校的红色阅读空间如能区别于其他学校,应在于其特色鲜明,故特色资源应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点。很多老牌高校在百年历史中已积累了很多珍贵文献,但一些新兴大学、新建图书馆往往缺少这些历史文献的积累,因而在特色资源方面还需要另辟蹊径。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则积累了较多院士名人捐赠的图书资源,很多院士名人均是优秀党员,这些赠书中也有很多院士名人使用过的红色书籍,因此,将人物事迹与相关图书相联系便成为很好的特藏资源。例如,钱三强、何泽慧院士捐赠的图书中有1949年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出版的《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套第一版《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等珍贵红色书籍百余册,有些书中还带有钱三强先生的读书笔记(如图2)。此外,如孙枢院士、吴新智院士、李佩先生捐赠的图书中,有很多其仔细阅读过的红色书籍、党员学习材料,这些书籍不仅为这些优秀党员的精神做了生动注解,也凝结着老一辈科学家矢志不渝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精神品质。这些特色馆藏也无疑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马克思主义专区”的一大亮点。其他高校图书馆亦可以挖掘本校校友、名人捐赠图书,并将其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进行展示。
服务推广
红色阅读空间建成后要开展红色阅读推广服务,服务要充分发挥空间与资源优势,做好服务也需要一支专业的团队。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数年来已组建了一支专业馆员队伍,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红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引导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方面的使命和作用。图书馆每年举办红色主题教育阅读推广活动数场,并结合时事热点,每年推广大型活动1—2次,如2021年开展“信仰的力量”致敬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2022年开展喜迎二十大,“青春心向党”系列活动;2023年开展“星火燎原——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等。这些阅读推广活动结合馆藏资源举办书展、结合空间资源(充分利用红色主题空间及大屏等设备)营造氛围、提供讲座答题等多种参与形式,校内师生参与广泛、反响热烈,如2023年举办的活动共有1400余人次参与答题活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系列推文总阅读量高达近万次。
红色阅读推广服务应以党员带头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党员是最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史、党建等知识和书籍资源的人,其在服务中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学习新知识,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党性修养。当然,很多图书馆馆员人数有限,党员人数更为有限。因此,有必要加强院馆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各学院的优势与特色,号召学院党支部、团委在图书馆开展党建、团日等活动。另外,也可以加强校地合作,将部分红色阅读空间与红色书籍资源向社会开放,还可以积极吸收地方优质资源为本校师生服务。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党支部2023年曾联合怀柔区法院立案庭党支部开展“阅读悦享·品味分析”联学联动读书会活动。
总之,高校图书馆肩负着引导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育人任务。在图书馆内建设一个专门的红色阅读空间,有利于图书馆充分发挥空间与资源优势为师生提供服务。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专区”,但后续仍要不断发展完善,一是要继续加强资源建设,不断收集采购新资源;二是要继续加强电子化建设,继续丰富红色主题数字资源库;三是要继续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开展更加多元化的阅读推广与服务;四是要加强与校内外各单位的合作,创新服务方式与维度。因而,图书馆在“红色”育人方面仍任重道远,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将“马克思主义专区”建设的初步经验进行分享,以期抛砖引玉,希望广大兄弟院校都能分享各自的宝贵经验,从而共同进步,提升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学校“三全育人”中的职责使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