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剧总体上属于历史剧的一种,近年来在创作类型和表现手法上呈现创新发展的趋势。通过多元人物形象的建构和家国同构的叙事内涵,打破了传统主人公的形象,以个体的“小历史”反映时代变迁,塑造更加丰满立体、富有人情味的角色。此外,基于符号学理论探讨年代剧中的精神符号表征,通过色彩、光线和方言等视听元素的巧妙设计,解读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趋向,倡导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艺术表达的创新,对相关的年代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了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和精品化创作。近年来,我国电视剧创作呈现繁荣态势,选题视野更加广阔,风格类型多样化。电视剧作为一种媒介方式,能够更深入地挖掘社会现实,塑造时代主题。一方面,它能够展现社会风貌,探讨社会的发展变迁,唤醒个体和集体的共同记忆,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进行深刻思考;另一方面,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能够从朴实生活出发,将个体与社会发展、经济活动和传统风俗紧密结合,创作出一批爆款出圈的现象类作品,使大众形成独特的审美兴趣。目前,提升电视剧的制作质量和传播效果尤为重要,以现实为基础,以温情为底色,以精品为目标,为推动中国故事走向大众、走进国际提供坚实的保障。
年代剧总体上属于历史剧的一种,其是根据特定的年代和时间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类型剧,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和艺术化的演绎,是以历史文化为题材,通过叙事手法将特定时代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和人物生活进行再现的电视剧类型。近年来,年代剧的创作类型丰富,手法呈现多样化。例如,《南来北往》(2024)、《人世间》(2022)、《风吹半夏》(2022)、《乔家的儿女》(2021)、《山海情》(2021)、《人生之路》(2023)、《繁花》(2023)、《大江大河2》(2020)等作品展现了一系列历史变化和时代变迁的特征。这些作品不仅以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进行深刻再现和表达,更结合了更多广泛的题材元素,跨越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呈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以平民化的艺术风格呈现了温情的叙事表达,使观众能在电视剧的欣赏过程中进行情感共振,满足了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国产年代剧的人物叙事
人物叙事的形象呈现
人物形象的设计和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剧作品所创造审美价值的正负和美丑,影响了电视剧作品艺术生命力的旺盛与衰退、长久与短暂。一方面,年代剧通过以历史回应现实,对个体“小历史”进行塑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的展现是由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和时代背景等因素决定的,年代剧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显然与“成长小说”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传统年代剧往往呈现完美主义的主人公形象,但这种模式过于理想化,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近年来,年代剧在人物叙事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通过塑造多样化、富有人情味的角色形象,打破了以往的传奇刻板叙事模式。采用纪实手法,刻画小人物的成长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呈现圆形化的特征。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故事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扁平人物代表了单一纯粹、平面刻板的性格特征,扁平人物往往被用来代表某种特定的社会角色或群体,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往往被刻板化,形成固定的形象范式。塑造扁平人物通常与时代背景、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他们的存在有助于强化剧情的主题和冲突,但也可能会限制人物形象的深度和复杂性。在一些年代剧中,扁平人物的出现用于展现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貌,或反映特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常常与一个时代的总体趋势相吻合。“‘圆形人物’则是立体的、复杂多面的”,其人物形象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在影片建构过程中呈现动态的表现。在国产年代剧的建构中,通过人物的动态流动,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社会阶层、地域的人物如何互动,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生活的真实性,镜头呈现的复杂画面表达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厚重感。
在传统主旋律剧中,主角常被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刻板形象,削弱了剧情的吸引力和角色深度。在电视剧《人世间》中,郑娟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她的形象塑造充满了人情味和复杂性。在剧中,郑娟经历了很多磨难和考验,但她始终保持着善良、坚韧和乐观的品质。她不仅要照顾家人,还要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在她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成长和变化,这使她的形象非常立体且具有深度,坚韧不拔、善良包容和聪明能干成为她的代名词。同时,周秉昆虽学习不理想、工作时常碰壁,但这种困境中的形象刻画拉近了与观众的生活距离,使他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风吹半夏》中的许半夏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复杂性的女性角色,她的性格和经历让她成为一个非常立体的形象。她在事业上独立自主、不依靠他人,始终靠自己的努力打拼生活;生活中坚韧顽强、聪明机制,善于抓住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凭着一家废品站白手起家,勇气和决心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新一代强人,经历了“钢铁”历险记后呈现了更加独立自主的形象,走向成功的创业之路。她这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独立自强的精神正是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家国同构的个人叙事
家国同构是指个人、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通过“小我”映射“大我”,以人讲史,从个体的“小我”升华成国家的“大我”。在这种叙事范畴下,年代剧的创作者们巧妙地将叙事重心从传统的宏大角度转移到个体的微观层面,以更加细腻的视角反映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这种手法不仅使历史更加亲切易懂,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特别是通过展现生活中平凡小人物的鲜明特点,刻画出每个人在时代发展的裹挟中以自身的方式前进,进一步丰富了“家国同构”叙事的内涵。与以往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同,新时期的国产年代剧呈现了“平民化叙事、类型化个人、藏锋式谏言”的新特点和纪实化、真实感的叙事风格。
《山海情》讲述了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在国家扶贫政策下发生的巨大变化。个人的努力与国家政策的推动,共同描绘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展现了新时代的家国情怀。《人世间》以北方城市的“光字片”社区为社会背景,讲述了周家三兄妹在近五十年间的生活经历。从社会的不同维度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代特写和集体记忆。《大江大河》聚焦小人物视角,融合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价值理念,呈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风貌,激发了观众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繁花》则描绘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人物群像,创作者对小人物的塑造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面貌,在“小人物”的奋斗中展现时代变迁的壮阔。同时,年代剧将成长叙事聚焦于个人成长的内心挖掘,《南来北往》通过主人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的社会变迁。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变革紧密相连,展现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
国产年代剧的符号表征
精神符号
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符号的新视角,他将符号学系统地划分为符号、对象和解释项三个基本要素,这种三元关系为符号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个框架。他认为,符号在这里被视作一种动态的交流过程,其中指称对象(representamen)作为符号的表现形式,与对象(object)即符号所指代的事物,以及解释项(interpretant)即符号在接收者心中所引发的意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从‘符号代表物’(representation)到‘对象’(object),再到‘解释者’(interpretation),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符号。”这个过程强调了符号的互动性和解释的主观性,使得符号成为一种连接现实与感知、物质与精神的桥梁。
国产年代剧中的精神符号,如《大江大河》剧中人物的服饰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起伏。宋运辉的工作服、程开颜的旗袍等,都在细节上体现了不同年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南来北往》中的列车,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存在形式,更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解释项。这趟列车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展现铁路警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碎片,在时间的串联下,铁路事业日新月异,描绘出时代变迁和小人物呼应的温馨图景。同时,“大白兔奶糖”是连结汪新与姚玉玲的爱情信物。这颗奶糖超越了物质形态,成为情感与记忆的象征。姚玉玲打开糖盒、剥开糖纸和品尝奶糖等行为,象征着姚玉玲对情感的最后告别,也是接受现实的无可奈何。《繁花》中,宝总和汪明珠每次谈生意都选择排骨年糕,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这里的排骨年糕不仅是食物,更是两人关系的象征。排骨与年糕的结合,反映了他们生意上的互补与合作,同时暗示了情感上的个性独立。这一选择契合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真实场景,唤起了观众对老上海那段黄金岁月的时代记忆,展现了社会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趣味。
视听符号
在国产年代剧中,视听符号的运用极具隐喻性,为观众带来了超越文字和语言的深刻感知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依靠剧情和对白,更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的巧妙结合,营造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感知世界。通过色彩、光线和构图等元素,国产年代剧构建了一个象征丰富意义的视觉世界。色彩在这些剧集中常被用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氛围。例如,暖色调通常用来展现温馨、幸福的场景,而冷色调则多用于渲染悲71f5e4e867a4010c6d00fed34af8b004a4557f8783b785a49e6ef9dd1d625df1伤、孤独的情绪。同时,光线的运用也非常讲究。柔和的光线能够营造梦幻般的效果,而强烈的对比光线则经常用来突出角色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在构图方面,导演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安排,将角色置于特定的空间关系中,以此暗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内心世界。例如,通过角色之间的距离和视线方向,可以表达他们的亲密或疏离。作为视觉符号的补充,听觉符号在国产年代剧中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背景音乐、环境音和音效等元素,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还创造了独特的音乐视觉形象和心理感受。背景音乐通过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能够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例如,在紧张的剧情发展中,快节奏的音乐可以增加观众的紧迫感;而在感人的场景中,柔和的音乐则能引发观众的共鸣。环境音如风声、雨声、鸟鸣等,自然地融入画面,进一步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代入感。音效的巧妙运用,如脚步声、门开合声等,则能够强化细节,使观众更深刻地体验角色所处的环境和情境。
色彩和光线的巧妙运用,能够深刻地反映不同地缘文化的独特价值。《风吹半夏》通过冷色调的画面描绘了滨海钢铁商人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迁。而独具特色的土黄色在《山海情》中展现了西海固地区贫瘠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地域景观,以及人们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人生之路。《南来北往》中,高调的光线和暖色调的增添,成功再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杂院的温馨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街头巷尾。《繁花》中的伦勃朗光线将人物的面部表现得更为立体唯美,轮廓也更有层次感,呈现了优雅华美的暗调女性。
在听觉层面,年代剧中的方言台词成为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地域风格的元素。《山海情》中扶贫工作者陈金山的福建口音与马得福的西北方言形成鲜明差异,成为剧中标志性的幽默元素。两人之间的对话充满了误解和笑点,这种“鸡同鸭讲”的交流方式,展示了扶贫过程中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所带来的挑战。《繁花》中的经典上海台词:吃排头(有麻烦)、色特兮兮(滑头滑脑)、劈情操(谈情说爱)和拖地棺材(败家子)等,以浓厚的上海风情,承载着上海的历史文化,折射出海派风格的精髓。上海腔调,远不止是语言的表达,它是一种文化的综合体现。从黄河路的繁华夜生活,到外滩和平饭店的国际风范,再到进贤路上的弄堂餐馆等,这些场景在上海闲话中得到了最真切的再现。同时,背景音乐采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曲调,能唤起观众对过去的回忆和情感想象。环境音和音效的运用,如《南来北往》中车站的喧嚣声和火车的轰鸣声,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使观众沉浸于列车的游荡。
年代剧作为一种历史性媒介,不仅是历史的再现还原,还能够展示时代背景、唤醒时代记忆、反映社会变迁。通过细致多元的人物形象刻画,以个体说国家的形式,使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理解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同时,年代剧中的多重符号增强了历史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未来,年代剧应坚持在精品化制作的同时,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艺术表达的创新。精品化制作是保证年代剧质量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剧本的编写、演员的选择,还是拍摄的场景和道具,都需要精益求精,力求在细节上做到真实、细腻,从而使观众能够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真实与厚重。通过讲述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年代剧不仅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更能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社会的重要桥梁,为传播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