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成为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的关键。智慧图书馆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云计算和智能设备,实现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全面优化转型与升级。现深入分析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功能及效用,通过实践探讨其实现路径,旨在为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作为高校学术资源的核心载体,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下,智慧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推动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智慧服务旨在将先进的科技和智能化设备应用于图书馆的构建与运作,从而实现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全面优化和升级,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构建了智慧图书馆,但在具体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上仍存有缺陷,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内涵
智慧服务是随着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发展产生的一种新理念。图书馆智能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前沿智能科技,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发掘与研究,以图书馆的丰富知识与信息资源为依据,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向客户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知识服务。大数据时代,部分高校图书馆积极转向智慧服务建设、转变服务重心,从传统的馆藏资源管理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智慧服务转变。这种服务模式不仅是对传统服务的升级,也是对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
图书馆智慧服务不是层面上的服务升级,而是图书馆走向现代化、智慧化、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标志,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图书馆智慧服务不仅为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信息服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图书馆智慧服务将继续发挥其在图书馆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图书馆事业持续创新发展。
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内涵及其功能
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内涵
近年来,智慧图书馆建设持续推进,部分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展开深入探讨。智慧服务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实现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基于用户角度,智慧服务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在多个维度的需求,特别是场景、知觉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基于数据驱动视角,则强调图书馆各类资源的深度利用,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基于网络环境视角,揭示智慧服务在整合本地与网络资源、实现实时感知用户需求方面的能力;基于全媒体视角和教育视角,分别强调智慧服务在知识互动、信息素养方面的作用。
移动视觉搜索、GIS技术、深度学习、5G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丰富了智慧服务的内容,使智慧图书馆能够通过提供视觉搜索检索、馆内日常服务、用户推荐个性化信息、移动信息服务等,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推动图书馆向更高层次的智慧服务阶段迈进。
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功能
1.联结馆员与用户的桥梁
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是联结馆员与用户(读者)之间的桥梁,实现“人人相连”,即经过互动交流,馆员和读者之间产生联系,读者也能够随时反映需求,而图书馆馆员可以提供智慧服务,对用户日常行为轨迹进行智能分类,并进行智能化推送。另外,用户还可以通过相似偏好进行智能社交,促进社区内的交流与互动。
2.纸质图书与数字图书的融合
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实现“书书相连”,即纸质图书资源与数字图书资源的智慧联结与融合,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阅读需求。同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图书馆可将图书资源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为用户呈现。利用VR设备,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浏览图书馆藏书,感受不同书籍带来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另外,高校智慧图书馆利用知识图谱和脉络技术,对图书资源进行智慧整合,为用户提供系统化和关联性资源服务,增强用户体验感。
3.用户与图书馆的联结
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实现“人书相连”,即用户与图书馆的紧密联结。通过远程传感技术、被动式射频识别标签和GIS技术,精准获取并分析用户的信息偏好和阅读轨迹,为用户推荐合适的资源。同时,借助虚拟现实(VR)、知识可视化、体感交互技术,物联网服务为图书馆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使图书馆服务不再局限物理空间,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物联网设备享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4.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智慧联结
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实现图书馆之间的“库库相连”,形成紧密的学术资源共享网络,进一步扩展了服务范围,通过与公共图书馆、文化机构以及网络资源建立的智慧联结,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和便捷化服务。
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功能的效用指标
效用指标构建
笔者基于高校智慧图书馆智能服务功能,构架效用指标体系,旨在全面评估智慧化服务方面的表现,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和十三个二级指标,包括了智慧图书馆服务的核心要素,如表1所示。
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对效用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评估,了解不同效用指标的相对权重。
第一,建立两两的价值矩阵。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估,对各个指数间的比较重要性采用从一至九的标度进行描述。其中,1代表同等重要性,9表示一个指标相对另一个指标具有极大的重要性,2至8则表示中间程度的重要性。第二,计算因素权重。收集到专家评分后,进行列归一化处理,从而得到了归一化矩阵,通过求和归一化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向量。第三,一致性检验。CI是基于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矩阵的阶数(n)来计算的。λmax是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方程得到的最大特征值;RI是平均一致性指标,其值根据矩阵的阶数而定。只有当CR<0.1时,判断矩阵才被认为是一致的,即专家的评分是合理和一致的。第四,计算最终权重。通过将各级判断矩阵的指标权重相乘进行计算。权重越大,表明该指标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越高,这意味着该指标对最终决策结果的影响更大。
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效用指标权重等级
各级效用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如表2),经过计算发现其随机一致性比例为0,这明显小于通常接受的阈值0.1,通过一致性检验,可以用于评估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人人相连0.2000、书书相连0.2000、人书相连0.4000、库库相连0.2000。同时,通过对比发现,人书相连的权重最高,人人相连、书书相连和库库相连权重均为0.2000,表明它们在该服务体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如表3),比率均远低于通常接受的阈值0.1,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评估结果有效且可靠。
通过对表3分析,我们发现“人人相连”效用指标中,用户与用户社交的权重最高(0.4429),社交互动在智慧图书馆中占据重要地位,馆员与用户服务的权重次之(0.3873),管理人员与用户沟通的权重最低(0.1698),但仍是图书馆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书书相连”效用指标中,图书可视化的权重最高(0.5485),纸电图书链接的权重次之(0.2409),图书智慧整合最低(0.2106),是图书管理效率提升的关键。“人书相连”效用指标中,精准匹配图书和馆外阅读的权重相同(均为0.3529),且最高,推荐合适图书的权重次之(0.1765),引导图书位置的权重最低(0.1176),为用户便捷使用图书馆资源提供了帮助。“库库相连”效用指数中,高校图书馆与网络资源智慧联结的权重最高(0.5889),高校图书馆之间智慧链接的权重次之(0.2518),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智慧链接的权重最低(0.1593),是图书馆拓展服务边界和丰富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
因此,高校智慧图书馆在人员互动、资源整合、个性化服务以及网络化发展等方面均有所侧重,从而不断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效用指标最终权重
在上述判断矩阵的基础上,能够得到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效用指标权重,如表4所示。
1.人人相连
馆员的智慧服务(最终影响权重0.0775)和用户之间的智慧社交(最终影响权重0.0886)被显著地识别为两个关键指标。表明馆员在提供服务以及用户之间互动在智慧图书馆中起到核心作用。
2.书书相连
图书可视化(最终影响权重0.1097)是书书相连最重要的指标,表明图书馆在数字化和可视化方面,对提升服务效用有着显著的作用。纸电图书链接和图书智慧整合虽然权重稍低,但同样对图书馆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3.人书相连
精准匹配图书(最终影响权重0.1412)和馆外阅读(最终影响权重0.1412)并列成为人书相连最重要的两个指标。表明图书馆更加重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以及提供馆外阅读资源两个方面。推荐合适图书和引导图书位置虽然权重稍低,但仍是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4.库库相连
高校图书馆与网络资源智慧链接(最终影响权重0.1178)是库库相连最重要的指标,表明图书馆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网络资源联结尤为重要。高校图书馆之间,以及与其他文化机构的智慧联结虽然权重稍低,但对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和合作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在数字化、智能化及人性化的趋势下,逐渐显现出多样化的功能特点。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书与书之间、人与书之间、库与库之间的智慧联结,不仅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也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未来图书馆仍将不断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加速智慧图书馆升级转型,为师生提供更加智能的知识服务和更为便捷的图书馆使用体验而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