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协同发展新思路

2024-10-15 00:00杨秋荣
开放导报 2024年5期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越,会展业硬件基础条件较好,展览馆设施、功能较为完善,国际会议举办水平具有较强竞争力,港澳会展业国际化水平全球领先,具备协同发展、实现新飞跃的坚实基础与优势。与此同时,大湾区会展业也面临国际影响力有待加强、湾区内各城市会展业竞争激烈、专业人才缺乏、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等挑战。需要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展会“IP”、提高大湾区会展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提升展会质量与市场监管水平、探索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等方面发力,通过重点打造“国际会议+专业展览”模式、提升大湾区会展专业化运营水平、构建具有显著带动效应和引领功能的会展产业链生态、完善大湾区会展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等,促进大湾区会展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会展业 新优势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F713.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4)05-0105-08

[作者简介] 杨秋荣,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发展规模壮大的同时可以拉动关联产业加速发展,在城市发展中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会展业协同发展,有助于为大湾区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粤港澳产业深度合作。

一、大湾区会展业

协同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从国内外发达地区经验看,地理位置便利、场馆设施完善、管理服务高效等,是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湾区会展业硬件基础条件较好、服务水平较高,与港澳的合作基础等方面均具备突出优势,中心城市在国际会展排名中位于领先地位,具备会展业协同发展、实现新飞跃的坚实基础与优势。

1. 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国领先

大湾区会展业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硬件水平与服务水平日益提升,各项指标排名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是大湾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总榜位列前五名的城市为广州、北京、深圳、成都、上海。大湾区中广州、深圳分列第一和第三。广州连续8年获“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称号,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22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广东拥有展览场馆41座(表1),排名全国第一。现阶段,大湾区中广州、深圳两座“会展之都”领先国内,香港则是“世界会展之都”,初步形成了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澳门、珠海、东莞、中山等协同发展的国际展会都市圈,可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展览。

从展览馆室内可租用总面积看,2022年,广东展览馆总面积约256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表1)。其中,有三个城市超过了20万平方米,分别是广州(70.68万平方米)、深圳(52.5万平方米)、东莞(23.36万平方米),排名依次为全国第二、第三、第二十。大湾区不少城市单个展览馆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表2),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前海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以超大体量、完备功能成为其重要优势。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总建筑面积160.5万平方米,排名全球第二,国内第一。《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2年各城市办展面积中,上海、广州、深圳、北京4市展览面积位居前四。

2. 国际会议举办水平具有较强竞争力

《2023全球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北京、香港、上海、台北、成都5市进入全球会议目的地城市竞争力前五名,反映出这些城市具有优良的会议目的地专业竞争力。从香港看,创科、医疗、金融服务及教育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大型会议选择在香港举办,日益增长的国际会议需求为香港国际会展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于2020年推出香港国际会议大使计划,会议大使已成功牵头或转介多个大型会议在香港举办,充分展现出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独特角色,凸显香港成为大湾区会展之都的重要地位。从深圳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拥有不同类型的会议室超过100个,会议设备先进,可举办国际大型会议。在推进展会国际化、品牌化的同时,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积极扩容会议空间,提升会议举办国际化水平。媒体采访室、媒体发布厅配备相应装置以保障媒体会议的顺利举办。从广州看,广州拥有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是华南地区首个拥有超百间会议室、超千间客房,具备超万人接待能力的会议会展综合体,会议、酒店、展览、餐饮、演出等功能齐全,位列2022年度“中国会议酒店百强奖”榜首,可承办国际高端会议,助力提升大湾区国际会议的影响力。

3. 港澳会展业国际化水平全球领先

香港、澳门的会展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大湾区中可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这是大湾区会展业协同发展的核心力量。《2021全球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会议目的地城市竞争力指数排名中,香港、澳门分列第一、第七。香港是世界知名的会议、展览城市之一,也是“亚洲最佳会展奖励旅游目的地”、亚洲知名的世界级会议之都,拥有多个专为会议及展览活动而设的世界级场地,备有一流的配套设施,以及超过50个大小不同的会展场地。香港可提供的总展览面积已超过15万平方米。2020年,香港被评选为亚洲“最佳会议城市”,并被中国旅游业界奖评选为“年度期待境外会奖旅游目的地(短途)”。澳门拥有超过19万平方米的会展场地及4万间酒店客房,可举办万人规模的活动。澳门对81个国家赋予免签证入境待遇,并落实《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内地参展参会人员提供签注便利。澳门会展业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得到专业机构的认可。2023年,澳门被亚洲知名会展杂志M&C Asia评选为“最佳亚洲会议城市”,是举办大型会议的理想目的地。

4. 大湾区会展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产业协同发展是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重要体现。目前,会展业协同发展成为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强大支撑,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制度叠加新机遇。2021年,广东省商务厅印发《广东省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对经营主体、行业市场秩序、模式创新等给予大力支持。在推动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的会展合作方面,2015年12月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采用正面和负面列表的混合模式,为香港业者提供优惠准入。根据最新的《修订协议》,从2020年6月1日起,香港服务提供商可在内地举办展览的地域,取消以跨境交付方式举办展览的地域限制,措施将从试点省市扩展至内地全境实施。制度叠加的优势,使大湾区会展业可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地推动深港两地合作。

二是后疫情时代为会展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疫情全球大流行给全球会展行业带来巨大冲击,2020—2022年,我国各会展主办单位规模普遍下降,境内涉及国际展商和观众的展览内容受到较大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加快,我国会展市场在2023年也逐步复苏。根据《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我国积极推动线下展会,境内展览市场需求旺盛,经贸类展会总面积达1.4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3.3%,会展业呈现全面恢复态势并已超越疫情前水平。会展业在我国及全球经济增长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扮演关键角色。

二、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

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虽然大湾区会展业发展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但仍存在区域协同发展程度较弱、区域内竞争激烈、高质量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和展馆优势,整合会展业资源,更好地推动大湾区会展业协同发展,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 大湾区会展业协同发展程度较弱

从大湾区城市会展业的发展特点来看,香港会展业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国际客源市场广阔及办展经验丰富,大湾区内地城市制造业发达、腹地资源广阔、展馆设施先进。两地会展业各有优势,可以实行优势互补,但由于资源整合不强、规则机制衔接不足,协同发展效能无法最大化。目前,粤港澳三地会展产业功能存在重叠、发展目标相似问题,三地缺乏深度合作,展会泛滥、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情况突出,粤港澳三地会展产业的专门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粤港澳三地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尽管《CEPA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加快了粤港澳三地在经贸、技术、金融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但在资本、人才、信息等市场要素流动方面仍存在诸多梗阻,给三地开展会展业的深度合作带来较大挑战。目前港澳与内地虽在积极推行“一会两地” “一展两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尚存一些障碍。一方面,内地与港澳法律体系不同,会展主办方对“一会两地”或“一展两地”可能出现的法律许可手续、服务标准、财会金融保险规则,以及商业、服务纠纷的司法审判、仲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风险存在忧虑。另一方面,“一会两地”“一展两地”可能会使部分会展项目主办方增加活动筹备运营投入,导致参会者、参展商及专业买家等参会过程复杂化,影响“一站式”会展体验。此外,随着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合作的不断深化,各城市竞相与港澳合作推动会展业发展,出现了资源抢夺现象。如何协调好港澳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关系,仍是大湾区会展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2. 大湾区各城市会展业竞争激烈

大湾区是会展密集举办的区域,现阶段,广州、深圳、珠海等市形成了广交会、高交会、航博会等一批国际高端展会。香港是亚洲的世界级会展业中心城市之一,澳门拥有全球休闲娱乐和会议中心。东莞、佛山等地积极探索会展服务模式创新,加强培育会展品牌,举办全省及全国的重要展会。大湾区各城市已发展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专业型展会,加强了会展经济的发展。2021年,广州提出“打造全球会展之都”的建设目标,积极加快会展业发展。东莞会展业快速发展,加博会、漫博会、智博会等一系列高规格展会影响力比较大,“产地办展”模式取得成功实践。佛山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将打造成“工业会展第一馆”。大湾区各城市的特色展会如表3所示。由于会展资源重叠,各城市会展业发展面临较激烈的竞争。

3. 大湾区内地城市会展业专业人才缺乏

现代会展业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对运作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大湾区会展业国际化人才缺乏,制约了其国际推广和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大湾区拥有的会展专业人才不足,会展策划师、会展工程师、展览设计师、品牌策划经理等人才缺乏。总体上看,会展人员大多素质不高,专业知识与培训欠缺。一方面,学历教育未成体系,虽然目前部分城市的大专院校开设了会展专业,但尚未形成专业体系。在培训认证方面,也缺乏高层次培训。另一方面,展览公司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造成展会水平普遍不高。总体上看,大湾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仍有待完善与提升。而香港每年举办众多国际性展览会、会议和交流活动,经验丰富,相关专业性人才众多,可以为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会展业界提供高级管理人才。

4. 大湾区会展业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与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大湾区会展业国际化程度仍有待提高。例如,第17届深圳国际供应链和物流博览会于2023年召开,有2000多家公司参展,其中,来自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展商占比仅20%,与在大型展会中海外展商比例高达百分之六七十的德国相比,差距较大,反映出大湾区会展的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根据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的统计,每年有大约150场国际性展会和会议在德举行,吸引18万展商和上千万观众参加①。即使与上海会展业相比,大湾区也存在不小差距。2023年,上海组织了246个国际展,共计1471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占整个市内展览总面积的84.93%。对于内地而言,上海是国际大展不可或缺的场所,有多个行业带动力、国际影响力大的大型展会都在上海举办,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关注度和国际影响力。

三、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

协同发展的着力点

1.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展会“IP”

举办大型展会是区域会展业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上海举办的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围绕进口举办的国家级博览大型盛会,实现了国际商品贸易史以及交往交流史的创举,也是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打造世界开放型城市、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推手。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慕尼黑工程机械展、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IFA),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以及纽约、伦敦、巴黎、米兰等国际时装周等,这些展会都成为发达国家和城市的重要名片。打造大型规模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展会“IP”,对于提升大湾区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力争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博鳌论坛等同级别展会论坛落户大湾区,以打造大湾区展会新标识,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参展商,提升展会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国家级行业协会、学会以及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开展交流,强化与国内外知名会展集团互动合作,为展会带来更具国际视野及适应本土化发展的新思路,拓展行业新赛道,加快与行业新动态、新趋势、新产品、新技术相结合,推动举办多品类、多渠道、多元化的展会,打造引领行业新趋势、新风向的大湾区新“IP”,助力企业抢占行业市场先机。

2. 提高大湾区会展配置全球资源能力

提高大湾区会展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是增强大湾区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从国际会展协会看,国际知名会展组织及世界展览业协会等机构,是链接高端会展资源的知名机构。与这些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有助于大湾区提高展会举办水平,促进跨国界的产品交流,加强展会服务业及展会举办专业技能的交流,特别是在开展国际认证,提升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助力大湾区会展企业建立海外联络机构和营销网络,提高境外参展办展水平,推动企业拓展与产业链新的合作机遇,以及链接到更加多元化的渠道资源,对于大湾区打造会展与产业创新集群良性互动的发展生态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提升展会质量与市场监管水平

举办高质量的展会,需要规范的展会信息宣传、违法监督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投诉处理以及备案登记等作为重要保障,确保会展业有序竞争、规范办展。需要建立健全参展产品追溯制度、参展企业质量承诺制度,支持相关主体创新监管手段,提升参展商、采购商维权处置能力。因此,要加大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法律、知识产权等专业机构为大湾区会展企业、展会活动提供专业服务,助力会展业更好地开展协同发展。此外,明确举办方主体责任和各方监管责任,加强部门联动,完善赴境外办展参展管理,规范组展秩序,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境外办展参展安全,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会展业市场秩序。

4. 探索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

大湾区会展业协同发展,离不开各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会展涉及面广,包括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纠纷问题的解决,展品、人员通关的便利化,会展经济统计监测体系的构建,以及场馆建设运营,制定会展服务、会展经营、绿色会展、评估认证等标准。此外,支持展会资源整合、展会品牌孵化,创新金融产品等的资金支持等,同样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加强发改、海关、出入境、边检、商务、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更好地推动大湾区会展业协同发展。

四、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在全球产业链重组、经济发展面临不确定性的形势下,大湾区会展业发展应化危为机,一方面,提升大湾区会展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制度创新与开放,推动区域内各个城市间协同发展,加快整合区域资源。可以通过重点打造“国际会议+专业展会”模式,提升大湾区会展专业化运营水平,构建具有显著带动效应和引领功能的会展产业链生态,完善大湾区会展协同发展机制等,加快推进大湾区会展业协同发展。

(一)重点打造“国际会议+专业展会”模式

1. 举办大型特色专题展会

一是争取高层级会议论坛落地大湾区,积极引入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以及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纺织服装等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知名品牌展会。举办主题论坛、大会、比赛及互动体验活动,提升境内外专业采购商规模,为展会带来更具国际视野及适应本土化发展的新思路,拓展行业新赛道。聚焦行业新动态、新趋势、新产品、新技术,举办多品类、多渠道、多元化的展会。打造引领行业新趋势、新风向的大湾区新“IP”,助力企业抢占行业市场先机。

二是重点打造国际知名的专业展会。围绕高新技术、机械制造、文化产业、品牌服装、时尚家居等品牌展会,结合大湾区的优势产业,丰富展品展示,吸引更多的客商参展、观展,扩大展会规模。以大型品牌展会为重点,积极举办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的展览。大力提升展会的外国展商面积以及外国观众所占比例。同时,支持电商企业、贸易公司对接境外货源,为会展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打造以“大湾区为中心、链接全球、辐射全国”的知名展会,汇聚全球先进国家及地区的品牌企业、国内外知名供应商,通过新模式、新场景、新渠道,领航规模最大、最具行业影响力的大型展会,吸引专业观众到场,提升展商的参展效益和品牌推广效率。加强与国际展览业协会、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等会展国际权威机构合作,推动大湾区会展企业、会展场馆、会展行业组织等争取国际机构认证,提升会展国际知名度。

2. 提升国际会议举办水平

以举办“国际会议”作为重要导向,更多更好地与香港共同举办国际知名国际会议,发挥大湾区对外辐射功能,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支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国际企业及知名技术专家到大湾区开展交流合作,推动大湾区内地企业及时了解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核心技术的创新。强化和国际知名培训机构间的合作,尽可能每年举办若干得到国际会议协会认定的知名会议,让大湾区国际会议举办水平得以提升,尽快成为亚洲会议主要目的地。

3. 支持大湾区举办“首发、首展、首秀”等展会,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

鼓励大型企业到大湾区举办“全球首发、中国首发、华南首秀”等展会,满足半导体、消费电子、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高速发展的需求,打造多行业多领域的“新品新技术首发地”,吸引各大展会秀出新技术、展示新产品。通过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参展,推动新品全球首发,吸引国内外厂商、观众到大湾区参观洽购,加快新载体新项目首落地,为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增长点。

(二)提升大湾区会展专业化运营水平

1. 增强大湾区会展的市场化运营管理能力

借鉴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澳门等地会展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持续创新市场运作模式。德国是世界领先的会展强国,政府部门在会展场馆建设、会展发展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会展经营管理市场化水平,实现了大型会展公司运作,促进了会展企业高质量发展。从香港的经验看,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作为本地主要大型会议及展览场地,由专业的私营管理营运公司即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日常营运,公司提供行政管理、会场预订、租务策划、项目统筹、市场推广等服务,会展中心举行的活动包括展览、大型会议、讲座和宴会、企业活动、文娱表演等,高度的市场化运作以及世界级的专业服务,为香港本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了香港的国际形象。大湾区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以合展、合资等形式与境内外知名会展公司合作,通过高度市场化运作,为客户和参会者提供国际化的专业服务,保持大湾区会展业发展的持久活力。

2. 推动线上线下会展融合发展

双线融合发展,线上辅助可使线下的功能得到更广泛推广。建议大力引进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多种先进技术,为会展公司构建应用会展新模式以及新场景提供支持。推动“会展+元宇宙”融合发展。元宇宙会展是线下会展的衍生,是线下会展功能体验的补充。大湾区可利用视频远程连线技术、声学仿真等推动元宇宙会展发展,提升双线会议会展轻量化虚拟结合会议体验服务。发挥广州、深圳等城市元宇宙主题博览会的优势,利用AI技术等,加强VR技术应用。大力构建沉浸式元宇宙场景,提升云体验、云展览等一站式云服务,推动虚拟技术在会议会展中的应用。以新技术的应用,布局会展业的上、中、下游相关领域,丰富会展活动体验,打造大湾区会展元宇宙平台,实现展会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

3. 积极培养会展专业人才

相比发达国家与地区,大湾区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较大差距。行业发展和创新的主体是专业的会展从业人员,大湾区应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型展览企业与大湾区高校合作办学,将会展市场当作导向,科学遴选培训材料,培育高质量会展人才,重点培养熟悉会展理论与实务、相关政策法规,擅长会展策划、设计、管理、运营、评估的会展业领军人才。不断吸纳国外高端复合型会展人才,提高大湾区会展人才队伍质量。 加强与国际会议研究及培训中心(CIMERT)合作开展高端会展人才培训项目,对其授课费、场地租赁费用、培训宣传费等各项费用给予补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大湾区一流会展业复合型人才,推动大湾区会展模式对外输出,扩大国际影响力。

(三)构建具有带动效应和引领功能的会展产业链生态

推动大湾区会展与其他优势产业协同发展,完善会展产业链生态,是增强大湾区会展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路径,需要通过产业的融合及区域的创新合作,推动大湾区会展业发展。

1. 整合大湾区会展资源,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展览

以大型展会为平台,推动物流、贸易咨询、商事法律、创意设计、金融、文化旅游等供应链服务。加快发展交通、旅游、餐饮等关联产业,强化会展对整体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从产业、资金、市场等方面实现会展资源要素的集聚、流通与整合。整合地方政府、组展商、配套企业等多方资源,实现会展业良性运行。发挥大湾区一流的展览场馆资源优势,形成具有显著带动效应和引领功能的会展全产业链,打造会展经济发展高地。加强金融服务保障,通过贷款贴息、专业保险等方式,激发会展中小企业活力,促进会展产业链协同发展。

2. 加强大湾区各城市会展业的紧密合作

明确大湾区各城市会展产业定位与分工,在会展主题、展期等方面实行错位发展,做到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支持香港、澳门等大型展会在大湾区举办分会场。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相邻城市间合作,在航天航空展、文化展等方面协调发展,形成产业链、创新链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依托泛珠三角城市会展联盟等,加强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品牌培育、文旅宣推,促进会展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整合多方资源优势,汇聚行业资源,携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进口食品协会以及具有丰富办展经验的国际展览公司,提升大湾区行业影响力,发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力,为会展业推动大湾区各城市资源整合提供创新经验和成功范例。

3. 推动绿色会展协同发展

鼓励大湾区发展绿色会展,鼓励会展主办方制定绿色会展一站式解决方案,搭建绿色展台,明确会展及活动碳排放计算依据等,鼓励能源与材料的节约利用,减少因会展业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强调各个环境的资源整合,优化行业上中下游优质资源配置,支持会展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明确大湾区绿色会展运营与管理要求,以低碳、零排放举办绿色会展为导向,注重可操作性,覆盖会展全产业链运营与管理主体,建立健全绿色会展运营与管理制度与机制,规范绿色会展行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会展运营与管理的“湾区样本”,引领、规范会展行业绿色发展。

(四)完善大湾区会展协同发展机制

1. 积极开展会展项目合作,优化会展业跨境合作机制

围绕大湾区的重点产业举办更多高端会议和品牌会展,大力支持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共同制定“一会(展)三地”“展会北上”的重点展会清单,共建国际会展之都。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大会、粤港澳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知识产权博览会等展会为重点,推动协同创新发展,支持内地参与香港电子展、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等展会活动,深化粤港澳三地会展业合作。鼓励港澳机构在粤独立办展,引进香港及国际知名会展企业在大湾区设立分支机构,借鉴其经验,开拓国际国内会展市场。支持大型展会纳入“粤贸全球”广东商品境外展览平台,发挥展会平台推动外贸企业增加订单、拓展市场的积极作用,帮助粤港澳及内地企业配对全球资源。借助香港丰富的会展资源及国际合作渠道网络,支持内地与港澳联合办展,通过专项资金补贴,鼓励大湾区内地积极参与香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会。

2. 以横琴、前海等区域为试点,率先与港澳会展业加快协同创新

会展业在粤港澳三地的发展潜力、产业基础以及独特优势具有一定的发展特色,粤港澳三地会展产业可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差异化发展,以横琴、前海、南沙等为试点平台,探索设立会展试验区,推动粤港澳会展产业深度合作,规范数据统计,加快大湾区会展业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制度创新与政策突破,让这三个地区办展的各项手续与程序得到简化,强化构建定期培训机制以及业界交流拓展等方面的密切合作。

3. 加强与大湾区会展招商引资工作的联动性

以“展前定位、展中跟进、展后追踪”为原则,推动大湾区各城市联合招商,预先接洽商务客,了解投资意向。展会期间联合港澳共同推介大湾区投资营商环境,展后共同拓展会展市场,根据商务客的需求提供协助与服务。通过国际大型会展活动,发挥大湾区会展商贸政策及优势,促进区域性的联动发展①。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吸引高质量参展商、采购商等到大湾区参展。在资金来源上,探索设立粤港澳会展协同创新专项资金,争取政府支持,推动大湾区会展项目协同创新发展。建立大湾全球供需沟通交易中心,面向全球释放场馆运营、会务服务以及项目招引等方面需求,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项目和投资者到大湾区举办大型展会。

[参考文献]

[1] 程冲.互联网时代会展业发展新趋势分析[J].山西财税,2018(12):44-45.

[2] 赖广昌.沿海地区会展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开放导报,2014(1):98-101.

[3] 刘洋.后疫情的“线上展会”分析——以广交会为例[J].会展前瞻,2021,2(2):47-48.

[4] 莫岸华.粤港澳大湾区展览业集聚水平测评[J].市场营销,2021(11):42-45.

[5] 许和连,金友森,张琴韵.湖南省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灰色关联理论的实证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7):55-62.

[6] 张海洲,陆林.会展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以京津冀与长三角都市圈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3):46-54.

[7]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21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R].2022.

New Idea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Yang Qiurong

(China Development Institute, Shenzhen, Guangdong 518029)

Abstract: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BA) boasts a superior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a solid foundation in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with well-equipped exhibition halls and facilities that are relatively complete in functionality.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held in the GBA is highly competitive,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in Hong Kong and Macao leads the world, providing a solid foundation and advantages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achieving a new leap forward. However, the GBA’s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also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need to strengthen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tense competition among cities within the bay area, a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 and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Efforts need to be made in areas such as creating exhibition “IPs” with global influence, enhancing the GBA’s ability to allocate global resources for conventions and exhibitions, improving exhibition quality and market regulation, and exploring policy support for pilot initiatives. By focusing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specialized exhibition” model,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 operation level of the GBA’s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building an exhibition industry chain ecosystem with significant driving and leading functions, and improv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oordination in the GBA, we can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in the GBA.

Key words: “Enclave Economy”; Benefit-sha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24-06-20 责任编辑:赖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