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略。首先,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通过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吸引全球先进优质生产要素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其次,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深层次改革实现国内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双向互联,以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效利用全球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再次,深化国际经贸合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发展基础,通过内外贸一体化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场空间,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延伸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高水平对外开放 因地制宜 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F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4)05-0049-09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研究(23JD20039)。
[作者简介] 张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唐琦(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李宁静,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在推动其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新瓶装旧酒”,又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原则是因地制宜,需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通束缚发展的堵点卡点,以独特的区域优势和稳步的产业升级在更大范围内联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打破空间限制,高效汇聚全球优质资源要素,建立起更为复杂的产业体系和价值环流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中开放强调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全球资源的汇聚,必须正确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建立实现发展内外联动的有效机制。因此,“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设中,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缺一不可,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带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和“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要求。将二者结合,需要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继而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并进一步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汇聚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重要发展路径。
一、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
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驱动
机制和发展空间
1. 以高水平开放倒逼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其离不开改革与开放的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高效的体制机制改革是赢得战略主动、实现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缺乏合理的内部体制机制设计而进行的开放必然是错失发展主动权的低效规划,不仅无法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也是低水平、低效率的开放。需要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驱动机制以及国际竞争新优势,既在国际竞争中检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效果,又在国际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不断出现和动态调整,同时面临国内外的技术和业态模式的相互竞争。因此,只有高效的制度和管理层面的创新,才能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从而建立起国际竞争新优势。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领域内的系统集成及重点突出的改革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可以有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内外衔接机制、企业管理效率、产品价值含量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同时,也对成熟的国际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学习和借鉴,并以“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调动了国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同时推动国内体制机制改革而逐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与引领者。通过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互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分配中可以发挥决定性作用,夯实我国在国际经济循环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以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推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不仅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而“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需将所形成的生产力优势放置于世界市场的检验之中,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合作中确立提升开放能力、扩大国际合作范围、增强产业获益能力。为此,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同时以高水平开放倒逼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深层次改革,以内外贸一体化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在两个市场中不断显现。
2. 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以更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需要以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汇聚为基础,通过要素配置和流动的效率提升,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当前,生产要素的范畴不断拓展,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成为现代化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为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并健全要素价格、贡献由市场决定、评价的机制,从而减少由价格扭曲引发的效率损失。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之一是市场主导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有待健全,体现为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顺畅流动,生产贡献评价体系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和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下,中国各区域和省市的发展优势不断凸显,具备了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生产能力或发展潜力,部分地区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产业之间和内部的合理分工与高效互联,能够有效地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因此,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来源地和汇聚地分散于各地,需要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因此,通过高标准市场体系实现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深度参与或主导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国际合作,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之举。
3. 吸引全球先进优质生产要素
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质效提升和组合方式转变能够对产业升级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同时以纽带作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在过去较长时间,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对国外市场有较强的依赖性,体现为高价值生产要素来源地和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方“两头在外”的问题。我国虽然也深度参与了国际要素市场,在特定生产能力下较好地利用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是没有获得全球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主导权,且因对外依赖度提升而产生利润被挤压的问题。因此,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吸引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必然要求全球资源要素的大规模高效汇聚,以高水平的产业体系和产品生产能力有效应对科技和产业变革中的国际竞争。为此,不仅要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下主导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产生和使用,也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
二、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型开放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方略,通过深层次改革实现国内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双向互联,以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全球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制度型开放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全球治理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和变革,国际规则体系正在加速重构。制度环境的构建是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因此,构建与国际规则、管理、标准对接和协调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扩大制度型开放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应有之义。其目标在于增强本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融合性和兼容性,打造高效率、低成本、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1. 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推动国际产业与创新协作
高水平生产要素是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然而,当前我国高水平科技创新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科技全链条创新水平有限,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力不足。通过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有助于解决和破解我国高水平科技创新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以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通过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破解阻碍高水平科技发展的堵点卡点,吸引和集聚全球范围内高水平人才、前沿技术,通过优化组合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增强创新的倍增效应。此外,通过对接国际标准,在国际技术协作的基础上做好国际产业协作,在国际产业协作的基础上做好国际技术协作,深化中国与世界的科技交流和经贸往来,拓展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2. 制度型开放有助于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通过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天然优势,增强对国际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以畅通的经济循环实现社会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强力引致作用。构建合理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有利于建立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活力。而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和体系,可以有效推动国内市场主体进行高新技术升级。通过制度型开放,可以完善我国公平竞争制度。通过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以自贸试验区为抓手,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有助于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以及构建完善的技术市场交易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有效激励创新主体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为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3. 制度型开放有助于发挥市场机制驱动微观主体创新的调节作用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这一步骤的接续实现需要将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靠具体产业链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企业不仅是创新主体,更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其存在与发展受制于市场的完善程度及其所营造的发展环境。为此,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高标准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通过高效的激励制度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从而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不仅需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需着眼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国内与国际市场在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上的统一或接轨。通过高效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并集中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产业和产业链。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规模经济特征更为明显,且行业标准仍处于激烈竞争或有待统一的过程中,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全球优质资源使用具备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因此,扩大制度型开放,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深度接轨,将有利于进一步适应并推动改善国际经贸规则,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雁阵”中的次序。
(二)以制度型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推动制度型开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明确重点领域、找准路径方案,分阶段分层次有序推进,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
1.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动各地区在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过程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需在条件适合的地区,结合当前国际经贸规则的发展方向和CPTPP、DEPA等重点经贸协定的相关规则条款,着力推动服务业开放、数字贸易、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规则对接。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优势显著的开放先导地位,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也可以实现海陆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为此,要以自贸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沿边省份的特色优势,实现对多种形态开放模式的首创性探索,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贸易网络而非少数国家的开放与合作,发挥各地区在产业发展、国家交流、贸易往来中的独特优势,打造各地各具特色、形态多样、互惠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增强其主动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愿。
2. 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经贸体系变革重塑,实现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引领
在新一轮全球规则体系变革进程中,我国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其中,成为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2018年以来,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疫情的叠加,导致了逆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同时也加速了新一轮全球规则体系的变革。在此背景下,全球脱钩风险开始显现。这不仅对中美两国的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更是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国际秩序构成了威胁。表1和表2展示了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疫情前后各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结构性变化,可以看到:其一,对比各结构指标,2016—2022年各国网络规模、关系数量和点对数量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严重的是关系数量,这表明相较于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暴发之前,一国在全球贸易中倾向于与更少的合作伙伴建立贸易联系,各国在参与全球生产和分工时愈加审慎,更注重与少数合作伙伴进行深入合作。其二,对比不同收入群体,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在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下,遭受了尤为严重的打击。这些国家的网络规模和关系点对数量均出现了显著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受影响程度则相对较小。这意味着全球贸易格局呈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由于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的限制,往往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且恢复能力较弱。因此,在逆全球化趋势凸显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能够促使其取长补短、互惠共赢、公平竞争的贸易机制和开放、均衡、包容、普惠的合作框架,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各国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对于提升全球经济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更是至关重要。其三,尽管面临较大的外部冲击,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表现依然稳健,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适应力。2016—2022年,虽然在全球贸易网络中大部分国家普遍面临受挫困境,但中国网络规模和点对数量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0.48%和0.97%),这凸显了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枢纽位置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已然在全球经贸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显著增强和推动了以发展中经济体为代表的全球贸易网络发展潜力。首先,由zWnAtMxb+uI0hr3ZylAYbg==于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工业化进程缓慢,发展中国家难以自主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能以较高的垄断价格进行进口采购,然而,“一带一路”倡议等区域合作框架的提出和发展,通过扩大贸易合作对象和强化贸易合作深度,使得沿线国家进口采购成本显著下降,这对于助推发展中国家打破经济落后恶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推动发展中国家价值链攀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改善东道国资源配置,提升行业生产效率,转变生产贸易模式,发展中国家价值链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再次,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与消费经济体之一,中国为全球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其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不断优化的生产环境,为降低各国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需求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一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关系得以显著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因此,在全球规则体系正经历新一轮深刻变革的关键时刻,中国应秉持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持续并加速融入这一进程。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包容开放的全球治理体系。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加强政策沟通,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同时,有效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集聚优质创新资源,从而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发展联动。依靠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体系,形成高效协同的社会创新网络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贸易政策、财税、金融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从而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纽带,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高效集聚和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顺畅流动。
3.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这也引发了如何有效面对风险叠加、不确定性增强的问题。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全球经济政治秩序进入剧烈的动荡期,由美国挑起的中美经贸摩擦将双边经贸关系推向“脱钩”边缘的同时,还对全球经济格局形成巨大冲击。与此同时,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的交织冲击下,世界经贸体系逐渐呈现新的特点。一方面,随着全球供应链本地化显现和区域贸易协定增加,贸易集中特征进一步增强。后疫情时代,贸易保护主义和大国博弈使得经贸问题进一步泛政治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更为密切关注与区域内的经贸联系,削弱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2018年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占比一直维持在55%左右,其中出口贸易占比高达58%以上①。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主导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美墨加协定》(USMCA)等超大规模、跨区域的区域贸易协定相继落地,并呈现出明显的强排他性特征,导致全球经济利益集中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虽然部分发展中国家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体系,但处于被全球经济体系不断边缘化的过程中,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境,从而成为类似资源出口等形式的单一产业国家。这不仅来源于经济实力的垄断性,而且来源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在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背景下,发达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基于所谓“价值观一致性”进一步转移至盟友国家,形成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供应链同盟体系,从而边缘化部分发展中国家参与的区域贸易体系。2018—2023年,部分中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额占比从1.27%下降至不到0.2%②。
因此,鉴于经济全球化所固有的局限性与全球贸易摩擦的叠加效应,全球经济正面临利益分配不均、南北发展鸿沟日益扩大以及整体发展不平衡等严峻挑战。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反全球化思潮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这就要求中国在深化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双重保障。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以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特别是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更须有效地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和强劲动力支撑起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素的生产和流转。当前,外部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容易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干扰,为此,更须增强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整体风险控制能力,构建新安全格局,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具体而言,需要在增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海关制度创新、积极应对数字贸易、合理调整负面清单,健全贸易风险防控机制,统筹发展和安全。
三、深化国际经贸合作,
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发展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全球视野看,新质生产力是赢得未来国际竞争优势和主动权的关键所在,也是大国博弈的焦点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水平自立自强,还需要统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国外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为应对新质生产力培育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需要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贸易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另一方面需要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指引,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的交流合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生成。
(一)以内外贸一体化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场空间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优质的生产力形态,由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体现了新发展阶段下“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不仅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也产生了对全球范围内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强力吸引作用。为此,只有将全球市场与国内市场有效融合和充分利用,才能打通束缚其发展的堵点卡点。而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在全球配置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推动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安全高效流动,是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基础。内外贸一体化不仅是推动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国际贸易网络协同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发展趋势,强调要打通国内国际市场的流通渠道,实现国内国际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供应链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整合,提升突破性技术要素从供应链端到端的传递效率,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通过培育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内外贸相关产业快速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增强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利于破除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汇集和创新配置,突破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同时,增强各地区因地制宜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主动性,推动贸易结构优化和比较优势稳固,从而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催生新产业、新产品以及新业态,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的过程意味着国内价值链的空间得到拓展,从而提升我国企业全球价值链的延展性。内外贸一体化的重要方向在于内外贸市场渠道对接,通过支持内贸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促进内外贸标准的有效衔接,推动国内企业提升全球综合竞争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产业链条必然日益延伸和复杂化,通过复杂密切的跨国贸易网络深层次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从而推动企业以精细化协作分工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因此,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推动内外贸市场渠道的对接,促使高效率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并逐渐提升所在梯队,从而以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组合效应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贸易新格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的发展基础。
然而,当前仍有一些因素制约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形成。一是随着数字经济兴起,数字贸易新业态迅速发展,但与之配套的物流配送系统、海关流程、跨境电商平台等贸易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无法满足大数据和实时交易的需求,仍亟待完善。二是与内外贸一体化相关领域(如智能制造、供应链优化等)的新型人才以及技能培养体系较为落后,当前教育体系难以短时间内满足内外贸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要求。三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技术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缺乏统一且兼容的技术标准,进而降低我国供应链的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应积极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的衔接,加快前沿技术应用以改善贸易基础设施并适应贸易数字化趋势,推动贸易扩大、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并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进一步推动技术标准统一及构建数据同步机制,确保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及跨境交易的准确性。
(二)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延伸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开放合作,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当前,全球进入了以科技为核心的战略竞争时代,各国积极抢占全球技术创新高地。我国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国,需要紧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机遇,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多元稳定的经贸关系和广阔的国际市场。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关系正稳步迈向一个积极互补的新阶段,贸易互补性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互补度高达0.4362。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出口结构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需求高度契合,这种匹配性在诸多行业中尤为突出。如在细分领域光电设备行业以其卓越的出口体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还在该领域内享有极低的竞争度(约为0.2445),彰显出中国作为光电设备主要供应方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稳固的互补关系(约为0.3963)。这一优势地位不仅巩固了双边贸易的基石,也为未来的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由此可见,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的贸易关系正朝着更加紧密、互补的方向发展,尽管在某些领域面临转型与竞争的压力,但整体趋势依然向好,为双方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新的活力。鉴于此,我们应积极应对挑战,深化合作,共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以促进更加繁荣稳定的全球经济格局。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并在“一带一路”建设等实践中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核心支持力量。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发挥共建国生产禀赋和降低经贸整体生产成本的推进,其核心节点国家能够更有效地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相关国家一道共同加速推进铁路、港口等大批互联互通项目,铁路总里程数与货运吞吐量均实现了显著增长,彰显出交通基础设施的飞跃式发展;同时,贸易成本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反映出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显著提升。这一系列变化有力证明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降低贸易壁垒及推动国际贸易合作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可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对于优化成员国间的贸易环境,促进经济繁荣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作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重要方略。“一带一路”建设历经十多年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难题,外源风险水平不断提高,已然成为我国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提升全球产业分工位势的制约因素。作为先进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推动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最终有利于我国构建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的科技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我国与共建国家的技术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截至2023年,我国已同8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政府科技合作协定,建设50多家联合技术实验室以及9个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实现了上千个科技合作项目落地,极大地促进了各共建国实现科技化发展,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提供外源动力。
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双边和多边技术合作框架不断完善,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科技合作和技术互促渠道不断增多。“一带一路”必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之路。同时,由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不断演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伴随着较大的外部风险压力,需要加快构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开放格局。一方面,提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创新能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共研生态环境。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带动共建国家科技协同发展,开展基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平台建设,营造优质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和完善“一带一路”产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科技创新合作带动国内产业高端化发展,建设互利共赢、多元平衡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2]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N].人民日报,2023-07-12.
[3]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
[4]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唐琦,张辉,王桂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基于统筹发展和安全视角的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4(4):21-43.
[6]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7]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4-8.
[8] 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J].求是,2023(19):4-8.
[9] 闫强明,李宁静,张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投资对东道国价值链地位的影响效应[J].南开经济研究,2023(3):39-57.
[10]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3-06.
[11] 张辉,李宁静.“一带一路”贸易关系演变特征: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J].社会科学,2023(12):125-136.
[12] 张辉,闫强明,李宁静.“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贸易的共享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2023(5):4-22.
[13] 张辉,唐琦.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J].学习与探索,2024(1):82-91.
[14]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Develop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gh-level Opening-up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Zhang Hui1, Tang Qi2, Li Ningjing3
(1. 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2. School of Health Humanities, Peking University; 3.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Promoting high-level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Firstly, it is necessary to drive in-depth reforms through high-level opening-up, create a favorabl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by deepening reforms in the economic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s, improv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by establishing a high-standard market system,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by attracting advanced and high-quality global production factors. Secondly, cultivat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by steadily expanding institutional opening-up, achieve bidirectional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high-standard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 through in-depth reforms, and efficiently utilize advanced and high-quality global production factors by building a high-standard market system. Thirdly, deepe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to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xpand the market space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de, and exte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high-quality 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 words: High-level Opening-up;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收稿日期:2024-09-15 责任编辑:赖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