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省级地质公园隶属台州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岛屿群的中部、台州湾东南海域,是一座以大陆岛海岸地貌为主题的地质公园。公园属浙闽剥蚀丘陵区的海岛丘陵,总体地势中部高,东、西部低,丘陵山体海拔高度在10—228米之间,是省内规模最大的海蚀地貌景观,有着完整的海蚀地貌发育演化序列,也是省内唯一的双湾砾滩。2016年8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原省国土资源厅)正式批准建设大陈岛省级地质公园。
公园总面积约32.34平方千米,由大陈园区和一江山园区两个园区组成,地质遗迹典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观赏价值较高,科研意义较大,是一座发育有典型海岸地貌景观的“天然海上博物馆”。
地质遗迹景观
大陈岛省级地质公园由中生代火山碎屑岩和燕山晚期的多种侵入岩组成,这些岩石是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它们对于研究浙东南地区的构造岩浆活动、玄武岩浆底侵、壳幔相互作用及岩浆混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岛上的岩石经过地壳抬升和海浪等自然力量的侵蚀,形成了多样的海岸地貌地质遗迹,对海蚀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上大陈岛的高梨头—南大坦礁和下大陈岛的甲午岩—浪通门区域,海蚀地貌景观丰富,包括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沟、海蚀柱、海蚀崖和海蚀平台等。这些地貌不仅展示了海蚀地貌的完整演化过程,而且代表了浙江沿海岛屿海蚀地貌的典型发展序列,具有稀有性和系统完整性,对海岸地貌形成和演化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科学价值。
大陈岛省级地质公园以其丰富的海蚀地貌景观而著称,展现了大陆岛的演变历程。与东部沿海其他岛屿相比,这里的海岸地貌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尤其是甲午岩的海蚀柱和洋旗下屿的海蚀崖。这些地貌景观和岛屿演化的神秘历史,使得大陈岛地质公园成为东海上一座天然的海岸地貌博物馆。
大陈岛的地貌景观由自然力量塑造,展现了其“灵、雄、险、奇”的特点。海蚀洞穴、崖壁、悬空树木等,都是大自然千万年“雕琢”的成果。潮起潮落和狂风暴雨时的壮观景象,以及海蚀崖、海蚀柱的雄伟和险峻,构成了岛上的自然屏障。此外,岛上的奇岩怪石和海蚀洞穴形态各异。大陈岛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海蚀平台成为了听涛、垂钓、观日出的理想之地。
传奇人文景观
大陈岛以其丰富多样的地质遗迹景观而闻名,同时蕴含深厚的人文历史。1955年的一江山岛战役留下了众多保存完好的战争遗址,包括国民党军精心构筑的战壕和碉堡,这些设施至今大部分仍然存在,成为浙江沿海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的旧军事设施。这些历史遗迹分布在上、下大陈岛,如象斗岙的水上碉堡群、屏风山的碉堡和地牢,以及104高地的碉堡、坑道和弹药库等,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1956年1月,响应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号召,447名青年垦荒队员在大陈岛上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1996年1月,即垦荒队员上岛四十周年之际,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由垦荒队员代表提议,建造了“大陈岛垦荒纪念碑”。这座纪念碑高18米,上刻有“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八个大字,由张爱萍将军题词,象征着垦荒队员的奋斗精神和历史贡献。
保护建设成效
为了更好地开展地质公园保护与管理工作,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成立了大陈岛省级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编制了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使得园区内珍贵的地质遗迹、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得以保护并永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为公众提供科学研究和科普实践的场所,同时带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质遗迹保护。大陈岛地质遗迹保护区根据地质遗迹的重要性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这样分区旨在保护遗迹和生态环境,避免保护措施本身对它们造成负面影响,同时防止人为因素对地质遗迹的破坏,确保其完整性和原始性。通过设置科普解说牌和标识牌,结合旅游与科普教育,提高游客的科学素养,同时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和深度。这种管理策略不仅保护了地质遗迹,还促进了教育和旅游的有机结合,使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地质学知识,增强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在游客容量控制方面,根据公园的主要景点容量和游客聚集特点,合理规划游客接待量,确保不超过环境承载力,以保护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层面上,遵循《浙江省省级地质公园建设标准(试行)》,对公园内的大气、水环境、噪音和固体废弃物进行严格监管,确保环境质量。同时,注重水土保持,建立一个健康、持续的生态系统。通过禁止乱砍滥伐和毁林开垦,长期采取绿化措施,在树木覆盖率较低的区域实施植被恢复,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通过这些措施,大陈岛地质公园旨在实现地质遗迹的长期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具有教育意义且环境友好的旅游体验。
科普实践。大陈岛省级地质公园是一个理想的科普教育场所,特别适合地学、生物学、海洋学等领域的教育活动。在科普实践方面,一是积极与教育部门合作,将地质公园打造成台州地区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基地,将科普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主动与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创建地质学、地貌学、海洋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学科的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在这些教学实习基地开展论文编制活动,鼓励学生和研究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
旅游经济探索。大陈岛省级地质公园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丰富性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众多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大陈岛深入挖掘并利用其红色文化资源,实施了一项全面旅游发展战略,即“全岛旅游化、旅游全岛化”,旨在将大陈岛建设成为国家级红色旅游服务标准化的示范点。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大陈岛不仅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点之一,还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荣誉称号。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陈岛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持续攀升,旺季期间每月平均游客量接近5万人。岛上民宿和餐饮业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25%,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创造了百余个新的就业机会。此外,三个海岛村庄的集体年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超过了百万元,这一成就标志着大陈岛在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岛共同富裕模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