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传承。杭州有着近2.9万棵古树,有的守在村头,有的藏在深山,一棵棵沧桑的古树,从村庄的角落里、深山老林里,时光的罅隙中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在古树身上,能从皱褶中反观沉浮的历史,从根盘下追寻流逝的光阴,从树干上感受沧桑的岁月,从枝叶里唤起红色的记忆。
见证解放淳安县第一村的“解放树”是淳安县威坪镇三坦村的古柏。三坦村是千岛湖畔的一个高山村,距威坪镇17千米,一脚踩浙江、安徽两省,跨淳安、歙县两县。
1949年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一零三团和三十六师,分别从安徽省歙县翻越合源岭、猪背岭进入淳安县境内,拉开了解放淳安的序幕,所以三坦村被称为“解放淳安第一村”。在长达三天三夜的行军中,解放军战士所到之处,村民们夹道欢迎,端茶送饭,一派军民鱼水情。因为途经的第一个村就是三坦村,所以三坦村率先获得解放,成为解放淳安县、解放全杭州的第一村,书写了一段气势恢弘的红色历史。
见证解放战争中为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古树是淳安县威坪镇茶合村的古樟。在威坪茶合村的红旗亭边,屹立着两棵郁郁葱葱的一级古樟树,与古樟树隔水对望的青山上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茶碣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后的墓里埋葬着15位烈士。
两棵古树、一块纪念碑,它们不仅见证了解放战争中为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而且正以自己的方式向后人讲述着这段英勇历史。
见证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两次“白马之战”的“红军树”是枫香和银杏,位于淳安县枫树岭镇乳洞山村的萝卜田处,至今仍高耸挺拔的枫香和银杏古树,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红军树”。这不仅是因为这两株古树都位于有名的两次“白马之战”红军撤退并短暂休整的地方,更是因为这两株古树与红军战士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
1934年11月23—24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十九师师长寻淮州、参谋长乐少华、政委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的部队与国民党保安纵队副指挥蒋志英率领的五个营在白马展开了激战,又称“白马之战”。“白马之战”打响后,由于红军始终占领制高点,所以地形对红军十分有利。红军从乳洞山、萝卜田方向朝从凤凰庙、界牌村进来的敌人开火,在芙蓉山、里湖方向的红军朝对面西山上、大桥头路上的敌人发动猛烈射击。1934年11月24日深夜,红军19师的主力果断向乳洞山方向撤退,途经里湖萝卜田大枫树下的农户俞发香家,由于白天战斗异常激烈,部分伤员伤势很重,当时红军让一部分伤员留在俞发香家中疗伤,恢复后再走,其余一部分伤员在途经乳洞山时也留在了当地老百姓家中。翌日凌晨,红军第19师主力部队就到达了上坊、田门宅一带。在俞发香等当地老百姓家中疗伤的伤员经精心护理,很快便恢复寻找主力部队去了,留下5人因重伤不治后埋骨于乳洞山银杏古树下。为了缅怀这一段英雄的事迹,当地百姓把当时红军沿途经过的枫香树和红军战死时埋忠骨的大银杏树,命名为“红军树”。
见证中共浙西特委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及天目山保卫战的古树是临安区天目山禅源寺古树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杭州沦陷,民国浙江省政府退迁永康方岩。1938年12月24日在金华成立了“浙江省政府主席兼国民抗敌自卫团总司令行署”(后改称“浙江省政府浙西行署”)。1939年1月,浙西行署迁西天目山。浙西行署相继创办浙西一中、民族文化馆、民族日报社、民族剧团、天目书院等文化教育团体,抗日民族文化全国称范。西天目山一度成为浙西抗日中心,是苏、浙、皖抗日根据地组成部分,时有“前方政治看浙西,后方政治看赣南”之评述。两次天目山保卫战,挫败侵华日军妄图攻陷天目,直取浙西,打通杭徽国道的图谋。1945年1月,中共领导的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率新四军第1、3、4纵队转战天目山,为抗击国民党军顽固派进攻,肃清国民党残余土匪及地方武装,浴血奋战,身处西天目山中心的禅源寺古树群见证了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余杭区百丈镇半山村釜托寺前的古树群被称为“革命火种传播地”。釜托寺始建于梁乾化二年(912),位于中国竹制品名镇——余杭区百丈镇釜托山上。山上有“十里竹海,百丈云杉,千年古刹,万古苕溪”四大醉人景点。
1945年3—8月,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某部卫生队,在百丈镇半山村釜托寺设立随军休养所,主要供伤病员疗养和部队休整,由于当时釜托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有不少难民和机构在寺中避难,休养所设立以后,这些人在与休养所医疗队的日常接触中,明白了党的政策,了解了新四军是人民的队伍,是抗日的武装。之后,百丈镇的一大批青年参加新四军,在釜托寺简易师范学校学习的20多名学生在党的教育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半山村新四军休养所被一些新四军老战士称为“革命火种传播地”。釜托寺前的数十棵古树树龄均在四五百岁,胸径四五米的柳杉、金钱松等古树,见证了当年新四军的辉煌历史,以及百丈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光荣历程。
见证小康路上的幸福树是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和源塘村的古香樟树。枫树岭镇的下姜村是七任省委书记联系点,下姜村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在20世纪90年代末,用村民的话说,它就是个“穷得连条板凳都没有”的地方。
2001年,贫困的下姜村成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的基层联系点,他先后2次到下姜村考察调研;2003—2006年,下姜村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任浙江省委书记时的基层联系点,他先后4次来到下姜村考察调研。此后,各任浙江省委书记也都以此为基层联系点,多次实地调研,极大地激励了全村百姓积极向上、齐心致富的信心。古樟树下记下了省委书记走近百姓、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身影,古樟树下走过了一任任省委书记为民奔波的身姿。二十年来,在一任任领导干部的带领关怀下,昔日贫穷的深山小村发展成了一个“基层组织健全、产业特色明显、村容村貌整洁、群众生活日渐宽裕”的小康建设示范村。下姜村从山坞变产业基地,从贫困村变成“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1860元,变成了2022年的4.88万元。下姜村人十几年的努力,不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诠释出“‘美丽乡村’该往何处去”,更为新一代农民重塑了精神家园,让富丽安康自豪的梦想在此启航。这两棵百年古树,见证了一心为民带领贫困村走上小康生活的人民好公仆,以及百姓那一颗颗炽热的感恩之心。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饱经风霜的古树用虬枝密叶和圈圈年轮书写着一个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要守护好这些古树,传承好红色精神,让古树这“绿色活文物”焕发新活力,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激励人们奋发努力、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