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人心隔肚皮”,胃肠疾病也隔着肚皮,让人“难以琢磨”。胃肠超声能非侵入性地穿透腹壁,清晰地显示胃肠道的复杂结构,“透视”肚子里的秘密,有助于医生诊断疾病,是强有力的辅助诊断工具。目前在发现胃炎、胃溃疡和胃肠肿瘤等方面已展现出独特价值。
▲ 穿透腹壁,窥见内部
胃肠超声利用超声波的穿透性和反射性,实现人体内部结构的可视化。当超声波遇到胃肠组织时,根据组织的密度和弹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声波。反射声波被高灵敏度的超声探头捕捉并转化为电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上呈现胃肠道的二维或三维图像。
▲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胃肠超声作为一种实时诊断成像方法,可以提供有关运动、流量、灌注、蠕动、器官充盈和排空的信息,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胃肠超声图像以高清晰度著称,能清晰地显示胃肠道的各层结构,包括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等。精细的分层显示,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胃肠道的健康状况,发现病变。
▲ 各种病变,精准识别
(1)胃炎:通过胃肠超声可观察到胃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为胃炎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胃溃疡:通过胃肠超声,医生可清晰地看到胃壁上的溃疡病灶,评估其大小、深度及其周围组织的改变,有助于区分溃疡的不同阶段和严重程度。
(3)胃肠肿瘤:胃肠超声在诊断胃肠肿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能发现胃肠壁上的肿块,对肿块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进行精确测量和评估,还能通过超声图像的特征性表现(如新月征、马蹄征等)初步判断肿块的性质。
▲ 胃镜之后,仍有必要
即使患者已经完成胃镜检查,在发现胃部肿块的情况下,仍然可进行胃肠超声检查。胃镜是进入胃腔内部进行检查的,可以直观地检查胃黏膜层和胃内的变化,但某些病灶不仅累及黏膜层,还隐藏在下方的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胃镜检查可能低估病灶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将肿瘤比作冰山,黏膜就是水面,胃镜只能看到水面上的部分,而超声可以看到水面下的部分。有些病灶甚至完全藏在黏膜下方,黏膜保持完整,胃镜可能无法发现病灶,但胃肠超声可以。
▲ 无创无痛,安全便捷
与胃镜检查相比,胃肠超声具有无创无痛、安全便捷等优势。进行胃肠超声检查无需麻醉和插管,避免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检查的接受度。并且检查过程相对简单快捷,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查,获得诊断结果。此外,超声没有辐射,对人体没有伤害。
▲ 检查准备,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胃肠超声检查的准确性,患者在检查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检查通常安排在上午,患者需空腹,前一日晚餐进软食和素食,检查前需空腹8—12小时,禁饮4小时以上。检查当日不要穿着紧身或带有金属饰品的衣物,以免影响超声波的传播和接收。检查过程中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体位调整和呼吸配合等。
▲ 适应证广,也有禁忌
胃肠超声适应证广泛,包括:胃病初诊检查,不能耐受胃镜检查或有胃镜检查禁忌证,胃癌高危人群筛查,胃周围毗邻器官或病变导致胃壁受压,健康人群体检。
胃肠超声的禁忌证包括: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梗阻、急性胃扩张、临床禁食者等。
胃肠超声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结合将进一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未来胃肠超声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医生诊断胃肠道疾病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