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人体获取营养的重要中转站,食物在胃中被分解,便于肠道吸收营养。胃黏膜作为胃的天然屏障,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如细菌、病毒等,也会因为不良生活习惯和刺激性食物受到损伤,发生炎症。
▎胃炎的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能在胃黏膜中生存,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降低黏液中的蛋白含量,并诱导免疫细胞的攻击,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引起炎症。
2.药物不良反应:长期或不恰当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抑制了保护胃黏膜的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的侵蚀,导致胃炎。
3.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胃黏膜的细胞当作外来入侵者,攻击胃黏膜的壁细胞,导致胃黏膜萎缩、炎症。
4.胃排空障碍:胃排空障碍通常由胃动力紊乱或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引起。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不断刺激胃酸分泌,胃酸过多侵蚀胃黏膜导致胃炎。
5.胆汁反流:胆汁中的胆盐和其他成分对胃黏膜有毒性作用,正常情况下胆汁应流入小肠帮助消化,如果胆汁反流到胃中,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炎症。
6.压力和情绪因素:精神压力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调控胃壁细胞功能,增加胃酸分泌,导致胃黏膜损伤。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影响胃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炎。
7.饮食因素:经常食用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和饮料,以及过量饮酒,直接刺激胃黏膜。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会造成胃酸分泌节律紊乱,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
▎胃炎的症状
1. 由于胃黏膜受损,刺激性物质接触深部组织,导致持续或间歇性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
2. 由于胃蠕动减慢,消化功能逐渐减弱,导致胃内气体积聚,从而引起胃胀。
3. 胃内气压增高后会向上逆行,可能出现频繁的恶心和呕吐,在食用刺激性食物后更明显。
4. 长期的胃部不适可导致患者对食物的兴趣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出现乏力、贫血等表现。
胃炎症状的特异性不强,通常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也会伴有胃炎症状,需注意区分。
▎胃炎的干预措施
1. 药物治疗
(1)抗酸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合理使用抗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断剂等。抗酸药不可长期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营养吸收障碍等。
(2)胃黏膜保护剂:一般会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以促进胃黏膜修复,但要尽量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3)抗生素:清除导致胃炎的细菌,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既要考虑有效性,又要兼顾耐药性,常使用四联疗法,联合使用2种抗生素。
2.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方式调整是改善胃炎症状的重要方面,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不仅有助于减轻胃的负担,还有助于促进整体健康;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可建立稳定的消化节律,让胃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工作”,减少胃酸异常分泌;戒烟限酒,可减少烟草和酒精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消除炎症;规律作息可调节人体激素水平,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和消化功能。
3.心理干预: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与高强度压力,让人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这种慢性应激可加重胃炎症状,甚至引发其他健康问题。通过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行为干预等措施舒缓压力,可调节消化、内分泌、免疫多个系统功能,缓解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