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说文部首段注疏义》博采輓近学者之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成果,疏通阐证段玉裁《说文解字》部首之诠释,纠绳其失,补所未逮。该书材料详备,引证弘富,奄有众家之长,卓识宏议,无一懈笔,充分发扬了古人“仰山铸铜”之治学精神。
[关键词]《说文部首段注疏义》;《说文解字》;部首;段玉裁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5-0170-04
[收稿日期]2024-07-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宋代‘广韵-集韵’系统韵书韵字大成、数据库建设及宋代韵书史建构”(19ZDA255);吉林大学2024年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明清等韵图集成、数据库建设与明清等韵图史、等韵观念史建设”(2024CX012)
[作者简介]薛文举,吉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汉语音韵学;李一宁,吉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方向:汉语音韵学;李子君,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汉语音韵学。
“若禀经以制式,酌雅VKm2Mtzi3XDMQhbArN5aNQ==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1](P82)后人每以“仰山铸铜,煮海为盐”喻指勤劬绩学之精神。胡安顺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曾是陕西省语言学会会长,“小学”造诣极为深厚。胡先生勤慎累年,目耕笔耘,苦心孤诣,汇聚弘著《说文部首段注疏义》一书,该书将文字音韵训诂诸学科融会贯通,探隐发微,稽考实核。溯源远流,志在存古,长润禹域,是足以发皇“说文学”的微旨真谛。
一
1.内容详实,涵精泳思
全书内容上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是解形音释。以甲骨文为肇始,将部首形体按历时方向的变化逐一列出,主要参考了《甲骨文编》《金文编》等字书。又分别标注各个部首的上古音、中古音及汉语拼音。上古音基本依照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中古音参考了《广韵》等韵书和《韵镜》等韵图。
第二是疏通语义。该部分是重点内容,以《说文解字》为底本,部首原文取自《段注》,主要对《段注》的进行疏解。内容包括释义、标引原文、指明引文出处等。对于具体的语义分析,作者先列出许慎对相关部首的解释,然后作出训释,但只限于《段注》未涉及到的《说文》内容,包括繁难字词的注音、释义等。
第三是比勘对译。利用大、小徐本《说文》和《段注》,结合前修时贤的研究成果,进行比照校勘。再依据《说文》及《段注》,将文言文本转译成现代白话文。
第四是集解例证,集解是指汇集学者解释《说文》部首的观点,以供读者参考;例证指选取列举一些相关部首的例字,并做了简要解释。
2.体例有序,逐层递进
全书编排体例,依照说文“始一终亥”的布局原则。为了检索方便,采取了四种检字索引,即“部首序次”“四角号码索引”“音序索引”“笔画索引”。一方面便于和《说文》《段注》相互比照,另一方面,便于初学者检索阅览。
试以部首“木” 为例[2](P295),“木”,收录于《说文》“卷六”。“木”字之下,先列现代汉语拼音,其次,列出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接着注明其在《广韵》反切“莫卜切”,并分析其音韵地位为“明屋合一入”。即:声母为“明母”,韵部属“一屋韵”,排在“合口一等”位置上,声调属于古四声中的入声。接下来注明此字的上古音韵地位为“明屋”,即上古声母为“明母”,韵部属于“屋部”。然后分别是大徐本《说文》(中华书局1963/2013)和《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中华书局2013)的页码。也就是说“木”字在大徐本《说文》(中华书局1963/2013)分别是114页和110页,在《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中华书局2013)分别是238页和241页。接着是《说文》的解释:“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从木。”。接着又把《说文》解释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列出段玉裁《说文注》的补充解释。又次,作者又加上的自己的看法,即“疏义”。最后,“集解”,把历代学者有关“木”字形体的研究成果汇集收录,以弥补《说文》对“木”字形体说解的疏漏。总之,全篇贯通,既有形音义融汇,又有共时与历时的结合。
二
《说文》云:“注,灌也。”段注曰:“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 [3](P555) 《说文》:“疏,通也。”[3](P744) 注以阐明经义为目的,疏则在此基础上阐明注和经传的内容。注疏之学犹以唐代兴盛,注疏精神也由此传承。析言之,《说文部首段注疏义》一书的“注疏精神”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识广博,征引丰富
唐代孔颖达为五经注疏,命名曰“五经正义”,其中《礼记正义》最为精湛。卷一仅解释“礼记”一词,孔颖达就援引了《易经》、《尚书》、《左传》、《史记》、《汉书》等多部文献。另外考辨范围广泛,不局限于文字音韵词义,还包括天文、地理、动植物等内容。比如《毛诗正义·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关于“黄鸟”,孔颖达注疏为:
正义曰:《释鸟》云:“皇,黄鸟”舍人曰:“皇曰黄鸟。”郭璞曰:“俗呼黄离留,亦名抟黍。”陆机《疏》云:“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幽州人谓之黄莺。一曰仓庚,一曰商庚,一名鵹黄,一名楚雀。齐人谓之抟黍。当葚熟时,来在桑间,故里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葚孰不。’”是应节趍时之鸟也,自此一下,诸言黄鸟、仓庚是也。[4](P30)
2.论证充分,考证详实
颜师古的《汉书注》体现了这种精神。例如《汉书·高祖本纪》载:“高祖尝告归之田。”颜注云:
服虔曰:“告音如嗥呼之嗥。”李斐曰:“休谒之名,吉曰告,凶曰宁。”孟康曰:“古者名吏休假曰告。告又音嚳。汉律,吏两千石有予告,有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也。赐告者,病满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其告,使得带印绶将官属归家治病。至成帝时,郡国二千石赐告不得归家。至和帝时,予赐皆绝。”师古曰:“告者,请谒之言,谓请休耳。或谓之谢,谢亦告也。假为嗥、嚳二音,并无别义,固当依本字以读之。左氏传曰‘韩献子告老’,礼记曰‘若不得谢’,汉书诸云谢病皆同义。”[5](P8)
颜师古一方面援引服虔、李斐、孟康等人的观点作为论据,同时提出“假为嗥、嚳二音,并无别义,固当依本字以读之。”这一新观点,并以《左传》《礼记》作为书证材料,论据充分,观点严谨。
《说文部首段注疏义》则将注疏精神发扬,一方面学识广博,征引丰富。该书补充了段注的原文,并对难以理解的词语加以解释,解释内容广博,包括礼法、典章制度、堪舆、音乐等。如:
“啬”部疏义“有秩”等条:有秩:古代乡官,秦置,汉承秦制,乡五千户置有秩,秩百石。啬夫:乡官。秦制,乡置啬夫,掌听讼、收取赋税等事务。游徼:古代乡官,秦始置,掌管一乡的巡察缉捕。少吏:汉代特指低于县丞、县委的亭长,或指三老。[2](P277)
“叒”部疏义“青州”和“嵎夷”条:青州:古九州之一,地在今泰山以东至渤海一带。嵎夷:在今山东东部滨海一带。[2](P305)
“宫”部疏义“五音”条: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4、5、6,唐以后或称合、四、乙、尺、工。[2](P397)
另一方面论证充分,考证详实。虽不言观点,但观点暗含其中。例如“古”部《说文》:“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集解载有八家观点,徐锴、桂馥、王筠、朱骏声、饶炯、吴大徵都赞成说文的观点,黄天树则通过甲骨文和金文认为,“古”乃是坚固之“固”的初文[2](P72)。《说文部首段注疏义》虽未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将黄天树的例证和观点尽然列出,以说明其可信度。
三
何九盈(2013)将《说文解字》先进的学术观点和科学的治学方法总结为四点,即讲发展、讲系统、重材料和重证据[6](P108)。现称之为“说文精神”。《说文部首段注疏义》继承并发扬了这种“说文精神”。
1.重发展
许慎在叙中一开始便从文字的源流讲起,保留古文、篆文、籀文等。然而许慎乃至段玉裁时期,甲骨文和金文都尚未发现。《说文部首段注疏义》不仅专于注疏工作,而且列有甲骨文和金文,并将最新的考释成果结合,补充并更正了许多说文乃至段注说解不合理的地方。例如部首“干”,《说文》:“从一从反入。”段注:“反入者,上犯之意。”该书则采用黄天树的观点:“象干盾之形。本义为干盾之干。”[2](P65)
2.讲系统
古人书不言例,而例在其中。颜之推曾这样评价《说文》:“隐括有条例,剖析穷根源。”[7](P281)清人研究《说文》的一大贡献就是发现其中的体例。一方面许慎以六书做为汉字形体的说解体例。另一方面,他还有自己的编纂体例,首创部首编排法,并将部首“据形系联”,在各部列字时按照“以类相从”“上讳居首”“先褒后贬”等体例编排,训释方法则将声训、形训、义训相结合。《说文部首段注疏义》继承了这种传统,一方面讲求体例的同一性,开门见山地先将凡例地交代清楚。另一方面讲求形音义的整体性,即在给《说文》和“段注”疏解的同时,列明该部首的音韵地位和古文字字形。
3.重材料
许慎说:“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8](P41)其子许冲《上〈说文〉表》:“盖圣人不妄作,皆有依据。”[8](P43)皆在强调材料的重要性。因此,许慎不仅广收篆文材料,而且兼收古文和籀文。《说文部首段注疏义》则注入当时尚未发现甲骨文、金文等材料。将多方面古文字材料相结合,以《说文》和“段注”原文为基础,客观地解释、补充并订正书中的内容。
4.重证据
关于“重证据”,何九盈(2013)提出要博采“通人”。许慎《说文解字·叙》:“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8](P41)所谓“通人”,王充解释道:“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一下,鸿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9](P211) 又以贫富作比:“夫通人者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俱以七尺之形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9](P210)《疏义》一书,将此精神进一步继承发扬,兼具音韵、文字、训诂三方面的观点。在部首后有古文字字形等文字常识,又有反切、上古音、中古音等音韵常识,在训诂方面则是将段注中难以理解的词义进行解释。且运用“集解”的方式广泛吸纳前人已有的说文研究和文字考释成果,既有清人的成果,如饶炯的《说文解字部首订正》、吴大瀓的《说文古籀补》等,又有今人的成果如黄天树的《说文解字部首与甲骨文》、姚孝遂的《许慎与说文解字》等。
四
“说文解字”的精神应该得以传扬,其蕴涵的学术精神还有更多需要挖掘的东西。《说文解字》问世之后,传统研究中犹以清人的研究成果最佳。其中段玉裁位居各家之首,所著《说文解字注》一书,钩沉稽古、包罗万象,对汉字各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近四十年来,仍有许多人为《说文解字》做注解,如张舜徽的《〈说文解字〉约注》,行文多为文言,博观约取。又如汤可敬的《〈说文解字〉今释》,多结合古文字材料,不仅对许慎原文进行说解,还将其受时代局限的问题进行增补,普及性较高,但其注重文字形体的考释较多,对于训诂、音韵之功较少。其他注疏有蒋人杰《〈说文解字〉集注》、苏宝荣《〈说文解字〉今注》、李恩江和贾玉民《文白对照〈说文解字〉译述》、宋易麟《〈说文解字〉今注》、李翰文《文白对照〈说文解字〉》等,此类书侧重于普及性。《说文部首段注疏义》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又有所发展,集学术性、普及性、通俗性及便捷性于一身。如书前列有四种索引方式,即序次索引(依照许书顺序),四角号码索引,音序索引,笔画索引,利于读者查阅便捷。同时又兼具学术性,将不同时期部首的音韵地位列出、对段注内容进行疏义、集解最新的古文字考释成果等等,这种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便利有效的阅读途径。
许慎首创部首编排法。若想了解《说文解字》,必须从其中的部首开始了解。较早对《说文》部首研究的是唐代李腾的《说文字原》,从字源角度对汉字进行探讨,其后研究主要集中在编排体例、注释、性质、字源、对比、数据化处理等方面。其中关于注释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注音,如清代苗夔的《说文建首字读》、章太炎的《说文部首均语》、钱玄同的《说文部首今读》,其后冯蒸、吕朋林等人对钱氏的著作进行了增补和修订;一是释义,该研究多侧重于古文字学领域,如康殷《〈说文〉部首》和赵宏的《〈说文〉部首》书注》,主要是研究书法文献的材料,但也结合了古文字资料对小篆形体的来源进行说明。其后,以董莲池《〈说文〉部首形义通释》《〈说文〉部首形义新证》和黄天树《说文解字部首与甲骨文》为代表,很多古文字学家引证丰富、最新的古文字材料,对部首的历史来源以及结构形体等进行说解。可见,前人对说文部首的研究,虽然学术成果丰厚,但多专注于某一个方面,比如音韵、文字等。《说文部首段注疏义》则内容则相对广泛,既列有上古、中古、现代音的音韵地位,又疏通原文的意义,还汇聚了古文字的最新考释结果。由此,说文部首的音韵、文字、训诂价值都得以充分展现。换言之,此书在《说文》研究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五
蓝田日暖,瑕不掩瑜,此书尚有几处亟待完善的地方。
首先,“同部字举例”部分,其中归类问题有待商榷。主要有三类问题:
第一类确属同部的,如“言”部的“语、谈、谓”等,这类列出自然无误;第二类是文字学意义的同部,这是相对于辞书学的同部而言的。是说不同于现代的部首,许慎依据造字本义进行编排,进行归部。如“言”部的“信”,若是入门的读者查询,将不解其义,因此应在凡例或其他地方加以说明。第三类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许慎未见到甲骨、金文材料,而归错了部首,如“哭”部的“丧”字,“步”部的“岁”字。(“哭”部的“丧”字已有按语标明。)此类字本就不是同部字,故列在“同部字举例”中不甚恰当。因此,笔者建议应在“同部字举例”中,应举典型的字作为例子。若想保留许书原貌,也可将这些有问题的例子进行说明。
其次,对于有争议的学术问题,观点态度尚需明确。该书虽有观点暗含之意,但对某些争议的问题,观点应需明确,表明态度。如“教”部,汇集了黄天树和董莲池的观点,黄天树认为:“象手拿着棍棒打孩子,让他学习摆布‘爻’,从而掌握计数和算卦,‘爻’也兼起声旁的作用。”董莲池则认为:“从攴,“攴”为手持棍棒之形,表示在上位者所施,“从爻从子”表示在下位者所仿效。”[2](P131)本书却未明确表明哪种观点更为合理,有失含混。
六
“新诗似锦谁能濯,高论如天不可升。”我们研读《说文部首段注疏义》,会顿悟到两点治学之道:
首先,“小学”之学讲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深耕一隅”的同时,要“会通”诸家。既要在方法上博采众长,也要拓宽已有知识面,犹如杂货店,备全百货,何时所需都可信手取之。只有博学,才能有广泛的视野,才能使研究更加深入。
其次,学术研究要有“仰山铸铜”的精神。学者若想提炼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积累,详细考实,厚积薄发,沉潜其中,才能获得高屋建瓴的思想与识见。
[参 考 文 献]
[1]刘勰,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胡安顺.说文部首段注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8.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李学勤.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班固.汉书补注[M].王先谦,补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第4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7]檀作文.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黄天树.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9]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0]袁晓光.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1]童强.从注疏之学看唐代学术思想的发展[J].江海学刊,2002(4).
[责任编辑 孙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