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产业化发展范式及行动路径

2024-10-14 00:00曹桄瀛韩劲

[摘 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高效落实的关键支撑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重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结合区域特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有机农产品、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等,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落实。目前我国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空心化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等问题,阻碍了乡村生态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文章将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范式,分析乡村生态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乡村生态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产业化;发展范式;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5-0065-05

[收稿日期]2024-05-07

[作者简介]曹桄瀛,河北地质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产业化;韩劲,河北地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乡村振兴政策。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党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相较而言,乡村拥有更加丰富的生态资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中强调,“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1],进而将乡村生态资源的优势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国家大力扶持及乡村振兴全面落实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生态意识得到了提升,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但在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发展低效、生态资源无法合理利用等。因此,积极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范式分析

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先后经历了生态整治、生态整合、乡村开发三大阶段,每个阶段所对应的任务、侧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其中生态整治是生态整合的基本前提,而生态整合则是乡村开发的必要条件,乡村开发又为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动能,三者是逐次递进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范式。

(一)生态整治阶段: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党中央正式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改变乡村地区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后续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全面优化与改善[2]。政府部门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整治水域等工程,并针对乡村地区的厕所、垃圾、水域等人居环境进行全面的优化改善,逐步修复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达到乡村人居环境美化的目标。其次,对村庄进行美化改造。结合不同乡村的实际特色与特征,对村庄、庭院进行全面的宜居美化,大幅提升了乡村地区的生态性,成为城市居民日渐向往的存在;最后,对乡村生态产业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布局。遵循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深入挖掘乡村地区的生态特色,并适配与之相对应的生态产业,如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等。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行,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加大力度进行乡村生态环境整治,不断进行乡村农业、加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并以“生态绿色”为中心打造了具有乡村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大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生态整合阶段:现代农业创新

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主要指对乡村生态资源进行科学化的规划设计,不断完善与优化乡村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下,农村农业逐渐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也随之衍生出绿色生态种植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重视现代化生态产业发展,开始与相关高校展开深入合作,将过去传统的零散化“小作坊式”生产模式转变为统一化的管理运营模式,以合作社的形式进行现代化、智能化的农业种植及流程管理,大幅提升了乡村生态产品的质量、效率与服务[3]。以沙龙村为例,其成立的沙龙村蔬菜基地,遵循“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创新建立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实现了产量与美景的有机统一;同时还创新开发了集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为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战略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沙龙村的成功实践引领下,“生态整合+现代农业发展”产业模式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效与环保,更通过创新驱动,赋予乡村产业新的生命力。沙龙村的蔬菜基地,以其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展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而休闲农业的开发,则进一步丰富了乡村的经济结构,为村民创造了多元化的收入来源。该模式的推广,无疑将为更多乡村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我国农业走向更加繁荣、可持续的未来。

(三)乡村开发阶段:乡村研学旅游

乡村研学旅游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创新的基础上,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合理规划乡村闲置资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造废旧乡村建设等举措,打造具有乡村本土特色的生态景观与旅游景区,从而拓宽乡村生态产业的范围,激发出乡村生态资源的多样性。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首先,合理规划乡村生态资源,设计生态旅游。乡村具有天然的山脉、河流、森林与田地等生态自然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科学开发,打造区别于城市的特色公园或农业基地等旅游景区[4]。其次,对乡村生态空间进行规划设计,营造生态空间。部分乡村依托天然的生态自然资源,打造用于休闲娱乐的自然生态空间,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打卡体验和休憩度假。最后,在原有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创新打造生态农业。乡村将生态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打造具有生态特色的农业、加工业,形成绿色生态的农业产业链。如部分乡村拥有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产,这些乡村借助资源成立旅游企业,带领村民共同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景区,如天然滑雪场、农业生产基地、特色田园景观等,吸引了无数消费者前去打卡体验,实现了“资源”与“经济”齐头并进的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转型。

二、乡村生态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生态化发展是建设美丽乡村、提振乡村振兴的有效步骤。当前乡村生态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空心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制约了乡村生态资源的整合与盘活,对生态产业发展形成掣肘。

(一)“空心化”现象严重,村民缺乏生态发展意识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城村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逐渐出现了“空心村”现象。乡村多是老年人,农业创新难以推进,尤其是部分乡村缺乏特色,其发展速度更是“停滞不前”。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参与主体是农民,而目前多数乡村留守的都是老年人,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生态发展的思想意识与技术。

首先,农民缺乏生态发展的意识理念。对于部分留守农民而言,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在短时间内农业是否可以增长自身的经济收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并没有追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理念,甚至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不利于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其次,农民现代信息化综合素质低。乡村留守农民多是老年人,现代信息化的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阻碍了农业的生态化、现代化发展,也无法将国家及地方政府所推行的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规划落实到位。最后,农民思想较为脱节。在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年龄相对较大的村民往往与时代脱轨,很多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与思想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如多数农民已习惯了农耕生活,不愿意也不适应生态旅游生活的转变,这也会阻碍乡村生态产业化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无法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行,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乡村也面临着全新的问题与挑战,最常见的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无法做到有效平衡,只注重经济发展而破坏与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如部分乡村为了解决虫害的困扰,大规模地使用化学药剂,不仅使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大大降低,而且也影响了乡村的土壤与水域资源;还有乡村地区常见的焚烧秸秆现象,不仅污染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引发了安全危机,这都不利于乡村农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无法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也是阻碍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很多乡村拥有大量的闲置土地,但村民并没有发现其蕴含的绿色生态价值,难以将其合理利用起来。与此同时,部分乡村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比如,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过度砍伐森林,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有的乡村在发展旅游业时,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对自然景观过度开发,也影响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合理上。某些乡村道路的修建没有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系统。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和水资源浪费现象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同时探索生态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方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快推进乡村生态产业发展。

(三)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阻碍乡村生态产业发展

首先,新兴科技在乡村生态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有待提升。目前,在治理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资源、监测监控乡村生态产业与产品等环节,很多地区仍旧采用传统的“以人为经验”为核心的管控措施,并没有运用多媒体和数字技术,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乡村生态产品的创新与开发。其次,乡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有待健全。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物流系统、现代电商、信息服务等基础服务设施。目前多数乡村的物流、电商、冷链运输等基础服务设施并不健全,从而导致农村生态产品的成本被大幅提升,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最后,缺乏完善的乡村生态产业发展法律、法规和实施办法。如针对乡村生态环境产业化发展,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操作实施细则,多数乡村只能各凭本事,独自摸索;针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并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针对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缺乏有效的协调手段。

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还存在不足。一方面,乡村地区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的能力较弱,缺乏既懂生态产业又懂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现有的乡村人才队伍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相对欠缺,难以满足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也不健全。乡村生态产业项目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限制了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创新。另外,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的风险防范机制尚不健全。乡村生态产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如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而目前针对这些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措施还不够完善,一旦遭遇风险,可能会给乡村生态产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在监管方面,对乡村生态产业的监管力度也有待加强,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推动乡村生态产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为乡村生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的行动路径

针对上述探讨的乡村生态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注重从加强宣传引导、结合区域特色、树立品牌意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对策,以便更好地促进乡村生态优势的经济转化,促成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闭环。

(一)加强宣传引导,树牢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理念

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生态产业化发展理念。有关部门可成立独立的生态产业化发展宣传小组,定期进行宣传,并及时收集村民的反馈建议,不断完善与优化宣传内容,从而逐步增强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各乡村的党员与村干部要起到良好带头作用,为村民树立榜样,让村民能够从实际改变中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形成生态资源保护与生态产业化发展的理念[5]。另一方面,政府要运用融媒体力量,加强正向舆论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让村民树牢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观念。有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应借助抖音、微信、微博、报纸、广播等平台,通过案例、政策、可视化成果等多角度持续进行乡村绿色生态发展的宣传工作,从而逐步改变农民传统的发展理念与短视的生产行为。在大力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也会逐渐回流,为乡村生态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与动力,推动乡村生态产业化的飞速发展,乡村振兴。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升村民对乡村生态产业化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在学校课程中融入生态产业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让他们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推动者和传播者;组织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的专题讲座和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解和指导,让村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态产业化的内涵和发展路径;建立激励机制,对在生态产业化发展方面表现突出的村民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使生态产业化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乡村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业化发展

绿水青山是乡村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村民获得金山银山的基础与关键。需要注意的是,乡村绿色经济并不是标准化、固定化的模板,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采用与之相适配的方法。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要先深入分析当地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对这些生态资源的优缺点进行准确评价,然后遵循“先修复、后开发”的建设原则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时,要围绕乡村现有的“资源特色”展开,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生态产业创业发展模式,减少市场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

如果乡村处于山地区域,拥有丰富的林业与山地生态资源,重点从生态林业、生态水果种植业、生态旅游业等方面入手;如果乡村处于平原区域,重点从生态农业、生态加工业、生态种植业、生态观光业等方面入手。如果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可以综合考量当地的气候条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同时开发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乡村生态资源已经遭受破坏,要先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工作,在生态环境资源得到一定恢复之后,再结合当地特色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业化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投身到乡村生态产业建设中来。在推进生态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的融合与协同发展,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生态产业体系。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质量和效益,推动乡村生态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以上种种措施,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让村民享受到生态产业化带来的丰硕成果实现乡村生态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政府相关部门要将自身的优势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深入挖掘与分析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特色,对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进行统筹布局,有效推动乡村生态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乡村特色生态产品品牌

在如今社会,对消费者而言,品牌化代表着信赖、安全和高品质,是促进乡村生态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要引导农民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生态产品品牌。

首先,要建立健全乡村特色生态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体系。通过制定完善的乡村特色生态产品管理制度,明确产品等级、产地准出、包装标识等标准,搭配简明实用的操作手册,建立起既有乡村生态产品特色又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接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其次,要打造突出的乡村特色生态产品品牌形象。聘请一流的品牌策划机构,结合当地文化与生态产品特色,挖掘品牌自身内涵,设计具有当地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生态产品品牌符号,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包装等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对整体品牌形象要进行品牌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取得产权保护。再次,还需要加强乡村特色生态产品品牌的宣传与推广。通过举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文化节等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广,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和认可乡村特色生态产品品牌。对于品牌的维护与管理,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始终如一。对品牌进行定期评估与更新,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及时调整品牌策略,保持品牌的竞争力和活力。最后,乡村特色生态产品品牌的打造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吸引和培养一批懂品牌、懂营销、懂管理的专业人才,为品牌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要加强与相关企业、机构的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乡村生态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

首先,加快互联网科技在乡村生态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涉及多个环节,如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生态产品数据分析、生态产品研发推广等,人工智能、数字化、大数据等科技在整个环节中的应用,能实现乡村生态产业的智能化与数字化发展,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为乡村生态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其次,提高乡村生态产业的服务质量与效率。一方面,要加强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在乡村地区的普及,不仅可以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效率,而且也有利于乡村直播电商、自媒体运营的发展[6];另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建设、现代化物流、冷链运输等,从而吸引更多专业化的生态产业人才前往乡村,解决发展人才短缺的困境,为乡村生态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扎实保障。

第三,加强乡村生态产业相关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可再生能源在乡村的广泛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为乡村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动力支持。同时,要注重乡村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完善,打造集生产、研发、展示、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区,提供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入驻,促进乡村生态产业的集聚发展。

最后,完善与优化乡村生态产业化法治建设。结合乡村生态保护现状及生态产业发展需求,出台专门的制度法规,各地方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可结合本区域真实情况进行相应的优化与调整,从而为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针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执法力度,在自治与法治的双重推进下,有效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为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是推动社会整体性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维度。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乡村生态化发展步伐,通过加强宣传引导、结合区域特色、树立品牌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有效树牢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业化发展,打造乡村特色生态产品品牌,为生态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将乡村生态资源的红利充分发挥出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落实。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刘腾,刘祖云.生态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向互构的逻辑——基于南京市竹镇的个案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2).

[3]王永生,刘彦随.生态产业化与乡村振兴作用机制及区域实践——以陕西洋县为例[J].地理学报,2023,78(10).

[4]冯珊,田泽升,程莉.重庆乡村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协同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36(2).

[5]蔡雪雄,丘水林.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进乡村振兴[J].理论导报,2022(11).

[6]李敏瑞,张昊冉.持续推进基于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理念的乡村振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4).

[责任编辑 庞春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