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2024-10-14 00:00刘羽熙

[摘 要]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要义。文章以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为基础,探讨了其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的丰富意义和应用途径,设计了一系列立德树人实践项目,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道德建设需求展开研究,探讨了立德树人工程在青年学生中的效果和挑战。研究发现,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感,推动其全面成长。文章构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立德树人实践路径,包括课程思政、情境模拟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推动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创新。该研究将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具体化、实践化,为引领未来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指导。

[关键词]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价值意蕴;高校实践;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5-0043-06

[收稿日期]2024-06-15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重点教研项目(2021jyz001);滁州学院校企共建示范课程(2022xqgj008);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22jcbs040,2022jyxm525,2022jyxm1138,2022jyxm1140);安徽省教育厅“六卓越一拔尖”项目(2022zybj070)

[作者简介]刘羽熙,滁州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立德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在编纂于春秋末年的《左传》中,我们的先人提出了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1]立德,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被认为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就需要建立起道德规范[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运用,更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立德就是基于人的精神自律所树立的人的行为准则

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3]。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和人类道德行为的源泉。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意味着道德行为不是外在强制的结果,而是源于个体内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这种自律性是人类精神的一种表现,它体现了人类对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内在判断和选择。换句话说,道德行为是基于我们内在的道德意识和良知,而非仅仅受外界法律或社会压力的驱使。“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也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愿性。道德行为应该是个体自觉自愿的选择,而不是被迫或强制的。这种自律性使得个体能够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和底线,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选择。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观点也提醒我们,要培养和提高个体的道德自律意识。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等方式,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增强其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样,个体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践行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马克思对道德行为内在动机的深刻揭示。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主性、自愿性和内在约束性,为我们理解和实践道德规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观点,深刻指出了道德行为的本质——即它源自于个体内在的自我驱动和自我约束。这一观点揭示了道德行为并非仅仅是对外界规则的机械遵循,而是个体内在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是人类对于善恶、正误的独立思考与选择。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则是以塑造品德为核心,致力于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其中,“立德”所强调的,是以德育为引领,通过积极正面的教育方法,来启迪人、感染人、鼓舞人,进而帮助个体建构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提升其内在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调控能力。这与“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所倡导的内在道德自律观念不谋而合。

“立德”意指树立德业,即建立起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规范。在教育领域中,“立德”通常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这包括培养学生的诚信、守信、友善、勤劳、自律等优秀品质,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立德”也是一个人终身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人们都应该注重立德,时刻保持诚信、正直、友善的品质,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立德”是一个涵盖了个人品德、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概念,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也是现代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和个人追求的方向。

“立德”的目的在于“树人”,立什么样的德决定了树什么样的人。要树一个高尚的人,个体的内在道德自律性就不可或缺。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引导使得个体能够自觉自愿地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行为,即便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也能坚守道德底线。这种道德自律性的培育,正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精髓所在。同时,“立德树人”也凸显了教育在塑造个体道德自律性中的关键作用。借助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可以帮助个体在道德修养上取得提升,强化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践行道德规范。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与“立德树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个体道德品格的塑造和提升。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内在驱动力,而后者则是前者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落实和应用。二者携手并进,共同致力于培育具备高尚道德修养和强大自律性的人才,以此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持续发展。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中的“德”与“人”

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总书记说:“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4]。

从习总书记“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晰要立什么样的德和要树什么的人。

关于立德。

一是信仰之德,这个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人民有信仰,国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人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只有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德,才能使青年不畏艰险、不惧挫折,不忘初心,坚定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和信念。

二是理想之德。理想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习总书记曾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永葆初心,不断前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不懈奋斗的动力。只有坚守这一理想,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各种错误思想和诱惑的干扰,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是价值观之德。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最需要正确的引导。青年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具备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诚信意识,把国家、人民和民族装在心中,成为有文化、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四是尊重和传承之德。尊重和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只有自觉的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才会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是包容之德。当今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要战胜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应该具备世界眼光和国际胸怀,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努力提升批判性地理解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能力。在心中牢固树立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共同进步的思想基础,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关于树人。

一是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守的政治原则,也是各级学校的办学宗旨。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在学生群体中应大力弘扬劳动精神,通过教育引导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从而锤炼学生的品格,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三是时代新人。这个时代新人是指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总书记强调,教育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任务。他进一步指出,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我们要把这支主力军打造成中华民族的“梦之队”,培养他们成为勇于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成为能够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人才。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立德树人”的规划呢?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习总书记说“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

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事关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问题,并强调了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

“着力构建立德树人的社会大学校、大课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提出的观点。他主张善用“大思政课”,通过构建社会大学校、大课堂,让学生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这些论述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立德树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内涵

(一)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摘录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时提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

(二)观念解析

在深化意识形态领域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背景下,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念强调了道德教育在其中的核心作用。依据习近平的论述,立德树人不只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基础[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必须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使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是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长远之策[4]。

习近平提出的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核心在于通过文化自信的引领,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塑造,以确保国家有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这一理念强调,立德树人的责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更应该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这也阐明了以道德为基础来治理国家、培养人才的根本国策。在高校教育实践中,习近平强调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科学知识有机融合,以建立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立德树人系统工程。在该过程中,教本、教课与教师是三大关键要素,并且需要正确处理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5]。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中的道德教育与人格塑造

道德教育在立德树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还对其未来的社会行为产生长远影响。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强调,道德教育要植根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沿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这种教育模式追求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同时,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思想价值与道德选择平台。在实践中,道德教育需具备具体性、层次性和系统性,这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他认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只有学会独立、宽容、自省等品质,一个人才能万事从容;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习近平指出,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中国的传统道德,比如孝道、礼义、廉耻等,也要涉及现代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如诚信、公平、正义。教学方法则要采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手段,以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社区服务等形式,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学到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教学评价广泛地覆盖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大维度,不断完善和提高教育有效性。从评价体系建构到执行层面,均需精细化设计和教师的专业引导。此外,为了确保道德教育的效果,还需要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增进学生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理解和承担。正如《立德树人:何以应当与可能》所探讨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持提供了政治保障,加上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能够切实推动道德教育在青年中的落实[7]。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道德教育与人格塑造模块,在高校教育实践中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何为“德”,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以及如何评价和反思教育的道德成效,这些都是推动道德教育具体实施的关键因素。

四、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价值意蕴是指一件事物、一种行为或一种观念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形式和外在的表现,更关乎其背后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可以在道德、文化、哲学、艺术、科学等多个方面得到体现[8]。

在道德层面,价值意蕴可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中,如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公平正义等,这些都是人们应该追求的道德标准。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价值与当代教育

习近平的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深刻响应了当代教育对于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时代要求,其核心在于提倡育人先育德,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9]。

在思想价值与当代教育的鉴赏中,习近平的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强调了以人为本,坚持道德与知识并重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不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也融合了现代社会价值导向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多元化需求[10]。从实际效果来看,高校学生在接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后,普遍表现出了更高的道德素养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1],这表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立德树人实践的价值意蕴不仅体现在强调学生的道德规范建设上,还意在深化高校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深度,通过结合历史文化教育和现代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文精神教育[12]。该思想强调历史文化知识的丰富性,并将其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具体行动指南,激励学生在全球视野中分析问题,认识到世界发展的大势,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底色。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所提倡的以道德教育为先导,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不仅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建构与时代同步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3]。归根结底,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实现,既是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促进,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传播,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和理论支持。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深化了人文精神的社会作用

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人文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性,强调了文化自信和道德修养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此为出发点,不断深化人文精神的社会作用,不仅对提升国民总体文明素养具有积极影响,而且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与实践。通过研究和分析,笔者发现在高校中深化人文精神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人文精神的内化与外化效果显著,它能够将道德教育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例如课程教学和主题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二,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如志愿服务和实地考察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其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获得了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升华;

其三,深化人文精神的教育过程还推动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其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这些作用的发挥得益于全面贯彻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在高校的深入实践。

其四,通过对参与这些人文精神教育的学生心理预期、满意度、行为改变等方面的系统调研,有力地证实了人文精神深化的有效性。但在实践中也发现,在当前社会转型和价值多样化冲击下,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活动仍然是挑战。未来,应继续探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全新人文教育模式,来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操效果与影响深度。

五、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实践进路

实践进路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它主要指通往实现目标或梦想的实际路径。这个路径是基于实际经验和实际问题的思考方式,它强调从实际出发,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来得出结论或实现目标。换句话说,实践进路是一种注重实践和经验的方法,它鼓励人们从现实出发,通过实际行动来探索和解决问题。与逻辑理路不同,实践进路更注重实际操作和实验,而不仅仅是基于逻辑思维的推理和分析。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在深化教育实践的进程中,习近平的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应用策略方面,通过设计与实施结合社会需求的德育课程,将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课程设计需遵循情境教学原则,将道德情景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之中,有效利用课余时间为青年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知识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这对于保障教育质量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14]。教育实践中应用策略的创新,可以通过构建模拟情景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把握社会生活的细微差别,并在实践中发展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教育研究者应整合多源数据,包括学生的反馈、课题研究进展以及课堂实际应用情况,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估体系。借助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可对学生行为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教育的个性化推广和德育的实际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构建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形成育人的强大合力,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转变为学生内心的信仰和行为的习惯[7]。

(二)当前立德树人教育所面临问题与应对机制

习近平的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明确了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然而,在实践中,高校育人模式改革面临诸多挑战,亟须构建更为科学、精准的应对机制。高等教育实践中,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此,从课程内容革新、教育资源整合、师生互动升级、学风建设加强等维度着手,是实现立德树人核心要求的必由之路。

首先,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能够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系统配置、学习平台的智能化建设以及教育活动的立体化安排,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知识普及和技能培养平台[15]。其次,教育资源整合背后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彼此协作,进而创新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风。在教育实践中,师生互动的升级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以师生共同研学项目、主题式学习和教育辅导为例,既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激励下充分发挥潜力,又能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思想的碰撞与创意的迸发。此外,道德教育的创新亦为立德树人提供重要的实践路径。高校可以通过设立道德讲堂、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校园文化节,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教育学生认识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道德修养和公民责任感的形成[16]。在这一过程中,学风建设常常被视为立德树人的另一重要柱。通过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学习导向以及提高学术诚信等措施,坚持诚信、勤奋、务实、创新的学习态度,让立德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立德树人在实践中还是会遇到实施难度大、效果评估不易、与社会需求接轨不足等问题。具体来说,在提升道德素养的同时,如何保证学生技能的务实提升,如何确保课程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为社会所用,成为教育实践改革的难题[17]。在应对这些问题时,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精准评估教育效果,对策略进行微调和优化。同时,高校应加强与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的合作,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针对性训练。最终,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提供可持续的动力与保障。

六、结语

习近平的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旨在通过道德教育与人格塑造,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思想强调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和国家兴旺强盛的精神基石,彰显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18]

习近平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体现了他的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在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和坚定信仰的人才方面的重视。他提出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这意味着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强调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这表明了他的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期望。这些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拥有高尚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的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强调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旨在通过道德教育与人格塑造,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刻挖掘这一思想的价值意蕴,探索其实践进路,将会对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左丘明.左传[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uLyCiOcsRYGWkzUIo+RuyA==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 2022-10-26 .

[5]徐艳玲,王盛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契合点之多维透视[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7 (3).

[6]唐文根.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3.

[7]苏布德.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创新研究——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 情感读本,2023(32).

[8]课题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十[J].教育研究,2022,43(10).

[9]张倩.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师情绪劳动及其作用机理[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10).

[10]张成龙,李军朝,徐时. 高校应努力建设学习型班级学生党支部[C]//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2011.

[11]瞿岳荣.关于十六大以来党的和谐文化观的若干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吕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人本范式演进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13]刘萌萌.我国高校学生党建研究现状[J].人才资源开发,2016(8).

[14]张云梅.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新疆日报(汉), 2022-07-16 (007).

[15] 董洪亮,赵婀娜,张烁,等.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N].人民日报,2016-12-11 (001).

[16]再拜尔加提·阿布力孜. 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1.

[17]白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和人民性[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 9 (5).

[18]徐晓风,车维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三重维度[J].学习与探索,2022(9).

[责任编辑 常延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