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文明和自然生态文明两个方面思想的统一。其创新性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有新阐释,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思想有新理解,对人类文明发展兴衰规律有新揭示,对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成果有新总结,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的理性观点有新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21世纪的新飞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其丰富的人本蕴义,饱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人类命运情怀,并通过人类生态文明思想所揭示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表现出来。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本蕴义;理性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5-0039-04
[收稿日期]2024-05-19
[作者简介]赵永春,桂林信息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蒋丽娜,桂林信息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P21)这一思想深刻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自然生态的内在同体性、共生性、规律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性,有丰富深刻的人本蕴义,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理性启示。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性
2018年5月,在中央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正式提出生态文明思想,在党的二十大上对这一思想作了深刻系统阐述。其理论创新性表现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作了新阐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转变。在马克思主义文本中,阐述自然观和生态文明观的著作主要有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1873-1886年的《自然辩证法》三部著作。在这三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从人的产生、人的意识、人的生活维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同体性。在人的产生上,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同体性表述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2](P105),“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P57);在人的意识上,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界的同体性表述为,自然界是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2](P56);在人的生活上,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界的同体性表述为,“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2](P56-57)到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著作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观点,即保持人与自然界之间协调发展。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3](P998)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源泉。习近平把马克思揭示的人与自然界的共存关系,人对自然界的利用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理论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高度领悟力,用中国喜闻乐见的大众语言作了新阐释,形成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思想,言简意赅的囊括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并赋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新意,这是新发展、新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思想有了新理解,赋予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思想鲜活的理论生命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中华传统优秀生态文化思想的结合,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了新升华。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思想久远。在泱泱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有诸多中华思想文化精英谈天说地论人,留下诸多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见解。其中有以自然变化为根据,决定治理社会的思想;有自然为人提供生活资料,人可取之而用的思想;有从自然获取生活资料要与自然的自生能力相适应,不可过度攫取,不可违反自然物生成时节的思想;有人与天同生同在同亡的思想。在这些思想中难免有对“天”、“自然”神化的理解,视“天”为“百神之大君”[4](P147)。习近平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新理解是:剔除以“天”为君,以“自然物”为神的思想糟粕,吸收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5](P18)的思想;吸收其“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5](P18)的思想;吸收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5](P7)。可见,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中华优秀生传生态文化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鲜活的理论生命力,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大靓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有新总结,实现了自然科学生态观和社会科学生态观的结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视野。生态文明思想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重理论属性。前者是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维度,研究和回答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由哪些要素构成,生态要素之间保持怎样的平衡关系,才是最好的生态环境,采取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和科学方法才能管理好生态环境等问题。后者是从社会科学治理自然和社会的维度,回答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纵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到生态环境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从利用自然资源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从生态文明理念到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都是在总结自19世纪40-60年代以来,德国植物学家弗腊斯在《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一书中关于“人类活动影响到植物界和气候的变化”[6](P12)的理论研究成果,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变化”[6](P12)的理论研究成果,美国学者马什在《人和自然》一书中关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特别是对森林、水、土壤的影响”[6](P12)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科学总结了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给人类带来生存危机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升华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关于生态文明研究成果的新认识,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视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兴衰有了新认识,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新境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许多起环境公害事件,损失巨大,震惊世界”[7](P170)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5](P11)的重大理论结论,揭示出“生态”与“文明”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发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决定规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贡献,开拓了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新综合,思想上有新提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21世纪的新飞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吸收了毛泽东那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从、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5](P4),“绿化祖国”等思想;科学吸收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5](P4),注重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政策制定、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等思想;科学吸收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5](P5)等思想,科学吸收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P5)等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围绕生态文明的本质、生态文明的实践,建设生态文明的领导机制方法措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本蕴义
生态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呈现出来的生物和环境样态。前者称为生物形态,后者称为环境形态。环境形态又包括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称为社会文明建设,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称为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文明和自然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统一。前者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自然和谐共生,后者表现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社会生态文明思想饱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和人类命运情怀,我们称之为人本蕴义。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本蕴义,在“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方面,主要通过自然与人的产生,自然与社会生产,自然与人类生活,自然与人类文明,自然与人的存在,自然与人类命运六种关系反映出来。在这六种关系中,习近平强调的是保护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其根本落脚点是通过保护环境,加快发展绿色生产,让国家发展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让人民全面发展得更好,让人们生活的环境更清洁美丽。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本蕴义,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主要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当代人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后代人的关系反映出来。在这三种关系中,习近平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轴心,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以人民主体地位缺失为特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确保“代际公平”,让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民享有全过程民主,人们有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现代化。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P21)的人本之义。
再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本蕴义,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7](P174)方面,通过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未来”和“人类的共同梦想”的关系表现出来。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习近平“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7](P175),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人类才有更好的发展前途,才能实现美好的梦想。
由上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理论形态构成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理论形态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永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过上好日了的前提和保障;提高人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是生态文明的人本标志;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终极目标和持久奋斗的永续过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世界情怀。以人为本是贯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条主线。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性启示
启示之一,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本身,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本身,破坏自然就是伤害人本身。人与自然具有同源性,越往前追朔,越不难发现人与其他生物和植物源于同一物质,只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地球才逐渐分化成植物、生命和动物。人之所以从类人猿分化出来,根本原因于地壳和气候的变化,改变了类人猿的生活环境,一部分类人猿不得不从森林过攀援的生活,来到草原平地过行走生活,人逐渐完成由半直立到完全直立行走,由猿的活动转变人的劳动,由猿脑转变为人脑,由猿手转变为人手,由类人猿单音节直呼转化为多音节的人类语言,类人猿在自然环境和劳动的推动下完成了由猿到人的转变。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之母,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本身,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本身,破坏自然就是伤害人本身。
启示之二,自然资源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常态。但是,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限制在自然生态自动恢复功能范围内。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又要处理好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
启示之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把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采取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长期坚持不懈。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就是统筹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全国一盘棋;就是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一认识,知行统一;就是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态观;就是形成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光荣,破坏自然,污染环境可耻的生态文明道德理念。
启示之四,构建中国环境基准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科学管理轨道。中国环境标准体系是以国外发达国家的基准和标准为参照和借鉴,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为法律基础,结合我国区域特征和污染控制需要,形成的关于水环境标准、土壤环境标准、空气环境标准体系,以此作为我国环境质量评价、保护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实施环境风险管理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启示之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向世界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是“打造生态文明发展新范式,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8](P5)“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引领经济绿色复苏”[8](P7),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884.
[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2.
[6] 方淑荣誉.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8]庄贵阳,周宏春.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2022.
[责任编辑 常延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