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延伸着岁月的文脉,文物典籍镌刻着历史的璀璨,古圣先贤书写着千年的丰碑。同时,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对待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其蕴含的哲思隽语、人文精神、道德品质更好地为普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所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要求我们去创造、去创新。浙江教育出版社于2024年2月出版的《遇见唐宋八大家》,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元末明初,朱右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八位散文家的散文名篇编为《八先生文集》,作为学习古文的范例,开始有了“唐宋八大家”之说,并为后学人认可。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引领了古文革新浪潮,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宋八大家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他们身体力行,使中国文脉延续至今;他们可敬可爱,使中国形象更添光彩。《遇见唐宋八大家》从唐宋八大家的诗文着眼,精选文质兼美、特色鲜明而不为人熟知的作品,用讲故事的方式阐述其精神内核与审美特征,呈现唐宋八大家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在“遇见”中,读者尽可从容行走于字里行间,沐浴唐宋八大家质朴自然、平易畅达的文风;又跟随作者,走入历史深处,目睹一个又一个历史细节,见证唐宋八大家波澜壮阔的一生,体会他们的人格魅力与处世哲学,领悟醇厚文化韵味带来的深刻隽永的精神力量。
更为难得的是,这本书中不仅呈现唐宋八大家于世公认的一面,也挖掘了他们隐藏在诗文背后的真我;不仅论述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也还原他们的政治生涯、理想信念、人格操守及困顿迷惘、至情至性,使读者站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理解唐宋八大家的传世篇章,以更加开放的文化视野重塑对唐宋八大家的认知,进而认识华夏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华夏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华夏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一、精选散文,文质兼美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篇章浩繁,佳作不胜枚举,有的已经被选入初高中教材。选篇既要避开热门篇目,又要具有可读性,对作者和出版社而言是一个挑战。作者和出版社先浏览了唐宋八大家的文集,挑选出一部分难度适宜、篇幅恰当、文质兼美且不失各位大家鲜明特色的篇目,再把它们放入各位大家的人生轨迹中考量,经过反复斟酌,最后选出各位大家有代表性的、能够整体反映其重要人生节点和心路历程的散文各两篇。比如,韩愈的《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一方面赞扬了温造出众的才能和乌大夫善于识人的眼光以及用人的胸怀,为朝廷得到人才而欣慰;另一方面韩愈也为自己与好友惜别而感到不舍,颇有温情。这在韩愈的文章中较为少见,也许韩愈确实与温生、石生见解相似,交往很愉快,难求人生知己。文章对事件的评说,对情感的表达,既有直截了当的文笔,也用了反向的说法委婉的表达,两者不冲突也不突兀,行文技巧纯熟。柳宗元的《箕子碑》,是柳宗元为箕子庙写的碑文。纣王无道,箕子劝谏不从,反遭迫害,他忍辱负重,为天下百姓计,向取商纣而代之的周朝周公传授了治国理政的法典,从而建立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纷纷扰扰的天下转而安定。柳宗元在碑文中推崇箕子的“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的大道,既褒扬箕子的道德和才干,也提出了官员应该为国为民谋利益的为官准则。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庆历新政”失败,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而被贬滁州知州,他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又随时与淳朴的百姓随意而愉快地相处“共乐”,他得到了心灵慰藉所带来的愉悦,是在京师完全不可能感受到的。王安石的《同学一首别子固》,提出了评判一个人是不是“贤人”的标准,不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而是要看他是否践行了圣人的中庸之道。王安石希望在践行圣人的中庸之道上多一些像曾巩、孙侔这样的“贤人”,大家一起为天下兴、百姓安而殚精竭虑。苏洵的《心术》,论述用兵的方法,各有重点,又有内在联系,逻辑严密,不仅讲将领的心理修养,而且涉及带兵谋略、制敌之道等,文章所论正反相间,充满辩证思维。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时的应试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苏轼日后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特别是在各地为官时,完全践行了他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阐述的仁政理念。苏辙的《六国论》,从当时的“天下之势”切入,分析六国与秦国争天下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层层剖析,说理透彻,纵论六国自保之计,高瞻远瞩,思维缜密。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阐明古与今、道与俗的矛盾,并且以自己为例告诫二生不要苟合于世俗。
二、精选诗篇,相得益彰
唐宋八大家既是文章大家,又是诗家高手。本书不仅精选唐宋八大家散文,还精选唐宋八大家的诗,诗文相伴,相得益彰,结合阅读,效果更好。比如,韩愈的《李花赠张十一署》,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二月,韩愈当时在江陵为参军。张署和韩愈同在京为言官,后同贬南荒,又同遇大赦量移江陵为参军闲职,两人关系较好。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二月底的一个夜晚,韩愈约张署去江陵城西观赏李花,张署因病没有去,韩愈独自前往,赏花归来写下这首诗寄给张署,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柳宗元的《重别梦得》,描述了柳宗元与刘禹锡一次分别,在诗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用归田为邻的约定,表达了两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绪,同时还蕴含着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欧阳修的《戏答元珍》,身遭贬谪,仕途受到挫折,从繁华的京城或都市,被贬往偏远地区坐“冷板凳”(闲职),通常遇到这种事,人们免不了心情郁闷,有的甚至消极沉沦。若是反映在诗文中,则会有发牢骚、泄怨愤、叹悲哀等等,欧阳修却不然,他的这首诗,读来轻快,似乎他的心情没有受到贬官的影响。王安石的《夜直》,主持变法前用静得异常的诗句表达内心的不平静。苏洵的《九日和韩魏公》,表面上是对受到韩琦礼遇表示感谢,实际是在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他的“研究方向”始终是治国理政,他通读了《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同时探讨了是非成败的道理,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欧阳修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提并论,尽管他名动京师,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而一展抱负。苏轼的《游金山寺》,写金山寺山水形胜,写长江夕阳美景和夜晚江心奇景,诗中把这些风景元素与家乡联系起来,同时也形象地把江水与“宦游”联系起来。滔滔江水东流,是自然现象,谁也无法改变。士子读书科考进而为官,“宦游”之途似东流的江水,一脚踏上去也无法改变。这首诗反映了苏轼对现实中政治角斗和官场倾轧的厌倦,而又无法回到家乡过安静的田园生活的无奈。苏辙的《宛丘二咏并叙》,反映了尽管处在仕途的低潮,尽管感到郁闷,可年轻的苏辙仍然渴望世道的变化,渴望他的生命有机会像山茶花那样绽放。曾巩的《凝香斋》反映出他当时的心情,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曾巩由越州通判改任齐州(今属山东)知州,他治理社会游刃有余,在一年里,政通人和四方安定,再加上老天照顾,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他可以身闲无事地持酒临风赏月。
三、文风朴实,亲近读者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领青少年的思想阵地,让青少年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成长成才,更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遇见唐宋八大家》不是一本非常深奥的学术研究著作,书中也没有佶屈聱牙的表述,非常平实、流畅。搞研究的人看得懂,大众也看得懂,特别是青少年。全书约30万字,要写八位大家,每位大家4万字都不到。在有限的文字篇幅中,要把八位大家概要地介绍给今天的我们,而且要把他们的传世篇章与人格精神中最富有价值的、最应该传承的部分介绍给读者,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但《遇见唐宋八大家》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它让古代的经典走出象牙塔,进入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视野。
四、导读在先,讲好故事
作者司马一民在对唐宋八大家每位名家诗文解读之前,都附上了一篇“印象”,其实是导读,内容包括:依据有关唐宋八大家的史籍和诗文,对他们的生平做一些介绍;作者在阅读、研究、写作过程对他们生平和遭际的一些随感。这些文字并不是对唐宋八大家的全面评价,只是想让读者对唐宋八大家的人生有更丰富的了解,这有助于读者理解大家们的作品。
唐宋八大家在历史上都非同一般,不仅文采出众,而且基本上都是官员,他们的从政生涯也很值得今天的我们,尤其是公务员学习,学习他们胸怀天下、清廉为政。他们中的每个人几乎都在任内有所建树,众多矢志为民的事迹亦流传至今。
我们学习唐宋八大家,不仅仅要学他们的诗词、散文,更要学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志向,他们的抱负,他们的道德和他们的家国情怀。
比如,王安石的创造精神、变革精神,令人钦佩。王安石这个名字是与变法连在一起的,讲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除了商鞅变法,大约就要数王安石变法了。因此,王安石在历史上的标签是改革家。他并不是一个迷恋官位的人,他以天下为己任,立志要富国强兵。他又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一旦有机会实现匡扶社稷的抱负,他便义无反顾,百折不回。而从个人品德来说,王安石是正直无私的,他主持变法是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国势,没有谋取任何个人的私利。即使对反对变法的官员,王安石也没有把他们逼上绝路,苏轼就是一个例子。苏轼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乌台诗案”时有人撺掇着宋神宗杀苏轼,已退居江宁的王安石上书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苏轼被从轻发落,贬往黄州(今属湖北)充团练副使。
而说到苏轼,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最欣赏的是苏轼面对坎坷命运的坦荡精神。苏轼一生走南闯北,在各地为官。非常难得的是他在各地执政时都政绩卓著,官德良好,深受百姓爱戴。苏轼的远见卓识、敢于担当、执政为民,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也许是后来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方面名声太大,光芒四溢,遮掩了他的政绩和政声。
唐宋八大家每个人在历史上都可歌可泣,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先贤。我们通过听唐宋八大家的故事,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了解他们的心声,学习他们的精神。
五、写作严谨,编排精当
《遇见唐宋八大家》不是学术专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司马一民作为文史学者,博古通今,笔力深厚,写作平衡轻重,治学严谨。本书延续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以史实为基础,以文本为源头,不虚构、不戏说、不演绎,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片段和历史人物的生活场景,带领读者品味唐宋八大家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生活情趣。
阅读《遇见唐宋八大家》一书,能够让唐宋名家、诗文古韵在人们心中“活”起来、“火”起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为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
本书分为八个独立篇章,体例颇有特色,每个篇章除“简介”“诗文赏读”外,特别增设“印象”栏目。其中,“简介”部分简要介绍每位大家的人生履历、重要思想与卓越成就;“印象”是结合城市特征、地方政绩、后世影响等对每位大家的生平遭际所作的散文式随感,表述偏于情景化,不囿于既有定论,而是着重表现在品读每位大家的文字后产生的真实感触,帮助读者了解唐宋八大家的人生,走进他们的作品,穿越古今,抵达唐宋文坛群星闪耀时。“诗文赏读”是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在呈现每位大家的诗文作品和相关注释之后,以精准而通俗、辩证而严谨的原则对作品展开深入浅出的解读,同时对作品背后的细节与内涵,予以多角度的、开放式的追问与思考,使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接受经典,在慎思明辨与叩问心灵之间笃行致远。这三个栏目和谐共生,并非孤立存在,从“简介”到“印象”再到“诗文赏读”,读者体验到的是层层递进式的阅读乐趣,是醇厚文化韵味带来的深刻隽永的精神力量。
唐宋八大家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无疑是中华文化史上耀眼的星群。千年之前,他们以如椽巨笔树起一座座文学丰碑,以浩荡胸襟点亮一盏盏人格灯塔;千年之后,我们满怀敬意,带着幽思,借由他们的传世篇章,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读《遇见唐宋八大家》,让我们共赴一场有温度的文化盛宴。
(作者单位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