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女士自诉有反酸、烧心的症状8年多,最近1个月出现了进食后干呕的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随后,她在多个医院之间辗转治疗,也服用过多种药物,但效果均不理想。后来到我院就诊,确诊为食管裂孔疝。经过手术治疗,袁女士的不适症状已经基本缓解,数天后康复出院。
什么是食管裂孔疝
人体胸腔和腹腔之间由一层被称作膈肌的扁平肌肉分隔开,膈肌上有一个裂孔,叫做食管裂孔,食管穿过其中进入腹腔与胃相连。正常情况下,食管裂孔刚好可容纳食管通过。食管裂孔疝主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食管裂孔松弛扩大,胃和(或)其他组织和器官通过膈肌处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纵膈。大多数疝入器官为胃、结肠、大网膜。由于食管裂孔过大,腹腔脏器胃等脏器进入胸腔,食管和胃也就失去了原来的部分正常功能,吃进去的东西很难顺利通过胃进入肠
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目前,X线钡剂或内镜检查是临床上诊断该病的常用措施。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食管裂孔疝检出率显著增加,最常见的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以往认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常伴有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裂孔疝高危因素
(1)先天膈食管裂孔发育不全:因为先天发育问题,这类患者的食管裂孔处比正常人宽大松弛。
(2)高龄:随着年龄增长,食管裂孔部位结构,如肌肉张力减弱、肌肉萎缩、支持组织松弛和膈肌张力减退,使食管裂孔增大。
w1DPTyUoCbl2G6T9IV9DQcT1WUOljuPrf+z6jrU8Gd8=(3)腹内压增高:长期咳嗽、肥胖、便秘、妊娠、抬举重物等情况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致使胃和食管疝入胸腔。
(4)反流性食管炎:长期的食管胃液反流可导致食管纤维化缩短以及炎症,引起食管痉挛,将胃囊牵拉向胸腔。
(5)食管周围手术个人史:贲门部、胃上部、食管处手术,破坏了正常结构,手术后瘢痕的形成、手术对于食管裂孔处的松解游离、迷走神经过度兴奋等情况都有可能引起食管缩短,牵引腹腔脏器上移,引起食管裂孔疝的发生。
食管裂孔疝的分型
临床可将食管裂孔疝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食管旁疝、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混合型食管裂孔疝、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其中,最常见的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约占食管裂孔疝的95%以上。
食管裂孔疝的临床表现
食管裂孔疝的主要表现多数为反流性食管炎、吞咽障碍、食管和胸骨后烧灼感,常与消化系统疾病、胃部疾病混淆。
(1)疼痛:上腹部、剑突后疼痛是临床常见表现,有时在胸骨的左右侧、胸骨切迹平面。疼痛能放射到肩、颈、背处。疼痛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夜间发作,主要表现为针刺样、烧灼感疼痛。
(2)胃灼热、嗳气以及反胃:受贲门关闭不全、体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胃食管反流,进而导致胸骨后胃灼热、反胃、嗳气,立位时减轻,卧位时加重。
(3)咳嗽、气喘:反流物或反流的气体可刺激咽部或反流至气管,引起咳嗽、气喘、咽部炎症。
(4)腹胀、干呕:进食后食物在贲门疝囊中滞留,引发腹胀、干呕。
(5)心悸、气短:巨大的裂孔疝可压迫心、肺、纵隔,产生气短、咳嗽、心悸以及心前区不适等。
食管裂孔疝的辅助检查
食管裂孔疝目前主要依靠食管压力测定、内镜检查、X线检查以及食管酸反流试验等进行诊断。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食管裂孔疝的主要手段,如出现以下征象,即可确诊。
(1)侧位投影位于心后,膈上左心缘处有大液气平面“胃泡”,吞钡后液气平面中含有钡剂。此种影像在食管旁疝、混合型疝中较为多见,对于较小的滑动型疝,需采用特殊检查技术以及体位进行分析与诊断。
(2)对患者进行体位指导,保持左右前斜位、头低脚高位,钡餐会显示更加清楚,加压腹部对于较小的疝更容易检出;患者平卧出现钡反流是裂孔疝的一个间接指征;令患者取直立位吞钡后深吸气、闭气,如钡剂仍能快速入胃提示可能有疝。食管裂孔疝、晚期反流性食道炎表现为食管变短、食管狭窄。
CT检查
对于高度怀疑食管裂孔疝器官扭转的患者,可以将CT作为首选诊断措施。通过CT诊断,可以清晰显示疝入胸腔的器官、疝的位置。近年来,在多层螺旋CT诊断中,3D图像重建功能得到广泛应用,对疝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大小、形态等的分析有积极意义,提高了食管裂孔疝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
食管裂孔疝在CT影像上主要表现为食管裂孔增宽扩大、膈肌脚间距增宽、形态异常,直接征象为食管下端后纵隔内发现疝囊。除疝囊外,疾病相关的其他特异性表现包括“电缆线征”“阳性血管征”“束腰征”“胸腔胃黏膜征”。胃壁与疝囊囊壁的CT增强扫描成像均匀一致。CT检查可作为上消化道造影的补充检查,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能够准确确定疝囊成分,清晰显示解剖层次。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以发现贲门口的大小、食管黏膜是否垂入胃腔、食管有无炎症、食管实际长度、齿状线是否上移、反流情况、贲门口是否扩大松弛、膈上是否可见疝囊以及胃黏膜是否进入食管腔等。如并发反流性食管炎,可见黏膜充血糜烂,严重者会出现黏膜溃疡。也可以进行局部组织检查评估黏膜病变,对食管裂孔疝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食管压力测定
当高压区近胃侧出现第2个高压区时,提示可能存在食管裂孔疝。若有反流性食管炎,S/G值<1.1,松弛时间延长,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下降,运动压减弱;单纯性食管裂孔疝时,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多数正常,食管运动紊乱不显著。如果脚膈肌与食管下段括约肌之间相隔2 cm或以上,提示可能存在食管裂孔疝。
食管酸反流试验
Berstein酸清除试验、食管pH测定对疾病评估有积极意义。
食管裂孔疝的治疗
内科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避免暴饮暴食、饮食过快、进食后过早平卧;坚持高蛋白、低脂饮食,减少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避免负重;积极治疗便秘、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等;避免服用抑制食管以及胃肠运动的药物;睡前2~3 h内进食,可将床头抬高15~20 cm。
(2)黏膜保护剂:海藻酸铝镁颗粒为藻酸盐类保护剂,可以阻止反流物,使食管黏膜免遭胃酸的侵袭;硫糖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食管黏膜,以水调成糊状吞服,疗效较好;枸橼酸铋钾、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也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3)抑酸剂:抑酸剂分为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和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其中,质子泵抑制剂因对炎症以及溃疡愈合有促进作用,使pH提高接近中性,疗效优于H2受体阻断剂。两者也可联合使用。
(4)促胃动力药物:西沙必利可加快胃排空,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选择性地作用于5-HT4受体;多潘立酮可增加胃排空,为周围性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但对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食管下段运动改变的影响不佳。
外科治疗
(1)手术适应证:食管裂孔疝可疑癌变者;食管裂孔旁疝、巨大裂孔疝;食管裂孔疝同时存在十二指肠淤积、幽门梗阻;内科治疗效果不佳,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
(2)手术原则:防治胃食管反流;复位疝内容物;保持胃流出道通畅;修补松弛薄弱的食管裂孔;兼治并存的疾病以及并发症。
(3)手术:手术可经胸或腹进行修复,包括经腹途径、经胸途径,操作相同。对无并发症的裂孔滑疝,主要手术方案包括经胸胃底重叠术、经腹胃底重叠术和后方胃固定术。如果进行后方胃固定术,可以用数针将缩小的胃食管交界处缝合到膈脚、胃小弯近端,最终固定脊椎的坚强纤维组织。通过缝合固定胃底,将胃底包绕在食管下端4~6 cm处,使胃食管括约肌穿过胃底形成的短通道。经胸胃底重叠术是通过左侧开胸进行的,已有许多病例证明,经腹胃底重叠术方法优于经胸胃底重叠术。
(4)微创手术:近年来,微创手术的应用较为广泛,且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医生仅需在患者腹壁打4个0.5~1 cm的小孔就可以实施手术,时间约为1 h,患者一般术后2 d可以进食,术后
4 d可以出院。手术前提是通过麻醉医生的评估,患者身体健康良好,可以在手术中耐受麻醉带来的风险。如果患者的心肺功能不好、年龄非常大,手术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可采取药物治疗的对症处理,但无法实现疾病的根治。
食管裂孔疝的预后
有数据显示,约90%的食管裂孔疝病例在接受手术后,感觉效果良好,但有10%的患者仍有或复发反流。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微创治疗食管裂孔疝是普遍趋势,具有创伤小、探查范围广泛、恢复快等优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食管裂孔疝,临床需重视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进而实现最佳治疗与预后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