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类专业课堂的创新研究

2024-10-13 00:00:00余育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5期

[摘 要] 聚焦“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体育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特别是针对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概述了“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及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类专业,尤其是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等。基于此,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创新策略,包括德育融入、智育深化、体育强化、美育熏陶、劳动教育实践五个方面,总结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提升高职体育类专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撑。

[关 键 词] “五育并举”;高职院校;体育类专业;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5-0125-0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充当了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间的桥梁,尤其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其重要性随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及产业升级而日益显著。体育类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关键构成,不仅着力于孵化体育行业专才,还主动承担起了推广全民健身、助力大健康国家战略的责任。其中,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凭借其市场针对性强、职业潜力大的特点,在当前健身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备受瞩目。但该领域急速的行业变迁要求教育模式必须革新,以更精准地对接市场需求,全面提升从业者综合素养。基于“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理念,本研究深入探讨其在高职体育类专业,特别是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中的实施路径与价值,强调这一理念不仅是综合素养培育的根本,还是强化教育质量、优化学生社会适应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关键策略。找寻知识教育与技能锻造、理论深化与实践运用、个体成长与团队合作之间的均衡点,旨在雕琢出一批专业技能扎实,兼具高尚职业道德、创意思维、美学涵养及劳动实践力的全能型体育专业人才,为丰富体育类专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及“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理论指导与实践案例。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文旨在通过深度分析“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与高职体育类专业,尤其是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融合途径,明确该理念在体育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模式,以提升学生素质。将设计并验证一系列创新教学策略,涵盖课程优化、教学法革新与评价体系调整,以贴合健身行业的人才新需求,建立一个综合性能力培养体系,确保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全面的个人品质。通过文献综述构建理论根基,调研现状、识别挑战,依据“五育并举”设计改革措施,实施于典型案例中,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评估效果,基于实证分析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与未来发展策略[1]。研究期望形成一套满足“五育并举”要求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为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提供实用的改革方案,提升教学实效性与前瞻性,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五育并举”理论框架与体育的融合

(一)“五育并举”理论基础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根植于中国悠久的教育传统,历经时代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形成了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维度的全面育人体系。德育,作为精神培育的核心,着重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奠定个人品性基础;智育,致力于知识传授与智力开发,为学生提供科学思维的钥匙,开启智慧之门;体育,不仅强健体魄,还在团队合作与规则尊重中磨砺意志;美育,通过艺术的熏陶,培养高雅情操与创造精神;劳育,强调实践能力与劳动观念,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2]。这一理念的历史沿革可追溯至古代六艺教育,经蔡元培等近代教育家的倡导,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确立为教育方针。在当代,“五育并举”更显其时代价值,它不仅适应了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对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教育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五育并举”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智慧的继承,还是面向未来、引领教育创新的重要指南。

(二)“五育并举”在体育中的应用原则

在体育实践中深入贯彻“五育并举”理念,关键在于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育的相互融合与协同促进,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应注重德智相融,寓教于体,通过团队竞技与规则教育,既强化学生公平竞争的道德观念,又激发他们的策略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增强体质与技能训练中,强调体能与技能并重,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技巧学习促进智力发展;将美育巧妙融入体育活动,借助艺术体操、舞蹈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创造力;通过体育器材管理、场地维护等实践活动,实施劳育,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价值,培养责任感与实践能力;体育教学应致力于“五育”的深度融合,如在体育比赛中,既锻炼学生身体,又全方位培养其道德情操、智能策略、审美感知及劳动习惯,以此构建一个立体化的教育生态系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职院校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专业概况与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立于健身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旨在培养既掌握扎实专业技能又具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市场对高素质健身指导与管理人员的迫切需求。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精心设计,覆盖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管理知识及综合素质四大板块,具体包括体育学基础、人体科学、健身技术、俱乐部运营管理、心理学等多门课程,旨在构建学生全面的知识架构。培养目标上,专业聚焦于四个核心维度:一是专业技能的精熟,确保学生能为各类客户提供科学、安全的健身指导。二是管理与运营能力的培养,包括市场分析、营销、财务等,以期学生能在健身企业管理层面发挥作用。三是鼓励创新与科研,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四是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如职业道德、沟通技巧与团队精神,确保毕业生不仅技术过硬,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力[3]。

(二)教学现状与问题识别

当前高职院校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展现了一定的优势,如特色化的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丰富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技能应用,以及科技辅助教学的逐步普及,提升了教学的现代化水平。但教学实践中亦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足,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高效转化所学知识;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限制了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方案创新上的潜力;综合素质教育的不均衡,侧重技能与理论而轻视德、美、劳等全面发展;师资结构的不均衡,影响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评价体系的单一,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四、“五育并举”视域下的教学创新策略

(一)德育融入: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整合职业道德教育于日常课程,如开设体育伦理与职业行为规范课程,利用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深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4];实施导师制度,通过行业榜样的一对一指导传递正面职业态度;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如社区健身指导,实践中体会责任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举办体育精神培养活动,如团队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会尊重、坚持与挑战自我;推行自我反思与小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深化道德理解和自我提升。

(二)智育深化: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创新能力提升

设计跨学科课程体系,如融合体育科学、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心理学等领域的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围绕行业真实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团队合作,从理论到实践全面锻炼问题解决技能;定期举办创新工作坊与研讨会,引入业界专家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建立科研与创业支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创业实践,将理论与市场应用紧密结合;构建持续学习资源网络,提供丰富的在线课程与资料,培养终身学习习惯,以应对行业快速发展。

(三)体育强化:优化技能训练与健康管理

运用智能穿戴设备和运动分析软件监测生理指标,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进行技能仿真训练,以科技辅助实现个性化与高效技能提升;通过建立运动表现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科学调整训练计划,预防运动损伤,优化训练效果;开设健康管理课程,结合营养学、生理学知识,利用移动应用辅助,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与自我管理能力;融入心理训练和团队协作项目,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与社交技能;定期实施综合评估与反馈机制,确保技能成长与健康管理双线并进[5]。

(四)美育熏陶:培养审美与创意表达

美育熏陶通过设计美学教育模块,致力于提升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意表达能力,融合艺术体育课程,如体育舞蹈与艺术体操,让学生在运动中领略并实践身体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创办创意工作坊,涵盖健身服饰设计、空间美化等,鼓励学生将美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激发创意潜能;开设美学理论课程,如体育美学、设计基础,奠定理论基石,提升分析鉴赏能力;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包括艺术展览参观与体育赛事,拓宽学生审美视野,丰富文化认知;将审美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通过项目展示和作品评估,促进学生审美与创意表达的持续提升。

(五)劳动教育实践:加强职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构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紧密合作网,确保教学内容紧跟市场脉搏动向,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行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实行系统化实习计划,让学生亲历职场,通过参与实际项目,不仅增进专业知识,更在实践中锻炼沟通、团队协作及问题解决等关键职业软技能[6];组织职业导向活动,如工作坊、校友分享会,提供简历写作、面试技巧等指导,助力学生清晰职业规划,增强就业准备;鼓励创新创业,设立项目孵化平台,配备必要资源,让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变为实践,提前体验创业旅程,培育企业家精神;引入行业认证,实施能力评估体系,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确保学生毕业时持有多个专业资质,显著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挑战

在实践“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于高职院校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的征途中,直面多项挑战,首要问题聚焦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的现代化滞后三大方面。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因资金与设施的现实限制,难以全面满足新兴教学模式对高科技设备、高质量实训基地及跨学科材料的迫切需求,成为改革深化的一大瓶颈。师资队伍建设同样遭遇难关,当前师资虽专业技能扎实,但在跨学科知识融合,特别是教育技术、管理与美学等多领域综合能力上的短缺,限制了“五育并举”教学内容的深入整合与实施效能。评价体系的落后性显现,传统重知识记忆与技能测试,轻视学生道德、创新、审美及实践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缺乏科学体系,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推进步伐与学生的积极性。

(二)对策与建议

1.多元化筹资与资源配置优化

为了有效实施“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于高职院校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中,必须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多元化筹集教育资金[7]。教育资金的充足是实现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教育部门应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紧密合作,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企业赞助和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与此同时,优化资源配置,优先保障关键教学改革项目的顺利进行。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购置先进的智能健身设备、扩建实训基地、开发跨学科教材等。智能健身设备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化健身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实训基地的扩建,能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开发跨学科教材,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利用云平台和开放教育资源,降低硬件依赖,提高资源利用率。云平台和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教学成本,还能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教育服务。

2.引进高水平教师与加强教师培训

实施“双师工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高水平教师的引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水平教师,尤其是行业专家兼职任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行业案例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通过举办跨学科工作坊、教育技术研修班等形式,鼓励教师取得相关资格认证,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教学能力。跨学科工作坊的举办,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教育技术研修班的开展,可以帮助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此外,鼓励教师取得相关资格认证,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能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需建立完善的教师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通过表彰跨学科教学成果,激发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同时,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不仅要考核教师的专业技能,还需增加道德素养、创新思维、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评价指标。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全面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采用项目评价、同伴互评、自我反思报告、社会服务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项目评价可以客观反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表现,同伴互评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自我反思报告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社会服务评价可以反映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4.其他建议

在以上基础上还应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评价数据跟踪记录与分析,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透明。呼吁政府部门出台更多支持政策,如专项经费补贴、税收优惠、产学研合作激励等,鼓励校企合作与资源共用。建立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对教学改革成效进行持续监测,鼓励师生反馈,及时调整优化策略。举办教学研讨会,分享成功案例,促进经验交流,形成良好循环,不断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改革的深入。

六、结论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在高职体育类专业教学改革中起核心的推动作用,通过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综合教育,丰富了体育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8]。德育的融入强化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智育的深化促进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能力;体育的强化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了训练效率和健康管理;美育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意表达;劳动教育实践增强了职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这些策略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验证了“五育并举”在体育类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由于时间和资源限制,本文的案例分析范围相对有限,未能涵盖更广泛的地域和多类型的高职院校,影响了结论的普遍性。技术融合的探索虽已起步,但深度与应用程度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与体育的结合。国际化视角的融入不足,未充分考虑全球体育教育趋势与国际交流对本土改革的影响。未来应着眼于扩大样本范围,增强研究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比较不同地区、规模、类型院校的实施效果。深化技术融合,探索最新科技,如虚拟现实、智能穿戴设备如何更高效地辅助体育教学与健康管理。加强国际化教育研究,关注国际体育标准、合作项目对我国体育类专业改革的启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人才。在评估体系上,建立更全面、长效的跟踪机制,动态反馈与持续优化教学实践,持续推动“五育并举”在体育类专业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服务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兴录.论学校德育与智育的相互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24-25.

[2] 浦爱华,吕淑云.“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2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2022.

[4] 于婉莹.浅议美育教育的不可或缺性[J].美术观察,2020(2):77.

[5] 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牛淑芸.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2.

[7] 高孙伊娃.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状况及引导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8] 李玉坪.习近平劳动观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