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与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2024-10-13 00:00:00亓秀华屈淑萍赵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5期

[摘 要]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单位,专业内涵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特色发展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构建适应区域经济需求及职业教育新要求的专业内涵体系与动态调整机制,可以指引高职院校持续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5-0089-04

在新时代背景下,“双高计划”所指向的高职院校需要将高标准的专业建设与动态调整机制放在重要位置,不仅是高职院校改革专业架构、融合教育资源、提升人才造就及服务实力、增强治校水准的基本需求,还是新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

一、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

(一)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意义

1.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对相关专业技能需求的动态调整而适时更新,其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构成了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达成人才培育的宗旨,高职院校的理论与实操训练应相互支撑,共同发挥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以工作岗位实际操作流程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为主要目的。同时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实践,培育其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及和谐成长的特质,确保人才的培育过程能够不断满足相关标准,提升教育品质。在知识与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无论是某一课程还是教材,都集中展示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在人们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就显现为技术力量和个人能力。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及安排上同样强调技术技能的提升,根据文化常识和职业教育的核心技能要求,达到学生实践能力标准,实现技术熟练,并能够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标准和预期。高职院校应采取合作共赢的模式,成立职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学校与企业携手编写教材,共同开发实训设施,从而促成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环境无缝衔接。学校的内部评价与企业的评价机制需相互融合,以此确保教育过程充分落实开放与实操的教学理念,推行和实施实际项目教学时进行寓教于生产的实践操作,有助于行业更深入地融入人才培育环节,将真实工作任务置于培养方案的核心位置,以工作流程为基础和指导,确保每个教学项目的设计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2.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师资力量

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理论素养,教师还应掌握相应的实操技术,把握当前产业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为将来技术研发和能力增强提供指导。因此,构建由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师资构成的教师阵容在当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及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兼职教师团队,也可打造富有特色的师资阵容。教师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是专业学科教育事务与实践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生产和服务等实用性较强的行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攀升,因此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技术也将进一步密切结合,其操作流程变得更加复杂,涉及颇具挑战性的智力劳动。此外,高职院校可以采取现场仿真实训的手段,训练学生模拟实际生产与加工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确保学生能够平稳地跨越从学习走向工作的阶段,以及实现从校园跻身于职业发展道路所必需的关键跃迁。

3.专业建设的保障是实训基地

在进行实习培训时,高职院校在培育专业技术人员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行业资源,构建融合专业知识与职场操作的实操平台,设置整套切实可行的职业实操课程,充分展现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性质。因此,高职院校依循实际操作的产教融合标准,校园内部应规划并成立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训基地,紧随技术进步的步伐,导入新型生产工具,建立集教学、生产与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平台。

(二)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路径

1.加大品牌专业建设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高职院校依托专业建设这一核心,利用专业带动和示范效应,增加资金投入,培养在国内领先且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品牌专业,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发展优势,聚焦在行业中具备优势、在区域内有示范作用的专业,同时集中资源建设与当地主导产业、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及新兴行业紧密相连的相关专业;坚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改进教育方式、更新课程内容、加强教师团队的打造与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构建,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并增强对社会的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专业发展的机制,改革培养人才的策略,确立教学的核心地位,推动学科内容的深入拓展。

2.推进专业产业融合对接,优化调整专业布局

高职院校需要坚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立场,根据产业进展的要求以及高职院校的专业,遵循提升优势、支持新兴、形成集群的方针,对当前的专业进行整顿与重整,并探索发展新的专业。高职院校应积极研究创建与产业发展同步更新的学科调整制度,优化学科配置的预警体系,并推出专业质量评价的“绿、黄、红”信号发布机制,淘汰不符合社会需求、学校发展方向及地区产业进步需求的专业。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地区的经济、社会以及产业状况后,高职院校依据既有的产业基础与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新兴产业的成长及关键产业的先行发展规划,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整合和优化。高职院校通过构建新专业领域布局,推动专业集群的创新发展;通过协调和其他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发展重点,明确各专业的发展方向,专业组织架构的竞争优势形成;对课程目标与内容在专业领域内的一致性和个性进行深入梳理,全面整合并调整,提高教学课程架构的效率,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结构。

3.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高国际影响力

高职院校需主动扩充与国际学校的交往和协作层次与范围,寻求创新中外联合教学的途径,改善国际协同教育的方式与素材,积极吸纳先进的教学观念与高品质的教学资源,增强高职院校的国际知名度。在深化现有的中外协作专业发展和教育能力的同时,高职院校可以整合合作院校的学术课程,主动实验国际合作的联合教育体系,并且优化中外合作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可以聘任来自海外的教授为专业学生进行讲课和演讲,设立双语授课项目,安排学生加入国外大学之间认可学分的交换生计划,并让学生参与全球大学生技能挑战赛等,增强专业学生的全球化视角和跨文化沟通技能。高职院校积极推进与国际院校间的互动与合作,针对专业发展需求选拔行业领军人物和中青年核心教师前往海外深造,增强教师团队在不同区域及文化背景下的协作交流技能;加强专业教师的外语沟通能力,优化专业资源配置,开展留学生的试点招募工作,与国外学校展开学分互认生的互换项目,并持续扩增其规模,以提高专业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4.完善专业内部质量诊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需要重视“保障体系构成、学科品质监控、教师素养维护、学生成长全面监护、保证体系效能监测”等,构筑系统完整的内部素质管理网络,驱动高职院校在多个维度如学校本身、各专业领域、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学生成长上实现自主的质量监控闭环,指引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自发增强素质意识,塑造现代素质教育氛围,提高人才培育的品质。高职院校需建立健全各个专业的监控与评价指标框架,并促进专业预警及动态微调制度的落地施行;依据各校实际情况,拟订专业教育品质保障的评价要素,并主动开展专业品质诊断活动,以此推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为了实现专项及部门改革优化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对决策指导、教育执行、学生管理、后勤支援等关键部门进行改进,并加强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提高课程和专业的质量,提升教师素质以及学生综合素养。高职院校通过评价和改进流程确保架构及人才培养活动的数据收集和控制体系,完整地建立风险提示和数据统计分析机制,促进其在决策制定、管理实施、日常运作、监控审核以及年度报告编制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

5.探索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高职院校需要依循的总体规划与素质准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倡导支持学生自主性成长,实施实践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策略,促进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深化学分制的改造步伐,提升学分累计的多样化和便捷性;持续深入实施精英教育计划,构筑健全的人才培育体系及其管理架构;安排有序推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的衔接,如“3+3”“3+2”“4+0”,建立与行业发展相契合、学校教育与产业深度结合、优点互补连贯的人才培育架构,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制度进一步优化构建教学管理机制。

二、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

(一)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的内容

1.专业调整调研机制

专业动态调整具有全面性和复杂性。高职院校应重视优化和调研专业环节,以满足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并建立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在此过程中,相关专业院系应主动发起调整申请,在正式提案之前成立相应的专业调整小组。专业调整小组要集结关键教师力量,深入企业与行业进行实地考察,与毕业生进行跟踪研究以及对在校生的学业状况进行评价;重点分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而预判专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明确不同职业领域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具体要求。在调研后,形成完备的专业调整报告,作为专业调整计划的重要参考。

2.专业调整咨询指导机制

各二级院校需设立产业企业专业建设分支机构,并且依据实际需求周期性或不定期举行专业建设咨询研讨活动,探讨该专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及新需求,并适应时代变化,提出修订专业和发展的意见。二级学院应充分发掘其专业建设咨询分支的支持功能,主动请教专家针对产业需求、专业发展战略、教育模式变革、课程架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施完善、对外服务、创新特色等多个层面,对专业的调整计划进行深入剖析,为优化专业调整计划贡献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专业调整论证评价机制

专业调整的论证评价阶段是专业动态调整过程中的关键,应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及区域发展需求,确保行业教学的深度结合,促使教育产出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高职院校中负责专业规划管理的部门为教务办公室,如果接到各二级学院关于调整专业的请求与配套文件,教务办公室便会组织召集校内专业建设委员会对所提出的调整计划进行详尽的评价和认证,以服务企业需求为原则,进行点对点对比分析,借助数据作为支撑,全面考评各项指标,如入学人数控制、学生就职的品质、师生在竞赛中的表现、教材的编写成绩、教学团队的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的程度、实践教学的情况以及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层次等,对即将调整的专业给出综合评定。同时针对计划新设、着重发展、暂时搁置发展、撤销停止以及升级改造的专业,需要提出具体的书面建议。

4.专业调整预警机制

在专业动态调整过程中,以效率输出为核心,采用竞争性的增长机制。高职院校需要举行专业会议,对既存的专业结构数据进行梳理,公开每个学科的年度竞争力排行,并依照既定份额实施专业的活跃性调节以及“红黄牌”告警制度。如果某校将专业调节预警比率定为招纳专业总额度的百分之十,那么假设当前该校有40个招生科目,将对排在末尾四位的科目发布“黄牌”告警,要求其缩减招生规模,并进行改进;而对于连年排在末尾四位的科目,则发出“红牌”告警,决定停招,要求其进行转型升级或是直接取消。

5.专业调整决策机制

高职院校发展所依赖的根本性任务即专业课程设置,负责党务的校委会书记、主管校务的校长以及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应定期讨论专业发展计划。在校党委的指导下,校领导团队会议充当调整专业设置的决策层,对学校教务委员会上报的专业调整提案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关于缩减专业数量、优化专业结构、调配专业布局、打造专业群等关键议题,做出与学校发展战略相契合的理性抉择。

(二)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的路径

1.明确“产业需求”是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逻辑起点

在决定专业内涵建设动态调整的具体路径和细节方面,高职院校拥有较高的自主权和决策权。然而根据当下职业教育的引领方向,专业内涵建设与调整应以关注行业前沿领域为出发点,所以高职院校专业的构成与发展过程中,应优先考虑“产业界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人才和服务”,而非“有哪些能力和资源”。高职院校需立足国家宏观战略、地方具体情况及学校现有条件,积极主动作为,适时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深思熟虑并加强对专业群发展理念和战略的构思,实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与产业发展三者之间的紧密融合。

2.建立“学校、市场、政府”三元主体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构建以学校、市场与政府“三位一体”为核心的职业专业群动态优化体系,该系统的核心动力源自三方面:学校自身、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从内部角度,专业动态调整应确保各专业的合理性与逻辑的恰当性;从外部角度,专业调整需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借助学校的专业特色,针对产业链、技术链需求构筑适配行业进步的专业集群。高职院校的专业动态调整以政府规划和方针为核心指引,尤其是根据宏观层面的《专业目录》修订作为指南,对各个学科领域实行定期优化。在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中,政策成为影响专业调整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集中现象以及减少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调整中的重复现象,政府可以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进行资源整合。然而,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弱,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高职院校宏观调控机制,使得市场参与者在高校专业的调整与决策过程中难以发挥足够的作用。尽管如此,企业作为行业内的主体,会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公开发布大量的职位需求信息,以吸引和选拔合适的人才,这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驱动力。在高职院校层面,需紧密围绕政府规划,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深入挖掘并充分发挥自身所具备的教育资源优势,包括重点学科的建设、核心课程的设置、优秀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及实践教学设施的完善等,构建独具特色的专业群体,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供坚实支撑。高职院校各专业领域的发展,实乃校方、市场与政策力量三方紧密合作、协同推进的结果,实现三方在专业群构建中的共同利益最大化。如果三方关系失衡,便有可能导致专业发展资金投入体系难以维系,进而对整体教学体系的稳健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保持三方力量的均衡与协同作用,是确保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机制建设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

3.形成“局部”“整体”的专业调整机制

局部优化作为专业动态调整的核心要素和关键驱动力,其局部优化的主要焦点在于两个层面的精细化和深化工作。首先,从局部角度,小范围内对专业课程架构、课堂素材以及教学技巧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调整和优化,使该专业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更加创新的构造和更为突出的作用,进而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其次,从整体角度重视时间的连续性,教学团队需要注重对教育大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基本组成部分进行持续、不间断的优化专业调整工作。高职院校在专业动态调整中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的方式,有助于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构建“内容”促“形式”的专业调整机制

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工作主要聚焦于学科目录的修订与学科架构的设置,然而,对于学科核心要素即课程内容的改革不足。为确保学科知识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并适应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与新兴知识产出模式的变革,高职院校需要对专业课程安排与教学方案进行切实有效的调整。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受制于课程设置与教案设计的合理性与前瞻性,因此在学科调整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将更新课程内容与优化课程结构作为核心任务,而非仅限于对学科的简单取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能够优化职业教育效果、提升人才培育的素质,使人才符合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加强人才造就工作的重要抓手,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对高职院校盲目扩张热门课程的问题进行调整,同时对冷门专业进行扩充,严守专业开设的门槛规定,以防止专业建设任意进行,解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与社会产业进步无法有效结合的矛盾,奠定我国教育改革与产业发展的稳固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丽君,胡楠.我国高职专业认证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1):55-62.

[2] 马和平,娄洁.“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政策演进与内涵特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6(1):1-6.

[3] 王凤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1,20(12):91-96.

[4] 钱廷仙.高职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69-72.

[5] 陈志杰.新要求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建设的探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2):104-107.

[6] 宋新华.“双一流”建设构建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的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0):194-195.

[7] 余庆,吴敏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构建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的路径与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9(9):1-3.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