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概念界定、目标设定以及实践探索等方面,尚未注意到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尤其是对融合发展的有效机制并未展开深入讨论。基于此,对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梳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现状。通过选取典型案例,深入探讨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效果,并为实践提供指导。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职业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5-0037-04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而且其发展模式也已经基本定型。职业教育在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都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其面貌也经历了历史性的、格局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加快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对深化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职业教育深化发展以及培养一批爱劳动、懂劳动、珍惜劳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一、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价值要义
(一)职业教育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包含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包含劳动属性,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实践论,劳动催生了分工,进而促使社会劳动形式分化为丰富多样的职业体系。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有益补充,在职业教育的体系中,劳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更注重塑造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职业教育需要强化劳动教育,进而激发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劳动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它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劳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专业知识和应用理论知识,还能深切体验劳动的辛勤与乐趣,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晰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把握职业教育中的历史主动,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纵深发展,契合新时期新阶段国内企业实际需求,有利于培养一批爱劳动、能劳动、懂劳动的新时代职业技术技能能手。
(二)劳动教育深化内涵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特定职业的需求。其核心目标是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此同时,劳动教育则着重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并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而深化对劳动的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着重于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而劳动教育则在这一基础上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观的支撑。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相连、互为补充。传统认知上,职业教育主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然而,由于学制短和课程繁重,学生往往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上停留于表面。为此,2020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高等学校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积极推行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创造性方式解决实际问题。[1]显然,只有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才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劳动意识薄弱、资源不足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三)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本质要求
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育人功能,不仅需要明确劳动的本质属性,理解劳动的意义和方式,同时也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探讨劳动的目的和依靠力量。首先,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劳动的本质,也体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是通过劳动,人类社会得以进步,文明得以延续。三次工业革命正是基于劳动的不断变革和创新,改变了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进步。其次,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提出劳工神圣,将爱国主义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赋予了劳动新的价值属性。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实践活动是改变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塑造人的功能属性。因此,人们应该热爱劳动,享受劳动。再次,要培养节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精神是一个时代凝结的精华,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3]职业教育应注重理论育人,以适应市场化的用人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大批量培养趋势。在职业教育的实践场域平台,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使他们甘于勤俭、砥砺奋斗、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最后,要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技能能手,不仅需要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热爱劳动、懂得劳动,养成“干一行爱一行”的劳动习惯。职业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他们的成才成长,锻炼过硬本质,塑造劳动精神起到重要作用。
二、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现状审视
劳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有益补充,关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前景,对于建设教育强国更是起到重要作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后续出台了一系列劳动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劳动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成果不断显现,为进一步分析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问题现状,本研究在江苏南京十余所高职院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为87%。根据调查结果,就融合现状而言,主要存在认知差异、资源共享、协调育人等方面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和衔接问题
劳动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职业教育更专注于专业知识的教授和职业技能的塑造,更加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融合。劳动教育常被误解为仅仅是体力劳动或生活技能的培训,与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技能培训相去甚远。另外,职业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关心与培养。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所在的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常常将其视为一种辅助或次要的教育内容。在调查过程中,多所高职院校反映,尽管劳动教育已被列入教学计划,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因种种原因被边缘化,未能真正融入职业教育体系。首先,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劳动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学时安排普遍偏少,甚至有的学校将其与一些非核心课程合并,导致学生难以充分理解和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此外,劳动教育的内容也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往往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未能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其次,从师资队伍来看,高职院校中从事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这导致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学校也难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进一步削弱了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最后,从学校文化氛围来看,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足,未能形成全员参与、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这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了解和体验的机会。同时,由于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进一步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在资源整合和共享方面存在不足
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两者均面临着实践条件不足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首先,劳动教育的发展亟需改善实践环境与资源配置。据问卷调查统计,目前仅有约30%的学校拥有较为完善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和资源,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构成了限制。劳动教育成功的核心要素在于实践场所和资源的丰富性,包括但不限于学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企业实习等多元化形式。以美国为例,其职业与技术教育体系中,实践场所和资源配置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技能方面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其次,职业教育在资源整合、师资队伍以及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诸多挑战。据问卷调查统计,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率仅为4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效率低下,一方面可能导致部分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师资力量的不足与质量参差不齐。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政策与资金的较大支持,但优秀的专业教师依然短缺,特别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以德国为例,其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职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亟待提升。据统计,10所调研的职业院校教师中,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仅占30%,这使得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受到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更新迭代亦不容忽视。某些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仍显陈旧,未能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存在不匹配现象。同时,一些院校的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忽视了实操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的职场适应期延长。因此,我国应加大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力度,提升实践环境与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课程内容更新,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三)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健全
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协同培养人才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两者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衔接,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常常通过劳动周的形式被纳入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然而,在劳动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对课程学习缺乏足够重视,对劳动周设立的价值内涵认识不清,从而导致劳动教育失衡。其次,两者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融合不够深入,难以形成合力。统计显示,尽管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师资队伍方面,职业教育的科研能力与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劳动教育往往难以融入高校的日常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职业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则更注重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往往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和体系。
三、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通过规范认知差异、创造实践平台、搭建课程体系并以思政教育赋能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促使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增强内生动力以及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规范认知差异,夯实融合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只有从思想认知上进行改变,我们才能更深入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首先,应强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职业院校需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时比重,确保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课程内容应具备整体性与持续性,不仅涵盖基础劳动技能教学,还需与职业教育的专业特征相结合,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育的有机融合。同时,重视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中培养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其次,提升教师素质。高职院校需加强对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构建一支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团队。通过专业培训、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保证他们能够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科研,以推动劳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再次,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职业院校应加大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体验式参观、劳动技能大赛等各类活动,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倡导全员参与劳动教育的理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最后,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职业院校需定期对劳动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满意度及收获。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确保劳动教育的质量。同时,积极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劳动教育工作。
(二)创造实践平台,夯实资源共享
构建一个富有成效的实践创新平台,致力于打造资源共享的坚实基础,是推动教育行业发展、培养人才和促进技术进步的关键举措。首先,为劳动教育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与条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社区合作等多元化方式,拓展实践场所和资源渠道。加大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同时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训机会。据统计,我国高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逐年增长,这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增加,意味着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先进的实验设备,进行更丰富的实验项目,从而提高实践能力。事实上,许多高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机会。这些实习机会不仅涵盖了各个专业领域,还包括国外合作项目,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拓宽视野。另外,该校还加大对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购买了先进的设备,建立了多个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此外,推动校际资源共享与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缓解实践资源紧张的状况。其次,加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平台,集中各类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与互补。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职业教育事业,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强化教师培训与学术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确保职业教育整体质量。此外,需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更新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同时,增加实践操作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项目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进而领悟劳动的价值意义。最后,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等方面,鼓励并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为校企合作提供便利条件,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搭建课程体系,重视评价反馈
课程体系建设及评价反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应建立一个整合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制订全面的教学规划。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专业教学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参与劳动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应深化劳动周等实践活动的价值内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并增强他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以增强他们在劳动教育领域的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师的交流合作机制,以促进他们在教学方法和科研等方面的相互学习和提高。再次,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应侧重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执行,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劳动教育则应侧重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式、任务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整合。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实践操作、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以推动学生在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208.
[3]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