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2024-10-13 00:00:00扶国高林海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5期

[摘 要] 随着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教育信息化2.0”行动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创新,有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教育数字化转型为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坚守教育初心,立足育人本位,又要善于抓好数字化变革和科技赋能的新机遇,助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基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一旨双通三合四融”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策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基本遵循,为书写铸魂增智新篇章注入不竭动力。

[关 键 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5-0025-04

一、引言

当前,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实现途径进行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1]强调,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既是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之需,又是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实践之要[2]。

随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规模连续攀升,生源构成日趋多元化,课程思政工作肩负的育人使命和任务愈发艰巨。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丰富了教研资源,推动课堂内显性教学与课堂外隐性教育并举,在多个维度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重塑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新格局。高职院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链条中的关键节点,承载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应继续发挥其引领和导向的核心作用。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拥抱新媒体、新技术,以此为载体,深度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之中,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升级。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和新技术的有效运用,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政教育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时代潮流,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更多具备高度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理念认识不足,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过程中,面临课程思政价值理念认识不足以及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和有效实施。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实践轻思想的现象,对于所蕴含的广泛育人价值认识不足[3],对课程思政目标的解读狭隘化,对其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对课程的实施方向及其深层意义缺乏准确理解,往往将其简单归置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附属领域,未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深层意义。

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工作的核心力量,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许多专业课教师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知识和知识储备,在内容策划、组织和实施上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将思政元素和理念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4]。教师教学局限于“授业”,对于“传道”的重视程度却稍显不足,无法实现不同课程协同育人效应。且当前针对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专项培训较少,内容零散化、规模较小、影响力有限,导致培训的效度较低,教师能力提升空间有限。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行动也是导致教师思政专业能力欠缺的原因之一。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仅停留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中,缺乏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使得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无法有效应对新情况和新挑战,难以适应课程思政工作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任课教师对思政定位的模糊认知以及对深层价值的认识不足,直接制约了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的发挥。

(二)教育课程联系不紧密,教学整体成效弱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政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但这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各类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展现的育人功能。然而,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互割裂的现象,缺乏深度的融合与连贯性的衔接,制约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这种割裂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多个层面。

从教学目标来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环节往往与专业课程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融合和衔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之间缺乏明确的联系和呼应,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思政课程通常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专业课程则可能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这种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两者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呼应。

从教学内容来看,思政课程往往侧重于理论传授和道德引导,而专业课程则更关注于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两者之间的教学内容难以形成有机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将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从教学实践层面来看,思政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专业课程则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思政教学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与实际问题、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导致学生难以将思政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难以形成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两者间缺乏统一的教学目标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评价制度不完善,阻碍思政教学推进

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往往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习得,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政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评价[5]。这导致课程思政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得到准确评估,也难以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的依据。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团队组织、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思政素养等关键维度的评价存在忽视现象。这些关键维度的评价对于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对此的足够重视和有效机制,导致这些维度的评价工作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展和深化。这不仅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而且制约了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四)学校与企业社会融合度不高,教学资源匮乏

企业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培养时,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一些企业可能只是短期参与,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培养体系,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

从融合度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合作尚未形成紧密有效的联动机制。学校对企业社会的需求了解不足,课程思政内容往往与企业实际运作、社会发展趋势脱节,而企业通常只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等物质层面的支持,而很少深入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核心环节,难以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企业社会对课程思政的参与度和认同感不高,缺乏积极参与和支持课程思政的动力和热情,导致校企之间的合作难以深入推进。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度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实践应用。

教学资源匮乏是制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由于资金、师资等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往往难以获得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优秀的思政教材、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教学案例等。这导致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一旨双通三合四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策略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等进行全面升级和转变,实现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和智能化。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形成了高职院校“坚持一个宗旨,构建两个通道,通过三个结合,实现四方融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策略。

(一)坚持一个宗旨,加强价值引导,打造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的实施者,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不仅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丰富和课堂氛围的营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教师应坚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宗旨,坚持课程思政为人民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立场不动摇,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能力,构建匠心独具的思政元素教学融入体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牢课程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一是着力提升专业教师思政素养。思政素养是教师开展思政教学的基础,它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思政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邀请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一流课程等方面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探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经验与优化措施。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建立专门的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共同挖掘整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素材,为教师提供交流和研究的平台,促进思政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推动思政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二是着力提升专业教师数字素养。学校提供定期的数字技术培训课程,涵盖数字技术的基础知识、应用技能以及前沿动态,确保教师具备扎实的数字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提升数字素养,引导教师采用数字化课程思政素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厚植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沃土,教育引导专业课教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不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二)构建两个通道,串联教育环节,建设集约共享的思政教育新平台

课程思政应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双通道并行,即自上而下完善课程思政机制、建设课程思政队伍、打造一批课程思政项目、产出课程思政成果;自下而上进行实践探索,以课程为出发点,串联教育环节、完善教学目标、修改教学大纲等,做到课程、教材、学生全面“思政”覆盖,形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链条,进而打造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群网,最终形成课程思政大格局。

数字化技术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应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与思政教育目标的深度融合。通过建设完善集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交流园地于一体的集约共享的数字化传播平台,实现教、学、研、管、评等“一站式”解决。教师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和在线互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习更加便捷和高效。平台汇聚了网络课件、多媒体素材、教学案例、文献资料等资源,为教师利用优质资源教学和学生开展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了软硬件基础。同时,教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偏好、能力水平等进行全面分析,将阶段性的课程评价转变为全方位的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参考。

(三)通过三个结合,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多元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

综合有效的教学评价是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类型特点,以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是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构建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体系。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体系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构建。通过设立明确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结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显性和隐性特点,采用综合性的全过程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教师与学生全面有效评价。不同课程和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策略应根据课程和专业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专业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交叉特点,注重课程思政考核的课内外综合评价。通过课堂思政内容融入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专业实训、毕业实习中注重专业思政素质和行为规范,注重课程思政教学直接效果提升考核。可以设立实践成果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取得优异成果;对于创新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可以设立创新项目支持机制,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三是结合学生类型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激励和评价措施。学生类型多样,包括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习风格等,因此,激励和评价措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他们提供更高水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四)实现四方融合,深化校企共育,延伸线上线下的数字思政新链条

数字化技术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从单一延伸到多方协同,教育数字化转型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促进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深度融合,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师、生、校、企多方互动实现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交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相交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交融、校企共育和社会实践相交融,最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课程思政育人的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课程思政的开展并非学校单方面的工作,需要企业协同帮助才能完成。企业在校兼职教师将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等融入日常教学,提升了教学的理念与格局,是延伸线上线下的数字思政新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同时,企业也可以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过程,选拔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校企合作有助于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同时,学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管理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校企合作有助于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通过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以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变革,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活用虚拟现实技术拓宽教学场域,构建智联化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数字化技术将课程思政从课堂延伸到课下,利用线上数字思政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初步教学后,精编易复习可回忆的教学资料,巩固学生课堂学习成果,增强“回头看”意识。开展线下的学生实践活动、实地社会观察等延展性教学活动,打造“行走”的实践课堂,提升教学实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

四、结束语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宗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这一宗旨的必由之路。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思想使课程思政工作活起来。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构建高职院校“一旨双通三合四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全要素、全过程、全维度的育人体系,积极探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推动专业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4-05-13].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 郭慧,李峻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J].职教论坛,2020,36(7):163-167.

[3] 阳琼芳,李小东,梁裕.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3, 35(2):102-106.

[4] 冯淑慧.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推进的三重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6):35-40.

[5] 李霞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2):198-19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