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国际化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海南打造自由贸易港为高职教育接轨国际提供了良好契机,推动海南高职教育迈向成熟化。基于自贸港建设背景,着眼于海南自由贸易港本色与高职教育国际化特色相耦合、双循环格局下高职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发展互促、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为建设国际教育枢纽造势等多维价值逻辑,从国际化与本土化兼容并举、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并重、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并轨等方面剖析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导向。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向高质量转型的实践进路:优化国际化发展治理生态、引入与输出优质资源同步、打造产教融合活力生态圈、提升中外学生国际化素养。
[关 键 词] 自贸港;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5-0009-04
一、引言
高等教育内含“国际化”基因,中世纪以来,大学的“国际化”内生属性逐渐开始显现[1]。近年来,为持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化”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扩容提质的重要抓手,高等职业教育逐渐从“边缘”状态走向“中心”地带。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职业本科招生人数为8.99万,比上年增长17.82%;高职(专科)招生555.07万人,比上年增长2.99%[2]。在实践层面,职业院校发展注重平衡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在对标国际标准、对照国家政策、对接市场需求、对话企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与技能支持,助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支撑,高职教育应紧跟国际化步伐,兼收并蓄构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舞台上把握话语权。当前,海南在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上要与自由贸易港建设同频共振,打造高职教育国际化品牌,为海南的“4+3+3”现代产业体系培养优秀人才,助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从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价值逻辑出发,阐述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导向,提出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进路,为推动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二、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价值逻辑
(一)海南自由贸易港本色与高职教育国际化特色相耦合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本色是国际化,表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与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站位同频。在面向国际化的发展格局中,海南自由贸易港在税收、教育等行业的政策红利占据国际化发展优势,为海南高职教育贯彻“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以来,《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政策先后落地,鼓励海南各级各类教育开展对外合作与国际交流,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在宏观层面传递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这为海南搭建全面、整体、系统、独特的高职教育体系提供了制度依据和支撑。
基于此,通过引进境外优质教学资源搭建人才培育桥梁,与国际知名高校、知名企业、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动国际国内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在巩固合作长效机制、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师生国际素养、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促进海南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逐步解决教育教学质量薄弱、课程教学资源构建缺乏国际思维、专业与产业匹配度低等问题,打通国际化过程中优质教育资源输入和技能型人才输出的通路,为构建开放式国际化合作平台提供海南方案。
(二)双循环格局下高职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发展互促
激发内生动力和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是海南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使命所在,这就要求建立对外开放的双向发展逻辑,在促进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海南高职教育与国际接轨带来契机。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发展依赖经济环境,经济发达程度与高职教育资源投入成正比;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逻辑演变,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然而,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端,可见,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出要求,高职教育应主动融于国际发展战略,挖掘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和行业资源,缓解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对等的尴尬局面,以人才驱动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职教育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三)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为建设国际教育枢纽造势
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对外开放新高地,赋予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更好的标准和定位。有学者提议“争取将海南打造国际教育枢纽上升为国家战略”[3]。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国际化实践经验,国际教育枢纽在学理上可分为三类,表现在核心为“教育和培训本地与国外留学生”的学生枢纽、重点为“提供劳动力服务当地经济产业”的技术劳动力枢纽、聚焦于“知识创新生产和分配”的知识与创新枢纽[4],三者间层层递进,揭示了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深化进程。在国际教育创新岛背景下,海南具有一定高职教育资源和天然的政策优势,这为造就人才应用型、知识生产型和活动创新型的国际教育枢纽提供现实基础和制度支撑。
在新理念、新环境、新趋势的影响下,海南高职教育的战略、理念、方法与国际发展相融合,可及时纠正高职教育发展错位理念,在面对全球复杂的经济局势时展现出应变能力,避免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上失位,改变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缺失与核心位置缺位的现状,打造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推动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共生发展,把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成全球枢纽。
三、自贸港背景下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导向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兼容并举
相对于国际化概念,高职教育本土化对国际化发展具有一定依附性,本土化以国际化为起点,国际化落脚于本土化[5],其要求高职教育既要聚焦国际化的引进与吸收,也要兼顾本土化的现实与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以“开放”为本质特征,开放程度越高,意味着海南高职教育系统接收到的外部系统的能量与信息越多,使海南高职院校能快速地了解国际发展最前沿理论、接触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会制约高职教育发展,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需遵循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区域产业诉求,若忽视本土化与国际化有机融合,则容易使海南高职院校陷入管理乱序、治理理念僵化等困境。
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实际上是思想交汇与融合、人才培养与流动、技术转移与升级、知识流通与创新的过程。真正与国际化接轨不是简单地嫁接或照搬,而是对国内发展的补足和牵引,因此国际上成熟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运作机制在本土化迁移过程中,需要考虑院校专业特色、地域发展特点、学校个体间差异等现实因素,围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梳理,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从而将国际理论、经验、规范、标准等要素转化为海南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自驱力。
(二)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并重
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势必涌入多元他国文化,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应重视对外输出本土化的理论内容与实践经验,推动文化输出与输入的平衡发展。高等院校利用其自身组织优势和文化优势可面向国际传递文化知识、价值观念等[6],然而,在实践中“重引进轻输出”是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常态。当下,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在建设国际对外文化贸易中心,拓宽了海南高职院校展示教育成效与传播文化的口径,延展了多元文化的适配性与共生性的空间。
文化输入与输出并重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理念,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不断历经“文化输入—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文化输出”循环发展。面对多样化的国外高职教育文化特色与教育经验,文化输入不代表全盘照收,文化输入后还需要在自身发展基础上取舍,对国外高职教育理论与方法进行沉淀与转化,选择性地引入与渗透至本土的高职教育体系中。文化融合整合了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水平、文化资源等多元要素,在国内外群体间合作交流过程中,各方对文化实践的把握和理解不一,经过思想的交汇使价值观念逐渐达成共识,提高各方专业水平,聚拢多方文化资源,进而在文化创新阶段,催生出适宜本土发展的高职教育理论,凝练成可推广的高职教育实践经验。最后再将“内化”成效输出至其他文化系统或文化主体,将本土化高职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经验推向国际。在文化输出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又会有新的文化注入,由此通过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的持续交互,使本土高职教育发展呈螺旋式上升。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并轨
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是服务区域经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与产业布局并轨,与区域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海南高职教育“走出去”同区域经济对外交流形成辐射效应,以此推动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带动区域产业良性发展。在专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海南高职院校应围绕海南4大主导产业、面向3大未来产业做出长远谋划,科学设置和动态调整专业。从市场需求来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适度超前调整产业结构[7]。学科发展跟随着产业变迁而调整,专业设置依据市场需求而变动,因此高职院校要实时跟进国内外产业发展动态,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前瞻性地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合理配置资源投入,降低专业设置不合理带来的就业危机,促进就业和招生的有效衔接,实现教育资源跨区域横向流动,提高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四、自贸港背景下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进路
(一)优化国际化发展治理生态
高职教育接轨国际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样态,为调节海南高职院校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不协调、不和谐、不匹配关系,维系高职教育治理生态的稳定性,高职教育治理需集成制度、主体、机制等结构要素,全方位发挥作用。
第一,治理制度是指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范与标准。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较为零散地体现在关于海南政府发展报告中,国际化应纳入海南省及省内院校长期发展目标,以制度形式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系统规划并形成专业指导细则,为国际活动有序开展提供可遵循的、可操作的行动路径,如广西印发《推动产教集聚融合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面向东盟开展国际化活动提出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
第二,治理主体是指参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要树立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教育共同体互联共融,政府主体可适时发挥牵引作用,并提供政策和财力支持,高职院校应专设职能部门并细化人员权责,对接国际事务,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和水平。
第三,治理机制是指保障高职教育国际发展常态化运作的机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8]。通过建立行政监管机制、对外交流合作机制、质量评估与认证机制、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等机制贯穿发展始终,相辅相成,共同发挥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质量保障作用。
(二)引入与输出优质资源同步
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政策红利、地理区位、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优越性,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国际校际合作,在专业设置、课程规划、服务区域产业、知识生产等方面共商共议,促进境内外学科专业优势互补,通过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和输出本土化优质教育资源,使职教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借鉴与流通,提高自身内涵建设水平。
一方面,在“引进来”层面,海南高职院校引入优质国际资源,具体可通过引进先进教学理念与境外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引用可服务区域经济的行业标准、引办中外合作项目等举措,带动海南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大量国际优质资源引进,使“教育消费输出大”成为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化一大表征[9]。在自贸港背景下,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具有一定自主权,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创建“留学海南”品牌,逐步完善与国外高校课程学分互认、技能证书互认等机制,这对刺激海南国际教育消费回流、发展海南教育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具有促进作用,以此打破长期以来海南高职教育消费输入与消费输出不平衡的困境。
另一方面,在“走出去”层面,海南高职院校应依托本校专业优势,打造高素质教师教学创学团队,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开拓海南高职教育“走出去”路径。第一,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与“文化走出去”战略,为教学水平相对薄弱、国际产业链发展处于中下游、职业教育相对落后的国家提供技术指导、师资培训、交流访学等项目。第二,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诉求及本土高职院校特色学科,协同国际学校、企业等单位成立国际校企职教联盟,共商共议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又或联合境外留学机构,输出海南高职教育特色,吸引境外生源来琼接受职业教育,以此扭转我国高职教育被动参与国际化的局势。
(三)打造产教融合活力生态圈
在自贸港建设的催化下,海南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地方企业、产业联系,以聚合区域资源、构建对外服务平台等举措深化产教融合程度,打造产教融合活力生态圈。具体可通过以下路径展开:
第一,高职院校与区域集群产业协同共建。海南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下,大量外资、产业、项目入驻海南,形成了区域产业的聚集效应,包括海口江东新区、澄迈生态软件园、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等13个重点扶持的园区产业,其中不乏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型企业与团队,高职院校可从中汲取高端产业建设理念与经验,将产业知识转化为教育资源,如联结企业研发“1+X”证书制度、开发并审定行业与课程标准、重构课程体系、修订人培方案等,以产业发展促进海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增强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第二,高职院校与境内外优质企业互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企业的支持与配合,随着海南入境免签政策、进出口政策等准入制度优化,大量优质企业聚集海南开展商贸交流活动,这为海南高职院校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奠定基础,通过聚焦高端产业的设置与布局,合理配置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反哺海南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行列,进而增强海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
第三,高职院校携手区域产业走出国门。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企业要积极与学校合作走出去,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基于此,海南高职院校需瞄准本土企业需求,为本土企业海外发展提供员工培训与技术服务[10],提高企业发展海外业务的意识与能力;带动旅游业、农业、海洋产业等海南特色产业走出去,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与本土企业联手在海外建办研究/培训基地、分校、产业学院、鲁班工坊等,为文化输入地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更多技能人才。
(四)提升中外学生国际化素养
海南自由贸易港对国际化人才需求量大,海南高职院校应聚焦中外学生国际化素养的提升,加大国际人才培养力度。
一方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方面,课堂上应教授国际相关行业规则、法律约束、文化习俗,同时依据行业发展与国际市场的变动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设置方面,将专业英语、专业前沿等纳入必修课程,开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跨境商务、国际贸易、中华文化等与国际联系紧密的公共选修课供中外学生选择,培养全球化意识,形塑创新思维;教材选用方面,提高双语教学比例,可优选外方原版教材,使学生直接接触国外先进专业知识,或与外方院校合作开发双语教材并选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另一方面,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旨在培育应用型人才,在产业与高职院校深度融合过程中,提供专业实操或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快速运用行业最新技术、熟悉工作流程,以实践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如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国际型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在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将国际志愿活动的经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此外,号召国际生参加校内寒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各类培训、专业技能比赛、考取专业证书,增强学识与才干,并且团队合作有助于增进中外生间的交流与情感,使国际生身处异国也能获得群体认同,从而增强国际生对海南文化认同,有效彰显海南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品质。
参考文献:
[1] 吴寒天,刘柳.东京都市圈“高等教育枢纽”发展成效及其理论生发价值[J].比较教育研究,2022,44(11):15-23.
[2] 新京报.教育部:2023年职业本科招生近9万人,同比增长17.82%[EB/OL].(2024-03-01)[2024-04-05].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mtbd/2024 03/t20240301_1117762.html.
[3] 海南省人民政府.为发展谋创新之举 为民生建务实之言——省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摘登[EB/OL].(2024-1-25)[2024-3-21].https://www.hainan.gov.cn/hainan/5309/202401/4af2572617c f4be8b3aabdab5d186d6f.shtml.
[4] 简·奈特,叶林,向妤.区域教育中心:时尚,品牌还是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3):16-21.
[5] 买琳燕.高职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辩证关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7):10-14.
[6] 赵志业,崔华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互动模式探究[J].理论与改革,2016(3):138-143.
[7] 柳远娇,韦卫.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匹配的价值澄清、现实考察和优化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3,22(4):68-75.
[8] 褚添有.社会治理机制:概念界说及其框架构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3(2):42-45.
[9] 周奔波,王书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问题及策略[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4(2):83-87.
[10] 马烁,闫星元,王宁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发展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9(1):42-45.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