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视野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论析

2024-10-12 00:00:00李向群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摘要:汉字作为现存最古老的表意文字,其字形与内涵的演变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理念。解析“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汉字字形与内涵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汉字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还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与价值理念。文章分析了“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汉字的形体结构与内涵演变,并就如何践行“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思想理念作了阐释,同时强调我们作为汉字的传承者,守住了汉字及其文化意蕴,就是守住了华夏儿女的身份,守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关键词:汉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

中图分类号:D64;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4)03-0008-05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被人们仍在使用着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作为表意的方块字,汉字随着中华文明的萌生而萌生,伴着中华文明的成熟而成熟。它的字形构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事项,它的发展演变呈现出“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1]的精彩。长久以来,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相辅相成、交错并行、绵延发展,它携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记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作为探索中国人性格、道德修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发掘与利用汉字“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所隐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对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一、仁爱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仁”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3]。这里的“亲”是指亲情亲近,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从结构上看,“仁”是会意字,由“人”“二”两个构件组成。 “从人”是因为这种情感的主体是人,“从二”的解释有多种,有说是“仁者兼爱,故从二”,有说是“相人偶”指人与人之间的互敬相亲。《说文解字》还列举了“仁”的其他写法,如“仁”的第二种写法是从“千”“心”的“忎”,“千”是“身”的变体,“忎”指身心一致、爱己爱人。无论哪种写法,都可以从中看出“仁”的造字之意就在于表达人类在天地之间相亲相爱、相互礼敬,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仁”是仁学思想的载体,它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铭文中,《尚书》《诗经》中“仁”也多次出现,史书中的“仁”均有美德之意。“仁”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因为孔子建立了仁学思想体系。《论语》中“仁”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的弟子们经常向孔子问“仁”,孔子的不同答复创造性地阐释了“仁”的内涵。在孔子的思想里,“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孔子认为仁者对任何人都会有亲之爱之的感情,这便是“泛爱众,而亲仁”。到了孟子,仁者之爱扩大到了世间万物,天地草木鱼虫鸟兽,只要出现于仁者的世界,仁者就会呈露出亲之爱之的感情,这便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如何实践“仁”,孔子给出了答案:“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让年老的人得到安乐,让朋友相互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这就是在践行“仁”,并不复杂,人人可为。孔子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只会为了理想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仁”此刻已超越生命,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献身。虽然“为仁由己”,是不是要做一个仁者决定权在于自己,但是仁学思想体系浸润下的中国人明白“仁,人之安宅也。”(《孟子·离娄上》)“仁”是中国人心灵最为安适的居所,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继承、发展、实践着“仁”,这是中国人的大修为、真工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与“仁”紧密相连。“爱”字的字形上半部分像一个人张着嘴巴,下半部分很像双手捧着“心”,从字形就可以看出“爱”就是一个人捧着一颗真心诉说真情。“爱”字的繁体形式为“愛”,其中“心”部,体现出“爱”作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厚情感的含义。简化后的“爱”虽然去掉了“心”,但下半部分变成“友”,这让爱的外延更为宽泛,好像在告诉我们只要友善友好,爱便存在。

孔孟都说仁就是爱,爱就是仁。这种爱是一种博爱,世界上获得广泛认同的“博爱”理念,其实是发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孟子曰:“仁爱之道,始于家庭。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慈爱子女,推己及人,天下一家。”儒家认为仁爱是一切美德的根源,爱父母是孝,爱兄弟是悌,爱朋友是信,爱国家是忠等等。

怎样去实践“爱”呢?首先要从自爱开始,这便是“仁者自爱”。在爱自己的基础上爱他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后再由人及物,达到爱的最高境界,这便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相较于儒家“爱有差等”,墨家则提倡无差等的“爱”。墨子认为,爱是无私的,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不分贵贱、不分种族,无关其他,都应该爱人若己。

二、民本

《说文解字》中“民”的释义为:“众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属皆从民”。“民”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的“民”,上面是一只眼睛,下面是一个刺穿眼睛的尖物,有学者认为这是“盲”的本字。但早在西周时期,“民”字的意义就开始发生变化,主要指人民或百姓。

“本”,《说文解字》释:“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楍,古文”。“本”是指事字,最早见于西周铭文,金文中的“本”字,主体是“木”,下部有三个节点,用标识表示树木的根部。草木生根才能发芽,所以“本”字又有起始、根源、基础等义。就像草木之根一样,事物的根源往往决定其性质,所以“本”又有本质、本来、本意、本能等义。

“民”“本”两字,在《尚书》里就已合用,意思就是以百姓为根本,“以人民为中心”。民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之一。西周初年,统治者就看到“民”的重要性。《尚书·五子之歌》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4]。人民是国家政治的根基,只有根基坚固,国家才能安宁。儒家的孔孟继承发扬了这种思想,将民本思想系统融入他们的德政和仁政学说。《论语》多次出现“使民以时”“务民之义”“博施于民”,《孟子》也有很多“与民同乐”“制民之产”“安天下之民”的说法。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主张(《孟子·尽心下》)。孟子的主张将人民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此外荀子“君舟民水”之喻,亦集中反映了其民本思想。

传统民本思想是如何实践的?轻徭薄赋——“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周易·节》);务本兴农——“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则天下各食于力”(贾谊《论积贮疏》);不违农时——“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约束官吏、勿使扰民。

三、诚信

“诚”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说文解字》曰:“诚,信也。从言,成声。”“言”表意,说明“诚”与言语有关,“成”表声兼表意。所以“诚”的本义是真实、诚信,又引申为成全、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诚”不仅是天道,还是人道,认为“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不苟》)“诚”既是君子终身奉行的原则,又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怎样做到“诚”?对个人而言,不自欺是诚,躬身自省也是诚。《大学·诚意》提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就是说,要想使意念诚实,就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好美色一样出自真心,这样才是所谓的自足自乐。《孟子·尽心上》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事物之理上天已经赋予“我”,“我”如果能反躬自省,做到诚实无妄,那便是莫大的快乐。

如果把“诚”解释为“成全、成就”,人想要做到“诚”就必须经历“成己”“成人”“成物”三个阶段,通过“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成就自身、他人、万物,这样就能成为《中庸》所说的天下至诚者了[5]。

“信”字出现比“诚”要早,使用范围更为广泛,《汉语大字典》所列的“信”的字形有13种。《说文解字》释义“信”的三种字形,分别是“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言必由衷之意”。从“信”的字形所含的构件“人”“口”“言”“心”可以推断,造字之初的中华先民淳朴纯洁、口心一致、言必由衷。

“信”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已经刻入中国人骨子里的思想。从个人层面来说,“信”是立身之本。人若是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干什么,这便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孔子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士的最低标准就是“信”。从国家层面来说,“信”是为政之法。《左传》说:“信,国之宝也。”认为“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宝。孔子认为君主执政需要有三样东西,分别是粮食、军队以及老百姓的信任。没有粮食,人难以活下去;没有军队,人的安全没有保障;没有信任,一个国家就根本无法存在。他提醒君主安邦治国不能失信于民,不然民心涣散,国之将崩。这便是“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如何做到“信”,和诚一样,要修心修身,不欺瞒自己的内心,同时还要求人要以更高的视角与标准来审视、评估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合乎“义”。《论语·阳货篇》告诉我们“好学”是实现“信近于义”的途径。儒家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道家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告诫“夫轻诺必寡信”,主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等等,这都给人们指明了实现“信”的路径。

四、正义

“正”是会意字,最早也见于甲骨文,甲骨文的“正”字,上面的“口”表示城池,下面的“止”表示人的脚,合在一起表示人攻占城池。到了小篆、楷书的时候,上面“口”变成“一”,就像一个目标,意即人朝着确定的目标行进。从字形看,“正”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攻打、征战,后来又引申出正中、正直、正确、正当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经常用“正”去形容人的品格,这种品格就像“正”字上的“一”是中国人步履不停的追求。

《中庸》说:“正己而不求于人”,提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端正自身而不苛求于他人。在孔子看来,除了君子应该正以外,管理国家,最重要的也是一个“正”字,国君能身先士卒端正自身,那么百姓一定也会跟着效法。这便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还说:如果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也会遵行;自身不端正,就算命令也没有人听从。这便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颜渊》)

怎样做到“正”?可以先“正本心”再“正人心”[6]。“正本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不产生邪念。《大学》曰:“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愤怒、恐惧、逸乐、忧患这些情绪都会干扰自己的心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要想使心不受情感的干扰,就要去除情感对心的不良影响,使心处于端正的状态,这就是“正本心”。儒家要求人们修养好自身道德的同时,也要去教化他人,使他人具有同样的品德,这就是由“正本心”到“正人心”的过程。

“义”,《说文解字》释:“己之威仪也。从我、羊。会意字”。甲骨文中的“义”,从字形上看,由“我”和“羊”构成,代表威仪,乃“仪”之本字。“仪”在《诗经》中有善美之义,到了战国“义”有了仁义、正义的义项,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思想的开端。

人们认为“义”的本质是正及正当,如“仁以爱之,义以正之”(《礼记·乐记》),“行义以正”(《荀子·赋》),“义者,正也”(《墨子·天志》)。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即“义以为质”“义以为上”。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具有正当性就是“义”。后来荀子将“义”从个体的道德准则推扩至外在的政治制度。“义”除了人行为的正当公正,也包含社会制度的公平合宜。如:“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

如何做到“义”?所谓为人之“义”,要求人们行为合乎道义、遵守礼义。《礼记·礼运》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如果需要权衡义利时,将“义”放在首先考量的位置上,要“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作为社会成员,需要“轨于正义”(《史记·游侠列传》),遵守人伦秩序,主持正义。

五、和合

“和”在金文中便已出现,其字形左“口”右“禾”。《说文解字》释:“咊,相应也。从口,禾声。”“和”与“龢”“盉”是同源字,“龢”表示五味调和,“盉”表示音乐和谐,他们都以“禾”为声旁。通过字形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粮食作物的重视,也能看出古人对万物和谐的朴素认知。

“合”,《说文解字》释曰:“合口也。从亼从口。”许慎认为“合”是会意字,解释为“合口”,就是上下唇的合拢,把口闭起来。“口”又像一个小的范围或区域,不同事物在这里聚集合拢就是“合”。

殷周之时,“和”与“合”尚未联用,“和”包括了“合”的意思。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和”是和谐;“合”体现了“和”的连接义,“合”是结合、融合,是和谐的实现方式。《国语·郑语》提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其意指商契能够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伦之道和合为一体,从而保障百姓的安定生活和立身之本。自此之后,经过儒家的多重阐释,“和合”逐步丰富为:在接纳差异的基础上,和谐统一、和睦相处的状态或者过程。“和合”理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体现了自然、社会、人际、身心及文明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7]。

怎样做到和合?这是一个大命题。首先要正确理解“和而不同”。世界上的万物既差异对立,又相互联系。客观地承认不同,能和睦相处,但又应该保持自我,不随便附和,还要应用“和实生物”。《国语·郑语》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达到舒适的状态就能让事物保持生生不息、持续发展。怎样能达到“和”的状态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出的智慧是“执两用中”,要奉行“合作共赢”。孔子提出“己欲达而达人”,意指个人成功应伴随他人的成就。《中庸》则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和”是实现共赢的途径。矛盾双方若能以和谐的态度共同协作,便可达成共同目标,实现双赢的结果。要追求“和谐共生”,让天地万物处在“无过无不及”的和谐状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这是大自然的神妙之处,也是人和自然的和合状态。

六、大同

“同”为会意字,从“曰”从“口”。“曰”有“重覆”之义;“口”有“口”之义,亦有“器物”之义,“口”与“器物”重覆,引申出合会、聚集之义,又可引申出等同、赞同、一同等义。

“大同”象征着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至高憧憬,体现了古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追求。“大同”这一理想最初见于《礼记》: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举贤能,诚信和睦。人们彼此亲近爱护,不再受限于血缘。老人能终其天年,青年人能发挥才能,小孩子能茁壮成长,社会上的弱者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安其分,女子各有所归,人们追求富裕,共同劳作,但不是只为自己。没有人再搞阴谋诡计,也没有人偷盗作乱。每家每户都不用关门,不用再提防他人。

历数千年,“大同”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涵盖了“泛爱众而亲仁”的讲仁爱,“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本,“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的守诚信,“君子义以为质”的崇正义,以及“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尚和合。“大同”境界是一个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其实现始于个体的自我修养,进而推己及人,扩展至社会与自然万物,最终达到“与天地合其德”的境地,形成一个充满生机的有机共同体[8]。

传统社会对“大同”理想的实践,依赖于文化的传播与价值认同的构建。中国古人常常用“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以一种包容和平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或者文明,施行“四海一家”的民族和外交政策。中国古人的思想境界早已超越了地域与族群的界限,他们的关切点并非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族群的成败兴衰,而是始终立足于“天下”整体的福祉与安定。“大同”思想作为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之一,构成了理解中国历史进程及人类命运走向的重要思想钥匙。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中华民族是一个敬畏文字的民族。解析汉字字形与内涵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汉字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还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与价值理念。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是非、善恶、美丑、功过,皆展现于文字世界,通过字形剖析汉字背后的“微言大义”,可以让我们洞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助于了解先贤,认识自己,服务当代,裨益后人。我们作为汉字的传承者,要学习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优秀传统文化会让我们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注入中国人的思维。我们守住了汉字及其文化意蕴,就是守住了华夏儿女的身份,守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

[3]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 1963:161.

[4]冀昀.尚书[M].北京:线装书局,2007:24.

[5]殷慧.周敦颐礼学思想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2017(06):150-153.

[6]张心如.先秦儒家“正心”思想浅析[J].中原文学,2024(24):36-38.

[7]汪守军.中国和合文化的核心意涵及其时代价值[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1):58-63.

[8]李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J].宁夏社会科学,2024(0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