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理念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

2024-10-12 00:00:00陈思琪朱宗友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摘要:创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鲜明实践导向,对于引领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阜阳市坚持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培育创新主体、加强招商引资、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阜阳市创新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阜阳,阜阳市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跨区域创新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提供创新政策服务,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关键词: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阜阳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4)03-0082-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把“创新”放在新发展理念的首要地位。为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阜阳市聚焦省委“九个扎实”部署要求,锚定打造“三地一区”、建设“十个区域性强市”总体目标,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新征程上,阜阳市要继续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谱写新时代阜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创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创新在新发展理念中居于战略核心位置,一旦谁占据了创新的制高点,谁也就掌控了推动各项事业进步的发动机。”[2]创新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鲜明实践导向,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一)创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3]69创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决定着发展的水平。就其内涵而言,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创新。

理论创新是指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对理论进行完善发展的过程。“创新发展理念”本身就是我们党依据新时代新实践发展应运而生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坚持理论创新就要摆脱旧的思维模式,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制度创新是指对社会各个领域制度的革新,包括新制度的建立和体制机制的完善等。进行制度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4],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各方面的安排,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推进,也需要制度创新及时跟进,从而通过治理效能的增强,推动国家治理取得新成效,壮大综合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制度保证。

科技创新一般由知识、技术、管理创新三部分组成。其中,知识创新是先导,技术创新是关键,管理创新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5]科技创新对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占得优势的关键所在。

文化创新是指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发展对文化进行新创造、新归纳、新总结的过程。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推进文化创新,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努力创造出符合新时代发展潮流的新文化,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二)创新发展理念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第一,理论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方向指引。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日起,我们始终坚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这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不断创新的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丰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制度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保障。社会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制度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之中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只有与时俱进的制度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胜利前进。

第三,科技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取得提升的关键因素。只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有效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在国际社会上掌握发展话语权。科技创新有助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第四,文化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文明观,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文化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丰富文化滋养。

总之,创新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阜阳市多措并举贯彻创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33阜阳市采取多种措施,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聚集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载体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聚集创新资源,为创新发展提供场地,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阜阳市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重点工作来抓,坚持“存量”抓提档升级,“总量”抓发展突破,前瞻布局,多元并重,创新赋能,积极构建产业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合作服务等多元化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下,创新要素持续向阜阳聚拢,阜阳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主要创新指标争先进位,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二)培育创新主体,提高创新能力

人才作为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发展之根本,而推动创新发展,更需要培养与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为解决创新人才不足这一问题,阜阳市开展了系列活动,出台了众多政策,努力解决高新技术人才不足的难题。例如,“接您回家”系列活动是自2008年起在春节期间开展的富有浓厚人文情怀的活动,以鼓励在外务工的阜阳籍人以及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回阜阳创业就业,汇聚创新型人才,为阜阳市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阜阳出台实施“颍淮英才计划”“颍淮学子创业就业计划”等招揽人才的政策,加大资助力度,提供福利保障,吸纳市内外的优秀人才。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6]近年来,阜阳市积极出台“三农”政策,努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将科技创新投入到农业实践生产中去,形成产业化发展。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阜阳农业朝着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阜阳市还根据区域内各地农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例如将专用小麦品牌基地建设纳入到《阜阳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中,对小麦生产经营用户给予政策补助,支持和保障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引进一些创新型人才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同时开设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班,提升农民的自我创新能力。

(四)加强招商引资,实现对接合作

为加快创新发展,近年来阜阳市积极进行招商引资,与三峡新能源、北京大学苏南研究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珑驰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及高端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推动一批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签约落地。与其他地区和企业合作,聚集更多创新要素,为阜阳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顺利转化。同时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向外展示阜阳创新发展成果,吸引外来投资,寻求阜阳市与其他地区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科技创新经验,提高阜阳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科研成果顺利转化并投入到产业生产中。积极营造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吸引许多外来企业与阜阳本地企业合作,加深了阜阳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快了阜阳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助推阜阳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近年来,阜阳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发展成就,提升了阜阳市创新发展水平,加快了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步伐。

(一)创新研发投入逐年递增

作为技术提升和知识增长的主要源泉,增加研发投入是阜阳市培育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阜阳市强化政府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研发投入机制,通过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加大财政奖补、建设重大创新平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度阜阳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40.35亿元,首次突破40亿元,同比增长17.3%,高于安徽省平均增速2.7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25%,同比提升0.13个百分点。在雄厚科研资金的有效支撑下,创新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数量以及专利申请授权量不断攀升,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截至2023年底,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发展到300家,位居全省第五;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展到41家,位居皖北第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县数量显著提升。此外,借力长三角科技研发优势,阜阳市加强与大院大所对接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人才共享,形成适合阜阳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科技创新模式,推动人才资源同产业需求对接、智力资源同创新平台对接,努力吸引更多高端要素流入阜阳。

(三)产业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有利于促进新科技、新要素和新产业融合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近年来,阜阳新经济形态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逐年提高,2023年达到13.6%。阜阳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不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产值都有明显增长,凸显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结构层次明显优化,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四)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果突出

阜阳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就。2022年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比上年增长2.8%。此外,传统农业单一的发展方式得到转变,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得到改善,推进了农业与现代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阜阳的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及品牌建设得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农业产业朝着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的发展还与现代电子科技技术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政府出台了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给予奖励补助的政策,全力推进“互联网”与农业产业的合作,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2023年,农村产品网销额125亿元,增长22%[7]。

四、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3]69阜阳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了阜阳市高质量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阜阳市创新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仍要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握新的发展机遇、采取新的发展举措、发掘新的发展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阜阳。

(一)阜阳市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1.阜阳市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区位优势尚待提升,制约创新发展条件。阜阳位于安徽西北部,有承接东西、呼应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但是阜阳作为发展中地区,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与发达地区比存在差距,企业与发达地区进行对接合作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吸引外来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与合作的动力也有所不足,难以聚集大量高端创新要素。要在将来的发展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发挥阜阳创新发展过程中拥有的其他优势来补其短板。

第二,人才相对匮乏,缺少科技创新动力。“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因而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8]阜阳的高校、科研院所数量不多,导致阜阳创新发展所需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存量不足;地理位置的相对偏僻和交通的不够便捷又制约了高端人才到阜阳谋职创业,跨区域交流合作也受到影响。人才的不足以及人才流动性不高,导致创新主体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激发创新活力。

第三,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转型升级较为滞后。阜阳的产业基础相对于发达地区较为薄弱,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城镇化水平有待提升。所以阜阳首先面临的难题是产业基础问题。新时代新征程阜阳市应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加快阜阳城镇化建设。其次阜阳面临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这一难题,产业需要由原来粗放的发展方式朝着集约化发展方向转变,产业结构层次也需要优化调整。产业只有加以调整转变,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否则不仅收效低微,还会滋生许多问题甚至濒临破产。

第四,产业分布比较分散,合作水平不高。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有助于提高产业的创新发展,也有利于创新要素的凝聚。“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产业间惟有合作才能共赢,方能实现突破创新。而阜阳市企业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以及产业园区都亟待增多,原有产业园区之间的合作也需要加强,产业集群效应还没形成。所以阜阳市为了聚集更多的创新资源,需要提供更多的创新平台,为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服务;对外仍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与合肥、长三角等地区的企业以及产业园区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加强。

第五,创新创业推动力较弱,缺乏创新发展社会精神动力。阜阳相较于发达地区,城市的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人们关于创新的思想观念相较于发达地区略显不足,自主创新意识也有待提高。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需针对创新创业出台系列政策,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提高人们的自主创新意识,鼓励人们进行创新,从而激发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2.阜阳市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

阜阳市创新发展也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从国家发展战略安排到安徽省相关政策规划再到阜阳市自身发展建设规划,都将创新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加以强调,这些为解决阜阳市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国家发展层面来看,2019年12月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阜阳作为区域重点城市进行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将阜阳与中部其他五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并列,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区域重点城市。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中部地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9]

从安徽省发展层面来看,2020年1月,《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公布,明确提出阜阳等皖北城市要强化结对共建,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2020年2月,《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明确提升阜阳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功能,支持阜阳打造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2022年1月,《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印发,支持阜阳市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

从阜阳自身发展条件看,2021年5月,《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2023年5月,《阜阳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公布,强调要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数字基础建设。今年阜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旗帜性抓手,加快建设区域性教育、科技、人才强市,使阜阳成为全省颇具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以上这些发展规划,对于阜阳市推动创新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机遇,阜阳市应紧紧抓住机遇,聚焦省委“九个扎实”部署要求,锚定打造“三地一区”、建设“十个区域性强市”总体目标,为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注入强劲创新动力。

(二)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的实践理路

第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跨区域创新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在阜阳叠加,便捷的交通将拉进阜阳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推动区域之间的合作创新。阜阳市要在现有交通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强阜阳市与长三角等地区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持续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活动,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吸引长三角地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来阜投资科研创新项目,学习对方的科学技术,交流科技创新的经验与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促进更多高端要素在阜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人才是开展创新发展活动的主体,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阜阳市应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本地的人才方针政策,“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10],继续开展类似于“接您回家”“颍淮英才计划”“招才引智高校行”等系列活动,鼓励迎接外出务工以及大学生回家乡就业创业,推出薪津补贴、落户补助、家属优待等福利,吸引更多创新人才留在阜阳,为阜阳创造出更多创新成果,增强阜阳创新发展动能。

第三,强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阜阳市要进一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产业中去,引领阜阳产业新发展,推动阜阳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阜阳机械电子、绿色食品、现代医药等优势产业高效结合,强化农业特色产业与现代网络技术的联系,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继续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另外,阜阳市要继续着力推动5G网络建设,推动5G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办公等领域广泛应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阜阳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阜阳建设成集数据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创新型城市。

第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如前所述,阜阳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推动了阜阳创新发展。阜阳要继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不断集聚优质创新资源。《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作出了长远部署,一是要提升创新功能区能级,实现阜阳界首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高水平建设安徽阜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徽临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火炬基地”建设水平。二是要加快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其中包括围绕主导产业,支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积极引进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在阜设立分支机构。三是要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计划争取到2025年培育发展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等。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内阜阳创新平台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为建设更高水平、更高产出的科技创新平台提供了政策指引,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第五,提供创新政策服务,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阜阳市要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继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1]35,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政策服务,鼓励市民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

[2]朱宗友,李元旭,周虎,等.中国道路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02.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9.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6.

[6]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06):4-17.

[7]阜阳市人民政府.阜阳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4-02-02)[2024-03-16].https://www.fy.gov.cn/openness/detail/content/65c42acd88668888468b456a.html.

[8]朱宗友,朱振辉,李全文,等.新发展理念在安徽的生动实践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23.

[9]习近平.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4-3-21(01).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39.

Empowering Local Practice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Fuyang City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encompasses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and distinct practical orientations, holding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guiding China's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uyang has consistently adhered to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by establishing innovative platforms, fostering innovative entities, strengthening investment attraction, and enhanc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ing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Fuyang'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and beautiful Fuyang,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to enable cross-regional innovative development; enhance talent development to improv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leverage "Internet+" technology to innovate new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ls; consolidate innovative platforms to gather high-quality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provide innovative policy services to foster a favorable innovation atmosphere.

Key word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Fuyang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