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档案法》视域下档案资政服务的逻辑必然、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2024-10-11 00:00:00李雪梅
兰台内外 2024年27期

摘 要:本文从新《档案法》对档案利用服务的要求出发,认为档案资政服务有其特殊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但也面临着服务意识有待提升、编辑研究能力不足、服务效果不佳、信息化运用不到位的困境,为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政服务效能,需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好资政选题设计、着力提升编研能力、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发挥好档案在服务中心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方面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档案法;资政服务;实践进路

档案是重要的历史财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经验性作用,是治理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新《档案法》规定,档案馆应当根据自身条件,为国家机关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和开展有关问题研究,提供支持和便利[1]。2024年的全国档案工作指出,要将把主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查考相关档案史料、编辑专题档案摘编、报送档案编研报告等方式及时提供档案资讯和参考建议[2]。这些论述为做好资政服务指明了方向,作为档案部门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加强档案资政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档案力量。

1 新《档案法》视域下档案资政服务的逻辑必然

1.1 理论逻辑:贯彻“四个好”“两个服务”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的档案工作就是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为档案资政服务明确了目标,赋予了实践抓手。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档案工作者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资政服务将档案元素广泛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党委、政府部署安排,对档案资源中蕴含的治理经验和智慧进行升华,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到哪里,档案资政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从实践来看,进入新时代各地档案部门将资政参考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深刻把握档案工作资政育人的重要职能定位,用好档案资源的“金饭碗”,推出有历史、有思考、有深度的档案资政信息,唱响资政编研的“好声音”,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

1.2 历史逻辑:档案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档案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档案法》规定,各单位要把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将档案工作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提出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这一系列论述彰显档案工作在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档案工作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档案事业发展经费逐年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四个体系”建设不断夯实,档案工作在记录历史、传承文明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归档到底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服务中心大局、服务人民群众,需要档案部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加强档案资源阐释研究,启迪思想智慧,增强中心工作服务的质效。

1.3 现实逻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档案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一份份档案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记录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为经济社会发展积累大量基础性信息资源。档案也是社会治理智慧的来源,记录着悠长的文明记忆,承载着浓厚的民族血脉。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从档案中鉴往知今、汲取智慧,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档案法和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抓手,积极探索大数据、电子档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推动档案数据治理与应用创新实践,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与开发,努力让档案“活”起9c531f6ef6d47a8bbfb899dbf1299756来,用心用情讲好档案故事,形成一批具有首创性与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着力提升资政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档案育人作用。

2 新《档案法》视域下档案资政服务的现实困境

2.1 服务意识有待提升

各级档案部门保管的档案资源是进行资政育人的基石。新《档案法》规定,加强对档案的研究整理,有计划地组织编辑出版档案材料。但是,长期以来档案部门“重管轻用”的工作思维尚未完全扭转过来,档案的时代价值未能完全释放出来。大多数基层档案馆在工作中扮演着“守护者”角色,未能认识到档案对中心大局工作的重要性。有的单位对上级编研任务应付了事,思想上未能重视起来。档案部门未完全树立“研究者”角色,对馆藏资源结构把握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资政服务理念践行不到位。

2.2 编辑研究能力不足

编辑研究水平是资政服务的关键环节。从实践来看,档案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不足制约着资政服务效果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选题新意不足。党委政府的中心是资政服务选题视角的出发点,传统的选题往往采用汇编、大事记等研究,无法满足资政服务需要。选题范围也较为狭窄,局限于馆藏资源的定位,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联合编研,工作思路不够开阔。二是内容阐释层次较浅。多数资政参考采取罗列档案材料的方式,未能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提炼其内在的经验做法,无法给上级提供有益参考。围绕某项重大战略,为党委政府提供简明的时代背景、做法与启示有助于快速高效地决策,但是有的资政参考强调史料的重要性,对资政参考的着力点和编写方式了解不深入,造成资政效果不佳。

2.3 服务效果不够精准

一是资政服务方向有偏差。对党委政府重点任务和工作了解不深入,资政方向难以满足工作需要。例如,部分工作前瞻性不够,在决策阶段亟须档案部门的介入,但受限于知识、体制、人才等因素制约,难以达到上级期待的效果。二是服务内容质量不高。多数资政参考采取汇编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启发性和经验性不足,对辅助上级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难以体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2.4 信息化运用不到位

新一代信息技术尚未完全应用于资政服务中,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效率不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查询利用的分析,精准判断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资政服务提供精准的方向。但是,档案部门资政服务方向的研究未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造成资政服务落后于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效率大打折扣。二是档案数据共享能力不足。多数重要档案分散于各单位,资源条块化、分散性明显,数据整合力度不足,资政服务往往需要协同多部门才能完成,工作成本较高。三是信息化建设层次不同。有的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基础设施不达标,档案数据流动性较低,无法实现档案信息的快捷利用与共享,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3 新《档案法》视域下档案资政服务的实践进路

发挥好档案资政服务的独特作用,要以“三个走向”为指导,以“四个好”“两个服务”为目标,在服务精度、力度和温度上下功夫,为党委政府贡献更多的档案智慧和方案。

3.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档案部门要始终坚持把“四个好”“两个服务”“三个走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深悟透国家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上下功夫,在悟上有新意,在用上勇作为,深刻理解把握核心要义,切实把重要批示精神转化为做好资政服务工作的强大动力[3]。要牢牢把握档案工作的政治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档案工作”原则,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始终把“讲政治”落实在资政服务的工作实效上,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最高追求,扎实做好档案资源建设,将重大活动、关键战略等纳入重点收集范围,做好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等档案常态化收集与征集,为资政服务奠定坚实基础。资政服务工作要时刻关注国家在关心什么、了解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什么,跟进思考资政服务应该干什么、能够干成什么,将“国之大者”落实到档案部门的履职之中,推动系统重塑与整体提升,把档案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服务优势和治理效能。

3.2 做好资政选题设计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档案资政服务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问题、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善于发现真问题,精准分析问题,用档案智慧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一是善于发现问题。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面临的内外环境严峻复杂,档案部门要善于在急难险重任务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理性认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档案部门可提前介入,从档案中寻找规律性认识,找准化解决矛盾问题的着力点。二是深入研究问题。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善于抓重点、抓关键,在研究的基础上善于带着问题寻找素材,摒弃传统的以资源为导向的服务模式。例如,紧跟经济建设项目,分析面临的问题,通过馆藏资源、社会资源和其他资源,提供全面的问题解决方式,发挥档案资政价值。三是善于分析资源结构。多数档案管理部门对馆藏结构不熟悉,即使有主动服务的方向定位,也难以形成资政专报。要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全面摸清家底,掌握馆藏结构,加强对重点档案的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真正把档案开发做精、做专、做深。

3.3 着力提升编研能力

一是加强编研理论学习。档案人员要主动学习前沿编研理论和方法,明晰编研工作的内在逻辑,建立并实施系统的培训计划,邀请档案开发利用专家、高校教授、信息化技术人员讲解新时代档案编研、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经验、实践技能和前沿技术,开阔编研人员的视野,丰富编研人员的知识。二是掌握编研方法。常见的档案资政编写方式有文件汇编、经验总结和历史叙述等,档案工作人员要熟悉基本的写作方式,对于不同的资政内容灵活运用。要树立系统思维,资政服务涉及部门多,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三是加强实践锻炼。在加强实践锻炼的基础上,要求档案编研人员加强日常练兵,熟悉馆藏资源,练习编研写作能力。例如,聚焦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与社会热点等制作主题片、开设专栏和出版档案资政期刊等多形式,让编研人员在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四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把既具备档案文化编研能力,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员吸纳进来,汇聚资政服务的强大合力。

3.4 加强部门协同合作

一是理顺协同机制。档案管理部门和综合单位要按照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原则,构建有统有分的工作机制。协商需要协同配合的事项,统筹资源力量,共同研究推进资政服务的重点任务,临时性重要工作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协同推进。二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丰富的档案资源体系是资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探索建立部门间跨馆利用机制,在史料利用、合作编研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史料资政作用。有关部门可定期举行研讨会,共同研判资政服务方向,策划选题和写作方式,推动资政服务更加精准。三是深化档案开放鉴定工作。解密划控是档案利用的基础,档案管理部门要每年对馆藏档案进行摸底,结合实际制订开放鉴定计划,明确鉴定范围和鉴定方法,按全宗分批次对档案条目及全文内容逐一进行具体分析和详细审查,组织人员联合立档单位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进行档案开放鉴定,畅通档案利用渠道,拓展档案利用范围。

3.5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一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档案管理领域,AI技术分布于归档、检索、编研、安全以及物联等方面[4]。AI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实现了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对档案资源潜在价值的高效利用。管理部门可将AI技术嵌入档案管理系统,设置资政选题、撰写方式和关键词等进行自主编研,实现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提升资政服务效率。二是构建共享利用平台。深化档案数据化转型,将档案流动性作为发挥效能的关键因素,利用政务服务平台或档案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用。例如,在跨馆利用协议基础上,把具有资政意义的重要数据上传平台,用户通过身份核验后可以自主选择相关内容,节约跨馆利用时间。三是用好大数据分析技术。利用大数据对档案利用进行分析,有助于挖掘数据背后的资政需求。通过对社会治理部门利用档案的分析,明晰中心工作的方向和资政服务的着力点,为中心大局提供及时的资政服务。

结语

面向新时代,档案资政服务工作要以新《档案法》为基础,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效果导向,以“四个好”“两个服务”为坐标定位,跟进中心大局找准契合点,把握重要历史节点找准切入点,进一步加大对馆藏资源的挖掘力度,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档案精品力作。要持续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和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机制,用好新技术优势,在资源开发上增势赋能,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丽.用新的视角识读新修订的档案法[J].四川档案,2020(10):15-16.

[2]王绍忠.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报告[J].办公室业务,2019(12):07-08.

[3]刘一枞.落实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部署要求[N].中国档案报,2022(03):07.

[4]庄冰冰.浅析AI技术的发展对影像档案的影响[J].山东档案,2024(04):14-15.

(作者单位:洮南市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