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档案与地方志编纂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二者的关系为逻辑起点,认为档案在服务地方志编纂过程中存在着体制、共享、服务和资源等方面的障碍,需要持续做好档案资源、档案信息化、档案服务创新、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推动地方志编纂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档案;地方志;编纂
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的官书信史,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自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要利用地方志研究阐释优秀文化、彰显育人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编纂过程中,离不开档案资源的支撑与服务。本文从档案属性出发,分析服务过程中的障碍与困境,探索档案赋能地方志编纂的路径,以期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1 档案赋能地方志编纂的逻辑应然性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在编史修志的过程中,由于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要全面反映历史面貌,编修出高质量的史志材料,往往离不开档案,二者有着天然的历史联系。首先,从属性来看,二者具有内在耦合性。地方志编纂的原则是述而不论,如实地反映历史真实情况,而档案恰恰就是最原始的第一手史料。编写地方志要利用好各方面重要的资料,保证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其中,档案是最真实、可靠、值得信赖的资料来源。在反映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方面,档案史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编写地方志必须用足用好档案资源。其次,从地方志的特性来看,档案管理能够提升地方志编纂效率。地方志是一个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集合,反映了全局发展状况,其需要的资料体量巨大、形式多样。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资源查询利用更加快捷、数据流通效能加快,地方志编纂所需的史料资料能够更快地查询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编纂效果。最后,从地方志编纂的历史来看,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开展地方志编纂的国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地方志编纂工作,从人力、财力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与此同时,档案事业发展与地方志编纂相似,既具有历史传统,又具有现代化创新探索,二者的历史性、时空性和连续性极为相似。2019年,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完成,部分地区将档案与史志部门合并,更密切了二者的业务联系,档案工作更好地推动了地方志编纂迈上新台阶。
2 档案赋能地方志编纂的困境与障碍
2.1 体制障碍
机构改革过程中,各地档案与史志部门改革不尽相同,有的地区二者属于平行机构,具有独立的运行体制,业务往来较少,不利于编纂工作的合作进行。例如,史志部门调阅档案资料,需要履行各种审批手续,过程较为烦琐,没有绿色通道,不利于效率的提升。史志部门与档案机构之间沟通不协调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二者缺乏常态化的联系沟通,档案机构在资源建设、服务方式等方面目标导向不够明确,无法为编纂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支撑。
2.2 共享障碍
档案资源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实行分级管理,但在档案分类标准、检索方式以及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和更新维护等方面面临着标准规范不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困境,在服务地方志编纂方面难以遵照统一标准。目前,资源共享在档案系统内部已初见规模,但是资源建设融入数字政府管理差距较大,有的部门基于档案保密需要,实行严格的划控标准,难以发挥对地方志编纂的作用。加之,档案和地方志部门共享体系存在差异,二者管理系统不相兼容,档案数据流动通道不畅通。
2.3 方式障碍
档案服务地方志的观念和方式较为陈旧。一是主动服务意识不足。对地方志和档案的内在联系认识不深刻,主动参与地方志研究的意识不够,大多是被动提供查询服务。主动谋划合作项目思维缺失,割裂了二者的天然联系,二是档案服务方式单一。档案编研开发利用选题不够精准,与地方志研究的切合点不足,用档案说话、用史实发言的能力有待提升;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档案服务转型力度不够,服务不精准的问题较为突出。这说明档案服务地方志编纂在思维、体制、手段方面亟待提升。
2.4 资源困境
档案资源结构单一、无法满足地方志编纂要求成为现实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馆藏结构不够优化。例如,地方志编纂需要全面、客观和系统的档案史料做支撑,但是大多数综合档案馆地方文化资料建设较为滞后,以传统的文书档案保管为主,对重大事件、重大项目等重点任务进馆不及时,无法提供有效的资源供给。二是征集力度不足。大量散存在民间、社会上的档案资源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补充,目前,大多数档案馆都开展了定向征集,但是对地方志编纂所需资源的征集尚未破题。有的编纂题材无法从档案馆获得足够的史料支撑,影响了编纂效率。与此同时,档案和史志研究部门社会影响力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和公众缺乏对地方志编纂的了解,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建设还有提升空间。
3 档案赋能地方志编纂的路径选择
要严格贯彻落实新修订档案法和《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规定,准确把握档案工作和地方志编纂的契合点,牢记档案部门的使命和任务,推动地方志编纂取得更大成果。
3.1 扎实做好档案资源建设,为地方志编纂提供丰富的史料基础
一是以地方志编纂为导向,进一步拓宽档案资源收集范围,确保做到应接尽接、应收尽收。地方志编纂需要全面反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框架下取得的新成就。例如,要精准征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进步、改革开放成果和人民群众生活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地域地貌、区域变迁、民俗风情、特色文化、名胜古迹、地方掌故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产品(工商企业)等档案。这些档案资源要纳入单位“三合一”制度,细致梳理确定档案接收范围,科学制订接收工作计划,进一步规范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流程、细化完善划控标准,努力实现档案“应开放尽开放”,满足编纂工作需求。档案管理部门要优化指导服务,按照《机关档案管理规定》等要求,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成立接收工作指导专班,在下发文件的基础上通过电话提醒、划片包干与上门指导等方式为档案移交单位提供指导服务,主动与归档单位交流反馈,共同解决档案移交接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档案进馆效率。二是加强档案资源征集。广泛收集、抢救、保护和开发散存于社会,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和地情资料,有助于弥补综合档案馆资源不足的问题。档案要从事业发展的长远角度审视地方志编纂工作,常态化开展征集工作,征集范围主要包括:各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活动和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等各种载体的档案;记述和反映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与现状的地情资料;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等方面取得光辉业绩的档案资料等,更好地优化馆藏结构,提升服务效能。三是要围绕档案资源数字转型,加大电子档案的接收力度,提高电子档案馆藏量,逐步建立以档案数字资源为主导的档案资源体系。
3.2 扎实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地方志编纂效率
档案数据化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为地方志提供丰富且检索效率快的档案资源。档案部门要在传统信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档升级,为地方志研究提供更便捷的信息环境。一是建好数字档案馆。按照《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要求,紧跟数字政府建设步伐,主动对接政府数字化转型,引进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通过流程再造,进一步优化档案的收集、保存、管理和利用程序,实现档案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的智能化,提高档案服务地方志编纂的效率。二是打造数字档案室。档案管理单位要摸清家底,整合各业务系统资源,实现系统间数据高效流转和及时归档。加强照片、音视频档案存量数字化工作,减少对档案原件的调用,降低利用中对原件磨损的风险。着力加强文档一体化工作,管好用好档案数据资源,提升数据流动的有效性、安全性,为地方志编纂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三是推进档案专库建设。档案数据库建设能够满足地方志编纂对资源、效率的要求,实现数据资源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有效利用,也有利于成套性利用需求,直观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为地方志研究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利用。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规划建设重特大事件、工程、成就的档案数据库,促进档案资源整合。例如,根据当地实际,对照地方志编纂选题要求,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成就、重大事件进行梳理,明确档案数据提供单位和主管部门,统一档案全文数据格式、分辨率和目录(元数据)数据项,规范移交与接收程序,丰富档案数据库内容,提高服务地方志的能力。
3.3 扎实做好档案服务创新,为地方志编纂提供高效的档案服务
地方志编纂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和专业性的工作,需要查找各方面、各时期的档案资料,档案管理者容易耗费大量时间查找提供,不利于效率提升。档案管理者要破除传统思维,向信息技术要潜能,延伸档案网格化触角。一是建立服务专窗。建立内部交流群、某信群等形式,及时了解档案需求。开辟档案查询利用绿色通道,简化利用手续,解答好有关档案利用问题和编纂难题,交流好经验、好做法。二是利用好档案信息化成果。加强档案数据互联互通能力建设,积极拓展档案资源共享平台服务网络,做好档案馆际互联互通,打通地域瓶颈,将“口袋数据”汇聚起来,延伸档案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查询路径开辟地方志利用专区,查询接口实现区域数据库“一网通查”。三是加强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服务化,通过对地方志工作的深入分析,有效掌握档案史料的需求内容、方向和时限等,增强档案服务的前瞻性、有效性和精准性。例如,人工智能可以自动生成档案管理的统计分析和报告,精准掌握档案史料的利用情况、访问频率等,快速获取地方志编纂的关键指标和趋势,提升档案资源建设和收集的针对性。
3.4 扎实做好档案资源开发,为地方志编纂提供档案智慧
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展示,有利于丰富档案内容与形式,为地方志编写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一是提升档案编研质效。档案编研和地方志编纂具有天然的内在统一性,二者都是以史料为基础,以资政育人为目标,侧重于史实论述。档案编研选题可对标地方志需求,共同协作研究,开展调研实践,注重整合资源力量,对创新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编研主题开展理论研究,广开思路,在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理论成果。围绕本地红色档案资源,档案部门与史志部门联合,投入红色档案资源的整理、编目和研究中,依托编纂红色故事、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等组织开展史料汇编,及时准确地把红色档案的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呈现出来,将育人功能最大化。二是做好档案走进大众的“新文章”。长期以来,档案和史志工作默默无闻,人民群众对此工作性质不了解,无法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档案和史志部门要加强联合,共同开发好档案史志资源,吸引大众走进档案馆,领略档案史志的魅力,既为工作开展营造舆论环境,也有利于为地方志编纂开拓思路、征集社会资源。例如,有的地区打造了档案史志宣传编研一体化模式,借助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举办走进档案活动,在感悟档案魅力中增强对档案史志工作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宣传了档案史志编纂开发,增强了群众档案史志意识,推动史料征集工作的开展。三是丰富档案开发形式。实现档案史志资源的全方位和多层次,新媒体传播是宣传教育的转型之举,也是创新编纂工作方式的有益尝试。要打造网站、某信和新媒体等平台的宣传新方式,通过短视频、专题片、专题专栏等档案史志编纂新形式,增强地方志编纂成果的鲜活度。
结语
档案和史志工作肩负着担当文化使命、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职责,要以地方志编纂为契机,畅通工作联络渠道,积极寻找结合点,在资源共建共享、编研合作开发、档案现代化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及时记载、总结市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深化相应专题档案文献资料的整理,分门别类整理出版相应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图书,开辟档案利用绿色通道,共同做好编纂工作。要挖掘保护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研究好,扎实推动档案和地方史编纂工作创新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沙柳.智慧档案馆建设中的人工智能应用与未来趋势[J].办公自动化,2023(08):15-16.
[2]迪昕.当前档案事业专业化面临的挑战[J].档案管理,2022(11):07-08.
(作者单位:吉林省方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