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莎,原名马碧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开始发表小说,至今发表小说200万字。文学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中国校园文学》《民族文学》《大家》《四川文学》《山东文学》《时代文学》《边疆文学》《鸭绿江》《延河》《啄木鸟》《青海湖》《民族文汇》《满族文学》等数十家刊物,部分作品被选刊选载,曾获云南省年度优秀作家称号。
宋代陶谷《荈茗录》:“馔茶而幻出物匠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
楔 子
茶彦余相信自己是颗种子。茶籽。
被诸葛孔明轻轻一薅,便从云里雾里的空中薅了下来。随意抛入土,念了咒法,几乎同时,茶籽遇土生根、鲜绿的嫩芽钻出土层,咒法呼啦啦念、茶芽呼啦啦长……那些飘浮在半空中的蛇形魔怪,一个个瑟缩起尖利的爪牙;那些时刻散发出诡异迷惑人的香味,也在茶芽的疯长中一点点消散……不多时,有形的、无形的,四面八方幻化为魔怪的瘴气统统散去。
乌云压顶般的瘴气统统逃遁,天光四射,青天白日下,无数士兵着襦铠,诸葛亮着筒袖铠、铁帽,牵马而立。此时,茶苗已长为一人高茶树,孔明摘下叶片无数,喂生病士兵及马匹吃下,须臾,士兵从头痛恶心、昏迷发热等症状中恢复过来,待嚼食第二片茶叶时,所有士兵都已生龙活虎、蓄势待发,马匹也大疫消除……
孔明大喜,待征战结束,为教授当地山民抵御瘴气、造福百姓,诸葛亮遍山洒下无数茶籽,这些茶树,便是津兰县陀须山的“茶祖”……
现在,已活过一个世纪的老人茶彦余,静静地躺在茶山上。他完成了终生的使命,又变为一颗苍老的茶籽,等待重新被埋入土壤,长成滋养千万茶树后代的精魄。让它们代替他,继续活下去。继续为村民造福……他张着迷蒙的双眼,能看见四周辽阔的茶树:滇小一、滇小二、滇小三、滇小四……它们列队般、一棵棵笔直地站着、坚定地站着,如同他无数的子孙后代。儿子、儿媳、孙子、孙媳、亲戚、父老乡亲都齐刷刷跪在他跟前。儿子茶盏说:父亲,看一看这上万亩茶树吧,这些、那些、那那些……都是用您老的方法,精心培育出的“无性系”滇茶树系列啊……
1
那是1935年,茶彦余11岁。
小小的茶彦余个头不高、皮肤黧黑,是个成天甩着羊鞭满山跑的放羊娃。谷雨那天应节气,洒了点小雨,他喜欢小雨,凉丝丝的,喜欢看山坳里那几棵古茶树水淋淋生机勃发的样子。他哼着小调走到发现古茶树的山凹子时,看到草丛里趴着一个人,青灰色军服,同色帽子上有个红色五角星。那时,茶彦余还不知道,这就是长征途中掉队的红军。那年的2月,在如火如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中央红军进入云南“鸡鸣三省”之地,并召开了有名的扎西会议。从组织上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这里是离滇东北几百公里外的滇西山区,津兰县的陀须村,一个自三国开始、至今已有1800年喝茶历史的小山村。
茶彦余看着眼前一动不动的人,心跳不已,仍壮着胆,使劲将那人身子翻了过来。那人满脸黑泥,不省人事,茶彦余又壮着胆子用手背探了探鼻息:还好,还有气。他赶紧系下裤腰上的葫芦,拔开塞子,往那人嘴里灌水。那人喉管动了动,呛了两口,呻吟了起来。茶彦余这才发现这人的头好烫,小茶边摸边找,很快在左小腿腿肚上发现一个黑红色的肿包,这是被毒虫咬了。小茶左右手指紧捏,从肿包里挤出一大摊脓血,用葫芦里的水洗净了。一抬头,看到头顶那棵两人多高的古茶树。有了,这不就是现成的药吗!茶彦余攀爬到树上,采下一些嫩茶芽,放嘴里嚼嚼,黏黏地吐出来,膏药一样敷在那人伤口处。十分神奇。不多时,那人竟真醒了。只是没有力气。小茶又给他喂了水,羊也不管了,扶上他就往家里走。那天晚上,茶彦余第一次知道“红军”这个词。洗干净脸后,小茶这才发现,他救这人并不比他长几岁。一问,果然才18岁,长征途中迷了路,误入此地。小红军第二天恢复些就坚持走了,他还要去追赶队伍。临走,他/nzWjx5M6pfWCkvKW+s7jA==和小茶要了一些茶叶携带身上。
古茶树的神奇功效却让本就对茶痴迷的茶彦余兴奋不已,这之后,小茶更是常常围绕着山里那几棵古茶树玩耍,有时就盘腿静坐,嗅茶香、调呼吸。山静如太古、日长如小年,与古茶树相看两不厌,老友般。村民都搞不懂这个刚没尿床几天的娃娃在搞哪样名堂。村里娃娃也觉得茶彦余很奇怪,人也很闷,没人喜欢和他玩。小茶根本不在乎有没有朋友,他可以待在古茶树旁大半天,树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他给茶树捉虫、施肥、打枝,听老人说水冬瓜树(桤木)有储水固土的作用,便移栽了两棵在这十多株古茶树旁,这之后,茶树果真越长越好。茶树长好了,小茶就鼓捣心思摘茶叶整美食。春季,他将嫩茶叶采摘下来,与玉米面揉在一起,放到竹蒸笼里蒸熟,苦凉香甜,给缺大白米饭的肠胃带来了不少饕餮的享受;或者就将茶芽焯水,拌上盐巴辣椒面,又是一道菜;秋季茶叶长老了,这也难不倒脑袋灵光、喜欢创新的小茶,他将长老的茶叶晒干,与干辣椒一起在火灰里庖,用手揉碎撒上盐,再难以下咽的玉米渣汤饭,搭配上也吃得美味舒坦。
这几株老茶树,位于村西后山坳,一个背阴坡地。背阴坡地牧草不如向阳坡长势旺盛,少有人来。茶彦余乐得一个人享受这几株古茶树。山村东头也有几十株古茶树,从小茶记事起,村民就一直采茶晒茶喝,手工制作也简单,顶多先用铁锅杀青,再将炒软的茶叶揉捻成条索状,最后摊到簸箕里晒干保存,这便是此地最早的绿茶制作工艺。小茶的父亲吃茶就讲究些,要将茶叶放小茶罐子烤香,再“嗞”一下倒入沸水,白烟弥漫里茶香扑鼻。
小茶从小就同茶瘾大的父亲练出了茶瘾。一天不喝,浑身难受。可原始的大叶种茶做成的绿茶,喝来喝去就一个味,小茶就动了心思,暗自琢磨还能将茶研究出什么新的喝法。一天,父母哥嫂都上山种苞谷了,小茶得做午饭给家人送去。还是做茶叶玉米糁,当热气顶着竹蒸笼盖“突突”响、茶叶特有的苦香混合玉米香氤氲开时,小茶突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试着将茶叶蒸一蒸呢?他很好奇晒干后的茶再返蒸会发生什么?这就好比,生命死而复生会发生什么……
说干就干,次日放羊时,小茶爬到五米多高的那棵古茶树上,精心采摘了一些一芽一叶、两叶和三叶的鲜叶,回家放在苇席上,通风处摊晾让其失去些水分,这一步就是后来制茶工艺中的“萎凋”。差不多了就拿去大铁锅杀青,去除青涩味,待茶叶又去除些水分且变得柔韧时,便倒在簸箕里揉捻,继而晒干。接下来,小茶兴致盎然地将晒干的散茶放在竹蒸笼里蒸,他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只感到探索的新奇与欣快,随着奇特的茶香钻入鼻腔,看到变为青黑色的蒸锅水时,小茶浑身像一根火苗,“腾”一下被点燃了。他捻一根尝了尝,茶香独特、滋味醇厚、回味无穷。柔软的蒸茶让他想到了玉米面的粘着性,便将蒸茶放进石磨里压紧,蒸茶定型后成了茶饼,自然晒干后,小茶将两个茶饼递给父亲。父亲将信将疑地接过茶饼,辦一块下来冲泡,茶汤色泽与惯常喝的绿茶差不多,滋味却比一般的绿茶浓郁深远,好比历经风雨的老人与毛头小伙的区别。一向嗜茶如命的父亲茶老桩大喜,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任何一点味蕾上的欣喜都是对生活的馈赠。他们不知道,这就是云南普洱茶生饼。而追溯产生的历史,可至公元前3000年的云南地区,最早的普洱茶形态也是饼状,唐代时称银生茶(普洱茶前身),《滇略》中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汽成团。而20世纪50年代,普洱茶实施渥堆发酵后,才诞生了熟茶,熟茶历史并不远,这是后话。
且说茶老桩这一喜,浑浊的老眼绽放出光芒,立马背上箩筐,让儿子带路去采茶。只可惜鲜叶太少了,十几株古茶树只采了近5公斤鲜叶,最后只压制得一个茶饼。茶老桩“呼噜噜”吸着水烟筒,他想到了嫁接,用好的品种去改良不好的品种,提高抗性、增大产量。茶老桩将眼光移到了院里那棵水蜜桃上,这原本是棵毛桃,果实又小又涩,春夏季爬满了毛辣丁,稍不留神便被叮个肿包。茶老桩父亲是个心灵手巧的男人,秀气的他是那年代农村少有的读书人,对农事书籍极为喜爱。茶老桩发现父亲有一本《汜胜之书》,听父亲讲这是西汉时期农学家汜胜之所著,讲树木的嫁接技术:嫁接技术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个了不得……父亲在烟筒里“秃噜”出一串水泡,又感叹一句。茶老桩的父亲到远房亲戚家弄来了水蜜桃枝条,除病虫害,又给毛桃树嫁接了。3年后,他家吃上了个大鲜美的水蜜桃。茶老桩从父亲手里学会了嫁接树木。
茶老桩挑选了长得最好、产量最高的一棵古茶树,将它的枝条修剪下来,嫁接在其他不尽如人意的茶树上。不只村门前那些和西山凹这十几棵。这之后漫长的岁月里,茶彦余与父亲走遍了附近几重山寻访茶树、嫁接茶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父子俩发现:嫁接虽能改善茶树品种、降低病虫害、增加产量,但容易断枝、愈合期过长,成活率并不高。这些古茶树,自这个陀须村诞生以来,从未有过归属,平时农人们谁种地时有余糞了,便顺手施一点,想喝茶了,自己随意采一点。这些茶树,随意生长着,没有更多关注,却存活了那么久。
2
津兰县陀须村离大理几十公里,那个车旅匮乏的年代,得走上一整天。那是解放后不久,小茶已长成一个健壮的老伙子。一天,西山凹那边来了一队人马,打头的男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后来小茶知道它是“头骡”,马背上的男人就是传说中的“马锅头”,头骡是为马帮带路的关键角色。只见头骡披红挂彩,满头绦珠、脑门心勒个绣球,还有面反光小镜,阳光下照得四周亮闪闪。小茶停下打理茶树的手,好奇地打量着这十来人。
这队人马是大理来的马帮,要经过此地,至丽江、至中甸、至阿墩子(德钦)至西藏……走到此处累了,得打尖(吃饭)、得休养生息。小茶看到一帮人给十来匹骡马卸下沉重的货物,取下马笼头马嚼子,牵马喂水,又给骡马拌了米糠蚕豆打牙祭。赶马人都心疼骡马,这不只因为它们承担了旅途中最重最累的活,更因为它们是与主人出生入死的牲灵,每一匹骡马都值得被善待。打理好了骡马,这才在近山泉处挖坑垒灶做饭。同样的,赶马人对茶叶看重得很,看到小茶精心打理的古茶树,惊喜不已。小茶采摘了一些鲜叶给马锅头和赶马人品尝,他们将鲜叶含在嘴里,细细品尝、慢慢咀嚼。
这里有多少古树茶?马锅头50来岁年纪,戴个凉帽、穿着短褂、外套件麂皮坎肩。说话时浓黑的眉毛向高处挑起,额头皱纹明显,肤色黝黑,非但不丑,反倒透出股男人的英气。
据我和阿爸这十几年的寻访与统计,方圆几十里四山八寨所属津兰县陀须村地界能有上千棵古树茶。小茶对喜爱茶叶的陌生人天生好感,如实回答。
产量咋样?
小茶摇了摇头,一一介绍了目前古树茶改良存在的问题。
和我们出去见见世面?吃饱了饭,马锅头抽着烟锅头,若有所思地看着小茶。
随着马锅头讲述,小茶眼前出现了苍茫的雪山、奔腾的大江、广袤的草原以及异域风情的人头攒动的物资交流市场。云南的马帮,用茶叶、布帛换取西藏的羊毛、牛羊肉和药材,他们与当地人交流着不同的语言、故事和类似的情感,他们一起大碗喝茶、大口吃肉……
想象让小茶喉结耸动着,额角渗出了汗,这个自出生从未走出过偏远山区的青年心动了。他四周一环顾,正好看到一个骑在牛背上的孩童,便打个唿哨唤了过来。他将怀里揣的两个玉米饼给了小孩,又将脖子上祖传的玉佩扯了下来,交代孩子收好交给他妻子。小孩明白了,骑牛慢悠悠回村了,茶彦余朝村子方向躬身一躹,咬咬牙跟随马帮上了路……
小茶被分配同年龄相仿的小树照看同一匹骡马与货物。小茶还有一项工作,他用沿途采到的茶叶制作了一些毛青,用于马帮途中饮用。俗话说“养蚕的没衣穿”,卖茶的也舍不得吃自己的哪怕一片茶叶。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茶,这些珍贵的茶叶被马锅头储存下来,只在饭后解渴提神消暑。小茶看到他们一气将茶水喝完,又用手将每一片茶叶残渣捞起,放进嘴里细细咀嚼,全都咽下去,不会浪费一丁点儿的茶渣。
茶彦余虽是农村娃,但因身高不高、力气不大,做重活并不在行。他眼见与他搭伙照看骡马的小树,一躬身就能将上百公斤的马驮子拦腰抱起,小茶忙搭把手,马驮子便稳当当驾在骡马身上了。要是小茶自己去尝试抱马驮子,顶多平挪几厘米,便青筋突现,大伙都哈哈大笑,笑得他无地自容。
马锅头喊他“茶匠”。
马锅头说:茶匠啊,晓得我咋会看上你的?
小茶用衣角揩着涨红的脸,茫然摇摇头。
因为你懂茶,会找茶。马锅头意味深长地啜一口大碗里的茶水,又说:对于这方面,你可是个不可多得的宝贝!
马锅头并非言过其实,小茶不仅会制茶,还有着常人难及的知觉能力。他只要翻翻附近的土、嗅闻下空气、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便能敏锐地感知,附近几公里内是否有茶树。那股细微独特的“茶气”,像潜藏深林的摩斯密码,只要感知到小茶,便会将只有他一个人能嗅闻到的“茶气”传递给他。这方面,小茶就是个奇人。小茶跟着马帮跋山涉水、餐风宿露,不觉十来天一晃而过。一晚,马帮夜宿“虎豹崖”,这个山头坡陡林密,大家砍断树枝整理出一块能够歇脚的场地,又用树枝烧了一堆熊熊烈火做饭。人马皆饱后,负责做饭的老担在火上扔了几颗草果,经过这些天的观察学习,小茶知道这个看似不打紧的小动作,竟是用来驱散野兽与毒虫的。这能让马帮睡个好觉。只是半夜,小茶还是一个激灵惊醒了。一种让他不安的情绪使他心脏怦怦直跳。睁开眼睛,便感觉有些不对劲,火堆已快熄灭,一团巴掌大小的残红色余焰在劲风中挣扎着,林中十余米远处,一头、两头、三头豹子呲牙咧嘴、不时“嗷呜”一声。六只豹眼,暗夜里宛如六盏锃亮的灯泡。小茶早吓醒了,他能感觉到,紧挨他休息的自己照看的骡马瑟瑟发抖,全身汗湿,不受控制地喷着响鼻。他咬紧牙关,壮起胆子,想起之前马锅头说过用响声驱赶老虎的方法,忙顺起火堆旁的铜锣锅和菜刀,“梆梆梆”地死命敲打起来。马帮的人都醒了,也忙着发出响声驱赶豹子,老担紧赶着抢救快要熄灭的火焰,重新添加上明子和柴火,又将一截新砍的树干放在火焰上,这样火堆烟大焰高,不会熄灭。老担边忙活边咒骂自己忙着灌猫尿,竟忘了放大柴在火上“压阵”了。昨晚高兴,老马帮人都喝了几口苞谷酒,在大家撺掇下,小茶也学着尝了两口,辣得他面红耳赤,不敢再喝,老马帮人看他囧样,都爽朗地笑了。老担已经六十有余,是马帮里岁数最大的。马锅头并没有责怪他,反而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慰。老担却惊出一头汗,极为自责,暗下叮嘱自己,再不可出错。他晓得,若再出一次这种疏忽,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这可是关系整个马帮性命存亡的头等大事啊。因为这件事,小茶受到了马帮人的刮目相看,也受到马锅头的赞赏:小茶,一直以为你是个茶官儿、文将,想不到你还临危不乱、有胆有识,真没看错你哈哈哈……
3
后来茶彦余才晓得,马帮从老家走一趟拉萨,得好几个月时间,这个时候,他才为未征得父母与妻子的同意,贸然跑马帮感到些许内疚。但后悔,像是从未有过。跑马帮,给了他待在偏远小山村永远不会有的经历与体验。除了遭遇野兽,在这漫长的几个月里,小茶还同马帮遭遇过暴雨山洪、疾病与匪患……马帮人一同互帮互助、见招拆招、携手共进的精神,给了小茶难以磨灭的感动。最让小茶记忆深刻的有几件事:过中旬“山凹子”那天傍晚,马帮已疲惫不堪,三骡与另外两匹骡马在爬“石崖子”时磨损了铁掌,掉了铁钉,得翻过山凹子,下到山那边的马店才能重新换掌。没有了铁掌的保护,沉重的货物使骡马蹄子外角质层很快磨损,下面的活体角质也磨出了血。受伤的骡马一瘸一拐,马帮人非常心疼,小茶、小树是马帮里最年轻力壮的,主动从受伤骡马的马驮子里分出一些货物,自己背运。马锅头用赞赏的眼光看着他们,说:都打起精神来,快了,马上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了哈哈哈……
小茶以为这只是马锅头为振士气给他们画的大饼,不过这汉子却是值得他尊重的硬汉,三天前,马锅头肖汉右小腿肚被尖利的石峰划开一道十厘米左右的血口子,他和小树急得快掉眼泪,哪想马锅头笑骂他俩是“软蛋”:瞅好了,莫眨眼,学学真正的男人该是啥子样……马锅头从衣兜里翻出线盒和缝衣针,吞口酒,针在火上过一过算是消毒,接着像缝衣服一样,将伤口左一针右一针地细心缝合。其他老马帮人司空见惯,却让小茶惊出满头汗。缝合完了,马锅头再含口酒喷上,像做菜一样随意。小茶除了看他豆大的汗珠哗哗滚落,愣没见他哼一声。崇敬由此而生。
前面丛深林密,马锅头下马,刚要说什么,突然,一群山匪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为首的是个彪形大汉,满脸络腮胡、披件蓑衣,他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将扛在肩上的短火铳从肩上顺下来,直直指向马帮。小茶吃了一惊,心说不好,遇上强盗了。哪想待彪形大汉看清马锅头肖汉,忙从高头大马上滚了下来,一扫之前嚣张的气焰,接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两个头头豪迈地哈哈大笑、摩拳擦掌、勾肩搭背地往山头走去了,小喽啰们也放下刀叉棍棒,嬉笑着帮忙马帮众人牵马。
原来马锅头说“马上就可以吃香喝辣”的话并非吹牛,那晚上,他们不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还美美睡在了山匪的寨子里。次日早晨,山匪给他们准备了早饭。吃完这顿早饭,他们该上路了,山匪头子也将解放他多年的队伍,从良归田了。告别时,小茶想起马锅头劝山匪头子的话:都解放了,年成没从前那么难熬了。虽说你劫富济贫、从不杀生,始终不是个正当活路。听哥一句劝,散了吧,找个正当营生,堂堂正正做人……
临行前小茶将路上制作的晒青送给头领,头晚上他夸小茶做的茶好喝、提神。头领拍拍他的肩,从靴后抽出一把镶有五彩石的小弯刀赠予作纪念。后来这把刀,危难关头曾救过他的命。
小茶跟马帮走时春分刚过,到达拉萨时已是夏至了。
马帮先找个常住马店休息打理一晚,次日,理过发刮过胡子的马锅头肖汉带着他们去到最大的物资交流市场。市场里人头攒动、商品琳琅满目,有牛马、茶叶、山货、珠宝文玩、酥油、奶茶、糌粑、风干肉,还有很多来自印度的小饰品、香料和小食品。马帮交了茶,囤够需要的物资,又开始上路了。
见识过拉萨物资交流市场的繁华,小茶暗暗发誓要让家乡的茶叶走出山村,走向繁荣的市场。马帮原路返回,又是爬坡上坎、翻山越岭、充满艰险的漫长路途。等到返回陀须村地界,已是深秋时节了。该告别了,小茶牵挂父母、牵挂怀孕的妻子,他要回家了。马锅头肖汉仍是爽朗地哈哈大笑,亲热地拍拍他的肩膀,拉过他的手,将一沓钱拍到他手里。这是他跟随马帮小半年的报酬,整整100块。那时在农村,一户人家全年收入不过是40多块钱。
4
这半年,茶彦余家经历了变故。一悲一喜:茶老桩无疾而终,头晚上,他还去西山凹给茶树施过粪肥,沉沉几担子肥,都是他一人一担担挑上去的,哪想夜里便悄然仙逝了;喜的是,茶家喜添一丁,到茶彦余归家时,小子已经五个多月了。
昏黄的马灯下,妻子将儿子放到他的大手里。儿子的额头光洁饱满,脸颊肥嫩红润,抬头见中堂供的是祖辈及父亲牌位,不禁悲欣交集。妻子柔声说:起个名字罢。茶彦余抬头,一眼看到自家供桌上那对宋代秘色茶盏,上面小楷两句唐代徐夤的诗句: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就叫茶盏吧。茶彦余说。
好名。母亲走上前,扯起衣襟揩揩眼睛,摸摸孩子红扑扑的小脸。小子仍在酣睡,对人间悲喜不闻,也不知今后自己将要承接起多大的家族乃至整个陀须村的重任。
是啊,多好的名字。再好的茶水,也得用茶盏去装。盏是承接、是延续,是容,也是器(气)。只有将茶的气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形神兼备才是茶之大国之魄力。作为茶家的儿子茶彦余、儿子的儿子茶盏,都将继续父辈遗愿:耗毕生心力,研究出让茶树大加增产、茶叶大加改良的方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只是,茶彦余放开手脚没几年,茶树新品研究刚有点进展,便被历史的洪流冲击得无暇顾及。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了,这之后,农村开启了漫长吃“大锅饭”的日子。由于分配方式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个体创新与付出,导致广大群众产生了偷懒耍滑、消极怠工的现象。村民们勉强吃饱,碰到饥馑年,饿肚子是常态,特别是这之后的两年,也是历史上遭遇大饥荒的年代。青黄不接的时候,能剥下来的树皮、抠下来的草芽都被老百姓弄光了。看着饿得奄奄一息、全身浮肿的父老乡亲,茶彦余心急不已,想到儿时用茶叶做的美食,他决定牺牲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几十亩扦插茶树,帮乡亲们渡过难关。他带着身体好些的年轻人,将几十亩茶叶全部采摘下来,无论嫩叶还是老叶,嫩叶杀青、揉捻去涩,混合上仅有的一点玉米面、盐巴上锅蒸,蒸熟便是一道美味的主食,老叶焯水,放老醋辣椒凉拌,又是一道下饭菜。没想到,茶彦余靠着这几十亩茶叶,竟带着全村老小熬过了漫长艰难的荒月,迎来了富足的收获季节。六七月时,田地里的稻谷、玉米、洋芋、大豆都一一出来了。更加令人想不到的是,由于茶叶清凉解毒、利水消肿、防暑降温的药用价值,乡亲们的水肿病、暑热病很快都好了,两个多月的荒月,没有谁危及生命,这给邻村做出了优秀的典范。至此,茶彦余被奉为村里的守护神,乡亲们亲热地称他为“茶匠”。很多村民开始拜他为师,学他种茶制茶。
1974年春末夏初的一天,村前响起了马铃声,茶彦余将手停在渥堆发酵的茶叶上面,侧耳倾听。他知道,老熟人来了。即便在年逾百年、站在岁月的尽头,茶彦余也一直感激70多年前那场遇见,以及潇洒地出走。那一趟马帮之行,不止让小茶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还让他受到如何制作普洱熟茶的神启,每每忆起,都让他恍如走进了一个缤纷的梦。那是抵达拉萨的晚上,一路上历经春雨绵绵、夏日暑热3个月,到达马店后,马锅头急忙吩咐赶马人卸货查货,他撕开一饼普洱生茶,看茶叶有无腐坏。黄昏的光影下,小茶看到那饼生茶颜色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青黄色,在雨水反复浸渍、马背温度、阳光照射等自然条件的发酵下,竟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变化,茶饼变为了深深的红褐色,光影下金红好看。嗅闻,并未闻到腐坏茶叶惯常的霉腐味,反而散发出醇厚的茶香,绵延经久。马锅头忙让店家泡茶。哪承想,头发水洗后,二发茶水竟呈现出美丽的酒红色,尝一口,茶汤温润厚实、回甘绵长。这让马锅头肖汉惊喜不已。这是之前从未发现的。如果不是途中遗失了几领塑料雨披,让茶叶受潮,他也不会打开查看,拆开的茶就难售卖了,他赔不起。这下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将是一种崭新的制茶工艺。
不错,这种发酵工艺就叫“渥堆”,是将普洱晒青堆放一起、洒水、覆盖棉布,让其内部产生湿热作用、酶促作用及微生物发酵作用,经45天至70天发酵及转变过程,最后脱胎换骨,华美变身。马帮一趟大理至拉萨单程路,无心插柳成就了普洱熟饼制作工艺,这是令谁也想不到的。从拉萨回来后,茶彦余便一心扑在种茶制茶上,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探索、创新与失败,慢慢积累了充足的经验教训与心得。他总结出:不单种茶需要思路与灵感,制茶更需要灵感与火候,那一分一秒的时间拿捏、强弱火焰的控制、手力的轻重疾徐,甚至制茶人的情绪、耐心与心性,无一不在影响着茶叶的品质……
话说茶彦余放下手中的活,抖擞身上的茶末,从容不迫地走出家门迎接贵客。他的预感果然不错,真是马锅头肖汉,24年过去了,肖汉的脸被晒得更黑了,从前浅尝辄止的皱纹,被时光的刻刀深刻地凿进了他的肌肉里。他一见茶彦余,乐哈哈跳下马,身手还是那么矫捷。他亲热地抱了抱茶彦余。他说小茶,这是我最后一趟跑马帮了,老了,得解甲归田含饴弄孙了哈哈哈哈……对了,这次给你带来两位朋友,省农科院的,他俩可是研究茶叶的专家。仍是爽朗地大笑,与24年前没什么分别,还是那么精气神十足。茶彦余打心底为这位老大哥欣慰。这会儿听见他介绍,这才发现马帮里多了两位城里打扮的男人。一个40岁上下、一个30岁上下的样子。
那些年,津兰县陀须山的上千棵古树茶引起了国家茶叶研究机关的高度关注,彼时村里成立了“茶叶科研所”。省农科员徐峥与刘利,他俩此行的目的,就是为大叶种古茶树选育优良品种,研制高档绿茶和红茶。两位农科员,先以最传统的方式“有性繁殖”给茶树人工授粉,产生新变异品种,再优选出一部分育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与观察,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是育种缓慢、新品性状不稳定、结实率低。令他们大为意外的是,农民茶彦余,这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农民,他居然懂嫁接、懂扦插,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育苗成绩。这为两位专家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意见。听说在困难的50年代,茶彦余带领村民靠山吃山、靠茶吃茶艰难度过大饥荒后,被众人推选为了村长。看着父老乡亲信任的殷切期望,他也不推辞,首先便将四山八头上千棵“救命树”分配到各家各户,全村50户人家,每户分到20棵古茶树,以后自己名下的古茶树自己管理、自己受益,村民都十分满意这种做法。那时还在合作社,还实行集体大锅饭,能拥有20棵古茶树自留地,在那年代,属于茶彦余的胆识与创新。
看看这个农民的辉煌历史,实在不敢小瞧。他们兴奋地跑去茶彦余西山凹的茶地看他培育的茶树,茶彦余给两位专家介绍:这棵、这棵、还有这棵……都是选用优良古茶树品种嫁接出来的。云南为滇,我给它们分别取名滇一、滇二、滇三,再采用扦插方式,得出三个无性系新品滇小一、滇小二和滇小三。这三个新品,无论是成活率、繁殖率与优良率都比它们的母本强太多……这十来年,我用这三个新品不断扦插,培养出了上百亩优良茶树……茶彦余黧黑的肤色透出亮红,呲开的白牙透出些羞涩,更有些自豪,他手一抬、一指,两位农科员便看到了漫山遍野一墒墒齐整的茶墒,仿佛是随着这个农民顺手指引,突然间勃勃生发而出的。在茶彦余启发下,两位农科员利用所学,打开思路,采取多种组合方式在实验地育种育苗:无性系与有性系、双有性系组合、双无性系组合,进行不同的培育试验,两年时间很快过去,他们的培育试验也取得了成果,分别得出无性系与有性系代表滇美、双有性系滇品、双无性系滇丽,只是无论哪个品种的茶树产量与长势,都比不上农民茶彦余的。更令两位茶叶专家大为意外的是:茶彦余,这个滇西小山村的农民,居然无师自通地搞懂了普洱熟茶的发酵工艺,这并非最意外的,让他们大为惊讶的是,这个工艺他竟然已独自研究了24年。要知道,据载我国最早的渥堆发酵起源于1959年的广东红汤普洱,但直至1970年代才传入云南,去年刚试制成功首批普洱红茶,就是目前,都还未投入量产。而他,茶彦余,一个高寒地区的农民,竟早于起源地近10年的时间便开始研制红茶,这实在太令人惊叹了!这将大大为他们的茶叶研制提供帮助、添砖加瓦。
在茶研上有些成果的农科员徐峥很不服气:长势与产量是一回事,真正制成入口的茶叶又是另一回事,徐峥打算与茶彦余斗一斗绿茶。
斗茶会就在村子的打麦场,全村老小都来看热闹,村民从中选出本村年事最高、喝茶年代最久远、最有品茶心得与见解的4位老茶倌任评委。老人家虽非专业茶文化品评师,但却有德行有资历有水平,他们当评委,大家服气。绿茶斗茶品以茶“新”为贵,徐峥与茶彦余都拿出了当季最上乘的手制精品。泡茶用水以“活”为上,先斗汤色。茶彦余用的是滇小三新绿,徐峥忍不住在心里嗤之以鼻:连名字都这么上不了档次。实在话,初识茶彦余时确实挺让他震惊,一个农民,却对茶叶懂这么多。但时间一长,专业农科员自带的优越感便按捺不住了,想他徐峥也是心高气傲的半个专家,在科所里也是小有名气,哪能被个农民压一头。徐峥用的是滇丽2号淡墨,是他花费心血最多的新品中的佼佼者。
绿茶不耐高温,80至85摄氏度的水温最为适宜。所有人的眼睛随着两人的手走,水入香溢,每个人都不由得深吸一口气。第一斗,看茶汤色泽,汤色是最能反映采制技艺的。众人眼光随着每一片茶叶沉浮,直至每一片茶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完全处于静态。评委一一看过,两杯茶汤均纯净,证明采茶肥嫩、制作火候适宜。若色青,说明茶蒸时火候不足;若色泛黄,则采制不及;若汤灰,则茶蒸太过。评委亮分,打了个平手;第二斗,斗水痕。这个有讲究,一般的山野俗夫可能不懂,可这陀须山可是自三国始便喝茶的茶源地,祖辈父辈口口相传,都通晓古时斗茶的雅趣。以宋代为例,效仿其将茶叶烤炙碾碎、烧水煎煮。用茶筅拂动、击打茶盏中的茶汤,为“击拂”。若击起的汤花快速散开,出现“水痕”则为输,水痕晚出者胜,巧的是,两杯茶久未出水痕,均为上品,第二局,仍打成平手。
徐峥在一旁与茶彦余对视,两个男人相视一笑,茶彦余眼光平和,没有波澜,徐峥的内心已不平静。第三斗,闻香。各位老者一一闻辨,滇小三新绿香味纯净持久、与茶香融合一体,久韵不散,老者们均亮出高分;相较之下,滇丽2号淡墨香味急迫猛烈,但余韵差了点,略逊一筹。
最后一斗,品茶。主要从回甘、生津、体感、喉韵、滋味、外观、叶底等各方面综合考察分析品评,徐峥暗中捏了把汗。不出所料,4位老者啜饮、品尝、回味后,均认为无论从回甘持久度与强度,还是茶汤入体带来的热、温、凉、寒等体感度,以及茶底色泽、匀杂来看,滇小三新绿均完胜滇丽2号淡墨。
最终,津兰县陀须村第一届民间“谷雨春茶节”斗茶大会,以茶农茶彦余的新品滇小三新绿夺冠,奖品是5公斤大米,这在出工赚工分的年代,相当于一个壮劳力一个月的工分数。村党支部书记将挂着大红花的米缸子递到冠军茶彦余手里时,村民们都眼热地打起了唿哨,继而是暴雷般的掌声。农科员徐峥研育的滇丽2号淡墨获亚军,奖ef61fe15eb9e0f67c8f53b9b57fe2218品照样是大米,不过只有3公斤。徐峥怏怏接了,脸上的笑容比哭好看不了多少。没想到红茶他不占优势,绿茶也一样。
又过了几年,两位农科员带着成果、也带着说不出口的不甘回省城了,他们在津兰县陀须山陀须村的任务已完成,又被派遣了新的任务。两人回去不久,茶彦余的名声还是传播开来。不甘是一回事,服气又是另一回事。作为国家机关干部,这点觉悟还是有的。他们带回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研制成果,更有茶农茶彦余数十年如一日的心血。大报、小报,各方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很快省城,甚至首都知道滇西山里有个陀须村,村里有个茶农叫茶彦余,“茶匠”这一尊称不胫而走。
5
茶彦余的茶山做大了。1978年,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陀须村本就是个山村,田地没有多少,大部分都是山地与林地,除开原先茶彦余任村主任时私分给大家的茶地,现在加上山地与林地,每户村民都觉得改革的春风将自己瘦瘪的日子吹鼓了起来,想到今后拼死拼活挣的都是自己的了,都纷纷斗志昂扬起来。到2000年前后,村里已由原有的上千棵古茶树,发展为集古茶树、小中老茶树及台地茶树共上万亩的大型茶村,500亩以上的大户有10家,茶彦余自己就有3000亩茶山,是大户中的大户。他开办了自己的特色茶厂,取名“茶觉·味”茶厂。茶觉是一种生命体悟的过程,也是对于茶味知觉的觉醒。茶厂不仅制自己种的茶,也最大程度收取父老乡亲的茶叶,种得少的、没茶采的,就去别家采摘赚钱,有效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
2019年,茶彦余已是96岁高龄了。这一年,儿子茶盏也到了古稀之年。与父亲茶彦余一样,他从小就是个“茶痴”。在他还是个4、5岁的小娃娃时,每天待不住家,最大的兴趣就是跟随父亲去西山凹侍弄那些古树茶:父亲锄地,他也抬一把小锄头跟锄;父亲施肥,他也不嫌臭,有模有样地拿小手撒粪肥;父亲修剪,他就把着待剪枝杈,方便父亲下剪刀……干活累了,父亲便将他放在膝头,同他啃着烧洋芋,给他讲几年前的那趟神奇赶马往事。
儿子啊,那是返回途中,一个大热天,一晚我们走到个老林子,都困得要死,随便吃了点东西就睡了。火堆是有的,但睡到半夜,我被热醒了,迷迷糊糊抱着垫盖行李跑到外围处,在一棵巨大的古树下倒头就睡。半夜,我被一种深深的窒息感憋醒,睁开眼睛,天呐,我的脖颈上竟然缠绕着一条胳膊那么粗的大蟒蛇,恐惧感让我拼命挣扎,但越挣扎大蟒蛇缠得越紧,因为离得远、大伙又睡得死,没人发现我这边的动静……我的大脑可能快缺氧了,我处于绝望状态时,突然摸着靴子后面的小弯刀。对,靴子是马锅头给的,他说这种靴子坚固耐磨,适合走长途,防止骡马踩踏碰撞时脚受伤。小弯刀嘛,就是上回讲的山匪头子送的喽……
儿子茶盏半懂不懂,听得却津津有味,他睁着点漆大的眼睛,上卷的睫毛点缀得眼睛星星点点,听到大蠎蛇缠紧了父亲的脖子时,他紧张得张大了嘴……
是的,就是这把漂亮的小弯刀救了我……父亲把玩着小弯刀,继续说:迷蒙中,我在大蟒蛇七寸划了一道,疼痛终于让它松开了我,迅速消失在了树林中……
小茶盏这才舒出一口气,父亲掰开他捏紧的小拳头,手心里全是汗。
小盏,如果让你去跑马帮贩茶叶,你敢去吗?茶彦余故意逗儿子。
当然敢,我会把山里的好茶安全运到拉萨。小茶盏用稚嫩的声音回答父亲,仰着的小脸满是坚定。
哈哈哈好,有志气,儿子。茶彦余满意地摸摸儿子的头,和儿子一起望向层层叠叠的山峦。俗话说“一层山一层人”。那一层层山的后面,有人家,人家后面又是一层层山,山的后面又是人,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一层又一层,世界真大啊,永远也望不到边……
小茶盏慢慢长大了,对茶的兴致不减反增。成年后,他热衷于研制不同的茶。绿、红、青、黄、白、黑,茶无外乎这6大类型,可要做好了,惊艳四座与时光,绝非易事。那些年,他在自家的茶研室反反复复试验,尝试用具有独特香味的滇小一研制红茶、黑茶和普洱熟饼;用色泽浓郁典雅的滇小二研制青茶与黄茶;在父亲研制的滇小三新绿基础上,又用滇小三尝试白茶……
种子是最难掌控的所在,它良莠不全,很难量产。只有无性系研发培育,才可能使良种大面积增量增产,并且具有稳定性。这是茶彦余常对儿子茶盏说的话,也是他毕生对茶树无性系繁殖研育的追求。多开发出一个无性系良种,就离他毕生的梦想更进一步;往大一点说,也能使父老乡亲的生活过得好一些、更好一些;往更大一点说,是为国家茶产业研育做贡献。至2019年,陀须村所有茶农都种上了他研育的无性系滇茶系列,年收入从最初的几十元倍增至几万元、数十万元,父老乡亲们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很多人家都建起新房、开上小车、银行里有了闲钱。不仅陀须村、包括全省绝大部分地区都引进了茶彦余培育出的无性系滇茶系列。但茶彦余一直有个企盼:研育出一款最适合制作普洱红茶及熟饼的茶树,虽然目前他已用无性系滇茶系列做出了滇小玛瑙、滇小红珠、滇小彩霞,但都不是他最满意的。也是在这一年,省上举办了“全省科技人才贡献奖”,时年96岁的茶彦余榜上有名。在鲜花掌声荣誉簇拥的颁奖典礼上,却看不到茶匠茶彦余的身影。摄影机从万众瞩目的颁奖台穿越时空,瞬间来到滇西津兰县的陀须山,上万亩台地茶里,一位须发雪白、慈眉善目、仙气飘飘的老人,正带着一群大学生做田野调查。这是省城来的大学生,专业就是茶学。都是些二十来岁的娃娃,朝气蓬勃、欣欣向荣,茶彦余看着他们满心欢喜,像是看到了小小一叶茶,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沐浴着阳光、呼吸着空气、享受着土壤,它跃至高空,越变越大,越变越大,它展望着未来,茶香四溢……
在这群远道而来的学生娃中,有个叫茶听涛的,就是茶彦余三代单传的孙子。儿子茶盏天命之年才有了他,算是将老茶家的血脉传了下去。他长得剑眉星目、身材修长,全身浓郁的书卷气息。这次农校将课外实践地点安排在他的家乡,让他打心眼里自豪。当然,最令他自豪的,还是这位声名远扬的“茶匠”爷爷。课里课外,老师与同学总会有意无意地提起爷爷茶彦余,提起他和他的传奇,提起他数十年如一日研育出的无性系滇茶系列……茶学专业是综合性学科,包括茶树栽培学,研究茶树生长发育规律;茶叶品质形成机理与加工工艺;茶叶管理与市场营销;茶叶开发及茶文化等等方面。但茶学系的学生不能只待在课堂读死书,只有亲历茶源地、亲近那一叶从土地上长出来的茶、活生生的茶,了解茶叶的前世今生,才能真正拓展知识体系,做到学以致用。
茶爷爷,请问您研育茶树多少个年头了?
哈哈哈,小鬼头,比你们父母的年岁还长着呢。
茶爷爷,无性系繁殖,是茶树繁殖的最好办法吗?
别人我不知道,但在我这里,是这样的。
茶爷爷,听说您获得了“全省科技人才贡献奖”,为什么不去领奖呢?
要是去领奖了,今天谁带你们参观茶园?讲解茶学知识呢?
茶爷爷,能给我们示范一下怎样进行茶树的无性培育吗?
当然可以,今天呀,茶爷爷就是准备给你们做示范的……茶彦余从工人的拎桶中取出一根修剪为4厘米左右的斜口插穗,带有一片叶及饱满的腋芽,工人帮忙将苗床充分喷湿,茶彦余熟练地在基部蘸取适量生根粉,然后进行扦插。怕娃娃们没看明白,又从拎桶中捡出数根插穗,边示范边讲解:所谓无性系繁殖,是指不通过雌雄配体繁殖,而是直接用母本的枝条、根、芽、叶等营养体再生繁殖的方法。主要有扦插、压条、分株等方式,目前最广泛应用的还是扦插。它的优点是:可以保持母本的优良特性、后代性状一致,生育期和长势较整齐,便于机械化采茶和名优茶的加工……唔,娃娃们,你们可以来试一试……茶爷爷讲得通俗易懂,他语气温润平和,精神饱满,一点也不像近百岁的老人。
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轮番上阵,尝试扦插,只有茶听涛站在一旁观看,似乎对尝试并没有兴趣。
对了,茶爷爷,听茶听涛说,他就是陀须村的,还和您很熟,不知是不是真的呀?这时,学习委员徐忆柔直起腰,抬起手背揩了揩脸,挤眉弄眼地打趣道。徐忆柔是省城人,性格活泼开朗,喜欢与同学开玩笑。
哈哈哈,这个娃娃呀,熟啊,熟得不得了,爷爷我可是看着他长大的。茶爷爷哈哈大笑,也学着徐忆柔,对着茶听涛挤眉弄眼。同学们见茶爷爷这么可爱,都乐坏了,嘻嘻哈哈大笑起来。茶彦余想起3天前孙子与他打视频电话,告诉爷爷学校课外实践的事,又说他还没说茶爷爷是他亲爷爷。茶彦余一听孙子的话就明白了,这点上,俩爷孙有心灵默契。茶听涛的父亲茶盏,早在新千年初始,便在省茶街中心置了业开了店买了住房,便于茶叶新产品的推广与销售,茶听涛从小学开始转到省城上学,无论是穿衣打扮口音,还是谈吐学识,都让人看不出他是农村出来的娃,往上数两代以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只不过,茶听涛与父亲茶盏一样,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母土有着依恋的情结、对茶树更是无限的眷恋。每到寒暑假,他都会跟随父亲回陀须山,学着爷爷父亲种茶、制茶、品茶,同学们眼中新奇的茶事农事,早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才对扦插示范不惊不诧。他从未将自己的身份告诉同学们,是因为爷爷与父亲经常教导他:家贫不嫌、家旺不狂。爷爷这么有声望,如果自己过分标榜,反而折损了自己。茶听涛一直告诫自己谦逊。可眼下,同学们对着他哄笑,非要他坦白自己到底是哪家人家,来到家门口了,还不请同学去坐坐,喝杯茶吃几个果子,这不是小家子气吗?
当然啰,说了我就是这个山旮旯的……是……是。茶听涛憋红了眼,一急,平常只与家人讲的方言,也不留神从他嘴边溜了出来。
哪家?哪家哪家?我要去……我也要去……听到茶听涛讲方言,而且还和茶爷爷的方言一个模子,同学们惊奇极了,纷纷吵着要去他家做客。
好了好了,都别吵,惹茶爷爷笑话……这会儿,带队元老师与茶觉·味总经理茶盏走上了茶山。元老师笑眯眯地做介绍:同学们不是好奇吗?那我就来告诉大家,茶彦余爷爷,就是茶听涛同学的亲爷爷,我旁边这位茶盏叔叔,就是小茶同学的父亲。他们两代人数十年坚守茶山,种茶制茶、辛苦钻研,现如今,他们研育出的无性系滇茶系列已种遍了大江南北,产量、质量都有口皆碑。同样,来到云南普洱茶源地,我们才体会到,小茶同学刻苦学习的精神,其实也来自家族勇往直前探索精神的传承。我们都知道,今天也是“全省科技人才贡献奖”颁奖会,可茶爷爷为了迎接同学们的到来,让我们能够近距离体验一叶茶的神奇美妙,让我们学有所成,茶爷爷放弃了上省城接受荣誉的机会。在这里,我们要给茶爷爷献上至高的荣誉。
元老师说着,将一直背在身后的手举到胸前,天呐,居然是一束金光灿烂的向日葵,元老师双手将花束献给茶爷爷,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掌声响彻陀须山、响彻云霄。
茶彦余捧着向日葵,眼睛潮了,他对着上万亩无性系茶园、对着同学们,深情地说:这里,才是我最好的领奖台。
6
那一天,是徐忆柔记忆深刻的一天。
同学们不仅参观了茶听涛家的茶园、茶研室,还品尝了茶爷爷亲手研制的滇小玛瑙、滇小红珠和滇小三新绿,最关键的是,那天的茶水是他给同学们泡的。他们一改往日戏谑这个白净文弱书生的态度,全都对他羡慕加好奇。大学生活已经一年,在同学们眼里,茶听涛就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学校社团活动都很少参加,甚至没有加入学校的茶艺社团。茶听涛用异常熟练的手法,给同学们表演茶艺,并从容不迫地讲解如何选茗、择水、烹茶、环境的选择创造,以及点香焚香除妄念、洗杯冰心去凡尘、投茶清宫迎佳人、冲水凤凰三点头、奉茶观音捧玉壶、闻茶慧心悟茶香、润茶甘露润茶心、凉汤玉壶养太和……这些一套又一套的礼数与规矩让人目不暇接。学校也教授茶艺茶道,但在茶听涛的面前,就显得太九牛一毛了。
同学们都睁大眼睛、竖起耳朵,生怕错过每一个步骤与细节,他们仿佛头一次认识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书生。在他表演茶道时——不,并非表演性质,茶听涛只是在用专注泡一壶茶汤,一茶一叶一生命、一杯一盏一天地。每次回家,爷爷总会教导他:不争、静谧、放下,便是茶人的心性。此时一双女同学的深情秀目,躲在角落锁牢了他。她的脸蛋红润,眼睛亮闪闪,心跳声响彻耳际。她就是之前打趣他的女生,学习委员徐忆柔。第一次,她那么近距离、那么清晰地看清茶听涛的手,与他清秀的脸庞形成鲜明对比,他的手乍看有些咖啡色,再细看居然是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斑马纹”,手心里有泛白的老茧、手背还有两个灼伤的疤。徐忆柔很熟悉,这是制茶时杀青、揉捻的痕迹,与茶叶接触多了,汁液深入皮肤表层细胞,经年累月将皮肤染成了特殊的颜色与纹路,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小的时候,父母在外地工作,她经常被爷爷带去农科院,爷爷是茶研专家,研育过一些无性系茶树良种,也制出过一些好茶。爷爷的手,就是这个样子的。就是从这双手开始,徐忆柔认识到一个不同的茶听涛。
因为茶,两人成为同班同学,又因为茶,两人越走越近,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
以后,你还回去吗?毕业前夕,徐忆柔问茶听涛。她是省城人,心底里希望他也留在省城。可以进农科院研制茶,也可以考个茶叶审评师、茶叶品鉴师资格证,无论哪一个,都比回到山村发展前景大。
回去,是一定的。茶听涛说,他的根在陀须山,只有看着那些漫山遍野的茶树,他的心里才踏实。城里的店铺有父亲在打理,他主要作为大后方种茶制茶供茶,让好茶叶量产化。茶听涛的志向,是将爷爷和父亲研制的好茶,推向全世界。
那个时候,从未在山村生活过的徐忆柔,就在心里偷偷设想:假如……她是否能适应农村的生活?别看她只是个女孩,心底却十分有主见。她是21世纪的新女性,有勇气争取自己的人生与幸福。所以在历经一夜的无眠后,她打定了主意,并将大胆的想法告诉了爷爷。
哦?茶听涛?津兰县陀须村的?原以为爷爷会反对,没想到,一听是陀须村的,爷爷一下子来了兴致,高兴地嘱咐孙女,晚上一定将男朋友带回家吃饭。
还不是男朋友呢……不过,也快了……徐忆柔自信地一笑,她准备今晚就对他表白。如果成了,她才打算电话告知父母,不管他们反不反对,只要茶听涛不反对,其他都是小事。她是个很有决断力的姑娘。
茶听涛受到徐忆柔爷爷邀请,兴奋又紧张,他一直听说省农科院的前院长徐教授,是个制茶高手,无论在红茶、绿茶、黑茶,还是熟饼上均有建树,曾经他亲手研制的一款绿茶,在世界茶博会上荣获银奖,为中国茶在世界上亮了一个美丽的相。
徐爷爷小他爷爷10岁,88岁的老人精神矍铄,灰白的头发梳得纹丝不乱。茶听涛一看他便有种奇怪的熟悉感。他喊了徐爷爷好,并将精心挑选的两盒爷爷亲手制作的茶叶送了过去。彼时,厂里茶叶已实现了机械化量产,但爷爷与父亲每年都会用古法手工制作几盒限量版。不卖,只用在特殊场合,或送给重要的人。
滇小三新绿……啊,这是滇小三新绿……茶彦余亲手制作的好茶。果然……小伙子,若没猜错,你是陀须村茶彦余的孙子?徐峥抚摸着茶盒上朴拙的印章,激动地说。想当年他托人高价购买两盒茶彦余亲手制作的滇小三新绿,一直买不到。如今却由他孙子亲手送到他手里。哈,缘分这东西真是奇妙啊。这个老冤家!
您认识我爷爷?
岂止认识啊,曾经,我在你们茶山待了几年,种茶、制茶。我的很多代表性茶叶,都是那时做的。我还和你爷爷斗过茶,以我失败告终呵呵。徐爷爷感慨万千,眼睛望着茶听涛,眼光却穿过了他,穿过了时光,望出去好远好远。坐定,茶听涛陪徐爷爷聊天。
中国出好茶,云南出好茶啊。我们茶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云南茶产量也名列全国前茅。而作为茶源地的你的老家陀须山,如今更是以好茶名扬四方,不简单、实在不简单啊。
是啊,听爷爷说,从前我们村穷得很,老百姓就靠种洋芋、种玉米换点钱,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茶叶产业化后,特别是村里实行公司+农户+基地+支部+协会,齐头运作后,老百姓一亩地的收入比原来增加十倍、数十倍,如今,全村50多户人家,全都奔小康了呢。这就是现在常提的“乡村振兴”。茶听涛扬了扬拳头。与徐忆柔相处久了,他的性格也越来越活泼。
呵呵呵,当然。这可少不了你爷爷茶彦余的功劳啊,是他研育出良种无性系滇茶系列,并带动全村广泛种植,才使你们出了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省的“致富村”。
来,尝尝这茶。徐爷爷将条索肥厚匀净的茶叶,放进温过的茶壶里,洗过稍泡,那袅娜的身姿,舞蹈般在水中轻缓地舒展开来,茶汤倒入公道杯,茶听涛观色:茶汤清澈无杂质,像看见了森林中的湖水;闻香:香气清幽、沁人心脾;品味:入喉回甘、鲜醇解渴、余味无穷。茶听涛脑海一道闪电,不禁脱口而出:好茶!是滇丽2号淡墨,曾在世界茶博会上荣获银奖,为国家争了光。茶听涛有些激动,想不到有一天,他能和世界茶博会银奖获得者坐在一起喝茶,而且还是他亲自泡的茶。
唉,小茶啊,说句实在话,滇丽2号淡墨,还是比滇小三新绿逊了一头啊。那年你爷爷没去参加茶博会,如果去了,金奖就不会空缺了。说了不怕你笑话,曾经我们很是嫉妒你爷爷呵呵。可是不服不行啊,天赋与勤奋远胜专业技术,高手就是高手!
那晚上,茶听涛和徐爷爷相聊甚欢,一个资深老茶人、一个未来的茶人,两个忘年交,心有灵犀相见恨晚。徐忆柔插不上嘴,只乐颠颠地看看这个傻笑会儿,又看看那个傻笑会儿。她知道爷爷是个怪老头,嘴犟得很,从来不会轻易服谁,这是头一次听他说服气茶爷爷。
小茶,替我把这两盒茶叶送给你爷爷,再替我给他竖一个大拇指。他快100岁了吧?祝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临别,徐爷爷将两盒滇丽2号淡墨以回礼送给茶彦余,并让茶听涛代他表达他的敬意。
7
连绵起伏的茶山,一眼望不到头的新绿。
茶听涛揽着妻子,贪婪地吮吸着茶香与土地的芬芳。
这是2024年,他与妻子大学毕业的第3年。原本打算一毕业便回陀须村住的,无奈父亲研发新红茶处于关键时期,省城茶街店铺需要人手,他和徐忆柔只能暂时留了下来。但他魂牵梦绕想的都是回村的种种。他经常梦到小时候,屁颠颠跟在爷爷和父亲后面种茶、采茶、杀青、揉捻、晒青……他喜欢杀青时,双手插到烫热的炒锅里的感觉。那时他才几岁?敢像大人一样将双手插到烫热的炒锅一点不畏惧,沉着冷静的劲头远超同龄人。让爷爷与父亲讶异又惊喜。那时,他们就认定,茶家后继有人了。
是的,像爷爷茶彦余一样,像父亲茶盏一样,茶听涛也是命运选中的茶人。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憎统统都与那一叶小小的茶有关。上天总会眷顾执着钻研的人,经过数十年试验、失败、积累经验教训、再试验、再失败……茶听涛父亲茶盏研制开发的茶产品有了质的飞跃,其中以滇小一胭红最为出色,并一举在2020年中国茶博会上夺冠,荣获“总冠军”“最佳红茶”等称号。在来年的世界茶博会上,茶盏与世界各地生产商一同提交产品,经专家评审团现场采样,针对品种、色泽、外观、叶型及整体口感等多维度评分,在与11个国家的饮料评比中获得“原产地优胜奖”美誉。价格一跃为上千元/市斤。从此后,世界各地爱茶懂茶的人,都知道滇西陀须山上有家“茶匠”。茶盏接续了父亲的愿望与理想,亲手研育出了最适合制作红茶与熟饼的“滇·旭日”无性系茶树,并用它研制出无论色泽、口感、香味都稍胜父亲研制的滇小玛瑙、滇小红珠、滇小彩霞的红茶“滇小一胭红”。至此,茶彦余百年之后也无憾了。2024年年底,时年25岁的茶听涛,实现了将茶叶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梦想。如果说茶老桩给儿子茶彦余埋下了一颗茶种,茶彦余便是种出一棵茶树的人,而他的儿子茶盏,泡出了一杯茶。茶盏的儿子茶听涛,则是将这杯茶捧到世人面前。这是茶人的延续、传承,是世代联手的生生不息。
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妻子徐忆柔肚子一直没有动静,结婚3年了,夫妻俩看遍了有名的不孕不育医院,先是妻子一侧输卵管堵塞,打通输卵管后,又吃暖宫药,折腾了一圈什么作用都没有。
一天早晨,徐忆柔忧愁地对茶听涛说:医生说我子宫后位,很难怀孕,看样子要将你家三代单传的规矩坏了。
茶听涛说:有就有,没有就算了,所谓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你别想多了,不碍事的。
唉……要不,你重新找一个……
你,胡说八道。没有也挺好,我俩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研茶制茶。茶听涛安慰。真的,虽然他30岁不到,却很想得开。他想起爷爷时常教导他的:不争、静谧、放下。他是个茶人,这是茶人该有的心性。
你呀,我真没看错。妻子徐忆柔突然在他脑门上点了一下,娇嗔地一笑:自己看吧。说着将一张单子拍到他手里。
这是什么……孕7周,双胎妊娠……啊,老婆……你……茶听涛兴奋得咧开了嘴,紧紧抱住徐忆柔。
没错,你就快当爸爸了,而且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徐忆柔温柔地笑着说。
也是在这一天,茶匠茶彦余走完了他生命的一个世纪,在弥留之际,家人照他的遗愿,用担架将他抬上了西山凹茶山。在那里,有他研育出的第一棵无性系茶树滇小一。他交代子孙后代不办丧事,只将他埋在滇小一母本下便可。他是一颗茶籽,种下去,他便还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