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业话语分析,作为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理论的改进,由之前的术语视角明确拓展至专业学科视角,主要包括话语的专业辨识、话语的专业解读和话语的综合分析三个步骤,旨在聚焦于术语的专业视域鉴察和话语理解,促进大众对话语中专业内容及其使用的理解等。文章以“一带一路”话语为例,开展专业话语分析,在建立相关话语语料库与术语表之后,分析其中代表性术语“一带一路”的认知语义与语法,综合术语和话语中的其他语言表征以及专业学科视角的三原则评估话语。研究发现:术语“一带一路”的核心认知机制为概念转喻,涉及结构省缩等构式化过程;与该术语相关的普通话语语境,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构建起专业框架与普通框架之间的联系;话语真实性与积极性的提升方式包括引用权威专家言论,兼用高值与低值情态词,少用人称主语和模糊性词汇等。
关键词:专业话语;术语话语分析;术语认知话语分析; “一带一路”话语
中图分类号:H083; H030文献标识码:A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10
Abstract: Specialized Discourse Analysis (SCDA), as an improvement upon the theory of Terminology Cogn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TCDA), explicitly extends from the former terminological perspective to the specialized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which primarily includes three steps: specialized identification of discourse, specialized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discourse. The aim of SCDA is to examine and comprehend discourse from a specialized standpoint focused on terms, and to help the ordinary people understand the specialized content and its application within discourse. Taking “the Belt and Road” discourse as an example, we conducted a specialized discourse analysis. After establishing relevant discourse corpora and terminology lists, we analyzed the cognitive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contents of the representative term “the Belt and Road”, integrated terms and other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s within the discourse, and evaluated the discourse according to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specialized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1)the cor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the term “the Belt and Road” lies in conceptual metonymy, involving constructionalization processes like structural reduction; (2)the common discourse of this term, based on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builds connections between specialized frameworks and common frameworks; (3)means of improving authenticity and positivity of the discourse include citing remarks from authoritative experts, applying modal words with both high and low values, and minimizing the usage of personal subjects and ambiguous vocabulary, etc.
Keywords:specialized discourse; terminology discourse analysis;Terminology Cogn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TCDA); “the Belt and Road”
0 引言
话语分析始于20世纪50年代,借鉴社会学、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日趋形成丰富的话语研究路径,呈现出批评、积极、生态、和谐、多模态等多个不同的研究视域。
在传统话语研究范式中,批评话语分析结合语言学与社会学的话语理论,由话语入手,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关注语言如何在权力运作和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中发挥作用,旨在透过话语解构权力结构和社会现象,如Fairclough [1]和辛斌[2]; 与批评话语分析相对,积极话语分析从积极角度审视话语,分析话语的态度资源,聚焦于话语中的积极内容,如Martin[3]、朱永生[4]等。在新兴话语研究模式中,生态话语分析从生态哲学角度考察话语,关注语言与生态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揭示语言对各类生态关系的影响,如Stibbe[5]、黄国文和赵蕊华[6];和谐话语分析侧重揭示人类与生态系统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如赵蕊华、黄国文[7-8];互动元话语分析从科普语言入手,探究作者如何有目的地组织话语结构,使专业话语简单化,让大众理解专业内容,如Hyland[9]、刘璐达和刘梦甜[10];多模态话语分析关注信息传递的方式,探究话语中文本、图像、声音、动作等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建构等,如 Forceville[11],张德禄、赵静[12]等。
然而,以往话语分析范式大多忽略了话语中的术语,在借鉴术语学和术语认知等方面存在较大补充空间。我们认为,术语及其所代表的专业学科角度能作为话语分析的新视角。专业学科领域和专业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专业的术语也因此不仅仅出现在专业领域和专业话语中,还往往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常用话语或普通话语中。话语中的术语不仅关乎使用者的语用目的,还涉及相关专业学科内容。作为研究者我们在分析话语时,除了结合以往的话语分析范式,如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之外,还可聚焦于术语和其相关专业学科来剖析话语。由此,基于术语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其他话语分析方法等,我们提出了专业话语分析。
本文在介绍专业话语分析理论之后,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分析政治领域的“一带一路”话语。 “一带一路”话语是新时期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代表,是我国探索解决全球发展困境的中国方案。当前,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研究日渐丰富,但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13]、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14]、话语建构策略和话语体系建设[15]等方面,从语言学角度对此类话语的解读亟待补足。
1专业话语分析理论
如同生态话语分析关注语言与生态,专业话语分析关注语言与专业,包括专业如何影响话语,或者说话语体现了怎样的专业视角或专业使用目的,以及话语如何影响专业领域等。语言中的专业载体以术语为代表。术语是专业领域的词汇单元,涉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16]。术语也是“语言单位、知识单位与话语单位的结合体”[17]。可见,术语既是专业学科的代表,通常出现在专业话语中,又能作为语言单位应用于普通话语中。术语在普通话语中的应用,首先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知识信息的传递由于术语的表达而显得更为紧凑和清晰,人们能在有限的交流空间内借助术语有效传达更丰富的内容。术语出现在日常话语中的其他因素包括相关专业的普及、人们对该专业的关注度提升,以及术语本身易于理解及其形象性等[18]。此外,术语呈现的专业表达能使普通话语更富深度和权威性,达到相应语用目的。在话语中使用术语等专业内容,并结合其他语言表征如情态等,能使讨论对象的“真实性模式[19]”得以提升,在认知层面引发接收者对话语内容的信任感。这既源于术语高度的专业概括性,也出于人们对专业在普通话语中的固化观念,即专业的往往是正确的。
本文主要探讨专业对话语的影响,相应提出的专业话语分析聚焦于话语中的术语,注重联系术语相关的专业学科视域开展分析,并综合术语及其他语言表征,适当结合其他话语分析方法,剖析话语的专业知识、态度立场、意识形态等,同时希望促进大众对话语特别是其中专业内容的理解,相对全面地看待话语,了解话语背后的真实用意。
专业话语分析理论由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理论[20]改进而来。术语认知话语分析作为专业话语分析的基础篇,其提出主要基于以往话语分析的两点不足:1)通常限于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言分析;2)忽略了对专业话语的充分关注,以及对非专业领域话语内术语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揭示等。如图1所示,术语认知话语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确立话语并识别话语中的术语;2)开展话语中的术语分析,包括解析术语的语义结构和意义建构,以及术语的语法形式;3)术语话语分析,即综合话语中的术语语境、语义和语法,并借助其他合适的话语分析方法,剖析术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立场态度等。
与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相比,专业话语分析不再囿于单一的术语视角,而是明确立足于术语相关专业学科领域,兼顾其他合适的话语分析角度,综合考察话语,在侧重话语中的术语认知的同时,考察术语和其他语言形式的结合及其背后的思维观念等。具体而言,专业话语分析(如图2)从表述与内容上改进了三步骤,主要包括:1)话语的专业辨识,包括专业话语和普通话语的确立,以及对话语中专业术语的识别;2)话语的专业解读,包括对语境内外术语的语义和语法分析;3)话语的综合分析,包括综合术语和话语中的其他语言表征,依据专业话语分析的三原则并借助其他相应的话语分析角度,共同揭示话语背后的丰富内涵。
1.1话语的专业辨识
开展话语的专业辨识,首先需要确立话语,然后对话语中的术语进行识别,并借鉴相关方法进行术语的确认。我们将现有的术语识别方法归纳为外部工具法和内部分析法两类。外部工具法包括从现有的参考资料如术语学词典、术语库中提取术语,以及结合专业领域的专家意见确认术语。其中,术语库提取术语包含建立语料库和识别术语两个步骤[20]。专业语料库的语料主要基于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专业文献、政策法规、报告等,普通语料库的语料主要源自新闻报道、访谈、演讲等。语料库建成后,可借助自动术语提取工具,如Sketch Engine (以下简称SE)和TermoStat等[21-22],完成术语的识别。
内部分析法指通过分析术语的词汇特征来确认或补充术语,即词汇驱动型方法。传统术语学坚持概念优先性以及概念对实体的表征,这导致术语在词性上多为名词。若从术语的词汇特征入手,将允许我们对其他词性的术语予以确认。词汇驱动型方法包括结合术语的四个词汇特征来确认术语:专业领域特征,因术语与专业领域知识相关联;论元特征,若论元是术语,其谓词也很可能是术语;形态关系特征,若 a 为术语,与之在形态和语义上相关的词汇单位 b 也可能是术语;范式关系特征,若 a 为术语,与之有聚合关系的词汇单位 b 也可能是术语[16,20]。
术语识别一般以外部方法为主,内部方法为辅。外部方法有助于初步辨别专业文本和普通文本中使用的术语,但由于语料收集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识别结果产生偏差。因此,结合参考资料等可以进一步筛选术语。然而,仅依赖于专业词典和其他参考资料确认术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借助内部分析法能更全面地补充术语信息。
1.2话语的专业解读
本文对话语的专业解读主要是基于认知整合模型(CIM)对术语的认知语义进行解析,即分析术语语境外的专业释义(离线知识)和语境内的实际使用意义(在线知识)。术语的语义结构主要包括改良的事件域认知模型(ECM)[23]、概念隐喻(CM1)、概念转喻(CM2),意义建构则主要基于概念整合(CB)。术语的概念知识结构和意义建构在语境内和语境外会适当变化,如图3所呈现的离线使用可能包括ECM1、ECM1+CB1、ECM1+CM1+CB1等,以及在线使用可能包括ECM2、ECM2+CB2、ECM2+CM1’+CB2等。不同类型的术语包含不同的语义整合方式,CIM 会根据术语的不同使用而产生相应的不同变体[21]。
此外,我们还需分析术语本身及其在实际使用中的语法情况。我们对术语的语法分析主要基于构式语法,涉及术语中构式的分类、构式化过程、构式动因以及构式机制探究(见表1)。
Goldberg [25-26]认为“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元,是独立于特定动词而存在的形式—意义对应关系;构式本身具有意义,且其意义和/或形式不能通过语言中已存在的其他构式组合推导而来。刘大为从语法和修辞出发,将构式二分为语法构式和修辞构式;前者关注可推导性构式,包括从构成成分推导其构式义的构式,以及虽有不可推导的构式义但已完全语法化了的构式;后者关注不可推导性构式,即所有带有不可推导性的构式,只要这种不可推导性还没有完全在构式中语法化[27]。
构式化过程主要包括词汇化、语法化以及语境对构式化的影响。词汇化是词汇层面的实体构式化,创造形式新—意义新对,包括形式固化(定形),即成分固化、成分顺序固化、句法功能单一化、韵律固化等,以及意义整合(定义),即意义泛化、意义窄化、意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28]。语法化是指词汇项和结构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发生变化而产生语法功能,且一旦语法化,它们就会继续发展新的语法功能[29]。语法化的诱因之一是常规结构式的组合成分变异,这种变异包括组合成分的词类变异、义类变异、词义变异以及组合成分的省略、添加、紧缩、叠合等[30]。
另外,语境是构式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重要因素,语境凸显构式意义,制约意义的匹配[31],具体包括语境效应与语境吸收[32]。构式化的根本动因是语言的基本原则,相关运行机制涉及韵律和双音化的强化作用、内容的功能弱化和消失,与语义表达的焦点和重心有关,与特定的构式框架的压缩有关等[33]。
1.3话语的综合分析
话语的综合分析涉及整合术语及其他语言表征形式,如分析术语所在话语的语义、语法、语境等,结合专业话语分析三原则评估话语的专业性,并适当借鉴其他话语分析方法剖析话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分为词汇语法与语义两类。词汇语法在形式层面包括及物性系统等,评价系统、语气、情态系统,以及主位、信息和衔接系统,这三方面在功能层面或语义层面分别与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谋篇意义对应,三种语义又与情景语境三变量——语场、语旨、语式相对应,由此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话语分析路径;“自下而上”是从话语的词汇语法层面入手,进而探究其语义,最后发现其语境特征;“自上而下”即从话语的语境层面入手,进而推测其语义特征,最后在词汇语法形式上找到证据[34]。我们在分析时采用“自下而上”的话语分析路径,从术语所在话语的词汇语法入手,进而剖析术语的语义,最后概括其语境。彭懿等基于杨雪燕的研究,完善了新近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层面(见表2)[20]。
接下来结合术语及其他语言表征综合分析话语,对其进行专业评估。根据专业学科审视话语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专业话语分析应遵循三个核心原则,即求实原则、准确原则和批判原则。
求实原则是三原则的基本准则,立足于话语所描述的事实,强调话语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确保真实信息的传播,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研究者要以中立视角、客观的态度针对话语所描述的事实,判断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评估表达者是否陈述客观事实、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关注话语的来源和引用内容,如评估所引用的统计数据、文件、参考文献等来源和内容的真实性等,以及话语涉及的专业知识是否符合该领域的共识等。只有实证才能求真,实证方法是构建科学现象“客观存在性”的标准手段[19],研究者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实证方式(如实验数据)来判断话语求实程度的高低。根据Potter[35]有关话语分析的理论,我们将实证方式概括为索引法、注释法和文献法等。采用实证方式降低科研人员的参与度,避免研究者代入“经验之谈”先入为主,从而使得研究更具科学性。
准确原则是更高要求,着眼于话语的语言表达,强调语言的精准度和清晰度。研究者在求实基础上,要关注词汇的使用和篇章结构,评估是否使用了准确的专业术语和定义,是否使用了模糊或具有歧义的表达方式,以及语言逻辑是否清晰合理,上下文关系是否明确等。对词汇的选择能体现表达者增强话语表达准确性或即使降低准确性也要表达的目的。我们引入并改良了批评话语分析所概括的真实性语言特征[19],认为以下各要素的选取会影响话语的准确度(见表3):1)情态词;2)对专家和公认权威事物的称呼语;3)数量词;4)模糊语;5)预设语。语篇层面体现为各组成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需达到连贯统一,并要求话语表达的观念、态度以及情感相互协调。
批判原则是精神内核,聚焦于话语论证的角度,强调从多角度审视言辞,立足话语逻辑评估话语。如评估论证结构和推理过程是否合理严密,是否存在潜在的推理错误;评估陈述的事实和提出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联;评估所陈述的内容是否有充分、可靠的证据支持;评估话语产生或传播的动机,考察是否有隐含的立场或偏见;评估话语的感情色彩、文化背景等。
此外,借助不同的话语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审视话语,分析话语背后的其他内容。如结合批评话语分析,我们可以揭示话语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偏见等。批评话语分析以批评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致力于从话语入手,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根据Fairclough[36]的三维分析框架,对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主要从描写、阐释、解释三个维度展开。描写即分析文本的语言形式;阐释是分析其话语实践过程,涉及话语的生成、传播与接受,主要体现在其互文性上,即话语的产生与相关话语密切相关;解释即分析社会实践对话语实践过程的影响。
2 专业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一带一路”话语
下面我们将专业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分析新时期中国特色话语“一带一路”,包括对该话语的专业辨识、专业解读,以及综合分析。
2.1 “一带一路”话语的专业辨识
我们通过将两类术语识别方法相结合,辨识“一带一路”话语中的专业内容。首先,针对“一带一路”话语,分别建立相应的普通语料库和专业语料库,时间范围从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间)至2022年8月。其中,普通语料库基于《人民日报》所发表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新闻报道、专访、演讲等,共计1 592 625字。专业语料库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专著、政策法规、报告等。我们将这些专业语料上传到SE,设置为主语料库,统计字数为2 210 159字。然后选取SE中自带的大型语料库Chinese Web 2017 Simplified(zhTenTen17)作为参考语料库,共计13 531 331 169字。在确定上述主语料库和参考语料库后,我们选择控制栏中的“关键词”(Keywords)一栏,提取“一带一路”话语中的术语。最终,SE自动提取了100个名词术语。我们结合相关政治专著、期刊论文、辞典、网络文献等资源,以及术语的词汇特征和语义内容,对术语展开进一步筛选,得出其中的核心术语。限于篇幅,本文仅列出排名前 20 位的术语③(见表4)。
2.2 “一带一路”话语的专业解读
根据以上术语识别结果,我们选取排名第一的术语“一带一路”作为分析对象,对该术语所包含的语义内容进行认知解析,随后分析该术语的语法内容。
首先,我们探讨“一带一路”在专业语境和非专业语境中的认知语义结构以及意义建构。“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别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以下简称《弘扬》)和《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以下简称《携手》)两次演讲中提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④)。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古丝绸之路为文化象征,以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为主要合作平台,以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纽带,以沿线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点,以跨国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动力,以区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基础,以货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友好往来为保障,以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和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带状经济合作区”[38]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指从中国各个港口出发,联通其他国家港口城市,通过海路实现各国之间的海运、经贸等联通,从而构建“一个立足东南亚,沟通南亚,辐射中东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和航运战略合作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⑥)”。
基于认知整合模型理论[24]和上述专业释义,我们推知术语“一带一路”的离线知识结构由术语“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事件、“一带一路”倡议事件、“丝绸之路经济带”事件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事件等多个复杂事件构成。在“一带一路”事件域中,“习近平”“发表”“演讲”“一带一路”分别作为施事、过程、受事、结果,位于事件域的第二层级,《弘扬》《携手》是“演讲”的分类信息,“‘一带一路’倡议”是“一带一路”的属性信息,位于第三层级。而“‘一带一路’倡议”事件域又包含两个子域——“丝绸之路经济带”事件域(子域一)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事件域(子域二)。子域一中,“国家”“实现”“目标”“经济合作区”分别作为施事、过程、受事、结果,位于子域一的第二层级,“中国、欧亚各国”以及下层级元素“建立交通纽带等”“互利共赢等”“呈带状”为下属分类信息,位于子域一的第三层级。在子域二中,“国家”“构建”“合作带”“深化合作等”分别作为施事、过程、受事、结果,位于子域二的第二层级,“中国、东南亚等国”以及下层级元素“海上”“经贸、航道”为下属分类信息,位于子域二的第三层级。
术语“一带一路”的离线意义建构主要基于概念转喻和镜像型概念整合。首先,概念转喻作用于“一带一路”事件域和“‘一带一路’倡议”事件域之间的意义构建,即概念转喻源元素属性特征“‘一带一路’倡议”代替目标元素“一带一路”;其次还作用于“‘一带一路’倡议”事件域与两个子域之间和内部的意义构建,即源元素数量特征和语言形式特征“一带”代替目标元素“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代替目标元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子域一中源元素属性特征“呈带状”代替目标元素“经济合作区”。此外,术语“一带一路”的离线意义建构还涉及镜像型概念整合。在镜像型概念整合网络中,输入空间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输入空间Ⅱ投射到类属空间的共享元素为“国家间合作”,经过框架的组合、完善和扩展,国家间合作的“主体、对象+方式+特征+目的+意义”构成了层创结构“‘一带一路’是由中国发起,通过与有关国家借助陆海联通,开展多方式、多领域合作,形成以经济为中心的带状合作区,进而扩大国家间贸易往来,实现各国互利共赢的合作倡议”。接下来,结合例1我们将揭示术语“一带一路”的在线知识结构与意义建构。
例1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认为,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当口,如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正能量、注入新动力是国际社会面对的重大课题,共建“一带一路”无疑是为全球经济开出的一剂“对症良方”。(《人民日报》2017年5月17日)
例1中,“一带一路”的知识结构在普通语境中有所变化,施事变为“各国”,过程变为“共同建设”,受事为“一带一路”,结果变为“正能量、新动力”。另外,术语“一带一路”在普通语境下的意义建构也有所不同,主要基于概念隐喻和双域型概念整合网络。概念隐喻涉及“一带一路”和“治病”两个域,其中,“治病”域中,“医生”“治疗”“病患”“健康痊愈”分别作为施事、过程、受事、结果,过程“治疗”的下层级元素“开良方、对症下药”和结果“健康痊愈”分别映射至“一带一路”域中的受事“一带一路”和结果“正能量、新动力”的下层级元素“助力世界经济增长”。概念整合网络涉及“各国共建‘一带一路’”和“医生开良方”两个输入空间,共享元素为“使某事朝好的方向发展”,两个空间均有部分组织框架投射到合成空间,最终形成层创结构“在世界经济发展缓慢之际,各国共建‘一带一路’,有如医生对症下药,开出有效良方,助力世界经济增长”。图4展示了“一带一路”的离线与在线知识结构及意义建构。
关于该术语的语法分析如下。“一带一路”类似“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一菜一汤”等表达,由“一X一Y”构式推导而来,该构式属于前置标记框架构式,“一”为数词,进入“一X一Y”构式的X、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或区别词,且X和Y通常是同一范畴的相关事物;当X和Y为名词时,语义不发生变化,可类推性强,整体具有原型性[37,39]。“一带一路”的“一”表数量,“带”和“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省缩,省缩与语义表达的焦点和重心有关,而且与语义和形式的对称有关,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本身为多重嵌套偏正结构,而省缩后的结构为两个并列的偏正结构,仍构成一个句法单位,二者之间的语法距离缩短[40]。另外,由于“一带一路”及其原形均为名词性结构,一般充当句子主语或宾语,所以,其语法结构在具体语境中变化不大,如例1中“一带一路”充当“共建”的宾语,语法结构和句法功能均未发生变化。另外,我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较多,该结构在话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使其成分顺序和韵律固化,加快了其词汇化过程。
2.3“一带一路”话语的综合分析
在这一步,我们综合考察术语及其他语言表征形式,分析术语所在话语的语义、语法、语境情况,并结合专业话语分析三原则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评估话语,共同揭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态度等。
根据例1的及物性结构等,我们可分析其概念意义,概括其语境。词语如“提供”“注入”“共建”等表示物质过程,暗示国际社会参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行动,凸显了创新发展与国际合作的迫切需要。而“关键(当口)”“重大(课题)”“正(能量)”等词则体现了心理过程,将物质过程投射为心理内容。此外,“认为”将物质和心理过程转化为言语投射内容,言者是阮宗泽。综合以上概念意义可以概括其话语的语场,即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解决世界经济面临的困境。
我们依据该话语的情态和语气,分析人际意义,并概括语旨。该话语囊括权威专家观点,采用陈述语气,旨在建立作者与读者、政府与民众、中国与世界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文本肯定了“一带一路”建设及合作行为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呼吁读者和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其中。专家的权威身份提高了“认为”的情态值,并结合高值情态词“无疑是”,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对解决世界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和确定性。文本用词以褒义词为主,如“正(能量)”等,加强了积极评价意味,体现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决策方向的肯定态度,有助于激发正面情感。
根据该话语的信息结构和句群衔接,我们可概括谋篇意义与语旨。重复突显的句群信息核心为“世界经济”,“全球经济”是其替代形式。文章的连贯性主要体现在主位结构上,该句群由4个分句构成,“……认为”作为全句群的主位和主句,“认为”标明言语过程的发生,其后3个句子形成的小句群承担主要信息结构。“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当口”是小句群的主位,提供已知信息,定位行为发生环境与前提;剩余两个分句作为述位,提供未知信息,它们作为独立小句又具有各自的主位,分别为“如何”和“共建‘一带一路’”,通过抛出问题与提出解决方案的逻辑关系相连。该话语源自我国权威党报,是作者对专家观点的间接转述。为符合党报的书面语言要求,作者重新编排其观点的主位结构,使之形成连贯语篇。
通过例1,我们可大致总结《人民日报》中“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话语特征。语场多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和作用;语旨多涉及通过积极呼吁的方式,表达中国政府对该倡议的肯定,激发话语参与者如民众、“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国际社会等对该倡议的正面情感;语式多涉及党报对文本的语言要求,影响作者对信息的编排方式等。此类话语特征还可通过例2说明。
例2随着两国领导人下达发车指令,中国昆明站内的复兴号“绿巨人”、老挝万象站内的“澜沧号”动车组列车缓缓开动,标志着连接昆明和万象、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这是中老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是中老友谊历久弥坚的生动写照,将为持续构建牢不可破的中老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为区域互联互通和互利共赢作出积极贡献。(《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
通过该话语的词汇语法,我们可分析其:1)概念意义: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为中国和老挝间区域协作和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助力;2)人际意义:对中老铁路这一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的认可等;3)谋篇意义:通过省略小句主语,实现语法衔接等。由此,我们可推知其语场为“中老列车开动的作用”,语旨为“表达中老铁路开通对中老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积极态度”,语式为“作者对中老合作成果信息的书面编排”。
基于上述对话语不同语言表征形式的分析,结合专业话语分析的求实原则和准确原则,我们发现《人民日报》为提高“一带一路”话语的真实性模式,多引用数据或权威专家的言论,较少使用模糊性词汇等,以求书面表达的准确性;混合使用高值情态词和低值情态词,减少使用人称主语,避免表达的片面化。结合批判原则,我们认为该类话语模式单一,缺乏对相关问题不同角度的批判性审视。
为此,我们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进一步探究话语背后的态度立场等。例1和例2的产生与党报对话语的语言要求相关,该要求影响了作者表达信息的方式。同时,话语被凝聚意识形态的党报公开发表宣传,加上主流媒体的转发,增强了传播的速度与力度。话语通过使用各种语言策略提升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信服。如例1中采用间接引用方式,以增加话语的真实性,例2减少了人称主语,增进了话语的客观性。另外,话语与沿线国家、世界经济、国际问题等密不可分,如例2体现了中老两国领导人的决策,展示了两国政府在加强合作、促进区域发展方面的积极态度和行动。这反映了政治层面对话语实践的影响,显示了政府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实际行动,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结语
我们在本研究中改进了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理论[20],提出专业话语分析理论,明确关注语言和专业的关系,特别是语言如何体现专业或专业对语言的影响方面。术语作为语言单位和专业学科代表,自然承载起语言和专业之间的桥梁作用,也顺理成为专业话语分析的焦点。与其他话语分析理论一样,专业话语分析需要借鉴多学科路径,如术语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还需辅以其他合适的话语分析方法,如批评话语分析、生态话语分析等,综合剖析话语,并揭示语言的专业观,以及语言对专业的影响。
本文的专业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剖析“一带一路”话语,包括建立“一带一路”话语语料库,结合两类术语识别方法,确立相关术语表,并以代表性术语“一带一路”为例,分析其认知语义和语法内容,综合分析术语及其相关话语的词汇语法、语义、语境,依据专业话语分析三原则和批评话语分析考察话语。此案例中,我们发现术语“一带一路”的认知语义形成复杂,其核心专业信息相关联的主要认知机制为概念转喻,同时基于概念整合机制完成相关概念汇总和意义建构。该术语的表述结构由前置标记框架构式“一X一Y”推导而来,主要涉及结构省缩等构式化过程,这与韵律、语义表达的焦点和重心等有关,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当该术语被运用于普通语境时,其语义变化突出,主要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建立起专业框架与普通框架之间的联系。此外,“一带一路”话语真实性与积极性的提升方式包括引用权威专家言论,兼用高值与低值情态词,少用人称主语和模糊性词汇等。
专业话语分析的提出和应用有望提升学界对术语学的关注度,以及对术语学研究价值的认可,促进话语使用者对话语与术语的适当应用,帮助话语接收者更全面地理解话语。限于篇幅,我们在本文的专业话语分析应用中主要利用了术语学的术语识别方法、认知语言学对于术语的语义和语法解读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部分成果。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陆续探讨其他专业领域的术语和话语及相关术语学、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等其他内容,以及语言对术语学和专业领域等的影响。
注释
① 其下层级都以符合“求实原则”为前提。
② 我们将专家和公认权威事物(包括专著、期刊、政策法规文件、核心媒体等)统称为“权威”。
③ 依据《现代术语学引论》[37],将单词术语界定为独立的单词型术语,包括可以独立作为术语的单个自由语素构成的单纯词,如“库”,以及由一个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如“计算器”。
④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https://www.zgbk.com/c/2020-12-15/43796.shtml
⑤ 基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和“一带一路”相关网站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界定,同时参考了白永秀、王颂吉[41] 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定义。
⑥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53428&Type=bkzyb&SubID=83850。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95.
[2] 辛斌.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与反思[J]. 外语学刊, 2008(6): 63-70.
[3] MARTIN J R.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solidarity and change [M]. Revista Canaria De Estudios Ingleses, 2004(1): 179-202.
[4] 朱永生. 积极话语分析: 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与补充[J]. 英语研究, 2006(4): 36-42.
[5] STIBBE A. An ecolinguistic approach to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J].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2014, 11(1): 117-128.
[6] 黄国文, 赵蕊华. 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J]. 现代外语, 2017(5): 585-596,729.
[7] 赵蕊华, 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研究与和谐话语分析: 黄国文教授访谈录[J].当代外语研究, 2017(4): 15-18, 25.
[8] 黄国文, 赵蕊华. 功能话语研究新发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1.
[9] HYLAND K. Metadiscourse: 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 [M]. London: Continuum, 2005
[10] 刘璐达, 刘梦甜. 互动元话语与科普演讲:语境重置下的劝谏与修辞[J]. 外语学刊, 2023(2): 42-47.
[11] FORCEVILLE C.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M]. London: Routledge, 1996.
[12] 张德禄, 赵静.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否需要分析多模态语法?[J]. 当代修辞学, 2021(2): 26-36.
[13] 窦卫霖. 政治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策略研究: 以“中国关键词”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 2016, 37(3):106-112.
[14] 秦洪武, 孔蕾. 中国政治话语海外传播总体状况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2019, 40(4): 21-34.
[15] 张薇, 汪少华. “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策略的架构理论透视[J]. 外语研究, 2019, 36(4): 38-43.
[16] L’HOMME M-C. Lexical semantics for terminology: an introduction [M]. Netherland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20: 5-77.
[17] 刘润泽, 魏向清.作为方法论的术语批评与中国学术话语创新构建: 从恩格斯的“术语革命”论谈起[J].南京社会科学,2021(7):139-146.
[18] 李洪乾. 军语泛化现象的认知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6.
[19] 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M]. London: Routledge, 2015:149-154.
[20] 彭懿, 张雪莹, 曾芳缘. 术语认知话语分析 [J]. 中国科技术语, 2023, 25(2): 8-18.
[21] PENG Y, LUO B, XIAO C. Enriching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of terminology: A cognitive integrated perspective [J]. Lexicography, 2022, 9(1): 1-35.
[22] DROUIN P. Term extraction using non-technical corpora as a point of leverage. Terminology [M]. 2003, 9(1): 99-115.
[23] PENG Y. The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perspective on terminology: A case study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terms [J]. Lexicography, 2019, 6(1): 43-67.
[24] 彭懿, 张雪莹, 肖晨星.术语的认知整合[J].中国科技术语, 2022, 24(3):16-26.
[25] 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26] 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7] 刘大为.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 [J]. 当代修辞学, 2010(3): 7-17.
[28] 宋作艳. 从词汇构式化看A1A2A3的词汇化与词法化[J]. 世界汉语教学, 2019, 33(2): 201-213.
[29] HOPPER P J, TRAUGOTT E C. Grammaticalization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xv,231-232.
[30] 江蓝生. 超常组合与语义羡余: 汉语语法化诱因新探 [J]. 中国语文, 2016(5): 515-525.
[31] 王初明. 构式和构式语境与第二语言学习[J]. 现代外语, 2015, 38(3): 357-365+438.
[32] 陈勇, 余梓瀚. “一A再A”的构式化[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1(5): 143-149.
[33] 刘红妮. 结构省缩与词汇化[J]. 语文研究, 2013(1): 22-30.
[34] 杨雪燕.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 外语教学, 2012, 33(2): 31-36.
[35] POTTER J. Representing reality: discourse, rhetor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M]. London: Sage, 1996: 150-154.
[36]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London: Longman, 1989.
[37]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7: 114-115.
[38] 邵敬敏, 崔少娟. “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语义[J]. 当代修辞学, 2010(4): 74-79.
[39] 王思奇. 汉语“一X一Y”构式探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7(6): 72-77.
[40] 汪维辉.《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评介 [J]. 语言科学, 2006(2): 104-107.
[41] 白永秀, 王颂吉.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 改革, 2014(3): 64-73.
作者简介:彭懿,女,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科技术语》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术语学和英语教学。主持 1 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1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多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厅项目;在 Lexicography 和《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通信方式:yipeng@ hunnu.edu.cn。
杜莉娜,女,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语言学,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术语学。通信方式:leenaplanet@163.com。
张雪莹,女,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术语学和认知诗学。曾在《中国科技术语》等期刊发表论文。通信方式:1554252574@qq.com。
收稿日期:2024-03-22修回日期:2024-04-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术语知识视域下的中美生态环境话语对比研究”(21BYY089);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美能源新闻话语的认知研究”(20YBA16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