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大陆和台湾地区交流的日益密切和频繁,加强两岸术语研究工作的交流与互鉴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对台湾地区术语建设的管理结构、历时发展、已有成果,两岸共同编纂术语工具书的合作成果,“乐词网”术语搜索及资源在线平台,两岸共同建设的“中华语文知识库”及其他语料库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全面梳理。对台湾地区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与术语相关的研究进行了主题抽样分析,借助文献计量学工具VOSviewer进行了可视化呈现。揭示了台湾学者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术语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热点议题。以期为众多两岸术语研究者、语言爱好者提供研究与学习的素材和途径,助力两岸学者的沟通与合作,并确定未来协作努力的方向,也为两岸的术语建设、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撑。
关键词:台湾地区术语建设;术语搜索及资源在线平台;两岸“中华语文知识库”;台湾地区术语研究热点;可视化呈现
中图分类号:N04;C04;H83文献标识码:A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5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close and frequent exchang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t is particularkIUIUPmUBGgXqG9uiM9sLA==ly important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learning in terminology research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is article offers a detailed and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existing accomplishments in terminology development in Taiwan. It also delves into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s in compiling terminology resources across the strait, including the NAER Web of Words terminology search platform and the jointly established Chineselinguipedia and other linguistic databases. Furthermore, it conducts a sampling analysis of people in Taiwan’s research topics related to terminology in the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database and visually showcases the annual publication output,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keyword clustering using the bibliometric tool VOSviewer, unveiling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and trending topics in this field. The primary objective is to furnish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athways for numerous terminology researchers and language enthusiast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fostering a deeper comprehension of Taiwans terminology efforts and highlight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erminology construction betwee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This endeavor aims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scholars from both sides, guiding future joint endeavors and providing essential insights and backing for termi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ul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ies in the forthcoming years.
Keywords: terminology construction in Taiwan; terminology search and resource online platform; Chineselinguipedia; hot topics of terminologyrelated research in Taiwan; visual presentation
0引言
术语学,于20世纪30年代在全球学术界成型为系统性学科,旨在研究术语的命名、定义、分类、传播与应用[1]。90年代中期,伴随全球知识爆炸,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新术语层出不穷,术语学的重要性开始为各国所重视,逐渐发展成为涉及语言学、本体论、逻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2]。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急需构建中国语境和话语权的大背景下,我国术语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更加重要。术语工作是推动整个国家科技进步与交流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助力之一。
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一脉同根,同语言、同文字,在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渊源深厚。但亦因特殊的地理、历史缘由,与大陆语言文字在沿袭、演变、政策上存在差异。除了直观感触最深的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字形差异外,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两岸科技交流中,术语命名的差异也经常可见。2015年刘青先生主编《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从157 461组名词中,挑选出存在差异的名词58 837组,两岸术语的定名一致率约为62.63%,差异率达37.37%[3]。自1992年两岸实现科技界双向交流以来,双方虽都使用汉语,但常遇到因科技术语不一致,不得不借助英文表达的尴尬情景。两岸双方逐渐意识到携手合作共同促进术语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需要及时交流,互通有无,求同存异,规范两岸科技名词并使其逐步一致。这对于促进两岸的科技、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至关重要[4]。
1993年首轮“汪辜会谈”后,两岸术语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会谈将“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问题”列入了共同协议之中[5]。自此两岸的专家学者为推动顺畅交流,消除术语分歧,传承中华文化做了不懈的努力。大量学者展开两岸术语差异的对比研究。如张晖提出“微差异语素”的概念,揭示了两岸术语在语素选择方面的共性偏好(如主流是联合、偏正结构),及个性偏好(如大陆偏好支配结构,台湾偏好修饰结构);从词汇化和语法化两个维度,结合义素外现、仿译等理论,对非等长术语进行阐述,为大众了解两岸术语的差异及因由提供了清晰视角,为两岸求同存异地规范术语提供了实践思路 [3]。亦有其他学者从翻译角度探讨两岸术语的差异,如从直译、意译、音译、用字不同、缩略不同、顺序不同等方面探讨两岸科技词汇英译中存在的差异,并提出了缩小差异的方法[5]。还有学者对比具体学科的差异,如对照两岸遗传学名词、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名词,对不一致的术语进行分类并探讨缘由[6]。
两岸差异对比方面的研究成果众多,对推动术语学在两岸的发展、传播,减少两岸术语分歧、顺畅沟通大有裨益[7]。也有不少学者聚焦大陆术语学的建设及发展历程[2,8,9,10];但有关台湾地区术语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对台湾地区术语建设的管理结构、历时发展、已有成果,台湾学者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的术语相关文献进行抽样梳理,并借助文献计量学工具VOSviewer进行可视化呈现。以期为众多两岸术语研究者、语言爱好者提供研究与学习的素材和途径,让民众与学者对台湾术语工作有更多的认识及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揭示两岸在术语建设方面的异同点,从而助力两岸学者的沟通合作并确定未来协作努力的方向,也为两岸的术语建设及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撑。
两岸术语合作主要体现在常用词和科技术语两个方面,两方面工作同时展开,并行进行。以下四个章节分别从台湾的科技术语建设、一般语文词语建设、台湾学者术语相关研究和结语展开。
1台湾地区科技术语建设的历时发展与已有成果
大陆设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7OpbOf8H0v5/x+4eVaXOg==”(下文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来管理术语工作。台湾地区也非常重视术语的编写、外来词的翻译、新词的界定、辞典编纂、在线索引平台和语料库建设,设有“台湾教育研究院”,全权负责以上诸多术语工作。自1993年开始,依据不同学科领域,陆续筹设了生命科学名词、海洋科学名词、新闻传播学名词、外国地名译名等31类常设学术名词审议会,负责审阅、修订、译定各领域的专有名词。至今为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1两岸共同编纂科技术语工具书
全国科技名词委于1994年5月13日在北京召开“促进海峡两岸科学技术名称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与台湾李国鼎基金会建立联系,组织两岸专家共同开展科技名词对照研究,开启了两岸合作蓬勃发展的态势。1996年6月和7月,分别在黄山和台北两地召开两岸天文学名词对照研讨会和两岸航海名词对照座谈会,是两岸科技名词对照与统一实质性工作的开端。
秉承“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的原则,采取“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两地共同组建了133个各领域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组织了上百次研讨会;由全国科技名词委牵头完成了近30种学科名词对照本的出版任务。在此基础上,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于2015年出版了涵盖25个学科、收词41 595组的《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11]。并于同年出版《两岸科技常用词典》[12],收含31类19 500条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用词。每个义项的释文前都标注学科类别,其中同一事物两岸名称不同的,台湾名另立词目。此类词典极大方便了两岸各行各业人士查找、核对、解疑释义。
两岸科技术语协作方面一个至为浩瀚宏大的工程是2019年出版的10卷《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13]。大词典分数理化卷、地学卷、生物学卷、工程技术卷(上、中、下)、农业卷、医学卷、社会科学卷、人文科学卷;参考了台湾地区公布的名词数据库资料,共收录96个学科,约50万条科技名词;实现了大陆名与台湾名、中文名与英文名的对照功能。《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是两岸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实践。成为全球华语地区科技界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
1.2建成并投入使用术语搜索及资源在线平台“乐词网”
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台湾教育研究院都推出各自网站,分享传递各种资源、资讯和知识,并协力建设、分头行动,筹划将两岸专家学者诸多努力下取得的成果为世人所用。
1.2.1“乐词网”简介
台湾地区于2001年建置“学术名称资讯网”,提供各类学术名词译名的查询与下载服务。2012年网站改版,整合“双语辞典资料库”及“辞书资料库”,更改网站名为“双语词典、学术名词及辞书资讯网”。2022年再次改版,更名为更鲜明易记的“乐词网”。
“乐词网”现提供资料包含学术名词206类,约193万则;双语词汇21类,约2万则;辞书9部,约6万则;持续更新(每年新增及修订约3万则名词资料)。“乐词网”显示实时在线人数及累计使用人数,线上人数始终保持数百人以上,累计使用人数至2024年9月已达8846万人次,受惠者众。
“乐词网”下设“名词查询”“名词建议”“下载专区”“名词对比”“审译会”与“会员专区”五大功能板块,并提供各领域新增术语的链接供下载。乐词网的主要功能是名词查询,可选择“中英文名词”“全文”“作者”三种检索方式,提供“学术名词”“双语辞典”“教科书名词”“辞书”等200多个领域的词条。如在“名词查询”中输入“露虹”,显示查询结果为4条:“两岸对照名词-大气科学1条”,“地球科学名词-大气1条”,“气象学名词1条”,“海事1条”;并分别列出英文、中文和学术领域。但值得指出的是“乐词网”并没有给出术语释义、应用实例及语境,有待改进和完善。
“乐词网”提供了表1中所有资源的下载功能,这不但为两岸术语对比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是译者、外语学习者的宝贵学习资源。
1.2.2“乐词网”与“术语在线”
与台湾地区的“乐词网”相对应,大陆于2016年推出了“术语在线”,至2024年9月份,共收录603 865个专业术语,检索次数为247 098 066次。
与“乐词网”相比,“术语在线”提供“相关文献推荐”,多了语境的补充;提供“术语图谱”,可直观显示术语间的关联;开发了最时兴的短视频功能,对各领域的热门术语名词进行1~2分钟的短视频流媒体式拓扑空间的科普;并提供热门术语库链接。
由此可见,“乐词网”与“术语在线”有共同交集,各有优势,如未来互相借鉴,共同改进完善,并都注意增加应用实例,必能极大促进两岸术语发展,从而助力科技、文化、经济方面的沟通与发展。
为考察两个网站的收纳容量及搜索功能,笔者从《两岸科技常用词典》(2017)及《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2015)中随机各抽取5词,分别放入“乐词网”与“术语在线”搜索,结果如表2所示(含括号的为字典所标注的大陆或台湾特有词)。
由表2可见,词典与在线网站查询结果有明显出入:(1)词典中标注为一方所特有的词,却在双方网站中均能搜到,如词典中显示:铝土矿(大陆)vs 铝矾土(台湾);垂直线(台湾)vs垂线(大陆);子体(台湾)vs 子域(大陆);阿贝比长仪(大陆); 阿贝聚光镜(大陆); 自记雨量器(大陆)。这些词在两个网站搜索,均有显示。(2)词典中标注为一方所特有,但在线搜索显示为O, 如:阿贝比对器(台湾);自记雨量仪(台湾)。
以上为本研究随机抽取的10词的检索结果,由此类推,在线检索结果与词典显示存在出入的比例颇高,值得引起关注。这种网站搜索结果与字典不符的现象,究其缘由,是否是因为伴随社会变迁,两岸交流沟通愈发密切,用词互通有无,以至有所同化,本为独有的术语转化为了通用?词汇亦有生命,有使用频率的涨跌变化,有诞生、发展、衰退与消亡的生命轨迹,因此在线搜索显示为O,是术语的自然生命规律还是因为编纂失误?这些问题也应引起两岸术语专家和词典编纂者的注意与警醒,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伴随社会变迁速度加快,术语的使用变化随之加速,词典的修订再版也应该尽早提到两岸术语管理机构的工作议程上来。
2台湾地区一般词语建设的历时发展与已有成果
两岸除了在科技术语建设方面展开合作,也积极推动一般词语建设的合作,共同编纂语文词典工具书。另外,台湾地区在语料库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建成“中华语文知识库”,其既含有一般语文词语,也含有科技术语内容,值得术语研究者关注。
2.1两岸共同编纂一般语文词语词典工具书
早在2011年台湾教育研究院成立之前,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台湾地区民间机构已经开展了合作,民间机构之间也已开始共同编纂常用词词典。其中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即TLI台北语文学院,是台湾民间成立的国际汉语教学机构)功不可没,其与北京语言大学从1996年至2003年合作编写了脍炙人口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分为繁体版与简体版。简体版共收录45 000条词目,用▲和★分别列出仅为台湾通用的词条与仅为大陆通用的词条。这本词典为促进两岸交流、减少汉语学习者的障碍做出了不菲贡献[4]。正如中华语文研习所的创建人何景贤博士所言——以教授中文为方法,弘扬文化为目的,求中华香火之薪传,进世界大同之理想。
2011年台湾教育研究院成立以后,两岸的合作活动多由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台湾教育研究院共同组织。2012年台湾版《两岸常用词典》在台出版。大陆版《两岸常用词典》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台湾版收录词条27 000多条;大陆版35 000多条(收录五类词语:两岸共同常用词,同中有异,同实异名,同名异实,和一方特有词)[14]。2016年台湾地区在《两岸常用词典》基础上扩编出版了《中华语文大辞典》。
2.2“中华语文知识库”的建成
在融入数位整合及云端运算的概念后,2012年2月8日,大陆和台湾地区同日在线推出“中华语文知识库”。
台湾版“中华语文知识库”主要设有“中华语文大辞典”“两岸学术名词”“两岸差异用词”“汉字流变”“汉字影音”和“好站连结”六大板块,内容如表3所示。
本研究为比较台湾版“中华语文知识库”中的“中华语文大辞典”和大陆版“中华语文知识库”中的“两岸通用词典”收释情况,随机选取大陆印刷版《两岸常用词典》ài声中艾、唉、爱、隘、碍、嗳、嫒、瑷、暧9个词,在台湾版“中华语文知识库”的“中华语文大辞典”中搜索,网站只收纳了艾(21条)和唉(3条),收纳容量小于大陆版的“两岸通用词典”。但观察具体义项,以“艾”字为例,相对“两岸通用词典”收纳的“艾草”“艾滋病”“艾滋病毒”三条义项,“中华语文大辞典”涵盖更丰富,提供了更多义项、渊源和例证,是识古溯源的更好选择。
为比较台湾版“中华语文知识库”的“两岸学术名词”板块和大陆版“中华语文知识库”的“两岸科技名词”的收释情况,本研究随机抽取印刷版《两岸科技常用词典》第959页12个紧挨术语,分别在台湾版和大陆版的以上两个板块搜索,收录情况如图1显示,可见两个网站的收录情况与印刷版相比,仍有差距。
2.3台湾地区其他语料库的建设
台湾地区语料库建设由台湾教育研究院规划、实施,主要完成了三大库建设:“古汉语语料库”“近代汉语标记语料库”与“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见表4)。
除了以上三大语料库之外,台湾地区还建成了“汉字古今音资料库”“汉诗格律分析”“韵书集成资料库”“异形字字库”等字形语音语料库,是台湾各大学府和学者们弘扬中华汉字与中华传统,精耕细作、积露为波的见证。
3台湾学者的术语相关研究
除以上术语建设工作,台湾学者在术语相关学术研究方面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本研究第三部分抽样梳理台湾地区学者在WOS核心合集所发表的与术语相关的研究文献,并借助文献计量学工具VOSviewer进行可视化呈现。从发文主题、发文量、研究机构、论文被引频次、关键词共现分析等多个维度对国际期刊所反映的台湾地区与术语相关的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呈现,以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台湾术语相关工作的进展。
研究数据来源于WOS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SSCI (1965—present)、AHCI (1975—present)、CPCIS (1990—present)、CPCISSH (1990—present) 四大核心数据库,将检索方法定为“topic”(显示标题、摘要、关键词及扩展关键词中含有该检索词的所有文章),检索词限定为“Terminology”,将23 447篇结果限定为Taiwan地区,截至2024年2月,共获得164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
3.1年度发文量及发文机构分析
如下图2所示,自1992年以来,台湾学者发表于WOS期刊的术语相关文章,发表量逐年增加。2010年后增长明显。2021年达到最高点17篇。这表明台湾学界对术语学越来越重视,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且逐渐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这与第一部分所述的两岸术语建设所搭建的资源平台密不可分。
查看发文在5篇以上的台湾学府或机构,主要为“台湾大学”“台湾阳明交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教育研究院”。这充分体现了这四所顶级学府/科研机构在台湾地区乃至全球的学术影响力。发文机构中不乏各类医院及医科大学,这是因为术语对医学界的科研及医疗的全球交流至关重要,因此是医学院研究的活跃领域与重点。
3.2文献内容分析
对以上164篇文献涉及的学科进行分析,发现共涵盖65个领域,发文1~5篇的领域有能源燃料、地质学、文学、材料、气象学、音乐、海洋学、社会学、交通、声学、区域研究、分子技术、通信、犯罪、国际关系、运动科学、历史、电信、摄影、数学等,但研究重点仍集中在特定领域。医学类术语(含护理、康复、精神病学、肿瘤学、儿科、外科、麻醉学、营养学、矫正术等分支学科)在164篇总数中占了近70篇。计算机类的论文占了发文量的1/4。除此之外,工程学(系统论、控制论等)、教育研究、商业经济学、语言学(语言哲学、语义、语用、计算机语言等)、心理学(人类认知过程与思维模式等)等的发文量都在6篇以上(见表5)。
为更清晰地呈现WOS期刊所发表的台湾学者术语相关研究的历时变化和各时间段的研究焦点,本文对上述文献内容进行了梳理。因篇幅有限,特按时间顺序,选取早期及发文量突出的年份,再从中选择其主题与术语相关度较高的文献来进行内容分析。分析显示,医学、计算机科学是术语相关研究的热点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与术语学的发展相辅相成,说明术语学与其他学科正在走向融合、交叉的综合性发展方向。
3.3关键词聚类谱系分析
将上述164篇论文选择full record and cited references,导出到txt文档,将949个关键词导入VOSviewer软件,设置聚类规则的最小出现次数为1次,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序,可得图3所示关键词聚类图谱。图中的节点大小表示该词共现的频次高低,节点越大,体现出其研究热度越高。
图谱中共有949个标签,6551条连线,总体关联强度为6666。分成了76个聚类,根据图3关键词聚类图谱和图4关键词密度视图,可以看出,台湾学者术语研究主要聚焦两大领域:(1)医学,相关关键词包括紊乱(disorder)、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健康(health)、诊断(diagnosis)、症状(symptoms)、护理(care)、失禁(incontinence)、看护(nursing)、预防(prevention)、睡眠质量(sleep quality)、护理记录(nursing documentation)、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临床中的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s)等;(2)计算机科学,包含关键词有技术(technology)、识别(identification)、文本挖掘(text mining)、聚类(clustering)、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ation)、本体论(ontology)等;除此之外,有关经济管理类及语言与教育类的研究也相对突出,包含关键词有管理(management)、风险系数(riskfactors)、专利图谱(patent mapping)、战略(strategy)、可持续性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全球化(globalization)、决策(decision making)、语言(language)、学生(students)、教育(education)、教学(teaching)、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designbased research(设计本位研究)等。
结合3.2节的文献内容分析,医学和计算机科学成为术语相关研究的热中之热,有如下原因。
首先,术语研究为医学知识的组织和表达提供了系统的方法。通过建立医学术语数据库、构建知识图谱等手段,医学知识得以有效整理、存储和传播,大大促进了医生间的知识共享,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医学术语的模糊或歧义容易导致误诊或误治。确保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准确使用术语,能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患者安全。再次,术语的统一和规范是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基础。通过术语整理与研究,不同学科的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专业知识,共同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医学的发展和术语学的研究息息相关。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研究者们将越发重视、更多探讨将术语学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医学实践的途径。
计算机科学成为术语相关研究的重点及未来趋势。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机器学习技术使计算机可以自动提取、比较和筛选术语,有助于制定统一的术语标准。通过本体论和语义网等技术,计算机能够将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表示。同时,机器翻译技术使术语翻译和传播更加迅速便捷。计算机发展还为术语数据库建设提供了便利。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术语信息和知识服务。而在线学习平台和教育软件则为使用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大大推动了术语教育。可以预见,在未来,医学和计算机科学仍将是台湾术语相关研究者们关注的主要领域。
4结语
台湾地区在术语建设方面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已取得丰硕成果。台湾教育研究院的成立与发展,为该地区的术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两岸携手合作,共同编纂各类术语工具书,为学术交流和技术传播奠定了基础。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术语搜索及资源在线平台“乐词网”则促进了知识资源的共享和传播。两岸共建的“中华语文知识库”与其他诸多语料库一起,为人们深入研究中华语言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与此同时,台湾学者在WOS中的发文数量稳步增长,术语相关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在逐年提升。台湾众多知名学府和医疗机构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通过文献内容分析及VOSviewer关键词聚类谱系分析,可以发现台湾地区的术语相关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医学、信息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尤为突出。医学与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研究将继续成为台湾地区术语相关研究的热点。
因篇幅限制,本文仅对台湾学者在WOS核心合集期刊的术语相关发文进行了梳理。而在台湾学术期刊在线数据库中以“术语”检索篇名,也得到了201条结果,可见台湾学者的非英文术语论文数量也颇为可观,在未来研究中可纳入考察范围,从而对台湾术语相关研究进行更全面的呈现。
台湾术语的建设成果显著,但使用与应用仍局限于台湾地区,亟须为更多世人所知、所用。展望未来,两岸在术语建设方面仍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协作潜力。进一步挖掘和比较两岸的术语资源和研究成果,可以推动两岸学者的沟通合作、优势互补,高效推动科技合作与社会进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两岸仍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定期开展、加强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携手学术研究,共同参与国际术语标准化活动。此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两岸术语数据库和知识服务平台的资源共享,共同推广术语建设和研究已取得的成果,使几代人协作努力、辛苦筹建的各项术语查询、比对和分析工具能为更多中华儿女所共知共用,促进中华文明的继承与传播,任重而道远。本文仅做初步尝试,希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CABRé M T. Terminology: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Vol. 1)[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1999.
[2] 刘青.中国特色术语学研究历程回顾[J]. 中国科技术语, 2024,26(1):3-10.
[3] 张晖. 两岸术语词之微差异语素:类型、分布及成因[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4):28-37.
[4] 北京语言大学,(台北)中华语文研习所.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5] 齐媛媛.海峡两岸英语科技词汇翻译异同比较[J]. 文教资料, 2018(13): 28-29.
[6] 高素婷.海峡两岸生物学名词对照与统一工作[J]. 中国科技术语, 2008,10(1):55-58.
[7] 刁晏斌. 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现代汉语差异与融合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8] 刘春宏.浅谈学术术语在我国的发展[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34), 143-144.
[9] 周荐.术语创制与词汇学学科发展[J]. 汉语学报2017(2), 67-72.
[10] 孙晨霞,施羽暇.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前沿与热点研究:基于2015—2021 年VOSviewer相关文献的高频术语可视化分析[J].中国科技术语, 2023,25(1), 88-96.
[11] 刘青.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M].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12] 刘青.两岸科技常用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3] 路甬祥,白春礼.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14] 李行健.两岸常用词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杨志霞(1978—),女,留英语言学博士,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发表论文近20篇。通信方式:zhixiayang78@163.com。
曾泰元(1965—),男,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教授,外语学院院长,语料应用与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语言学博士。曾任教于东吴大学(台北)英文系20余年,担任过两届系主任。亦曾兼任林语堂故居(台北)执行长、台湾翻译学学会执行长、台湾“教育研究院”双语词汇审译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词典学、词汇翻译研究,近年来致力于语言专业知识的普及推广。通信方式:zengtaiyuan@sandau.edu.cn。
收稿日期:2024-05-16修回日期: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