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与内地(大陆)科技术语差异分析及规范化传播应用对策研究

2024-10-11 00:00张仰森黄改娟彭爽杜振雷
中国科技术语 2024年4期

专题主持人:黄行(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刘锐(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主持人寄语:1993年首轮“汪辜会谈”中,双方将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纳入共同协议,这标志着两岸术语工作的开启。经过30余年的发展,相关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两岸在科技、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2022年3月“粤港澳术语政策研究基地”成立,该基地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术语政策与实践为基础,推动形成名词术语的港澳工作范畴,为术语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港澳台术语不仅涉及汉语、英语、葡萄牙语等多语种问题,还受到制度、经济、文化、方言、语言社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术语变异现象。这些现象为构建和检验中国特色术语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和“试金石”。在实践层面上,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中文术语的规范化和一致化,还能促进两岸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交流和知识共享,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两岸术语工作积淀深厚,港澳术语研究蓄势待发。本期我们精选了7篇研究论文,涵盖了港澳台与内地(大陆)术语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旨在推动其术语工作的深度融合与持续进步,为中国特色术语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港澳台地区与内地(大陆)的交往增多,港澳台相关人士将他们的用语习惯带入内地(大陆),部分领域出现了同一个概念用不同术语表达的现象,影响到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和交流,长此以往,会对内地(大陆)的语言安全造成较大影响。文章拟从国家语言安全的角度,对近年来港澳台与内地(大陆)科技术语的差异性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探索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并从源头对中国科技术语传播及应用策略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术语规范化建议。同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科技术语在内地(大陆)规范化应用的方法与路径,以保证人们交流中的相互理解,促进各领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技术语;港澳台;国家语言安全;规范化传播;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H083文献标识码:A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1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withtheincreasingexchangesbetweenHongKong,Macao,TaiwanandthemainlandofChina,peoplefromHongKong,Macao,Taiwanhavebroughttheirlanguagehabitsintothemainland.Ifthenewsormajormediadepartmentsinmainlanddonotadheretotheirterminologyusagenorms,itwillleadtothephenomenonofusingdifferenttermstoexpressthesameconcept,makingpeopleunabletounderstandeachotherandaffectingcommunication.Inthelongrun,itwillhaveasignificantimpactonthelinguisticsecurityofthemainland.Frontheperspectiveofnationallanguagesecurits,wesystematically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HongKong,Macao,Taiwanandthemainlandinterm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recentyears,exploretherootcausesofthisphenomenon,andstudythestrategiesforthedisseminationandapplicationnormsofscienceandtechnologytermsinChinafromthesource.Wealsoexplorewaysandpathstorealizethestandardizedapplic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termsinthemainlandus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y,soastoensuremutualunderstandinginpeoplescommunicationandpromote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variousfields.

Keywords:technologicalterminology;HongKong,Macao,andTaiwan;nationallanguagesecurity;standardizeddissemination;responsestrategies

0引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各领域的新概念、新词语或专业术语层出不穷。概念或术语翻译的规范化、一致性对于促进科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国家语言安全也有重要意义。由于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港澳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对相同概念的表述用语与内地(大陆)地区存在不少差异,例如,英文中的information一词在内地(大陆)被译为“信息”,在港澳台地区一般译为“资讯”,相应的“IT技术”在内地(大陆)译为“信息技术”,港澳台地区则译为“资讯技术”。然而,目前在内地(大陆)的一些新闻媒体中,节目主持人、主讲人或写作者有些采用大陆的术语,有些采用港澳台的术语,甚至在同一档节目或同一篇文章中说法都不一样,这样可能导致观众、听众或读者产生理解上的混乱,从而影响节目内容或文章内容的传播,并造成人们思想理解上的混乱。从国家语言安全的角度看,术语使用的混乱属于语言安全和语言应用安全的范畴,涉及语言纯洁度、和谐度以及语言的应用服务能力,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1港澳台与内地(大陆)科技术语差异化分析

自从改革开放尤其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及两岸直航后,港澳台地区来内地(大陆)交流、投资、访问的人员大增,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交往过程中发现,由于长期的隔离,使得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一些名词术语有一定的不同,导致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对对方的文件或讲话存在不理解甚至造成误解的情况,这种科技术语不一致导致的交流障碍与混乱,使得大家都迫切需要对科技术语的统一性开展研究。1993年的“汪辜会谈”中把“探讨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列入共同协议。1994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下文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牵头启动了海峡两岸名词对照和统一工作,与台湾地区的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确定了“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的工作原则,并采取“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的协调方法,即对两岸已经惯用的科技名词,以对照为主,逐步一致;而对于新词,则一起研讨,共同定名,以取得一致。这对促进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1月,由刘青主编的《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收录了海峡两岸科技领域实同名异的名词术语共41595个[1]。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两岸科技术语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2-7],分别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对两岸科技术语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大量本领域相关术语对照表。文献[2]对《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第3版)所收录的两岸科技术语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数理统计、字频统计、词频统计并结合可视化分析进行研究,给出了海峡两岸大气科技术语的一致率和不一致率。文献[3]以英语术语为中介,对881组两岸差异术语词的2211组完美对照语素组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了两岸术语词的差异主要在语素层面的结论。文献[4]在分析两岸科技术语译名表述差异原因的基础上,从语义学角度探讨了化工术语翻译与规范的可行性策略与方法,并提出了协调、统一科技术语译名的具体举措。文献[5]通过比较两岸军事术语翻译实例,发现受两岸各自政治、历史、思维、语言等因素影响,在军事术语翻译上存在着思维、策略以及语言风格的差异。文献[6]则通过体育术语的比较,分析了导致两岸体育术语差异的原因。文献[7]通过对《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的分析,从语言学视角考察了两岸科技术语产生差异的原因,包括借用外来术语时翻译的程度、方式不同,为术语定名的角度不同,构成术语的材料(用词或用字)不同,术语命名时概括的程度不同等。

通过对以上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港澳台与内地(大陆)科技术语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政治制度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导致港澳台和内地(大陆)在行政机构的设置及管理上的不同。台湾地区的一些行政组织或负责人的名称,如“保、甲、里、邻、保长、甲长、里长、邻长”等这些新中国成立前曾在大陆存在的名词,新中国成立后在大陆不存在了,甚至现在大陆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名称代表怎样的行政组织或负责人。

(2)地域影响。台湾地区位于祖国的东南部,与福建省仅有一峡之隔,闽南方言在台湾的语言沟通中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大陆语言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而早期国民党政权建都南京,因此台湾地区以南方话为基础方言,南方和北方方言的差异,也是造成科技术语差异的原因之一。

(3)语言风格的差异。台湾仍然使用以前的繁体字,而大陆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减少文盲,推行简化字;另外,白话文已经成为大陆推行的书面语言,而台湾在书面表达中仍然具有浓厚的古文遗风,因而在术语翻译等方面会造成差异。

(4)外来文化的影响。日本对台湾殖民50年,曾在台湾强行推行语言同化政策,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后尽管恢复了汉语作为台湾通用语言的地位,但仍有一些日语词残留下来。另外,在20世纪50年代,台湾大量引进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使得大量的英语单词涌入台湾汉语词汇,它们大都以音译的形式出现。

(5)对外来语翻译的差异。在对科技术语进行汉译时,不同的翻译方法也是导致科技术语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采用直译和意译会造成差异,采用音译和意译也会造成差异,有的词大陆采用直译或音译而台湾采用意译,反之,有的词大陆采用意译而台湾采用直译或音译。

2从国家语言安全的角度看科技术语规范化的重要性

从目前的相关文献看,以往的学术研究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大都从技术层面看待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科技术语差异,基本没有从国家语言安全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而实际上,由于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交往增多,改革开放初期曾有一段时间,繁体字、港台腔在内地(大陆)大为流行,许多牌匾、标牌等都以繁体字出现,造成国家语言文字使用的混乱,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语言文字的安全,后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进行了积极干预,才使得文字应用安全的问题得到解决。这几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一直没有放松对文字规范化使用的重视,在全国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繁体字不好写,看着烦琐拥挤,大多数人并不愿意用繁体字,改革开放初期的混乱使用是一部分人为了赶时髦而为之。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有效监管,使繁体字乱用得到了遏制。而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应用还需要加强管理。科技术语的使用和字体的形式无关,在书面语或口语中都会遇到。在和港澳台地区交往中,有些人为了和气,不坚持大陆的用法,影响了我们的科技术语应用习惯。例如在某次与台湾地区大学的交流过程中,对方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写成了“北京资讯科技大学”,大陆方面的人员没有提出异议,而台湾大学的名字,我方也未按大陆的形式进行改变。如果从服务于广大读者或观众的角度看,使用14亿大陆人民能理解的术语比使用2300万台湾地区人民能理解的术语更能体现出语言对科技文化的传播及影响作用,更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

目前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公共传媒系统,不论是报纸、电视台或广播电台,对许多编辑、主持人的监管要求不够严格,导致编辑或主持人随意使用港台的常用科技术语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干预,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某电视台搞了一个“机车大赛”,其实就是摩托车大赛。在我们的知识里,“机车”是指火车头,百度百科里对“机车”定义是“机车是牵引或推送铁路车辆运行而本身不装载营业载荷的自推进车辆,俗称火车头”,所以当笔者在电视上看到主持人在讲“机车大赛”的新闻报道时有些发蒙,心想明明是摩托车大赛怎么就变成机车大赛呢?结果一查才知道,台湾地区将摩托车叫机车。现在的主持人或播音员在节目中讲的一些术语,连我们这些高级知识分子都听不懂了,那普通的民众能听懂吗?可见电视主持人或播音员对科技术语的规范使用,不仅影响着观众或听众对内容的理解,更关乎内地(大陆)的语言安全。

当然,科技术语的规范性不仅关系到语言自身,更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安全紧密相连。例如,如果港澳台地区和内地(大陆)在贸易协议或合同中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可能会引起误解或混淆,甚至可能导致经济纠纷或损失。在文化交流中,港澳台与内地(大陆)使用不同的科技术语,可能会引起理解上的差异,甚至会导致文化误解和隔阂。在社会交流方面,如果社会各界使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同一事物,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不畅、交流障碍甚至产生分歧。因此,在与港澳台地区交往日益广泛的今天,保持语言的清晰、准确和一致对于维护国家的尊严,甚至国家安全都很重要[8-10]。

综上可以看出,如果将科技术语的乱用上升到国家语言安全的高度,上升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安全的高度,那对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应用将是非常重要的。

3内地(大陆)科技术语规范化的应对策略

内地(大陆)科技术语规范化的策略主要如下:

(1)要从有利于广大内地(大陆)读者或观众理解的角度,认识科技术语规范化的重要性,认识到港澳台与内地(大陆)科技术语的乱用会影响到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或语言自身应用的纯洁性和可理解性。

(2)各类媒体,尤其是电视、广播、网络媒体一定要加强科技术语应用的规范化教育和管理,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让从业人员从服务于大多数读者或观众的角度认识科技术语规范化应用的重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规范科技术语应用的氛围。

(3)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各行业遵循统一的术语标准。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使用术语的惩戒力度,树立正确的社会导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或全国科技名词委要对相关媒体,尤其是电视、广播电台、门户网站等开展监督检查,对出现不规范使用科技术语的单位和个人予以纠正并进行相应教育。

(4)学术界应加强对术语的深入研究,为规范性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应加强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媒体和出版社相关编辑人员的文化认知水平,使他们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

(5)从基础教育开始,加强对规范术语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的语言素养和规范意识,尤其是在与港澳台人士的交流活动中,一定要有以我为主的意识,用内地(大陆)的规范科技术语引导我国各地区、各领域的学术交流。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术语规范化建设,形成政府、学术界、媒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4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术语规范化应用中的思考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在科技术语规范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值得学界认真思考。目前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科技术语的智能化识别: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从海量的内地(大陆)科技文献和港澳台科技文献中自动识别相关专业术语。

(2)科技术语的对齐与差异发现:对于港澳台科技文献和内地(大陆)科技文献中相同领域的科技术语,自动比较它们的上下文进行语义对齐,发现和确定港澳台专业术语与内地(大陆)专业术语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3)构建相应的科技术语知识图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上述构建的数据库,构建港澳台和内地(大陆)科技术语对照相关知识图谱,可以对专业领域的科学概念、术语和它们之间关系等进行可视化表述,有助于增强对这些术语差异的深入理解,并在今后海峡两岸及与港澳地区学者的交流中发挥作用。

(4)科技术语数据库的自动更新:随着科技进步,新术语不断产生,一些老的科技术语可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前面构建的港澳台与内地(大陆)科技术语数据库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科学文献,对相应的科技术语数据库进行自动更新,保证其时效性和准确性。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之中,许多人工智能模型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才能获得较好效果,而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科技术语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且有难度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5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了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科技术语出现差异的原因,并对目前在内地(大陆)出现的一些科技术语应用混乱现象进行了根源分析。与以往大多数研究者探索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科技术语差异化的视角不同,本文将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应用上升到国家语言安全的层面,指出目前在日常语言交流或大众传播中乱用港澳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的一些术语,有损国家语言应用的尊严,影响到国家语言安全。针对这些问题,讨论了要想规范化应用科技术语,应该从五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从维护语言纯洁度和语言自身安全性的角度对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相关从业单位和个人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认识到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应用关系到国家语言安全和人民尊严,从而提高他们规范使用科技术语的自觉性,促使他们在国家语言文字应用中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最后,对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促进我国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应用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1]刘青.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

[2]刘金婷,韦沁,代晓明.基于Gephi的海峡两岸科技术语差异可视化研究:以大气科学术语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2023,25(3):33-43.

[3]张晖.两岸术语词之微差异语素:类型、分布及成因[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2(4):28-37.

[4]单宇,项艳艳.海峡两岸化学工程术语的差异及成因初探[J].中国科技术语,2016,18(5):42-46,52.

[5]范武邱,胡健.海峡两岸军事术语翻译差异及原因探析[J].上海翻译,2015,125(4):29-33.

[6]翁飚.大陆和台湾的体育学常用术语差异分析[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2014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4:6.

[7]金艳艳.两岸科技术语差异成因初探:以《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2015,17(5):5-8.

[8]沈骑,周燕,郑咏滟,等.国家语言安全多人谈[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45(3):164-177.

[9]梁晓波,杨晓青.语言与国家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外语与翻译,2022,29(4):17-24.

[10]曾晓红.语言安全视域下不丹语言现状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1(10):93-99.

作者简介:张仰森(1962—),男,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网络内容安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242信息安全计划项目6项。曾获北京市、教育部、山西省及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科技进步奖等7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通信方式:zys@bistu.edu.cn。

黄改娟(1964—),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网络内容安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等7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曾获北京市、教育部及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等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通信方式:hgj@bistu.edu.cn。

彭爽(1973—),男,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东北师范大学)执行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发表学术论文78篇。通信方式:shuangpeng@nenu.edu.cn。

杜振雷(1985—),男,硕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宣传推广处副处长,学习强国·每日科技名词编辑部主任,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术语管理、术语传播和自然语言处理。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共8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参与制定新闻出版行业标准1项,参与编写专著4部。通信方式:duzl@cnterm.cn。

收稿日期:2024-01-22修回日期:2024-03-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语言安全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研究”(21&ZD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