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运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京杭大运河。在以前,广义上的中国大运河分为两个系统: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虽都归属在大运河的范畴,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时间不同,地理不同,长度更是不同。如今,人们统称的大运河还包括浙东大运河。
2014年6月22 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至今,正好走到第十个年头。与庆祝一同铺展在眼前的,是从古至今,从未与时代停止的对话。
那么,大运河修建于何时?是谁修建了它?全长有多长?
构成大运河的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与浙东大运河,三者命脉相连,始于春秋,全长近3200公里,纵贯华北大平原,跨越了35座城市,蜿蜒流淌了2500多年。若分开来看,则是中国古代一个又一个权力的网络与王朝的辉煌。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扬州旁边的邗沟,用铁锹,一铁一锹地将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天然湖泊挖通,连缀成一条仅1.45公里的畅通水路,沟通长江与淮河。这是历史上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也是中国大运河的开端。同一时期还诞生了20余公里“山阴故水道”——浙东运河的前身。
若问贯通大运河第一人,非隋炀帝莫属。他在位期间,先后规划开凿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江南运河,疏通浙东航道。可以说,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的大运河体系的形成,隋炀帝是最大的促成者。
展开中国地图,东部平原上的大江大河多自西向东流淌,其中京杭大运河极为特殊,以南北走向,将这些天然水流逐个贯穿。大运河申遗以前,京杭运河的名气远盖过其他两条,但往前追溯几百年,就不难得知,若没有隋唐大运河,也就谈不上京杭运河的诞生。运河通京杭在元代,翻修沿用隋唐大运河,弃洛阳,裁弯取直,从余杭直入进北京。在海运和铁路的兴起前,这条横卧平原,没有惊涛骇浪的河道,一直掌握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
沧海桑田,高速公路网让运河退居边缘,风云成了往事,然而文化命脉还在。掸去灰尘,大运河留下的遗产卷帙浩繁。2005年,时年90岁的郑孝燮,82岁的罗哲文,61岁的朱炳仁,共同起草了一封公开信,880字,掷地有声地呼喊:“大运河的价值与风貌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流!”于是,一呼百应,一场长达8年的大运河申遗长跑就此展开。
建一座“大运河通向世界文化遗产的桥梁”,这是“运河三老”的初衷。申遗过程困难重重,但如今回看,申遗成功后的十年蝶变,大运河已焕发新生。其中不止运河面貌,更重要的是交流——运河城市的交流,文化艺术的交流,地域文明的交流……
大运河是华夏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永远挖不到尽头的宝藏。申遗成功不是结果,而是给这个超越时代的IP一个沟通过去,跨越未来,走向世界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