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然,不成地理

2024-10-10 00:00唐晓峰
环球人文地理 2024年8期

王庸(第一个撰写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的学者)与地学史组编写的地理学史中,将有一些东西省略掉了。这些东西在传统的认识中是地道的地理学内容,这就是古代人文地理。

地学史组对自己的立场有明确阐述“地理学是关于地理环境的系统知识。”这一界定对于现代地理学来说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当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时,却很难找到系统论述这一内容的专门著作。而地学史组也基于这一立场对古代人文地理的东西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否定。

例如关于古代地理名著《汉书·地理志》,他们认为“第三部分转录了刘向所论的‘域分’和朱赣所写的‘风俗’,其内容主要是讲分野和历史情况,地理意义不大”。“域分”与“风俗”是讲分野理论下的区域观念和文化风俗的地域差异,这些都是很典型的古代文化地理内容。

班固将两者置于“地理”篇目之内,并非随意为之。地学史组对于文化地理内容的轻视,表现出一种自然地理至上的立场。而实际上,在王朝历史中考察各地文化风俗,进而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对于一统王朝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战略,在地理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人文地理意义。

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全套概念、理论、方法是学自西方。在西方,现代地理学的诞生正是以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重新解释为重要特征的。西方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李特尔都曾倾毕生精力对大自然进行全新的系统性解释。在先行发展的现代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术的支持下,这些早期地理学者采用现代测量手段,获取大量自然环境的数据,从而进行科学分析,变古代的记叙之学为解释之学,变经验实学为理性科学,推进了地理学的现代化、科学化。

生物学的分类法启发了地理学者对于自然地理要素的科学分类。气象学的三大现象观察:气温、降水、风向,为地理学者的地带划分提供了准确的说明。洪堡称地理学为“地球的描述”,随着科学思维的进展,一个新的具有自然体系的地球被描述出来。

在深入认识自然地理面貌的基础上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建立了新的以人地关系为特征的人文地理学,自然环境成为解释人类行为特征的新的重要原因。在这一条路线上发展出了影响甚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尽管“决定论”后来受到了批判,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从未被忽略。

对自然环境的考察研究是现代地理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自然,不成地理。这样一种对地理学的认识,在研究地理学史时遂成为学者们考察的重要出发点。

然而,中国古代地理学缺乏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系统记录。许多古典地理著作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天下观念、王朝秩序、行政区划、人口变迁、水利兴衰的记录,而没有多少对于自然地理要素的专门全面的记载。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是发达的社会人文地理学,作为经验知识的重要部分,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不可能缺席。关于这些自然知识的记载主要是以三种情况出现:一种是零星片断的经验记录;第二种是阴阳五行说的材料;第三种是作为哲理讲解的比喻素材。在这种状况下,它们很难形成可以被现代人认可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

徐光台讨论过“自然知识儒学化”的问题,认为有些儒家思想家(如朱熹)借助自然知识来类比道德行为的“自然性”,并通过格物穷理将对自然知识的探究纳入儒学追求道德理想之中,使得“自然知识儒学化”了。

零星片断的经验知识记载具有朴素的、客观的、真实的属性。可惜,它们是零星片断而不成体系的。尽管如此,地学史组的作者们认为:“我国古代不少史书中往往包括有地理方面的内容。它们虽然多是零星片断的,却非常宝贵。有些甚至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搜寻汇集了大量古代自然地理知识的片断,将其归类排比,展现为一套系统的“古代地理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