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探究

2024-10-10 00:00:00朱荣臻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4年8期

加强大学生国家忧患意识培养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符合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的迫切需要,是夯实国家安全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对大学生国家忧患意识培养的内容进行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居安思危的思想体系、防患未然的制度体系和未雨绸缪的文化体系。我们需要科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育人主阵地作用,积极构建国家安全教育共同体,大力推动国家忧患意识教育高校、社会联动,不断促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日常化和生活化。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大学生树立国家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树立国家忧患意识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大学生国家忧患意识培养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

(一)符合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的迫切需要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不断变化,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各种挑战和风险不断增多,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国家安全意识,认清当前的安全形势,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作为保障,外部环境需要和平,内部环境需要安全。

(二)能够为推进国家安全能力建设蓄积力量

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世界变化与中国发展不断融合的历史条件下,是开创我国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国家安全重要性不断凸显的客观情况下,在影响国家安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极为复杂的客观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涵盖大学生学习、生活、科研、工作等各个方面,而激发大学生的报国热情是国家忧患意识培养的切入点。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忧国忧民的传统,这是国家忧患意识培养的支撑点。因此,大学生国家忧患意识培养是为国家发展提供动力支撑的重要思想基石,关乎着民族和国家发展。

(三)是夯实国家安全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

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保家卫国的中国近现代史中深刻总结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也积极回应了当前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站在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历史高度,以规划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引导大学生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培养的理念创新,通过人才培养筑牢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四)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的重要环节

加强大学生国家忧患意识培养符合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的迫切需要。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们与世界各国交往过程中,特别是与目前处于全球主导地位的欧美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方面,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当下,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在国际舆论上甚嚣尘上,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环境需要大学生有国家认同感,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交锋需要大学生有危机感。总体国家安全观蕴含着极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为当前和今后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方向。

(五)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问题,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大学生有民族使命感,更充分更平衡的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高等教育是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的重要体系,培养具有国家忧患意识的人才,才能在工作中担当大任。

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构建大学生国家忧患意识培养的内容体系

(一)居安思危的思想体系

居安思危强调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探寻的是一种发展规律。居安思危并非杞人忧天,耸人听闻,而是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善于观察危机的端倪,主动寻找危险的苗头,随时警惕危难发生的征兆。居安思危体现了实践性的经验,在这一点上,古人也有许多光鉴千古的政治智慧。作为一种重要的施政经验,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由此可见,防患于未然,需要有准确的预见,而且需要使预见受到重视并付诸实施。许多时候,不是没有人提出高明的预见,而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提出高明的预见需要见识,承认和重视高明的预见也需要智慧和判断力。将居安思危上升到居安思危思想体系,是因为我们需要从更高层面、更深刻的角度来看待居安思危。当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处于安逸的环境时,往往容易松懈懒散,不再追求进步。这时候,需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保持警觉,防止出现问题。同样,当我们身处困境时,也需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勇于面对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机中找到新的机遇,继续前进。

(二)防患未然的制度体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反复强调,要统筹考虑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对我国战略利益的正面和反面的影响。新时期大学生国家忧患意识的培养,需要以此为指导,准确把握影响学生思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所带来的现实挑战。传统的安全更关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抗衡,而非传统的安全更倾向于组织与组织、国家与组织之间的抗衡。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内部的精神、文化、制度、环境、经济等多重因素所产生的生存、发展安全危机,明白树立国家忧患意识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危机和挑战,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要谨防民族虚无主义所要临的困难。防患未然的制度体系是在综合分析国家安全形势和各种安全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出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和应对机制,能够提高国家安全工作的整体水平,能够预防和应对各种安全风险,防范和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防患未然的制度体系,对提高国家安全工作的整体水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未雨绸缪的文化体系

防范是最好的安全,树立了忧患意识就会提前防范,才能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可否认,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在国际上处于优势地位,西方国家利用这种优势进行文化输出,挑起文化冲突,到处兴风作浪。美国发现引以为傲的自由竞争行不通,于是直接采取行动加以干涉。美国的所谓自由都是幌子,背后都是强盗逻辑和霸权思维。在全球范围内,各国的安全界限呈现一种相互交叉,界限不清的态势。国内问题国际化与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体现在文化方面。当前我们的文化面临着多元化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整合等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过度多元化思想观念及其行为取向,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权威,也会给社会增加“离心力”。其二,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统治权。当前我国存在的社会思潮流派众多,我们对其要辩证分析,既要正确认识其合理成分,也要看到它们的危害性。

三、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国家忧患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科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在内容上涵盖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同时也将广大人民纳入总体国家安全实施的战略体系当中。一方面广大人民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的受益者,党和国家全力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实施的主要参与者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更是需要主动参与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施当中,深刻把握其内涵,了解其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树立国家忧患意识,积极投身到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事业当中。西方话语体系在全世界经营了上百年,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化解的,我们要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强化其危机意识,树立起忧患意识。

(二)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育人主阵地作用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国家忧患意识是提振民族自信、凝聚思想共识、树立历史责任的重要途径。在价值观层面,要让大学生认同总体国家安全观,认识到国家安全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国家安全与每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树立国家忧患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最终达到增强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政治认同感、价值认同感和情感认同感的目的,从而实现国家总体安全。要在课程思政体系中融入总体国家安全观,一是高校各个学科的课程体系要包含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体系中;二是在高校各个学科课程体系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也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的国家安全工作开展实施的重要措施;三是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具体课程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思想上对学习的课程进行重视,从行动上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反应。

(三)积极构建国家安全教育共同体

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来自国家外部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不安因素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内部安全掺杂着外部势力的因素,外部安全又以内部破坏为表现形式,外部安全威胁助长内部安全威胁势力的嚣张气焰,内部安全的爆发又让外部安全威胁势力有可乘之机,内部破坏势力可以躲在境外实施威胁,外部敌对势力可以潜入内部进行破坏。要始终践行内外安全一体化,国家安全与国民安全一体化,安全与发展统一,兼顾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一体,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避免大学生缺乏国家责任感,盲目崇拜西方,肤浅看待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中,学校、社会、家庭应结成国家安全教育共同体。

(四)大力推动国家忧患意识教育高校、社会联动

大学生绝大多数在进入大学校园前,社会经历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在校园度过,很少有机会去接触社会,思想比较单纯,看问题容易片面、极端,对大多数事物想象得比较美好,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陷入消极的挫败感当中,从而去盲目否定,将主要精力放在成败得失上面,而不愿意去从容面对,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爱国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不仅需要口号,更需要行动。组织大学生参加有关国家安全、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观察和反思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发现与国家安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国家安全的认识,认清个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中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真正树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国家安全意识。

(五)不断促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日常化和生活化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国家高速发展时期,习惯了高歌猛进,习惯了物质生活的丰足,一旦我国面临内外交困,或者自己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便会心生不满,对现实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不能让国家忧患意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不仅要让大学生做到心中爱国,更应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爱国热情的机会和平台。国家安全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通过一次讲座、一次活动就达到效果,牢固树立国家忧患意识,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熏陶。要在理论宣讲、主题班会、党日活动、团日活动中丰富国家忧患意识内涵,同时通过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大学生国家忧患意识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高校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TJZ219040)。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