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有事外出,特别请妈妈来帮忙照顾家里的小孩。等我差不多忙完,妈妈又买票回老家了。这次来我家,一共十九天。看着妈妈收拾行李,我心里空落落的,我不停地在旁边“帮忙”,一会儿拿些吃的让妈妈带着,一会儿找出些护肤品旅行装让她拿上,方便以后出门用。但又觉得拿的东西太重了,便劝她留下一些,我给她寄回去,好像这种“越帮越忙”就能让自己好受些似的。家里有了娃以后,这样的场景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但这一次我格外难过,难过到在无人看到的地方,我这个中年老母亲眼角酸胀地落下泪来。
虽然很想挽留妈妈再多住一些时日,可到底是开不了口。因为我知道,她这一次能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回老家后还有一大家子的事要忙碌。等到我妈妈走了,小娃缩在我怀里哭:“我舍不得姥姥!我不想让姥姥走!我想姥姥!”我一边抚摸着她的背给她顺气,一边安慰她。与想哭就哭的小娃相比,这一刻的我表面上很淡定,可实际上,也在暗自伤怀着。但在收到妈妈“需要我再过来”的消息时,我故作轻松对她说:“没事,放心”。对她回老家表示万分理解与支持,还附上一个家庭微信群专用经典龇牙笑脸。虽然并不指望这几句话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总觉得要这样说才能安心。在小娃的啜泣声中,我分出神来在想: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如此舍不得离开父母了呢?
小时候,我们老家有个说法:拿筷子时,手离筷子头越远,意味着这个人以后走得就越远。那时,人们总觉得离家越远、发展越好。学生时代的我一直都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虽然现在回过头看,只能说是“小镇做题家”,但在当时却一直顶着父母家人“学习好未来肯定有出息”的期待。以至于,即使是在拿筷子这么小的事情上,都时不时有人说:“筷子拿这么远,以后走得远,肯定有出息。”我也在忐忑中忍不住有一丝的沾沾自喜。但现在想来,年少时,从未想过离家远对父母而言意味着什么。十八岁离家上大学的我,和父母分别没有哭。虽然去了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却还是对独立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和憧憬。二十二岁去香港读研究生的我,和父母分别也没有哭。那时所有的喜悦与苦恼,全是与学业有关。相比大学时的自己,如果说有进步,或许只是学会了和父母通话时报喜不报忧。工作后,每次放假回家又离开的我,和父母分别也没有哭。无论在职场怎样做着社畜,回家仍是闺女。离家时想着的,更多是又要回到房奴配外卖的生活模式,并因此十分沮丧。
但一切都是在自己有了小孩后慢慢发生了改变的。在我因为喂夜奶频繁夜醒而崩溃的时候;在我独自一人半夜带孩子去医院的时候;在我明明自己也疲惫不堪,却还要抱着睡着的娃一路走回去的时候;在我的购物车里充斥着娃的衣服、玩具和绘本,却鲜少有自己喜欢的物品的时候……我开始不由自主地从那些零碎的记忆中,翻找小时候父母的模样。我发现自己从没想过,妈妈是如何在忙完工作、接我回家后,在半个小时内就做好晚饭的;也未想过,在我边犯困边吃早饭的日子里,妈妈是几点起床为我准备早餐的;更未想过,在我生病需要父母照顾时,他们是不是还有未完成的工作;也绝不曾想过,在自己斗志昂扬地奔向更远的远方时,留在故乡的父母,欣慰、骄傲、担忧、牵挂和孤独糅和在一起,又会是怎样难言的复杂心绪。
今年,我才真正开始留意到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十年前还能和驴友们徒步野长城的老两口,现在很少再出门远行;爸爸的肩周炎要长期敷药,妈妈常年睡不踏实、免疫力也因此不太高。不知何时起,在他们来看孩子时,连我常对小孩说的话都多了一句:“别总找姥姥姥爷抱,他们抱你太累了”。杨本芬在《浮木》中写:“岁月绵长,母亲就像夕阳,正在缓缓落下,身子越来越瘦,脚步越来越慢,声音越来越轻。”这样的句子,过去看来有多遥不可及,现在看来就有多心酸难抑,有时甚至会怕自己哪一天就要感同身受了。过去,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在家时会主动做家务,出门在外也会惦记给父母带些什么,经常和父母通话聊天,心心念念着“以后自己发展好了,一定要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住更好的房子”……可如今,总会被现实迎头重击,更会时不时地质疑自己:当初是不是做错了?我这般是不是不孝?与此同时,也非常羡慕那些和父母在同一座城市的亲朋好友们。想到他们可以时不时陪伴父母身边,而我的陪伴却要预先设个时限。但我也清楚地知道,现状无法改变。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行动才是焦虑唯一的解药。前些天和即将留学毕业归国的表妹聊天,随口问了问她往后的打算。表妹说,她回国后想找个还比较喜欢的城市工作生活,有空做点喜欢的事情,多陪陪家人。
我一听,冲着她在刚毕业的规划里就有“多陪陪家人”这一项,我就觉得,人家00后比我这个90后当初想得要清楚多了。而我,如今在孩子的教育、父母的生活和个人的发展之间,若说想要找一个万全的方案,无异于痴心妄想。但我想,至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到“多陪陪家人”吧。不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多给他们发个视频聊聊天,哪怕只是聊一些生活琐事;能够短暂相伴的时候,少一点争执和挑剔,多一些理解与接纳。毕竟一刻的言笑晏晏,也胜过一周的愁眉苦脸。这一次妈妈来帮忙,爸爸也抽空来住了几天。赶着爸爸回家之前,我带着他们一起拍了全家福。爸妈嘴上说着“没必要”“多累啊”“太麻烦”,但我却能感受到,他们还是乐在其中的。尤其是面对小娃在拍照过程中上蹿下跳、一刻也安静不下来的样子时,他们的笑容都不再是日常摆拍版标准微笑。那些定格在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也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快乐。这也算是我这个“不孝女”眼下力所能及的“尽孝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