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便捷地获取信息、发表自己看法和意见,但是在一些与女性相关的事件报道中常隐含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本文以“女司机”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女司机报道中存在的态度、偏好和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媒体报道中隐藏的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对于消除性别歧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缘起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江公交车事件引发人们的热烈讨论,该事件舆论焦点不断变更,先后经历了“女司机”“公交车司机”“女乘客”和“公交车上其他人员”等。11月2日官方通报师哥责任认定之前,舆论的焦点一直是在“女司机”身上。最早由深蓝财经报道出事故原因是小轿车逆行,大巴车避让不及,重庆青年报微博细化了这一说法,即女司机驾驶红色私家车逆行。都市快报微博进一步落实了细节:“女司机脚穿高跟鞋”。随着部分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进一步扩大,将事故的责任人描绘成了逆行、穿高跟鞋、技术差的女司机。
“女司机”的新闻频频引发热议,从成都暴打女司机事件到重庆万江公交车事件,诸多媒体都会对驾驶员的性别分外注意。根据公安部相关数据统计,2017年男性驾驶人2.60亿人,占71.21%;女性驾驶人1.11亿人,占28.79%。驾驶员中男性占到了七成左右,在事故发生率上也是男性占比较高,而媒体总在报道中突出女司机,是因为对少数群体的关注,还是因为媒体对女司机群体存在一定的偏见?本文将对媒体对“女司机”报道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以“女司机”为关键词进行论文的搜索,主要涉及新闻反转、舆情引导、女司机形象等方面。若以媒介性别偏向报道进行筛选,则主要有“女司机”“女博士”“剩女”等分类。
在传媒中最容易出现的是言语上的性别偏见。徐莉认为主要有以下的表现形式:新闻语言“轻女重男”;广告语言“唯女独尊”;网络语言“宠爱女性”;户外传媒“歧视女性”。李腊花提到媒体对女性观赏价值的过分看重,即使是在对女性多元化评价的情况下,媒体报道往往把女性作为视觉感官满足的对象。刘立群更明确指出,传媒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作了定型划分。
在成因剖析方面主要涉及这些方面:文化历史原因、社会因素、媒体以及女性自身的原因。张宜认为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针对女性的歧视性语言原因主要是文化影响、社会影响和媒介渲染。戴蓓芬则进一步分析了媒体的因素,新媒体语境下娱乐化增强,并渗透到了新闻话语生产过程中,女性则被娱乐化和消费。
基于之前的研究情况,本研究基于媒体对“女司机”的报道,使用内容分析法,在先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媒体在报道中对女司机的情感偏向是什么?媒体在报道中是否有意强调女司机?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在报道女司机话题上是否有差别?
(一)样本选择与抽样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是内容分析法。研究对象是媒体关于女司机的报道,包括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主要原因在于,在重庆万江公交车事件中,最早提出女司机的是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体又进行了扩散,两者参与都较多。因此在对“女司机”进行报道选择时,对媒体性质不加以限制,也可看出两者是否相同或有所区别。其次,百度作为国内较大的搜索引擎,在新闻的搜索中较为全面,减少了遗漏的可能。
关键词为“女司机”,以其为关键词,搜索2018年11月28日至2018年12月17日共744个样本,去除重复的内容,有效样本一共236个样本。重庆万江公交车事件发生于11月28日,将“女司机”拉回大众视野,12月17日中国青年报发文为女司机正名,因此选择在这一规定时间段内。
从236个样本中抽出50个样本进行研究,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类。报道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报道时间、发布渠道、报道类型和报道内容,对相关样本进行分类和标签。
(二)研究结果
1.标题分析
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和总结,揭示主题并吸引读者。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新闻标题受到更多的关注。以“女司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后抽取了50篇新闻,并进行了简单分析。
从标题的字数来看,以女司机为新闻标题的平均字数在21-22个字,相比与新闻标题要求的15-16字来说较长,同时出现了很多感叹号和问号。有新闻标题为:《神操作!女司机一盘子把车“飞”进路边餐馆》《比亚迪唐DM“从天而降”,女司机竟毫发未损,网友:起飞失败!》,在这类标题里都出现了感叹号,增强了“惊讶”的意味,并且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开车比喻成了开飞机,用“从天而降”“飞”字夸张地描述了车的速度。
从标题的语义分析来看,在50篇新闻中标题中“女司机”出现了50次,“马路”出现了8次,“交警”出现了7次,“杀手”和“母女”出现了5次,“操作”“横穿”“违章”等词出现了3次。将分词后的标题进行语义分析,词语呈现同心圆模式,最中心“司机”占比最大,与其他词的共现率最高。另外一个稍小的焦点为“杀手”“违章”“辱骂”拘留”等词汇都围绕在周围。以上说明在新闻标题中,和“女司机”相关的都是一些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
从标题的情感倾向来看,消极情绪占比最大,约为44%;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占比略小,均为28%。说明在这50条“女司机”相关新闻的标题中主要呈现了负面情绪,如有标题为:女司机鲁莽左转酿车祸,最后竟着起大火,“鲁莽”为形容词,表达做事欠考虑、轻率,含有贬义色彩。
2.主题分析
将50篇内容主要分为七大类,分别是:驾驶操作问题、与交警关系、与行人关系、车辆事故、恶劣天气交通事故和女司机权益。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驾驶操作问题”和“未遵守交通规则”两项,分别占比为40%。“女司机权益”“与行人关系”和“与交警关系”占比也较高,均为16%。这说明在新闻报道中,有关“女司机”的报道主要还是集中在女司机操作问题和未遵守交通法规上面。
从议题分类可以看出,女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出现最多,有7次;女司机操作不当、交警帮助女司机、女司机与行人冲突也较多,都为5次;为女司机正名较多,出现了4次,女司机与交警冲突、恶劣天气交通事故以及女司机受到伤害分别出现了3次。
3.发布媒体
在所抽取的样本中,对媒体进行了分类:依托传统报业、国家政府机构的媒体为主流媒体;依托新兴互联网公司的为网络媒体。由图可以看出,在“女司机”新闻报道中主流媒体占比较大,约占62%,网络媒体占比较小,约占38%。
主流媒体主要包括了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新京报以及一些都市报。中国新闻网主要有两则新闻:《女司机被人取笑“马路杀手”双方停车争吵阻碍交通》《浙江一对母女当街殴打女司机,警方:寻衅滋事依法拘留》,在新闻中较为客观地描述了事实,新闻标题中动词多、形容词少,情感中立。
网络媒体主要包括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闻、易车网等。网易新闻刊载新闻有:《女性停车位走红,傲娇女司机:机械车位我也能停》《女司机新买的众泰上路不久就和保时捷吻上了》等,“傲娇”“吻”等词都带有修辞,对女司机进行了具象化的描述,带有感情色彩。
(一)关于“女司机”的部分报道话语固化
符号可以用来传播意义和信息。索绪尔将符号分解成为能指和所指,符号就是两者构成的关系体。罗兰巴特将结构主义泛用与文学、文化现象及一般性事物的研究。在《符号学原理》提到了符号的直接意指(外延)和含蓄意指(内涵)。一种文化意义源自对符号的社会使用和社会评价,二次的符号化或者二次意指后形成的文化意义变成了神话。
在“女司机”这个符号中,就两次被符号化。从现实的层面来讲,“女司机”就是指女性驾驶员,和“男司机”相对,是从性别的角度来对司机进行分类;所指即为某一女司机驾驶技术不好出了事故。第二层“女司机”外延中的能指变成了全体女司机,所指变成了所有驾驶机动车的女性技术差、容易发生事故。第三层“女司机”内涵变为全体女司机隐含了缺乏驾驶能力。可以看到“女司机”在经过两次符号化后变成了一种观念:女性缺乏驾驶能力。在这一点上,“女司机”这个词的过分强调就存在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从发生事故的女性司机到现在的“女司机”符号,女性不断地被冠以“马路杀手”的称号,这一方面形成了对女性群体不好的社会评价,另一方也在不断给予女性压力和心理暗示,造成男性群体对女性群体的歧视。
(二)媒体刻意强调了“女”司机身份
在新闻报道中有,女司机违反交通法规占大多数,但是违反交通法规并不是女性的专利,也有很多男性司机违反交通法规,在男性违反交通法规的新闻中就多用“司机”,而不强调性别。
在一些与女司机无关的事件中,媒体也会强行拉入“女司机”的概念,借机引人注目。11月29日,安徽网络电视台发布一条新闻:《湖北:父亲竟夸儿子无证驾驶——他有天赋比女司机强》,这条新闻本来是讲一位父亲纵容自己未成年儿子无证驾驶,违反交通法规,但是安徽网络电视台在报道标题中并未将主题落在违反法律法规的角度,而是放在了和女司机对比的角度。
在两车发生事故的报道中,如果一方是女司机,新闻也会倾向于以“女司机”为标题。楚秀网发布新闻《女司机直怼人行道径直撞上一名路人致其不幸身亡》,点开全文后是两车发生事故,女性驾驶员冲向人行道,具体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但是该标题已经将事故责任完全归咎于女性驾驶员。
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并不完全基于新闻事实的整体真实,而是选择了突出的点——女司机作为新闻的落脚点。只要有女性司机出现的事情中,不论是不是女性司机的过错,都会以“女司机”为噱头。这样的报道框架在一遍遍地重复着“女性缺乏驾驶技术”这一观念,给整个女性群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部分网络媒体报道失之偏颇
从抽样的情况来看,主流媒体有关女司机的报道更多,网络媒体略少一些,两者都以“女司机”为题。但是在报道语言方面,主流媒体更加客观公正,具有专业性,而网络媒体则出现一些调侃、比拟的话语,不够客观公正。
随着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近几年性别议题成为社会议题的重要内容,主流媒体承担着社会责任,在两性社会议题中承担着媒介议程设置的重要作用,报道中都以事件事实为主。而网络新媒体则在性别议题中获取流量。微博、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涉及男女婚恋、男女生育等问题时,极端性别主义时有出现,挑起性别对立,引发网络骂战,网络媒体自由松散的特性为其创造了空间。更有甚者,一些网络自媒体为了博取眼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会专门发一些“引流贴”,发布一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文字、图片、视频,引发关注和讨论。
网络媒体是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沟通的重要渠道,是社会公众表达的重要空间,在舆论引导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各类网络媒体平台和自媒体不仅需要流量,更需要遵守社会基本道德和法律法规,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加大对网络空间治理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牢固树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意识,减少挑起各类性别对立事件。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平台和自媒体也要发挥媒介特点,在调节社会关系、教育传承文化中承担更大责任,强化舆论引导和网络议程设置作用,为营造良好的两性社会舆论氛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